㈠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我看武汉城市变化(征文)
分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
1、看得见的如市容市貌、交通什么的:
1)全面禁止了“麻木”;的士费调整为3元起步;并大力整治占道经营;
2)城区乱尾楼全部“美化”;
3)城市轻轨开通,为地铁积累经验,地铁项目近来也正紧锣密鼓;
4)城区道路逐步刷黑,更加通畅;
5)城区建筑采取“亮化”工程,夜景变美;
6)加大了绿化力度,新、改、括建了很多城区绿化广场,城区的一些道路植绿种花,一些围墙“拆围透绿”;
7)兴建了一些大桥(如长江二桥、白沙洲、天兴洲大桥),二环畅通,外环也快了
8)取消了市内一些过桥收费站,市内交通速度更快;
9)兴建了江滩公园、龙王庙、南岸嘴等景点,成为武汉新的旅游景点;
不好看见但能感觉的是:
1、城区的几个大型公园,为市民免费;
2、政府引导市民做文明市民初见成效,至少这几年在街头听见、看见武汉人骂街、对骂的少了,公交车及乘客都也文明了些;
3、市内各媒体的监督力度加强,为市民切实维权的事越来越多;
4、政府发展经济的的愿望与行动正越来越强烈、深入
太多,不好总结,只能从身边能感受的说说,整体上,城市变美了、市民文明了
㈡ 改革开放后中国自己做造的第一条地铁是哪里的
北京地铁1号线是中国建设的第一条城市地铁线路,于1969年10月1日开始试运营。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条是天津地铁,于1984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运营。
㈢ 改革开放三十年地铁和海运的改变 好还可以加分
海运
30年来中国海运船队运力规模已从改革初期的1600多万载重吨、居世界40多位,发展到去年年底的1.19亿载重吨、位居世界第四位。中远集团船舶总运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中远、中海集装箱船队运力位居世界十强。
从三纵三横,青藏铁路和京广 铁路你还看不出变化吗?
㈣ 秦皇岛改革开放40年为什么不能建设地铁
修建地铁谈何容易。
规划很容易,在办公室里看地图、动动嘴就可以拿出方案;建造很困难,专涉及发改委、财政局、属交通局、城建、城管、土地、林业、环保......太多环节,想想都头大!
再说了,修建地铁,工程大、周期长、见效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蠢事,现在谁干!
㈤ 改革开放以来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哪些变化
一、改革之初交通工具变迁
(一)自行车大行其道
出行普遍走路的人们开始追求使用交通工具,但因为经济实力和技术有限,当时流行起来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当时人们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车外,绝大多数都骑自行车或步行。
(二)摩托车成为人们的新宠儿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摩托车作为一种时髦代步工具,飞速“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在广州“无处不塞车”的年代。在现在社会这个宠儿也会被慢慢的淡忘,摩托车由于它的方便、高效、省力等优点风靡中国一段时间,它的优点是无可厚非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暴露出的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安全性差,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等。这时候,人们对一种更安全更舒适的交通工具的希望也更迫切了。
二、世纪交替下的交通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交通工具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出行更快更便捷。进入了21世纪,交通工具在海陆空全面立体覆盖,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显现,地球正在逐步的“缩小”。
(一)私家车的“解禁”与普及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具备了汽车消费的能力,不少市民告别了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将私家车作为日常生活出行的交通工具。私家车的大量出现,改变的不仅是出行方式和效率,也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私家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私家车主不用风吹日晒去赶公交车,而且不用担心工作的延误,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另外,私家车的普及也从侧面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公共交通工具的推广
(1)公交车
20世纪80年代初,公交车开始全国普及,在上世纪80、90年代,公交车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公共交通是城市的窗口和名片,作为市民出行首选的公交车,在最近几年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十年前,公交车线路短而少、车辆少。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城市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节约能源、交通安全等方面出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公交优先”战略的不断实施,公交车的线路和车辆的数量都在不断的增加,公交车车辆的档次也在不断的提升。公交车的作用在日益提升,方便快捷的公交车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桥梁。
公交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朝着节能和环保的方向迈进。面对目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人们不得不改变观念,在公交车环保理念上有质的突破。在“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在动力、燃料等关键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杭州,公交车以液化天然气为动力,这种新型环保公交车减少了汽油柴油的使用量,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约了能耗,保护了环境。
21世纪是和谐社会,和谐公交车要体现其人性化的设计。针对目前人们坐公交车时忘记带钱或者没有零钱的情况,河南平顶山实行“建设事业IC卡密钥管理系统”,用IC卡代替现金支付。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公交车专门安装了一套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系统。在上车的阶梯安装自动电梯,好让残疾人上车。另外,越来越多的公交车开始在车内安装空调自动调节系统,用来根据车内的温度的情况自动调节车温。
(2)的士
的士是承载政府的公共政策、出租车公司利益、司机生活来源、市民出行方便的城市交通工具,是城市的“名片”。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的士是满足消费者特殊出行需要的重要运输方式。改革开放初期,打的是当时最时髦的出行方式。在当时,你想打的还得先买张票,多数司机不像现在的满地拉客。乘客如果不到售票点买票,你根本打不到车,哪像现在怎么方便,随手都可以打到车。当时你想去打的,你必须先去买票,然后由调度员调派出汽车。而且司机实行上班“三班倒”,分早、午、晚三班,“挂牌营业”。现在,的士可以“招手停”了,而且满大街的上去接活。
2.轨道交通和轮船
(1)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全称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指城市中有轨的大运量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目前国际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
根据中国城市公交协会和中德地铁标准研究组的研究,轨道交通在运量、速度、运行方式等方面都优于私人交通和传统公交:地铁的运输能力要比地面公共汽车大7—10倍,单向每小时可运送4万至6万人次,轻轨可运送2至3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的客运量每小时最多1万人次;轨道交通的运行速度最慢也在30公里/小时以上,地铁行驶的时速最高可达128公里,广州地铁三号线设计的时速是120公里;轨道交通的运行方式舒适、准时、占地面积小、节能、少污染,地铁列车以电力作为动力,基本不存在空气污染问题。
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轨道交通是显著提高交通运力供给能力的方式,可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根本保障。
我国的轨道交通,主要经历了从火车、地铁到轻轨和磁悬浮列车以及高速铁路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之初,铁路线路里程短,线路少,而且当时的火车是没有窗户的,空气不流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建设突飞猛进,路网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
(2)轮船
改革开放初期的轮船,体积小,速度慢,航行路途短。而且,当时的轮船大多是用木头、竹排做成的。现在,轮船已经成为了人们远洋航行的重要工具。现在的轮船,体积大、运量大、适合远洋航行。
3.飞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业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作为目前人类最先进快捷的交通方式——坐飞机,在30多年前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如今,人们坐飞机出行和从前坐火车一样平常,不少商务人士成为时常穿梭于国内各城市间的“空中飞人”,机场的候机大厅永远一派繁忙景象。
(三)新型节能交通工具日渐兴起
地铁,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先驱,也是现代节能环保的新产品,目前中国只有较大的城市才建有地铁网络。地铁不一定在地下,也可以根据城市的具体条件,运行在地面或高架线路上。地铁不仅运量大、建设快、安全和准时,还节省能源、不污染环境、节省城市用地。地铁适用于出行距离较长、客运量需求大的城市中心区域。
磁悬浮交通是一种非轮轨黏着传动,悬浮于地面的交通运输系统。磁悬浮列车是利用常导磁铁或超导磁铁产生的吸力或斥力使车辆浮起,用以上的复合技术产生导向力,用直线电机产生牵引动力,使其成为高速、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维护简单、占地少的新一代交通运输工具。
除了电力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我国也在积极研发使用太阳能的交通工具,已经取得有效进展,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不断提升,许多新型节能交通工具将不断涌现,其中包括气垫车和单轮车,高耗能高污染的交通工具必将被高效节能的交通工具所取代。
㈥ 武汉长江大桥坐地铁能到吗
地铁2号线能到,不过是在长江底下。
㈦ 作文:坐地铁游武汉三镇
武汉三镇位于中国的长江、汉江交汇处,为武昌(今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汉口(今江汉区,江岸区,硚口区)、汉阳(今汉阳区)三座城镇的合称,范围即是今日武汉市的七个中心城区。三城镇同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隔江鼎立,故称“武汉三镇”。
三镇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武昌兴起最早,现在将文教业基础较好的武昌发展为政治文化中心,汉口在明朝开始强势崛起,20世纪初期成为全国仅次于上海的国际大都市,现在工商业基础较好的汉口发展为武汉市经济、金融中心,而在原先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方便重新规划的汉阳建设为武汉新城。
武汉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在武汉市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60年之久,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1992年邓小平南巡视察第一站就是武昌。
武汉是市。 武汉有三镇。 武汉三镇很难评说。这当然并非说武汉是一个“最说不清的城市”。没有什么城市是“说不清”的, 在全国各类“排行榜”上,武汉似乎都难列榜首(不过近几年来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已大为改观,尤其市内交通的改善已今非昔比,市民的文明程度也有所提高)。这就使得武汉在中国城市序列中总是处于一种十分委屈的地位。
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武汉的地理特征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句话: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其中,“一线”即京广线,“两江”即长江、汉水,“三镇”即汉口、汉阳、武昌,“五方杂处”则指“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汉口竹枝词》)的武汉市民构成。其余几句,大体上是说武汉地处国中,交通便捷,人文荟萃,具有文化上的特殊优势云云。
武昌昙华林
何况武汉还有那么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决非那些干巴巴光秃秃的工商业城 市可比。东湖秀色,珞珈青峦,琴台遗韵,红楼倩影,既有历史遗产,又有革命传统。登黄鹤楼远眺,江城景色一览无遗。晴川阁下,新枝历历;鹦鹉洲上,芳草萋萋。一桥飞架南北,三镇通达东西。大江东不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紫气南来,云集了四海英雄豪杰。登此楼,观此景,你会感叹:江流浩荡,大地葱宠,湖山俊秀,人文斐然,天下之美,尽在于此矣!
的确,武汉文化东西结合、南北杂糅的特征十分明显。即以饮食为例。武汉人嗜辣似川湘,嗜甜似江浙,清淡似闽粤,厚重似徽鲁,其代表作“豆皮”即有“包容”、“兼济”的文化特点。武汉人在体格、性格上也兼东西南北之长。他们比南方人高大,比北方人小巧,比成都人剽悍,比上海人朴直,比广东人会做官,比山东人会经商,比河北人会作文,比江浙人会打架。总之是能文能武,能官能商。武汉三镇的城市格局,也是官商并存,文武兼备。三镇中市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汉口,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而且也和上海一样,曾经有过租界。它是我国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接受外来文化的主要门户。作为一度独立的城市,它也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类新型城市中重要的一员,在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得风气之先。相对逊色的汉阳,则有着中国最早的军事工业,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也曾名驰一时。至于“文昌武不昌”的武昌,历来就是湖北甚至中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湖广总督府曾设立于此,湖北省政府也至今设立于此。在武昌,还集中了众多的高等学府,无论数量还是水平都居于全国前列,而且名牌大学就有好几所。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几所国立大学之一,其朴素学风,素为学术界所看重。其他几所理工科大学,在各自的领域内,也都卓有盛名。武汉的学术事业,尤其是人文学科,曾号称与北京、上海成“鼎足之势”。一个老资格的开放口岸,一个高水平的文化重镇,再加上一个前途无量的后起之秀,武汉三镇,难道不是一种最佳的城市组合?
这样美妙的组合,国内又有几个? 更何况,武汉的“运气”也并不那么坏。内陆开埠、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国共合作、抗日救国、解放中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关键时刻,武汉都扮演过重要角色。1949年后,它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时期,它又理所当然地成为内陆开放城市。此之谓“得天时”。地处国中,九省通衙,此之谓“得地利”。集三镇优势,合四海人文,此之谓“得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尽占,武汉
汉口英租界遗址
应该成为文化上的“集大成”者
武汉人的敢动手,也是全国有名(但仍逊于辽宁人)。“文革”中,他们可是连江青的特使都打了。其实,武汉人不但火气大,而且“礼性”也大。武汉人说话,一般都会尊称对方为“您家”(吵架时例外),相当于北京人的“您”,实际上也是“您”字的音变,读作nia,和nin非常接近(武汉话之属于北方语系,此即证明)。不同的是,武汉话的“您家”还可以用于第三人称,比如“他您家”,相当于“他老人家”。
㈧ 改革开放30年武汉的成就
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汉水"两江交汇"处的武汉,历来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业重镇,成为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武汉市坚持"开放先导",积极利用外资,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武汉市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武汉的实际情况,实施了"两通起飞"战略,"两通"是指交通和流通,使促武汉的发展步伐大大加快。1980年,武汉市批准设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向国际资本市场迈出重要的第一步。1992年,国家批准武汉市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以来,武汉市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投资武汉。
改革开放三十年,数字记录着武汉的变化。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在30年内增长了77.7倍;全口径财政收入30年内增加了62倍;城市居民人均收入30年内增长39倍;城市居民人均建筑面积30年内增长5.5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武汉市一大批商贸流通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江汉路步行街、武商、中商、中百连锁超市等商贸项目,极大地增强了武汉作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汉体育中心、琴台大剧院等一大批繁荣城市生活的文化卫生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汉口江滩、武昌江滩等项目的建成,充分彰显了武汉滨江滨湖的特色,成为武汉市新的"城市名片"。
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长江二桥、天兴洲大桥、阳逻大桥、轻轨1号线一、二期、武昌火车站改造、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7条城市高速出口公路、长江隧道、地铁2号线、武汉火车站、阳逻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大大完善了交通网络体系。武汉作为中心城市的"枢纽功能"日益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来,武汉坚持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武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和谐武汉建设,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机遇,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