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湾有开通地铁的城市吗
回答者:匿名 12-16 14:54
..回答完全正确 但是他不慎漏掉还有台湾南部的高雄捷回运
2001年10月开始动工兴建,正答式启动高雄捷运工程,经过6年多之兴建期,高雄捷运红橘两线於2008年通车营运。
高雄捷运红线(简称红线)为高雄捷运於2008年3月9日通车、台湾首条连络机场的捷运系统,为初期十字路网当中的南北向路线,属於高运量系统,左营以北为地上,以南为地下路线。美丽岛站为十字路网之交会点,可转乘橘线。目前南冈山站尚未完工,故暂未营运。
路线南起小港站,沿途经高雄国际机场(小港机场)、中山路、梦时代商圈、三多商圈、五福商圈、大港埔圆环(美丽岛站)、台铁高雄车站、博爱路、高铁左营站、楠梓、桥头至冈山南侧的终点南冈山站,全长28.3公里,其中南冈山站的增设计画在红线动工兴建后才正式确定,因此车站预定延至2010年底启用。未来向北的延伸计画有延伸至冈山中心区域、南部科学工业园区高雄园区(路竹科学园区)及路竹中心区域(冈山、路竹延伸线)。向南则有延伸至林园的计画,不过是采用轻轨捷运铺设。
⑵ 台北捷运(地铁)的基本情况
大多数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中心的路段都会铺在地下挖掘的隧道裏。这些系统亦可称为地下铁路,简称地下铁或地铁。在台湾、曼谷和新加坡则称作“捷运”(Mass Rapid Transit, MRT)。在中国大陆城市,修建于地上或高架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通常被称为“轻轨”。然而,在专业领域,“轻轨”与“地铁”的区分方式在于运量的不同,“轻轨”指每小时单向运输量小于20000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而“地铁”指每小时单向运输量大于20000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台北捷运(全称为台北都会区大众捷运系统,英文为Taipei Mass Rapid Transit System,简写为Taipei MRT;台北捷运公司则自行称为「metro Taipei」)是台湾第一个都会区捷运系统,连接台北市与台北县各地。整个捷运系统有高架、地下、平面等模式。目前已通车的路线,由公营事业「台北捷运公司」负责营运;新路线的兴建与规划,则由附属於台北市政府之下的捷运工程局负责(环状线第一阶段工程、机场捷运三重至机场段除外)。
1996年3月28日启用的木栅线是台北捷运第一条营运的路线,次年又启用了淡水线(包括新北投支线在内,1997年通车),随后几年又有中和线、新店线、板南线、小南门线与小碧潭支线等路线先后通车。另有数条路线目前仍在兴建、即将兴建或尚在规划中。
历史
1986年3月 行政院经建会核定台北捷运的初期路网
1988年12月 台北捷运首项工程—北投机厂开始动工
1996年3月 第一条路线—木栅线通车
1997年3月 淡水线「淡水站~中山站」段
新北投支线通车
1997年12月 淡水线延伸至台北车站
1998年12月 中和线
新店线「中正纪念堂站~古亭站」段通车
淡水线延伸至中正纪念堂站
1999年11月 新店线延伸至新店站
1999年12月 板南线「龙山寺站~市政府站」段通车
2000年8月 板南线向西延伸至新埔站
小南门线通车
2000年12月 板南线向东延伸至昆阳站
2004年9月 小碧潭支线通车
兴建路线预计通车时间及施工进度
路线 预计通车时间 预定进度% 实际进度%
板桥线(新埔站~府中站)、土城线 2006年5月 98.18 97.91
内湖线 55.11 52.34
剑南路站~南港展览馆站 2008年2月
剑南路站~中山国中站 2008年6月
芦洲支线 2009年12月 64.61 66.00
新庄线 43.63 46.86
回龙站~忠孝新生站 2009年12月
忠孝新生站~东门站 2010年12月
环状线
十四张站~五股工业区站 2010年
十四张站~大坪林站 2011年
大坪林站~动物园站、五股工业区站~剑南路站 2018年
南港线东延段 24.82 27.87
昆阳站~南港站 2008年12月
南港站~南港展览馆站 2010年12月
机场捷运
中正机场~三重站 2011年
三重站~台北车站 2012年
信义线 2011年12月 12.06 11.69
松山线 2012年12月 5.30 5.30
服务概况
营运时间一般从每天早上6点到凌晨12点,大约3到15分钟一班车(因路线及尖离峰而略有差异)。车站付费区内禁止饮食、吸烟、嚼食口香糖及槟榔。目前每日平均旅运量约97万人次。
除了各车站有售票机贩售磁卡单程票外,乘客大多购买可以与市区公车、短程客运路线长期共通使用的IC交通储值票证「悠游卡」,搭乘捷运可享有单程票价折扣,另外限定时间内也享有捷运、公车双向转乘票价优惠。
台北捷运设有完善的无障碍系统,包括导盲砖、专用验票闸门、电梯及车厢内之轮椅专用区等。候车月台并设有夜间妇女候车区,保障夜归妇女搭乘捷运列车的安全。月台安全部分,目前仅木栅线各车站设有月台门,不过未来新建的车站已计画全面装设月台门,木栅线车站以外的其他营运中车站也将陆续增设。
票价区间
距离 ~5km 5~8km 8~11km 11~14km 14~17km 17~20km 20~23km 23~27km 27~31km 31km~
票价 NT$20 NT$25 NT$30 NT$35 NT$40 NT$45 NT$50 NT$55 NT$60 NT$65
高雄捷运(全称为高雄都会区大众捷运系统,英文为Kaohsiung Mass Rapid Transit System,简写为Kaohsiung MRT)是台湾第二个都会区捷运系统,连接高雄市各地及高雄县部分地区。整个捷运系统有高架、地下、平面等模式;高架段约占整个捷运路线之24%,地下段则占75%,平面段约占1%。路线的兴建与未来通车后的营运,皆由以BOT模式组成的「高雄捷运公司」负责(兴建、营运特许期限共36年);附属於高雄市政府之下的捷运工程局则负责路线规划与兴建监督。
初期将形成十字型路网的红线与橘线,目前正在兴建中,交通部核准的开工日为2001年10月30日,兴建期为6年,因此红、橘两线全线通车日期预定为2007年10月30日,但以2006年12月底,红线南段(小港站~三多商圈站)先行通车为目标;另有临港轻轨与其他数条路线正在规划中。
⑶ 中国地铁什么时候开始建设的
1965年7月1日,中国最早的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于1971年1月15日正式开通运营。
1965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决定修建北京地下铁道。 2月4日,毛泽东亲自审阅了北京地铁建设方案,并在批示中确定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八字方针。 7月1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包括朱德、邓小平在内的很多国家领导人,以及北京市市长彭真参加了开工典礼。
1971年1月15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始试运营,线路由北京站至公主坟站。运营线路的西端终点站在1971年8月5日延长至玉泉路站,11月7日延长至古城站。
(3)台北捷运地铁建设时间扩展阅读:
截至2019年8月,1993年开通的上海地铁为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地铁系统。济南地铁是中国里程最短的地铁系统。中国大陆首条地铁系统是北京地铁,建于1965年7月1日,竣工于1969年10月1日,封闭试运营于1971年1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于1981年9月11日。
地铁城市:
1、中国大陆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城市:北京;
2、中国港澳台地区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城市:香港;
3、拥有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地铁系统的城市:上海;
4、中国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地级市:佛山;
5、第一个拥有独立地铁系统的城市是苏州;
⑷ 中国地铁最早建于那一年
中国大陆首条地铁系统是北京地铁,建于年,竣工于1969年,试运营于1971年1月。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洞察了地下铁道的重要性,从战备和民用角度倡导北京要搞城市地下铁道,并且指出“不仅北京要搞,很多大城市也要搞。”
1953年9月28日,北京市委响应这个号召,开始筹备北京修筑地下铁道工作。
1954年10月,北京市委向党中央呈送一份报告,要求“聘请苏联专家,着手勘探研究”。
1953年至1960年,数千名中国学生被送往苏联学习地铁的建设。
1957年,苏联地下铁道专家帮助制订的方案是两横、两纵、两对角线和一个环线。
1961年,北京地铁筹建工作因三年困难时期而停止。
1965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决定修建北京地下铁道。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完工,以庆祝国庆节。这条线路长23.6千米,采用明挖填埋法施工,从西山苹果园到北京火车站,共有17座车站。这条线路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地铁线路,而且也早于香港、首尔、新加坡、旧金山、华盛顿等城市,但很多技术问题导致北京地铁在之后10年内事故连连。
(4)台北捷运地铁建设时间扩展阅读
最早规划地铁的城市:长春轨道交通(1939年,伪“满洲国”《大“新京”都市计划》规划建设120公里的长春环城地铁。)
埋深最深的地铁线路: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有一座埋深超过90米、深度居全国地铁站第一的车站——红土地站。打破了同一车站内6号线超60米的记录。车站内电扶梯的提升高度达到90米,甚至大大超过重庆人引以为傲的两路口皇冠大扶梯。)
在江心的地铁车站:南京地铁10号线:江心洲站(长江江心)、长沙地铁2号线:橘子洲站(湘江江心)、广州地铁APM线:海心沙站(珠江江心)
最早的无人驾驶地铁线路:港铁南港岛线
⑸ 为什么地铁在台湾叫捷运
捷运,全名为大众捷运系统,该词源於台湾对於英语「Mass Rapid Transit」(简称MRT)的中文直译,含有「快速」之意。
地铁仅是台湾捷运系统的其中一种运输方式。
例如台北捷运系统包含地铁,专线接驳公交,北投缆车,淡水轻轨(建设中)。
⑹ 张维为批评台湾捷运建设慢,看看台媒怎么说
三个方面:
土地私有,光是征地就要很多年才能完成。
缺乏盈利的可能性,像台北和高雄的人口在大陆只相当于二线城市的人口规模,修建地铁不具备盈利的经济效益,更别说其他城市,人口在一百万左右,譬如台中、桃园等地,修地铁根本是公益事业,不赚钱就不到财团支持,仅依靠地方政府编列预算,地方政府又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倾向于延长工期,相当于分期付款,这样工期就长。
环保团体的压力,对于大型工程可能破坏生态、地下水、农田、地质环境等多有质疑,往往一项大型工程的环境评估就需要很多年,各方参与论证,最后要经过公听程序,再交由议会表决,一整套法律程序走完确实很耗时。
最主要的还是第二点,大型公共工程定位更像是公益性服务性设施,台湾甚至尝试以BOT模式,交给出资方去特许经营30年期满后由政府收回国有,但估计经营起来也是年年亏损,一座城市才百万人出头,修地铁确实难赚钱,由于缺乏油水,财团无意砸钱,光凭地方财政去建设,确实很难在短期内完成通车。
⑺ 台北捷运运行时间表是怎么样的
在现阶段在台湾只有台北和高雄这两个地方有捷运。台北捷运的运营时间是在早上的六点到晚上的零点。车票的价格在20—65元台币左右。高雄捷运的运营时间是早上的五点五十分到晚上的零点三十六分。车票的价格在20—55元台币左右。
到目前为止,区域路由的名称已成为台北捷运系统的惯例,并为市民所使用。因此,即使全线通车,仍以地名命名。例如,已经全线通车的捷运棕色线称为“文山内湖线”,而并非是如同高雄捷运以红色、橘色线般称之。
⑻ 台湾地铁什么时候建好的
台湾地铁于1988年动工,1995年基本建成试运营。其地铁共规划五条线路,全长73.1公里,设70个车站。
⑼ 台湾有地铁吗
台湾是有地铁的。
地铁,在台湾一般被称为捷运。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和高雄都有捷运(地铁)。
截至2020年2月,台北捷运运营线路共有8条(6主线2支线),即BR号文湖线、R号淡水信义线、G号松山新店线、O号中和新芦线、BL号板南线、Y号环状线、新北投支线、小碧潭支线(猫空缆车为索道,非轨道交通)。里程总长为151.9千米,共设车站117座(包含6个主要换乘站)。
建设规划:
台北地铁至2021年计划建成230公里路网,平常日每日运量预测可达360万人次。建设中的捷运新庄线CK570C区段标自台北市重庆北路三段大桥国小站(O08)西端起,到二重疏洪道前疏洪东路一段为止,全长约3.2公里。
以台北桥站为例可以看出在建线路的建造特点。该站位于重新路一段之中央南北路与文化南北路路口之间,为地下六层侧式月台车站,车站长约179.2米,宽约14.775米,地下深约33米,地面上设置有主出入口、二个通风口及二个紧急出口。车站周围联合开发大楼,与地铁车站同步实施。
价值意义:
台北捷运为台湾第一座投入营运、也是规模最大的捷运系统,其兴建及营运目的是为纾解台北交通长期以来的拥塞问题,并藉以改善都市动线与机能,促进台北市中心与周边卫星市镇繁荣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台北捷运、网络-地铁
⑽ 台北捷运的历史
1968年6月28日,台湾”交通部“部长孙运璇曾在记者会中表示,研究在台北都会区兴建大众捷运系统的可行性。但当时因所需经费庞大,需求并非十分迫切而未付诸实行。1970年代之后,台湾经济持续发展,台北都会区交通量日渐庞大。为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台北捷运系统的实质规划就此启动。
1977年2月,交通部运输计划委员会(交通部运输研究所前身)研拟《台北地区大众捷运系统初步规划》报告,规划U1、U2、U3、S1、S2五条路线,简略形塑路网轮廓,为台北最早的捷运规划。1981年9月,运委会聘请“英国大众捷运顾问工程司”(BMTC)与中华顾问工程司组成计划小组,就初步规划报告深入研究。其中BMTC的部分主要人员,为曾经参与香港地铁(今港铁)路线设计的英国籍工程师,故加入了已采用于香港的同月台平行转乘设计,穿过市区的路线也因此修正为L型交会,此外亦解决路线过度重叠的问题。这些是与初步规划最大的不同点。 行政院于1986年核定的台北捷运初期路网
1985年3月1日,经建会与三间美国顾问公司组成的“台北捷运顾问工程司”(TTC)签约,进行台北都会区捷运系统综合研究。除了根据BMTC的路网修正外,亦将台北市的中运量1号线纳入路网。1986年,行政院核定经建会所通过的台北捷运初期路网方案,此方案即第一版的台北捷运初期路网,把淡水线和新店线画成连在一起的红线,同时间也列入现在的中和线、板桥到松山的蓝线(未与台铁共轨而是走目前路线转松山路到松山车站)、木栅线(不是走现在的万芳路而是走木栅路)。。
1986年6月27日,台北市政府捷运工程局筹备处成立。1987年2月23日,台北市政府捷运工程局(简称台北市捷运局)正式成立。除了准备进行捷运兴建工作外,亦逐步修正路线,隔年台北市政府捷运工程局成立,建议把蓝线延到南港、木栅线改成现在的走法、将淡水线与新店线分开、增加维修轨(现在的小南门线),就成了第二版“初期路网”,走回原本BMTC的规划方式。1990年代初才加入内湖线及土城线,初期路网到此才正式计划完。。台北市捷运局的北区、东区与南区工程处,也分别于1988年2月23日与1989年7月15日成立,负责实际的兴建工作。
台北捷运初期路网络线与规划营运方式变更简介: 淡水线(运委会U1-BMTC红线-TTC红线-至今) 新店线(运委会U1-BMTC绿线-TTC红线-今属绿线) 中和线(运委会U3-BMTC橘线-至今) 南港线、板桥线(运委会S1-BMTC蓝线-TTC蓝线-至今) 文山线(中运量1号线-TTC棕线-木栅线-文山线至今) 内湖线(1990年代初规划,今属棕线,与文山线直通行驶) 1967年,政府曾研究在台北都会区兴建大众捷运系统的可行性,但当时因所需经费庞大,需求并非十分迫切而并未付诸实行。进入1970年代后,台湾经济持续发展,台北都会区交通量日渐庞大。为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台北捷运系统的实质规划就此启动。1977年2月,交通部运输计划委员会(运输研究所前身)研拟《台北地区大众捷运系统初步规划》报告,规划U1、U2、U3、S1、S2五条路线,简略形塑路网轮廓,为台北最早的捷运规划。1981年9月,运委会聘请“英国大众捷运顾问工程司”(BMTC)与中华顾问工程司组成计划小组,就初步规划报告深入研究。与初步规划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穿过市区的路线修正为L型穿越,并解决路线过度重叠的问题。
1982年,台北市政府委托国立交通大学进行中运量捷运系统发展研究。1984年1月,隶于台北市政府的“中运量专案小组”提出《台北市中运量新捷运系统初步发展计划》,规划1号线与2号线两条中运量系统路线。 1988年12月,台北捷运首项工程—北投机厂开始动工。初期路网除了后来追加的内湖线外,六条路线几乎随着同时动工,被喻为‘六线齐发’。内湖线因系统型式选择与高架化、地下化争议,加上经费被冻结,直到2002年才动工,成为初期路网中最后动工的路线区间。
由于东西向的南港线较晚完工通车,木栅线与淡水线两条南北向的路线无法透过捷运转乘,当时的路网因此被戏称为‘筷子路网’。相关单位一度有意让南港线台北车站─忠孝复兴站段先行通车,但考量到原本的计划通车时程可能将因此延后长达一年,而且只能在尖峰时间营运,最后仍决定采用公共汽车接驳。市政府于1997年12月26日辟驶捷运免费接驳公共汽车,由台北市公共汽车管理处营运,行驶于台北车站与忠孝复兴站之间。因为经费有限,于蓝线市政府站-龙山寺站通车前的1998年5月5日停驶。
1999年12月24日板桥线、南港线局部通车后,与其他已经通车的路线共同构成状似‘卄’字的路网,当时通称为‘双十路网’。台北车站与忠孝复兴站也因此成为如今最重要的两个转乘站。 1996年3月28日,不断延后通车日期的木栅线(于2009年10月8日改名为文山线),终于通车,成为台北捷运首条通车路线,也是台湾第一条捷运路线。后来台北捷运公司为纪念此事,将3月28日定为台北捷运的周年纪念日。当时的台北市长陈水扁虽然曾于竞选时主张拆除木栅线,但上任后仍着手对木栅线进行体检,留下“马特拉不拉,我们自己拉”的名句,并以“一年通一条”形容当时各线陆续开通的盛况。
1997年3月28日,淡水线淡水站-中山站及新北投支线通车;同年12月25日淡水线通车至台北车站。由于东西向的南港线较晚完工通车,木栅线与淡水线两条南北向的路线两两独立,无法透过捷运转乘,因此当时的系统被戏称为“筷子路网”。相关单位一度有意让南港线台北车站─忠孝复兴站段先行通车,但考量到原本的计划通车时程可能将因此延后长达一年,而且只能在尖峰时间营运,最后仍决定采用公车接驳。市政府于1997年12月26日辟驶捷运免费接驳公车,由台北市公共汽车管理处营运,行驶于台北车站与忠孝复兴站之间。1998年5月5日因限于经费等问题,蓝线市政府站-龙山寺站通车之前停驶。
1998年12月24日淡水线台北车站-中正纪念堂段、新店线中正纪念堂-古亭段及中和线完工通车,此时中和线暂与新店线和淡水线直通营运,直到2012年9月30日,东门站完工通车为止。
1999年11月11日新店线南段通车,此时“淡水-南势角”行驶模式变更为“淡水-新店”及“北投-南势角”。
1999年12月24日板南线(市政府站至龙山寺站)通车后,与其他已经通车的路线共同构成状似“卄”字的路网,即为“双十路网”。台北车站与忠孝复兴站也因此成为最重要的转乘站。
2000年8月31日板南线部分延伸区间(龙山寺站至新埔站)、小南门线通车。
2000年12月30日南港线全线(市政府站至昆阳站)通车。
自1997年3月28日淡水线通车后,与木栅线形成同为捷运却互不相连的的独立路线,此种情形至1999年12月24日板南线通车联通两线后才结束。 2004年9月29日小碧潭支线完工通车,从小碧潭站搭乘捷运5分钟即可抵达七张站转乘新店线,让捷运路网延长1.9公里,营运总长度增为69.1公里。进一步开发与整合新店溪河畔与环河快速道路以西的河滨公园等水游憩区。
2006年3月28日台北捷运通车营运满10周年,在捷运北投机厂举办“台北捷运营运通车10周年庆生仪式暨北投机厂巡礼”庆祝活动现场除回顾捷运10周年的成长历程,展示研发中心、闪电对焊车、重型轨道维修车、月台门及新型电联车等。另外也推出彩绘公车与发行“木栅线通车十周年纪念车票”及举办“十周年庆生会”等“十年欢庆”系列庆生活动。
2006年5月31日捷运板南线第二阶段延伸与土城线完工通车,全长7.2公里,板南线终点站由新埔站南移至永宁站,只需要23分钟就可以从永宁站到台北车站,大幅拉近台北市、板桥与土城的距离。
2008年12月25日南港线东延段南港站通车举行通车典礼,下午二时开放搭乘(昆阳站-南港站)。台北捷运的营运长度增加1.4公里,营运总长度为75.8公里。 经历各项影响工程进行等因素,自2002年5月开始施工的内湖线,终于在2009年7月4日全线通车,营运长度增加14.7公里,营运总长度为90.5公里。内湖线成为台北捷运第一条通过机场的捷运线,也使内湖科学园区、南港软件园区以及南港展览馆与松山机场能彼此紧密连结。2009年10月8日该线与木栅线正式合并更名为文山内湖线(简称文湖线),路线颜色标示则仍为棕色 。
2010年11月3日下午2点,芦洲线与连接该线的新庄线台北市段(大桥头-忠孝新生)正式通车,成为第一条跨越淡水河的捷运线。两线相加共11站、总长12.5公里,路线总长度增加至105.4公里,从芦洲站到民权西路站,只要12分钟,台北市与新北市之间的距离大幅减少。台北市长郝龙斌表示,新庄线采用分段通车。芦洲线正式通车代表台北捷运正式从一般轨道运输标竿联盟(简称Nova)的水平提升到国际地铁联盟(Community of Metros,简称CoMET),此两联盟以每年5亿人次运量作为分界线,与北京、香港、上海、柏林、纽约、伦敦、巴黎、莫斯科等国际城市的地铁系统相近。2011年2月27日南港线东延段南港展览馆站正式通车启用,同时台北捷运公司宣布可望在同年9月正式从Nova会员晋升为CoMET成员。2012年1月5日,新庄线辅大至大桥头段正式通车营运,成为第二条跨越淡水河的捷运线,而芦洲线的称谓亦改变为新芦线。
2012年9月30日,东门站通车,新庄线忠孝新生至古亭段正式营运,同时中和线接上新芦线,新芦线的名称再次改变为中和新芦线。中和线和淡水线不再直通,于是原“北投-南势角”路段取消,为了弥补北投-古亭段运能,且台电大楼站后方有袋状轨,因而加开“北投-台电大楼”区间车。从此以后,中和线班距就提升为三分钟。 中运量系统的部份,文湖线列车使用胶轮系统,行驶于中运量胶轮系统专用轨道。环状线列车采用钢轮钢轨系统,轨距采标准轨。
中运量胶轮系统
VAL256电联车、机电、号志系统由法国马特拉设计及制造。然而1997年马特拉与捷运局发生合约纠纷后,已经将技术人员全数撤离,不再提供维修服务;而其交通运输部门已经被西门子并购,维修服务即由西门子提供。自2009年7月4日起中运量列车开始使用加拿大庞巴迪公司的电联车、机电及号志系统。
列车编制为两辆一对,两对共四辆为一列,但非固定编组,未来可视运量需求增为三对。采用自动驾驶,由电脑控制,列车不配置驾驶员。
胶轮系统问题
全球中运量捷运胶轮系统由各设计制造公司持有专利,并在国际间尚未进行系统整合,所以各家公司间有系统相容问题。因此,世界上没有过两个胶轮系统成功整合的案例,文山内湖线是采用消灭马特拉系统改用庞巴迪系统的方式来达成系统整合。另外,国际上少有长度超过20公里的胶轮系统,大多运用在机场航厦之间的联络或市区内短程接驳运输用。
文山线原本采用法国马特拉公司VAL系统,马特拉公司对木栅线的轨道设计是水泥路面。
内湖线则为加拿大庞巴迪公司CITYFLO650系统,庞巴迪公司本身的专业轨道设计是钢轨钢轮系统,为内湖线做的胶轮CBTC(通讯式行车控制)系统还是该公司第一次,内湖线的轨道设计为钢板路面。为了让两线直通,于2009年7月4日完成将原有路线一并变更为此系统,并于2010年12月26日完成将原有列车变更,新旧列车混编上线,缩短列车班距。
中运量钢轮钢轨系统
环状线为意大利商安萨尔多得标,采用“开放式”无线传输系统,不同厂商皆可相容。使用哥本哈根地铁采用的无人驾驶捷运系统,每节电联车内部也能互通。电联车有专门给婴儿车、轮椅行走的无障碍空间车道,部分车厢考虑设置折叠座椅,让车厢空间能因应尖峰、离峰时间有多样化利用。环状线采钢轮钢轨系统,车辆尺寸为17m×2.65m×3.6m(长×宽×高),列车总长度约68m,每列车4节车厢,总计采购17列电联车,每列车可载650名旅客,各节车厢间有设置车间走道连通以利乘客通行。车辆最大营运速度80公里,最小班距90秒,采第三轨750VDC导电轨供电,列车推进系统具备再生电力煞车之功能。 高运量系统部份,列车使用钢轮,行驶于标准轨距的钢轨轨道上。如今台北捷运的高运量列车有四种型式:301型、371型由日本川崎重工制造(301型名义上的制造商为川崎重工在美国的子公司—美国铁路联合机车集团(URC),但列车内的制造商铭板为川崎重工与URC并列);321型与341型由德国西门子制造,这些型式的列车都可以在所有已经通车的高运量路线上行驶。
列车编制为三辆一组,两组共六辆为一列;新北投支线、小碧潭支线的列车是单组三辆一列。两支线在营运初期均是使用六节车厢编组列车运行,新北投支线由于运量及噪音问题后来即改为三辆;小碧潭支线由于月台长度不足仅使用其中三节车厢载客,直到采购三辆列车至足够使用。虽然使用ATO,但仍旧配置有驾驶员(通常为一名,但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安排了较短的调头时间,或是需要在交叉横渡线调头,而附近又没有车班可以派遣调头驾驶员,为节省调头时间,就会配置两名驾驶员,以便立即开车而不需等待驾驶换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