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铁检修主要是做什么的
地铁车辆段根据功能可分为检修车辆段(简称车辆段)和运用车辆段(简称停车场)两种。
1、车辆段工作的主要内容:承担车辆的定修、大修、架修(厂修)等定期修理任务,段内设备和机具的维修,调车机车、工程车等的整备及维修,以及负责段内列车停放、编组和日常检查、一般故障处理、清扫洗刷 及定期消毒等日常维护保养。
2、停车场工作的主要功内容:负责段内列车停放、编组和日常检查、一般故障处理、清扫洗刷及定期消毒等日常维护保养。
地铁车辆检修正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合理地开展地铁车辆检修工作对确保地铁车辆安全运行、提升车辆运行品质以及降低运营成本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成都地铁一号线列车故障救援方案扩展阅读
地铁车辆检修制度模式
1、计划维修。地铁车辆计划维修方式的原则是预防修,以车辆的技术水平为基本出发点,结合车辆所有部件的使用寿命和维护周期,确定车辆所需修程,进一步制定车辆各修程的检修规程,编制车辆各部件检修的工艺文件。
2、故障维修。故障维修指地铁车辆运行中出现故障后的维修。包括运营中的车辆故障抢险和故障车辆的检修修复。
3、均衡维修。均衡维修也称为状态维修,其前提是结合运营实践对车辆状态及故障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采用现代的检测诊断技术对车辆重要部件、故障频繁部件的状态进行跟踪,从而系统的了解车辆运用情况,确定车辆技术状态,按照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适度维修。
4、委外维修。委外维修是地铁车辆高级别修程中常用的方式。由于车辆高级别修程涉及的专业繁多,技术含量高,需要配备大量的设备及人力资源。
『贰』 杭州地铁一号线和重庆六号线故障,为何近期轻轨频出故障
杭州地铁一号线和重庆六号线故障的新闻,是最近网友讨论的热点。原因是:好多网友都因为地铁突然故障面临上班迟到的问题。事实上,地铁也和公交车一样是交通工具,出现一点小故障也是能够理解的。这次地铁的故障,报道写明了是车载信号故障。
过了十几分钟以后,一直停着的那趟地铁才重新往前开。虽然地铁很少出现这样得故障,但是从地铁建成以来,也还是偶尔会出现一点小故障的。不仅是重庆和杭州,包括北京等地的地铁也曾因为故障停运过短暂的几分钟。如果哪天遇到了地铁故障, 切记不要惊慌,一定要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不要引起慌乱。也不要因为担心耽误了行程破坏一天的好心情。
『叁』 成都地铁一号线有几辆列车
27
『肆』 2016年7月25日成都地铁1号线今天故障
央广网成都7月25日消息(记者刘涛)今天(25日)上午08点25分,成都地铁1号线发生供电设备故障,1号线运营线路临时停车。
由于临停时正值上班高峰期,地铁内旅客较多,部分旅客反映,临停后地铁车厢内空气较闷。
记者从成都地铁公司获悉,经过紧急抢修,目前供电设备故障已排除,运营秩序正逐步恢复正常。地铁公司对旅客出行造成的不便表示道歉,并建议旅客根据行程调整出行方案。
『伍』 成都地铁运营临时受阻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这趟地铁临时受到影响,无法正常运营了,需要等待工作人员,把阻碍地铁的东西弄走,或者是弄好才能正常运营
『陆』 地铁从发生故障到解决救援有多长时间说明在这期间的时间如何分配
地铁发生故障的情况有多种多样,解除故障恢复运行的时间是不可能确定的!
『柒』 成都地铁一号线全线站名
1、一期:升仙湖站,火车北站,人民北路站,文殊院站,骡马市站,天府广场站,锦江宾馆站,华西坝站,省体育馆站,倪家桥站,桐梓林站,火车南站,高新站,金融城站,孵化园站,锦城广场站,世纪城站。
2、二期:天府三街站,天府五街站,华府大道站,四河站,广都站(支线)。
3、三期:韦家碾站,五根松站(支线),华阳站,海昌路站,广福站,红石公园站,麓湖站,武汉路站,天府公园站,西博城站,广州路站,兴隆湖站,科学城站。
(7)成都地铁一号线列车故障救援方案扩展阅读
成都地铁设备设施:成都地铁1号线、成都地铁2号线、成都地铁3号线、成都地铁4号线列车采用B2型不锈钢轻量化车体,4动卡2拖卡6卡编组,全车定员1460人,最多可载客1880人。
成都地铁1号线、成都地铁2号线列车由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制造。成都地铁3号线、成都地铁4号线列车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阿尔斯通交通电气有限公司联合体制造。
成都地铁7号线、成都地铁10号线列车采用A型铝合金车体,4动卡2拖卡6卡编组,全车定员1828人,最多可载客2488人;成都地铁7号线、成都地铁10号线列车列车由中车四方/成都制造。
『捌』 成都地铁一号线终点站
地铁1号线,北起红花堰,南至孵化园,全长15.998km,全部为地下线,共设红花堰、火车北站、人民北路、文武路、骡马市、天府广场、锦江宾馆、小天竺、省体育馆、倪家桥、桐梓林、火车南站、南三环、新益州、孵化园等15座地下车站。
『玖』 地铁前车故障,由后车进行救援请问后车究竟是怎么救援的推着走么
需重点关注的车辆系统和部件。为避免囚车辆故障发生救援事件,
不仅要根据现场的实际管理情况,还应在车辆采购、设计、制造和验收阶段,
以及投入运营后的使用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