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庞德的《地铁车站》的赏析!急!!!
找了好久,帮你找了两篇,我就是学中文的,平常也经常写这么些论文,这首诗,我挺喜欢,在我们学校图书馆期刊数据库找的,希望能帮到你哈!我是xiaertang哦,已经发到你邮箱了哈!
❷ 地下铁的作品赏析
作者以恰到好处的色彩搭配和简洁诗意的内心读白,为阅读创造出一种舒适温和的感受。通过绘图与文字对位的方式向读者进行独一无二的述说与沟通,带领读者去发现,去寻找每一个人心中点滴的光亮。
作品《地下铁》深刻地揭示了都市人在孤独状态下的迷惘。“在这个城市,我不断的迷路。不断的坐错车,并一再下错车。……我努力寻找希望。深怕幸福就在身边,却被我粗心错过。……其实,我哪里都不想去。然而,会有人在地下铁的出口等我吗?”圈作品中的主人公孤独地生活,漫无目的地行走,她没有可以作伴的人,也没有人在地下铁的出口等待自己,人与人之间形同陌路,彼此没有任何关联,每个人关注的只是自身的功过、荣辱和得失。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只剩下残酷和冷漠,只剩下不择手段的追求。
作品中的盲女尽管不断坐错车,并一再下错车,但她一直努力寻找希望,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没有放弃过自己。盲女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能鼓舞和鞭策读者,告诉人们不管遇到什么坎坷都不应该消沉堕落,而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和纯净的心境来面对生活。另外,作品中一直眷顾盲女的守护天使,实质上寓指希望,人只要不放弃追求和进取,生命的奇迹总会出现,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地下铁》中文字弥补了图像的抽象性,图像则凸显了文字的想象力,给予读者更大的联想空间。作者通过富有诗意的表达,与色彩富丽的图画互为映衬,将文字的形象性与图画的抽象性结合,为读者延展出新的意义空间。
全书中,打破时空界限,将不同的时空并置进行叙事的画面不在少数。最典型的便是 12 幅“V”字形构图。置于画面左端的是盲女走下地铁的楼梯,右端是盲女走上地铁的楼梯,横贯画面的是一列载满人的地铁。由此表现盲女经历过的地铁之旅。这种将不同时空并置在同一画面的叙事有着几米绘画中鲜明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地下铁》中的时空并置叙事,通过盲女角色的设置得到了漂亮的运用。“如果主角看不见,那么他身处的空间,就是充满了各种可能,他所听到、闻到、想到的,就可以有无限的想象,所有的奇想就有了合理性”,因此,盲女的经历实则是她的一次梦幻想象之旅。盲女的想象之旅与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盲女想象的世界呈现暖色,而现实场景则呈现灰暗色调。
几米绘本中出现的都市意象多是钢铁森林、拥挤的地铁与拥挤的人群……在《地下铁》中,车厢中拥挤的人群一个个表情呆滞。在某些插画中,更是直接呈现出非“常人”的状态:由草编织成的人、穿着钢盔铁甲的人……人是血肉之身,几米用这种奇特的打扮表现人们在现代大都市中的迷失。
在现代都市中,自然界的一切被驱逐殆尽,剩下钢铁的冰冷。正如地铁站人潮汹涌,但彼此的距离却显得十分遥远一样,都市的世界是冰冷的,人是冷漠的。这种表面拥挤实则疏离的感觉在现代都市十分明显。《地下铁》正是用少女的“看不见”反而触摸到世界的美来凸显都市人麻木疏离与冷漠的生存状态。
与这种麻木形成对比的是,绘本中经拟人化后的奇特动物,反为读者营造了安全感与信任感。这些动物的善良反衬出都市人的孤独,隐喻都市里所缺乏的爱与温暖。这是绘本的特色,用童稚化的视角看待世界,一切显得安详温暖。
❸ 用英语分析诗歌在地铁车站 要求800字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❹ 埃兹拉·庞德的作品赏析
评析《在地铁站内》 庞德最著名的作品,要属意象派名作《在地铁站内》(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在地铁站内》仅两行、14个字,是一首单一意象诗(one-image poem)。它是庞德根据在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的印象写成的。诗虽短,但诗人最后落笔定稿前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推敲。初看起来,唯只两行如日本俳句式的诗句,殊不知是诗人偶得的印象在主客观之间反复提炼,苦思一年之后,最初三十行加工成了这简短的两行,真可谓是字字经典。
庞德曾对意象下了这么个定义:意象便是当一个外界客观的事物射入脑海化作一个内部主观的东西时,那一精确瞬间。的确,从这首诗中,我们充分可以体验到,人面和花瓣的对应制造的底片叠印一般的传神效果,而这种效果也真真切切反映了庞德对意象的内涵。在地铁站庞德眼前闪过一张张美丽的脸。
此诗酷似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作品,如反复诵读,读者能勾画出一幅色彩丰富的画面。与此同时也会发现诗歌在音的处理上很巧妙。第一行的[p]音与第二行的[p]音遥相呼应,但其中一个只构成非重读音节;两行末尾均有[au]音,只是前者有辅音[d],后者没有。第二行中[e]音的重复等都加强了这首短诗的音乐感。以湿润的黑色树枝上挂着的花瓣来比喻他眼前所闪现的脸反映出诗人令人折服的想象力。
这首诗能反映出意象派诗歌的两个重要特点: 诗心跳荡产生模糊 诗心怪异是现代派诗的特点之一,尤其在这首诗中,意象玄妙,句意悬隔,更增添了诗意的模糊性。不光是每句诗的本身意义不明确,而且两句诗组合在一起意义取向正是相反。究竟是什么样的面孔?居然像幽灵般显现?apparition一词的翻译非常关键,它颇为诡异,原有幻象、异象等出现之意,还有鬼怪、幽灵之意,在这里被译为“幽灵般显现”,大概综合了这两个义项。问题是诗人把这些面孔说成幽灵、鬼怪的一样,是何用心?不能理解为诗人所在国度所在民族里,鬼怪、幽灵是与人亲和的,带来吉祥的,而应理解为它的反面。那么,这些面孔如鬼怪、幽灵般显现,是不是不祥之物?
但第二句把人群暗喻为湿漉漉的黑色枝条,把这些面孔暗喻为许多花瓣,其中花瓣之喻,在世界各民族中都应是美好的、鲜艳的、亲切的,似与鬼怪之喻、幽灵之喻取意相反。也就是说,只看单句不会有疑虑,两句放在一起疑窦顿生。如果把第一句看成被诠释句,把第二句看成诠释句,那么诠释与被诠释之间龃龉不合,造成读者试欲沟通诗作的本意、诗人的创作真意联系的障碍。建立不可把捉的思想雕塑,或布置不可见底的思想深渊,让读者产生理解的沟坎、陷阱,这就是现代派诗尤其是意象派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首诗让广大读者难读难解的主要原因吧。 形象互映产生意义 按理说世上没有不可解的诗,只是依据解诗者的主观取向,所解各显神通。不过解读现代派诗确实是艰难的,诗人披露的或许是冰山之一角,大量的意义沉没于背后的暗箱之中,这冰山下的丰富意义,有诗学意义、文学意义、美学意义、社会学意义、文化学意义和哲学意义等,而不是像以前只从审美的角度来解读作品那样单一和贫乏。
我们假设这首诗两句之间既有意义沟通的屏障,又有意义沟通的桥梁,那么我们凭什么越过这沟通的桥梁,抵达意义的彼岸?现代派诗的“真意”有如康德所谓“物自体”,它隐蔽在现象的背后,是神秘的、“不可知”的,人的感觉不能抵达,只能凭借想像力来把握它,转换成阅读鉴赏用语也就是猜读,所以下面对诗的体认、领会都是想像性的、纯主观性的,未必合于诗人当初的命意。
我们先借助于诗人自己的现身说法来把捉诗作的命意:1913年的某一天,庞德在巴黎协和地铁车站下车,突然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了一个,又看到了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再然后呢?是31行诗,一年后浓缩成现在的两行诗。这一则材料非常重要,让我们看到这首诗(其实是第一句诗)是怎么产生的。
但是如果仅限于此,诗意的挖掘似未完成,还有诗人的感情倾向呢?诗作的时代意义呢?仍无从知晓,于是我们发现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意象鲜明而情意隐晦。事实上诗作是不可能情意空洞的,正如意大利克罗齐所说:“没有意象的情感是盲目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意象是空洞的意象。”不妨从诗的中虚实形象的对应、互映来发挥我们的想像力,漫溯诗心的渊底。前面说了,第二句诗是对第一句诗的诠释,那么第二句诗中所提示或所造成的感觉和意义就非常重要了。花瓣,暗喻美丽的面孔,好像中国古诗也有类似的用法;黑色枝条,暗喻人群平庸凡常的粗鄙丑陋的身形和面孔。如此一来,一美一丑,一褒一贬,诗人的爱憎倾向、好恶态度已经有所暗示了。
可是,我们还应该凭借自己的想像力往更深处挖掘,似可感悟到,正如美丽的面孔幽灵般显现又飞逝一样,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现象和人的美好感觉稍纵即逝;正如美丽的面孔只显现给留心体察的人们一样,现实生活中的美需要人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正如花瓣长在粗鄙丑陋的枝条上一样,现实生活中的美往往生长在丑与恶的土壤上,美与丑恶对比鲜明,它们贴得太近,甚至彼此互为依存;正如花瓣给人欣喜、亲和的感觉,湿漉漉的黑色枝条给人恶心、厌烦的感觉一样,现代社会给予人的是强烈的感觉冲击,而且感觉是正面负面的落差是极大的。因此我们说,“一个地铁车站”是一个特殊环境,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它集中地呈现了现代社会的种种事象,但在大诗人庞德的眼里被提纯了,他只看到两个字:“美”和“丑”。这是不是庞德站在地铁车站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的复杂感受?至少是读者凭借想像力猜读到的感受。
亦可从另一种角度解读此诗。花瓣依附于黑压压、湿漉漉的树枝上,美则美矣,却了无生气。花瓣从花朵上凋零,便已经失去灵魂,飘离不定。犹如地铁里的人群,如鬼畜一般,被现代生活的齿轮碾压着,看着虽面容精致,可是内心空虚,心无所依。
❺ 在一个地铁车站的诗歌鉴赏
为感受找到恰当简明的表达意象,这是意象派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在一个地铁车站》包含两个复叠对比的意象:人群中隐现的面孔与黑树干上的花瓣。从语言结构上看,两行诗间没有明确的语法关系,我们只有通过阅读的想象,才能复现诗中故意抽去的譬喻性的联系环节:象或犹如。全写出的诗应为:‘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就象或犹如‘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明确了这两行诗的比喻关系,我们才能进一步地展开阅读。
从阅读的感受层次上看,诗中意象的质感性很强。第一行描述诗人的具体经验:黑压压的人群中,时时闪现出几个“美丽的面孔,令人感受一新。第二行进而隐喻,瞥见人群中清新美丽的面孔,犹如看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黑压压黯然无神的人群与其中闪现的几张神采焕发、充满生气的面孔,都是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非常鲜明.第二行更加突出意象在色彩上的对比,‘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与鲜艳的‘花瓣。从意象的情感暗示来看,人群与湿黑的枝条,都令人感到冷漠、压抑,而闪现的美丽脸孔与花瓣,
又使人突然眼前一亮,有一种爽朗清新的感觉。《在一个地铁车站》的意象鲜明简练,具体可感,堪称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作。
庞德主张,鲜明干脆的意象,犹如一个辐射的核心或旋涡,压缩于其中的多重意义不断地由此扩展出来。《在一个地铁车站》中的意象,就有广阔的辐射意义。从表层意义上看,它表现了诗人看到人群中“美丽的面孔’的一刹那间突发的清新感。如果深入到其象征意义,就比较复杂了。关于这首小诗,批评家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诗中表现的是庞德体验到的现代生活的腐败,但世界还没有彻底堕落,美有时还会出现。还有人的理解更为具体,从地铁车站涌出人们,刚刚下班或才去上班的,他们面带疲惫,黯然无光。
物质的劳役已吞噬了他们的生机,虽生犹死,这是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的异化.仅有的几张‘美丽的面孔’,象征着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但已幸存不多了。作者旨在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这些解释都是可以成立的,当然,读者还可以做其它解释,诗无达诂,关键是要求解释自身的有效性。
《在一个地铁车站》暗示出多种解释的可能性,这本身已说明它意蕴丰富,意象的辐射件强,符合意象派的诗学主张,不愧为意象派的代表作。(周宁)
庞德这两行诗像两条铁轨,从时间的幽深隧道里延伸出来,带着那个时代湿漉漉的历史迹痕和斑驳言词,流传至今。并且出现了近20种的译文版本。
❻ 《有一个地铁车站》读后感
由意象派诗歌《在一个地铁车站》
所想到的……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在一个地铁车站》是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作。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庞德曾说,这是他“在巴黎地铁车站看见一些美丽的面庞热情迸放的一刹那”写成的,他先写的是一首十五行的诗。一年之后,被他压缩成短短的两行。
要理解这首诗——所谓理解,只是一家之言。我向来不大喜欢,也不大主张谈论诗歌。因为文学(艺术)作品一经产生之后,怎么理解是接受者的事,没有什么一定正确的意见;而在诗歌这一文体上,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得先看看意象派诗歌的理论主张,为此,庞德曾指出,“意象,是在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意象主义的关键在于它不把意象做为装饰物来使用,意象本身就是言语。……意象不仅是一个思想,它是被赋予能量的一个漩涡或融合在一起的思想群”。意象派另外两个代表人物彼特·琼斯和S.犹哈兹也分别有过相关言论,彼特·琼斯说:“意象主义者的意象犹如代数中的a,b和x,具有变化的含义。……作者使用意象是因为他看到了或感觉到了它的存在,而不是因为他认为使用意象可以支持某种信条或某种美学的或经济学的制度。……这就是意象主义的实质”;而S.犹哈兹则认为,“意象是感官经历的再现。……一旦形成,意象本身可能成为一个象征”。
由上面这些言论,我谈谈自己对意象派的理解:
很显然,这里所谓“意象”乃某种感性直接呈现,但它又绝不同于中国传统意象中的兴象。这里且举例说明。传统兴象的代表是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这一名句。在这句诗中,“池塘”、“春草”意象乃以最本来,亦即最自然形态的面貌出现,没有经过诗人的丝毫加工:“生”字所表现的也仅仅是一种原始、自然的活动,跟诗人情感、心理、理性无关。一方面,此两个意象本身即呈现了美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意象之所以美,又不仅仅因其自然、原始形态的感性呈现,而跟诗人的遭遇、心理、理性等背景紧密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个意象,跟诗人的理性既无关,又有关——但理性却如盐融水般看不出丝毫痕迹,所谓化境即是如此。
但英美意象派诗中的意象,却几乎不是这种自然形态的存在。意思是说,尽管诸如“枝条”“花瓣”等意象是自然存在之物,但它们之出现,却不是以自然形态和自然的方式出现在诗人“眼”中——诗人眼中看到的首先是地铁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乱哄哄的场景、“美丽的面庞”等等这些“社会”存在。在此“社会”存在的背景下,诗人“看到”了有别于此的、不在“现场”的自然之物——枝条、花瓣等等。由此,“枝条”、“花瓣”等意象的出现,虽由现场物直接呈现(通过联想等)而来,但物的不同属性,就使其呈现本身就是理性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即有庞德所说的“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这里“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枝条”、“花瓣”等这些非现场物的呈现,是诗人直击现场的人群、面庞等的当下结果——联想等所表现出的由现场至于非现场的转换几乎没有“过程”,由此当下,而成为感性的直接呈现;至于理性,这时显然被作为潜意识的存在予以体现的——诗人自己虽对社会、时代及一些具体问题平时有所思想,但这一思想在此时并不以“理性”的面目出现,而是如盐般完全融入了“枝条”“花瓣”之中。至于到底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理性思想,恐怕诗人跟接受者一样,是诗人在诗完成之后的事:只不过诗人的“之后”也许是紧接审美意象“出现”之后。也正因此,在这一层意义上,琼斯的理解也许比庞德更接近意象的本来:“作者使用意象是因为他看到了或感觉到了它的存在,而不是因为他认为使用意象可以支持某种信条或某种美学的或经济学的制度”,即在意象呈现的当下,“理性”是“没有”的,即它只以潜意识方式隐藏于感性存在的背后,即,庞德由人群、面庞等“看到”“ 枝条”、“花瓣”等,并不是他一开始就“想要”用这些来传达他什么“理性”,而是下意识的审美反应。所以,虽说是“感性和理性的复合体”,但这个复合体在呈现的时候,却只有感性,而“无”理性。意象派诗中的感性意象中的理性,需要诗人和接受者“之后”的审美理解和发现,因此,在作品一经产生就与作者无关这点上,意象派诗人与自己的作品相去的距离也许更大更远。
因此,理解庞德这一经典作品,既可在了解、把握诗人写作时的自身遭遇、社会、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予以比较接近诗人“本来面目”的客观理解,也可仅从意象本身来作各人的理解。这又与意象派在艺术主张上其实相当的唯美主义有关。所以,“枝条”、“花瓣”本身即具美感。而且,由诗作本身,我们已可发现并追问:“枝条”为什么是“湿漉漉的”,“花瓣”为什么是“黑色的”?这种追问显然可带给接受者以理解把握的途径。而这种追问显然又跟上一句“幽灵一般”的“面孔”有关。两相联系也许就可知道意象派诗人要传达的“美”在何处了。至于这里“湿漉漉的枝条”、“黑色的花瓣”指向的到底是何种具体意思,我觉得倒用不着深究。说是对现代文明的灰心、失望,乃至绝望,是诗人在那时所感悟到的生命的美的冲动等等的理解,其实对我们欣赏这首诗并产生一种审美的欣悦,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写到这里,回过头来,我才发现,我开始打算做的赏析工作其实一点没完成,只是把我对意象派的看法——其实还谈不上看法,最多算是感受和体会说了说而已,因此,我的题目不得不由开始的“诗歌赏析:《在一个地铁车站》”而改为“由意象派诗歌《在一个地铁车站》所想到的……”。聊且在这里跟朋友们谈谈读后感吧,则能否有所帮助则不是我所敢冀望的
❼ 求艾略特的《在一个地铁站口》原文,及赏析......
我想楼主是要庞德的《在一个地铁站》吧。
在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这首诗很短,只有两行,却脍炙人口,耐人寻味,原因在于它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首先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写诗人在阴暗、潮湿的地铁站台看到一张张花瓣似的面孔及当时诗人的惊喜之情。这一结论从何而来?主要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合理想象。这首诗上、下两组形象相对应——即“幽灵般的面孔”和“黑枝上的花瓣”。“面孔”是本体,“花瓣”是喻体。这两组意象在我们眼前拼凑出了这样一幅画面——天是阴沉的,或许刚下过雨,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物质颓废的气味。在城市的某个阴暗的、“湿漉漉”的地铁站里,人潮涌动,人群像沉默无言的鱼,彼此清醒而机械地游动。四周时常有狡猾而戒备的神情,还有一张张不容易看出痛苦的脸。诗人站在这里“黑色枝条”般的地铁站里,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突然,诗人眼前一亮——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儿童面孔出现在诗人面前,他们手牵着手,用充满稚气的童声唱着儿歌……多么真实可爱,生机勃勃的画面,让诗人顿觉美感,这些如“花瓣”般美好的面孔出现得太突然了,如同幽灵般神秘、飘忽,给诗人意外的惊喜,诗人的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这些面孔仿佛温暖的阳光洒进了阴冷的地铁,融化了诗人冰封已久的心灵……
这首短诗不仅在内容上,富于想象,在思想内涵上更耐人寻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花瓣”不是在嫩绿的枝条上,而是在“湿漉漉的黑枝上”,花瓣的鲜艳与枝条的黑色形成反差,“花瓣”更显美丽,“黑枝”更令人反感。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诗人对现代都市生活——纸醉金迷、物欲膨胀、人情冷漠的极端厌恶,以及对“真、善、美”的迫切渴求,对一切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美好事物的憧憬,这两种情感在“花瓣”与“黑枝”的对比反差衬托下,更显强烈。
(二)“花瓣”居然出现在“黑色枝条上”,如“花”的面孔居然出现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这怎能不让人惊喜,“幽灵般的面孔”与“黑枝上的花瓣”相映成趣,联系生活,发挥想象,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社会虽有其黑暗的一面,它丑陋、死气,但美丽与生机是并存其中的;人生虽然艰难,困境重重,但希望与机遇是伴随其中的,因此,在逆境中,不应丧失信心;在顺境中,应保持忧患意识。
以上挖掘出的内容上的言外之境,思想上的话外之音皆源于“创造性”的欣赏方式,欣赏这首富于想象的短诗所带来的愉悦,犹如品茶,越品越浓,并且回味无穷……
原来的诗歌较长:
陷入这种纷繁的意象里,我找不到一个出口
心甘情愿地被阳光埋入地底。行走
暗无天日的旅行,迷失于内心
只剩下那枚沧桑的石子,喑哑地
表达出一种具体、抽象又含糊的语义
一种深入骨头的疼痛,踏踏实实
占有了我的身体。离去
一个孤独无依的灵魂,被几羽落寞遮住
这是一趟开往天堂的地铁啊
我们无数次憧憬的梦想,此刻越来越黑
我看见了风,在一棵光秃秃的树上哭泣
还有怅惘的流云,携着一些忧伤的句子
在我屋后的山顶,仄仄平平
我沿着那句诺言,爬上幻想的手指
盈盈一握。那个梦,那个小城
这些日夜与我十指连心
埋在地铁里,我一生的热爱
如此轻易地,造成了对你的伤害
望着这些湿漉漉、黑黝黝的花瓣,我只想
在黑暗的出口,迎来一缕温馨的阳光……
庞德(1885—1972),是美国著名诗人及评论家,也是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倡以鲜明、准确、含蓄、凝练的意象表现具体事物,而这首《在一个地铁站》就是意象派诗歌中的精品。
有人说,“透彻地理解”这首诗是困难的。这样说不无道理。诗既不是对客观现象的机械反映,也不会直接将主观感情溢于字面,正因为诗具有“曲写心灵”的特点,所以要求欣赏者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调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感受、体味,从而产生强烈共鸣,这样即是对诗歌的“再创造”。
❽ 求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的英文赏析
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庞德自己曾在1916年写道:“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厢。突然间, 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的儿童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出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或者像那种突发情感那么可爱的文字。那个晚上……我还在继续努力寻找的时候,忽然我找到了 达方式。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我发现这对我 了摆脱那次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困境很有用。我写了一首30行的诗,然后销毁了,……6个月后,我写了一首比那首短……
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庞德
阴暗而潮湿的地铁车站,浮现着的一张张脸庞,重重叠叠。淹没在黑压压的人群中,看不见自己行走的身躯,只有一个个陌生的头颅在眼前交叠,摇晃,随处都是拥挤,嘈杂,明亮的阳光下,残留的空隙竟无法容纳属于自己的影子。
作者一瞬间的捕捉,浓缩了整个世界。在大千世界里挣扎的人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依附自己而存在。近乎相同的表情让他们拥有了一样的面孔,一成不变的坚守着固有的生存原则,躲在伪装的外壳里,如幽灵般虚无的灵魂在坚强、冷漠、自私与无奈中堕落、沉沦。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意味着什么?残酷的现实抑或是颓败的生活?经过风雨肆虐后的花瓣,零落,散乱,残忍的残缺,却是一种凄美绝伦的娇艳。他所透露的,是一股力量,不似飞蛾扑火般决绝,不如凤凰涅磐般壮烈,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他是长期的,坚韧的,他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耐力,需要更多的付出与承受,却更加坚不可摧。
一样的面孔,零落的花瓣,诗人原本想表达的,或许是一种明媚的东西,然而,字里行间沉积的太多的黑色素,却让我感到一种真切的沉重,并怀有深深的恐惧。年轻的我们只能停留在生活的表层,肤浅的感知这个世界,交织着美丽与丑恶,交织着纯净与污浊。撕开生活的一个裂口,窥视那一张张平静的外表下掩藏着的灵魂,才蓦然惊觉,原来,并非刻意麻木,是生活迫使他们平静,即使历尽沧桑,即使伤痕累累。生活的磨难让他们学会了隐忍,学会了坚持,让他们拥有了这股坚不可摧的力量,因为他们的存在,世界并不曾毁灭。犹如残存的花瓣,带来的是整个春天。
十分详细的参考资料http://tieba..com/f?kz=144461014
❾ 如何分析《在地铁车站》这首诗
这首诗充分运用了意象派诗人在《诗刊》上发表的著名的意象派三原则:直接处理“事物”,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呈现的词; 至于节奏, 用音乐性短语的反复演奏, 而不是用节拍器反复演奏来进行创作。〔1〕(P150)听起来似乎很费解, 实际上这种“意象迭加”的方式, 在我们古代诗歌里非常普遍。著名的如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宿》) ; 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名词意象的迭加更为明显: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庞德曾翻译过中国古典诗词, 而且终生不懈地推崇中国诗学。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 是会心式和契合式的。庞德自己也说过, 他这首诗“是处在中国诗的影响之下的”。
正是采用了“意象迭加”的手段, 将比喻与所修饰的意象直接连在一起,中间省去了联接词, 这样就使全诗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上、下两组形象相对应—— 即“幽灵般的面孔”和“黑枝上的花瓣”。这两组意象在我们眼前拼凑出了这样一幅画面—— 天是阴沉的, 或许刚下过雨, 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物质颓废的气味。在城市的某个阴暗的、“湿漉漉”的地铁站里, 人潮涌动, 人群像沉默无言的鱼, 彼此清醒而机械地游动。四周时常有狡猾而戒备的神情, 还有一张张不容易看出痛苦的脸。诗人站在这“黑色枝条”般的地铁站里, 情绪低落, 身心疲惫。突然, 诗人眼前一亮—— 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如“花瓣”般美好的儿童面孔出现在诗人面前, 他们手牵着手, 用充满稚气的童声唱着儿歌⋯⋯然而, “花瓣”不是在嫩绿的枝条上, 而是在“湿漉漉的黑枝上”,花瓣的鲜艳与枝条的黑色形成反差, “花瓣”更显美丽, “黑枝”更令人反感。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 诗人对现代都市生活—— 纸醉金迷、物欲膨胀、人情冷漠的极端厌恶, 以及对真善美的迫切渴求, 对一切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美好事物的憧憬。这两种情感在“花瓣”与“黑枝”的对比反差衬托下,更显强烈。但从另一方面说, “花瓣”居然出现在“黑色枝条上”,如“花”的面孔居然出现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这怎能不让人惊喜, “幽灵般的面孔”与“黑枝上的花瓣”相映成趣, 联系生活, 发挥想象, 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 社会虽有其黑暗的一面, 它丑陋、死气, 但美丽与生机是并存其中的; 人生虽然艰难, 困境重重, 但希望与机遇是伴随其中的。因此, 在逆境中, 不应丧失信心; 在顺境中, 应保持忧患意识。
❿ 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有没有啊
在庞德看来,“意象”是“一刹那思想感情的复合体”。诗人捕捉到怎样的瞬间呢?那是很多现代人走出地铁站的一瞬间。地铁,这一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现代社会匆匆忙忙的象征。在地铁里人们从一个地方上车,在漫长的黑暗隧道中浑浑噩噩的赶路,不知道方向,不知道有没有风险。人们面对着模糊茫然的脸,心情也是茫然的。在地铁里面,人们永远是赶路的人,容不得片刻的停留。正如现代社会的人们,整日的只顾赶路赶时间,漂浮在城市的迷阵里。所以,那些刚从地中出来的人们,脸上一定带着微笑,表情一定很轻松的。就是这一瞬间被诗人捕捉到了。 “幽灵”,诗人用这样的词表现了那些面孔的迷人和一闪而逝,以及生命的生机勃勃。那花瓣想来也有“一枝梨花春带雨”的美丽和生命现象,那黑色的枝条给人一种凝重而坚强的印象,正说明人类生命的茁壮 。 这首诗是意象派的代表作,看似简单的两句诗全面反映了一派诗歌的所有特点。诗人从纷纷扰扰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最凝练的意象,写成极其优美的诗句。两句诗,两个凝练的意象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令人想象无穷,回味不尽。正如诗人所说:“一生之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连篇累牍的作品好。”这首诗足以使他在世界诗歌使上占有显著的一席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