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轨道交通 > 戴村轨道交通

戴村轨道交通

发布时间:2021-03-23 04:52:34

⑴ 东平有运河吗

东平不仅有运河,还有相关的运河文化。下面是东平介绍,希望能帮到您。

东平之通京杭大运河,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代朝廷为了解决山东境内大运河漕运梗阻,实现南粮北调以济京师,至元十八年十月,元世祖派兵部尚书李奥鲁赤带领都水监官员及水利专家到济州作实地测量与度划,并于次年开工,经过两年施工,开凿了南起任城(今济宁),北至须城县(今东平)安民山的济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世祖又下令开通了引汶济运由安民山至临清接御河的会通河。至此,破解了山东运河漕船水陆不畅的难题,而运河也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东平运河南从新湖乡小河涯村入境,北到戴庙乡十里堡村出境,总长约30公里。其通航时间前后约七百年。
会通河开凿于元代,而繁盛于明清。这条古代黄金水道的兴衰史,也是东平社会发展的兴衰史。在漫漫七百年间,它为东平留下了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我们至今受用不尽。近年来,中共东平县委、东平县人民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运河文化遗产不仅高度重视,而且进行了系统保护,围绕建设“生态东平,江北渔乡”这一总目标,对大运河水系的开发利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规划,全面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的总体方针。并依据这一方针,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开发东平段运河的重大举措,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东平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

东平境内有着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主要有著名的引汶济运工程戴村坝、运河之畔的明珠城市州城、运河风景名胜区东平湖以及重要码头大安山、戴家庙等。
中国运河史上的伟大工程戴村坝。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通过隋代运河实现南粮北调,解决山东境内水陆转运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元朝派都水监郭守敬实地堪察拿出解决方案。郭守敬采取在鲁西低洼平原上开凿运河的方法,通过引泗水、汶水汇于济宁城南而入淮,然后在汇合处开一新河分水北上超过“南旺水脊”,又凿通了济州河通往临清的河道会通河,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航运不畅的问题。但这一局面保持了不足百年,由于黄河频繁决口,运河淤塞严重,逐渐形成河通水不足的困难局面,严重影响南粮北运保障京都,疏浚河道遂成急务。元朝工部尚书宋礼采纳农民水利专家白英“引汶济运”的建议,在东平境内大汶河上筑坝,截汶水入于新开挖的小汶河,至汶上南旺脊顶,通过建闸控制南北分水,使引汶之水七分流北,三分流南,即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抬高运河水位;同时,把南旺、安山、马场、昭阳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水柜”,并引兖州、青州、济州三州泉水,补充运河水源,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运河“瓶颈”南旺因地势高南水北上不畅和水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了运河的长期畅通。这一治运的关键工程,就是戴村坝。戴村坝初建于永乐九年(1411年),后经多次维修加固。整条坝为南北向,形状略呈孤形,其弓背对着迎水面。戴村坝坝体结构分为三段,南为滚水坝,中为乱石坝,北为玲珑坝。三段坝体中,北段玲珑坝比南段滚水坝高10厘米,中间乱石坝比滚水坝高20厘米,形成两边不对称低凹而中间凸出状。如此设计,可形成三坝分级漫水,达到排洪防溢,调蓄汶水以济运的目的。清道光二年(1822年),维修大坝时,在坝东北增筑比坝平面高2米,长260米的三合土坝一座,当石坝漫水位超过2米,此坝即自行漫水,从而巧妙地起到泄洪保坝作用。在石坝与三合土坝之间,有一道呈东北西南向长约千米的堤防,名太皇堤。堤的迎水面为石砌。此堤作用在于当丰水期水量过大过猛时,水头至此而碰壁南流,从而缓解水的流速,以确保主坝安全泄洪。戴村坝南北总长约3000米,坝顶宽约10米,在大汶河与大清河相接处,如长龙卧波,似猛虎锁关,极其雄伟壮观。戴村坝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戴村坝,就不会有山东运河的畅通,不会有明清两代的漕运繁荣。戴村坝引汶入运的奇妙构想,与四川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一样,堪称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第一流的伟大构思,它的设计之精巧,制造之精工,运用之精妙,分水之精确,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得到国际水利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很久以来,就享有“中国第二都江堰”的美誉。其实在我看来,戴村坝远比都江堰伟大的多,都江堰仅起地域导流的水利作用,而戴村坝的实际效用,不仅在经济上保障了南粮北运,以济京师,而且因为这一交通大动脉的畅通,政治上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文化上促进了南北大交流和各民族文化心理的认同,形成了明清以来社会的长期稳定。避免了历史上三国鼎立、南北分治、五胡乱华等分裂混乱局面的出现,对于国家来说,这比任何经济利好都更加重要。
运河之畔的明珠——州城。大运河的开通,给东平留下的另一个巨大文化遗产是州城。州城原为东平故城,自宋咸平三年(1000年)立城,一直是东平府、路、州、县的治所驻地,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州城的兴衰与运河的兴衰紧密相联。州城繁荣于金元之际,此时也正是大运河贯通之时。金元时期,元朝设东平路,严实任东平路总管。据《东平州志》记载,此时的东平路领54州县,是东平建制史上管辖范围最大的时期,也是州城经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州城,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店铺鳞次栉比,作坊星罗棋布;运河上帆樯林立,轴舻相连,拉纤号子声声,灯火日夜不息;岸边车马喧嚣,货物堆积如山。当地产的花生、棉花、布匹、蒲编等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四面八方;南方的茶叶、丝绸、竹器、食糖;北方的皮货、煤炭、木材、杂品等,经运河而汇集于此,又由此再经运河而分散到全国各地。江、浙、皖、晋、秦客商潮水般涌入州城,各类商会的楼堂馆所傍河而立,金店、银号、书坊、笔庄,以及酒楼、戏台、药铺、茶肆等等遍布城区。以致意大利著名旅游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赞叹“这是一座雄伟美丽的大都市,商品与手工艺制品特别丰富。河中船舶往来如织,仅看这些运载着价值连城的商品的船舶吨位与数量,就会令人惊讶不已。”诗人高适更写下了“高城回首一长嗟,市声浩浩如欲沸”的赞美诗句。州城不仅经济发达,文化尤为繁荣。东平路在严实父子管辖下的半个世纪,社会稳定,府学兴盛,南北才俊,咸集州城。出现了以大戏曲家高文秀为代表的东平作家群,勾栏瓦舍,遍布城中,笙歌舞乐,日夜不息,使东平成为中国北方除大都之外的著名戏曲之乡、杂剧重镇。特别是府学的兴盛,培养了大批人才,以至有“朝中官员,半出东平”之说。更令东平人骄傲的是,元代还产生了大科学家王桢,他所著的《农书》,成为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在元末明初,又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作者罗贯中,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四部古典小说半出东平的罕见奇观。这座繁华的城市里,古建筑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文庙、关帝庙、火神庙、城隍庙、镇武庙;报恩寺,清真寺;状元府;山陕会馆以及各类牌坊,如宋代的梁颢梁固父子状元牌坊、武进士武之大的龙门连跃牌坊等功名和节孝牌坊,号称“七十二架”之多。还有不少烙印着运河文化的古遗址等等。古代州城生态环境极好。据清道光《东平州志》记载,会通河一带名泉甚多,著名的即有半亩泉、游龙泉、双鸣泉、永旺泉、静深泉等三十余处。泉多林必茂。入夏以后,运河岸边,泉水之畔,白杨绿柳,浓荫蔽天;奇花异草,争妍斗艳。游人踏青赏景,漫游林下,听百鸟之欢鸣,观河上之帆影,如同在画图中。故民国《东平县志》美其“夏秋之交,不亚江南”。
与大运河灵肉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东平湖。历史上,大运河进入东平境内后,在今戴庙乡注入黄河的地方,与大清河流向基本平行,相邻而不相交,现在的东平湖,实际上是大清河入黄前的一片低洼水泽,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东平湖水库时,才把大运河和大清河入黄口融汇一起,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平原水库——东平湖。由是,也可以说,东平湖文化,也就是大运河文化。现在沿湖大安山至戴家庙一带三十多里,都曾是京杭运河商贸经济和民间艺术的繁华带。清道光《东平州志》记载,大安山和戴家庙分别建有河闸,有专司此职的闸夫。两处都是商贾往来,百工聚汇,货物集散,生意兴隆的水陆大码头。2007年夏,我在做大运河调查时,听大安山曾做过运河船工的村民说,该村傍运河而建,曾有七十二条胡同,条条通向运河。戴家庙曾有十条大街,每一条街道都通向运河。市列珠玑,户盈管弦,经济文化皆极一时之盛。那时,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大安山到戴庙,一黑夜不睡觉。”意思是两个大码头之间,河面上桅杆林立,灯火交织,市声如沸,形同白昼。据一位曾在运河上闯荡大半生的八十多岁老船工说,那时,运河上最多时一天曾过48帮船队(每帮船队100艘船)。可以想像,五千艘运粮船蓬帆高挂,衔尾而行,如神龙遨游,不见首尾,该是一种多么壮观的景象!故此“会河帆影”成为东平古八景之一,至今仍留在运河两岸人们的记忆里。河湖融为一体后,东平湖总面积627平方公里,蓄水量40亿立方米。目前,常年水面200多平方公里。成为青山环绕,绿柳垂岸,碧波苇荡,银鸥翔天,天然一幅优美画卷的风景名胜区。东平湖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湖中有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60余种,水生植物40多种,年产量在3000吨以上。东平湖周围多山,以腊山国家森林公园最为著名,这是一座道教名山,山上有三清宫、藏经阁、古戏台、玉皇殿等众多古迹。与腊山相邻的六工山建福寺,是中国四大民间武术之一子午功的发源地。至今保存着子午功创始人水浒英雄武松、鲁智深的练功房等遗迹。湖中有岛,名无影山,传说曾是水浒英雄劫持生辰后藏身的地方,今改名聚义岛。岛上文物众多,有藏梅寺、晁盖墓、钟鼓楼等。聚义岛是理想的避暑胜地。这里夏日清风习习,夜凉如秋;岛岸绵长,沙白如雪,是优良的天然浴场。环东平湖一带,还有国保级文物白佛山隋代大佛、稻屯洼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名胜洪顶山北朝摩崖刻经、司里山摩崖石刻造像群、旧县乡楚霸王墓等许多珍贵文物古迹。
总之,东平的运河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彩。是历史留给我们当代人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

建设东平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意义、原则及措施

中共东平县委、东平县人民政府认为,运河文化是一项蕴藏巨大的人文资源,做好这篇大文章,既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促进和发展县域经济,具有无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直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选择越来越宽,需求也越来越高。时尚娱乐、休闲娱乐、文化娱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纵贯中国南北,绵绵数千里之长的京杭大运河,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内涵的运河文化,覆盖面积大,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对人们的文化意识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穿透力。发掘和弘扬运河文化,就是弘扬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在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外来文化日益侵蚀本土文化,文化出现多元化交融的社会转型时期,唤醒人们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崇敬意识、保护意识、传承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
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是发展当地旅游产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运河文化是一种跨地域,跨时空的开放性文化,它吸纳了佛、道、儒各家文化,融汇了吴越、楚湘、齐鲁、燕赵等区域文化,以在历史邃道中流动的方式,加强了运河两岸各族人民的心理认同,对促进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旅游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文化正是旅游的灵魂和打造旅游品牌不可或缺的要素。缺乏文化内含的旅游资源,注定不会成为游人趋之若骛的热点。运河遗址遗存文物古迹,以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持久的生命活力,必将表现出强大的磁性,每建成一处景点,都会成为人们的争相观览之地。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典范实践和杰出创造,已被公认为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必将成为拉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资源。特别是东平,境内有古梁山泊遗存水域东平湖这一孕育了举世闻名的水浒故事的宝贵资源,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建设,将会造成水浒文化旅游线上的火爆热点。
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有效保护运河两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百年来,在东平运河沿岸形成的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流行于运河两岸的民间风俗敬河神、赛龙舟、踩高跷、舞狮子以及民间武术、灯会等等,过去因为运河的衰落,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也趋向冷寂,甚至面临失传。通过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有效的保护这些民俗文化在强势的现代时尚文化冲击下不被丢弃,并使这些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景点上最富有生命活力、最吸引游人眼球的独特文化形态。例如,曾经是运河码头的戴家庙村,民间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尚武风习,每年旅游旺季,武术爱好者们都要在东平湖景区“亮相”进行武术表演,深受游客欢迎。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使伴运河而生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得到全面保护,又可在旅游产业中,发挥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有利于抢救和保护运河文化遗址。东平段运河由于长期断流,两岸有不少村庄的老百姓,由渔民成为了农民,过去曾经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或繁华水运码头的集镇、村庄,因为丧失了经济文化发展的特定条件,逐渐变得无人问津而走向寂寞、荒凉、衰败。表面上看,这是历史的变迁,其实是无数文化遗产的消失。不要说一座城市,就是一座集镇码头,也无不包含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其他种种人类生活的信息,随着无情的废弃,所有这一切信息,都将消失。比如东平大安山、戴家庙,都曾是运河岸边十分繁华的大码头,在明清两朝数百年的运河线上,可以说“天下无人不识君”。随着运河的断流,这些曾经是明星般的码头早已暗然失色,成为普通村庄,有的甚至已经看不到运河对其产生的影子。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通过保护、开发等措施,可以使这些重要的运河文化遗址得到抢救而重新浮现出来,为现实服务。
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有利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运河东平段断流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变迁,特别是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运河故道已面目全非,有的地方河道填平,河堤被毁,在东平与汶上、梁山三县相邻处的河段上,多见以运河堤为土源建起的砖厂,使运河肢体变得破碎。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本来是好事,但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有的地方运河故道被当作天然垃圾场、排污坑,使运河遭受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有利于把被破坏的环境恢复起来,重现运河两岸绿树成林,飞鸟成群,河中鱼虾成汛的美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东平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几项基本原则。一是近期开发与长远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运河东平段全长30公里,仅凭县财政之力,在短时间甚至十数年内都是难以全面治理的。怎么办呢?只能有重点的开发,对暂不开发的河段,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维持现状,停止一切目的的损坏。待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全面实施时,再行整体规划利用。二是循序渐进,防止盲目开发的原则。运河东平段可资利用处颇多,分布在沿线6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运河文化遗址。为了防止盲目开发,县里统一规定开发顺序。三是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不因开发造成新的破坏。对运河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东平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认为运河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必须保护好、宣传好、利用好。凡属文物的运河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有相关专家指导,尊重专家意见。四是有利于整合资源,重点投资,短期见效的原则等。

形成人文与生态与旅游和谐相处优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运河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开发者既要有热心,也要有耐心;既需要财力,也需要智慧;只有在科学的轨道上,综合多种有利条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才能建成人文与生态与旅游和谐相处优化发展的良好格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共东平县委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发展全县旅游产业,制定了“科学规划,全面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的大运河开发利用总体方针。仅有总体方针还不行,还必须有充分的资金作保证,否则,再好的设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历史上,东平是农业县,财政家底一直瘠薄,如何拓展融资渠道,以保证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县委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充分利用政策,向国家争取一点;二是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确保项目实施;三是制定谁投资谁受益和吸引外资及社会闲散资金的具体政策;四是集中资金建设重点项目,利用回收资金继续投放于新项目的开发建设。采取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县委明确了大旅游开发的战略思想,按照“水浒故里,江北渔乡”的主题定位和“远推水浒文化,近推休闲渡假”的市场定位,以争创全国旅游强县、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借鉴历史上农民水利专家白英“引汶济运”的治水方略,引汶水以入东平新城,把县城打造成“水上城市”。运河史上著名的戴村坝座落在县城东部五公里处,其上游河道便是发源于泰莱山区,流域面积达一万平方公里的大汶河。大汶河水质优良,水源丰沛,经下游河段大清河而注入东平湖,为东平利用这一天然水资源,提供了独特的条件。今年以来,县里投入上亿元,在戴村坝上游,建造了引水工程,目前,工程完成过半,预计国庆节前竣工。同时,县委对戴村坝至东平湖、大运河直至黄河全长约150公里的水道,计划总投资20亿元,进行全面疏浚改造。目前戴村坝至东平湖40公里河段,已经完成河道清淤排沙的疏通,沿岸15个码头节点,40余处景点,一部分已经完成,一部分尚在建设中。县城南出口新建的“清河公园”和旅游码头,游人可乘船直达东平湖,沿着这一水上游风景带,可饱览大清河两岸绿草茵茵,牛羊成群,鸡鸣树巅,霜结板桥的田园景致,也可观览东平湖景色迷人的湿地风光。同时,戴村坝休闲游乐园、罗贯中纪念馆、罗贯中故里牌坊、稻屯洼城市湿地公园、水上森林游乐园、运河渔村、渔家风情园等景区景点,都在建设中。
其次,投以重金,对运河明珠城市州城进行抢救保护。如前所述,州城曾是一座千年古城,在开发和建设运河人文与自然风景带中,中共东平县委、东平县人民政府把恢复州城历史原貌,不仅作为建设运河文化风景带的重头戏,而且作为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的重中之重。年初,县政府成立专家小组,根据清朝《东平州志》记载,对州城进行了全面规划,明确了复建的三十余处景点,即四座城门楼、8华里长宋代一条街、文庙、火神庙、性觉寺、历史上原有的10架牌坊等,对所有景点,决定通过民间筹资、招商引资、城内土地资产置换盘活等方式,在三年内,总投资12.5亿元,分三期工程实施。一期工程投资3亿元,建设南连京杭大运河北接东平湖总长4300米的宋代一条街,分为休闲、游览、服务三个功能区。同时,修复完善运河遗迹永济桥、清真寺;重建北城门楼、状元府、龙门连跃坊、升平人瑞坊、进士及第坊等文物古迹;街面全部铺设青石板,按宋代风格整体开发沿街建筑,重现宋代街市的繁华景象。二期工程投资4.5亿元,重建历史上的东平府衙、文庙、报恩寺、关帝庙、老城门城墙以及修复护城河,建设旅游码头等。第三期工程投资5亿元,全面改造城区,重现关帝庙街、文庙街、孟家街、白衣堂街等老街老巷历史风貌,建设文化广场,仿宋风格高档住宅小区、高档宾馆酒店,打造“水绕城,城环水”的千年宋城和谐美景。三年后,州城将基本恢复运河明珠城市的历史景观。目前,工程进展顺利,3架历史上的著名牌坊“升平人瑞”坊、“龙门连跃”坊、“进士及第”坊已安装完成。北城门楼外的东平湖旅游码头已经建成。有五百多年历史的运河清真寺,县财政投资60余万元,修葺了主殿,添置了配房,使这座精美的古代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州城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同志的家乡,万里同志的旧居,不仅是东平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占地约三千平方米的万里旧居,也在规划实施中。州城四面环水,蒲苇丛生,绿柳垂阴,是典型的水城,过去曾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州城恢复历史原貌后,原来的护城河,水塘等,将以发展观光农业为主,种植蒲苇莲荷,重现民国《东平县志》记载的“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渔舟唱晚,风景清幽,不亚于江南”的美景。我们深信,三期工程完成后,随着运河文化游和水浒文化游的兴起,州城必将成为运河旅游线上独具特色的观光景点。
第三,努力打造东平湖旅游品牌。蕴藏着丰富运河文化和水浒文化内涵的东平湖,是东平最大的旅游资源,也是运河文化游的龙头项目。东平县委、县政府一直把东平湖作为旅游产业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在县财政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开发,互利双赢”的办法,与合资方协商,对东平湖景区和国家森林公园腊山进行整体设计和开发,先后恢复了聚义岛藏梅寺、钟鼓楼等古建筑群和根据古典小说《水浒传》建造的山寨、水寨。今年通过专家论证评审,又把运河湿地即东平湖湿地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区域,整合闲散资源,在东平湖畔的王台,规划建设了既是影视基地,又是大型旅游码头和休闲娱乐场所的“水浒古镇”,目前基本竣工。配合东平湖景区建设,大清河沿岸的旅游码头、县城至东平湖高等级观光路、环湖观光路等多个项目,都在建设中。在曾是运河重要码头的大安山潘孟于,正在规划建设运河文化游乐园,发展以垂钓、采菱、木船游、水上体育和运河风味小吃等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游项目。
这些项目全部实施后,东平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根本性改观,旅游产业将出现全新的景观,旅游经济效益将得到极大提高。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正在加速形成。东平为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开发建设,在三四年内,总计将投入50多亿元,今年实际已投入12亿元,使旅游业从景点数量到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这种大手笔规划,大境界布局,大气魄引领所带来的经济回报也是巨大的。去年以来,游客数量持续出现爆增势头,旅游收入也日益剧增。
东平的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们坚信,随着运河文化的深入挖掘、不断完善,一个以东平湖景区为核心,充分体现运河文化特色的精品级旅游带,必定出现在鲁西南大地上,成为游客的首选目标。□

⑵ 东平有放款的吗

东平不仅有运河,还有相关的运河文化。下面是东平介绍,希望能帮到您。东平之通京杭大运河,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代朝廷为了解决山东境内大运河漕运梗阻,实现南粮北调以济京师,至元十八年十月,元世祖派兵部尚书李奥鲁赤带领都水监官员及水利专家到济州作实地测量与度划,并于次年开工,经过两年施工,开凿了南起任城(今济宁),北至须城县(今东平)安民山的济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世祖又下令开通了引汶济运由安民山至临清接御河的会通河。至此,破解了山东运河漕船水陆不畅的难题,而运河也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东平运河南从新湖乡小河涯村入境,北到戴庙乡十里堡村出境,总长约30公里。其通航时间前后约七百年。会通河开凿于元代,而繁盛于明清。这条古代黄金水道的兴衰史,也是东平社会发展的兴衰史。在漫漫七百年间,它为东平留下了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我们至今受用不尽。近年来,中共东平县委、东平县人民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运河文化遗产不仅高度重视,而且进行了系统保护,围绕建设“生态东平,江北渔乡”这一总目标,对大运河水系的开发利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规划,全面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的总体方针。并依据这一方针,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开发东平段运河的重大举措,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东平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东平境内有着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主要有著名的引汶济运工程戴村坝、运河之畔的明珠城市州城、运河风景名胜区东平湖以及重要码头大安山、戴家庙等。中国运河史上的伟大工程戴村坝。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通过隋代运河实现南粮北调,解决山东境内水陆转运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元朝派都水监郭守敬实地堪察拿出解决方案。郭守敬采取在鲁西低洼平原上开凿运河的方法,通过引泗水、汶水汇于济宁城南而入淮,然后在汇合处开一新河分水北上超过“南旺水脊”,又凿通了济州河通往临清的河道会通河,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航运不畅的问题。但这一局面保持了不足百年,由于黄河频繁决口,运河淤塞严重,逐渐形成河通水不足的困难局面,严重影响南粮北运保障京都,疏浚河道遂成急务。元朝工部尚书宋礼采纳农民水利专家白英“引汶济运”的建议,在东平境内大汶河上筑坝,截汶水入于新开挖的小汶河,至汶上南旺脊顶,通过建闸控制南北分水,使引汶之水七分流北,三分流南,即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抬高运河水位;同时,把南旺、安山、马场、昭阳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水柜”,并引兖州、青州、济州三州泉水,补充运河水源,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运河“瓶颈”南旺因地势高南水北上不畅和水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了运河的长期畅通。这一治运的关键工程,就是戴村坝。戴村坝初建于永乐九年(1411年),后经多次维修加固。整条坝为南北向,形状略呈孤形,其弓背对着迎水面。戴村坝坝体结构分为三段,南为滚水坝,中为乱石坝,北为玲珑坝。三段坝体中,北段玲珑坝比南段滚水坝高10厘米,中间乱石坝比滚水坝高20厘米,形成两边不对称低凹而中间凸出状。如此设计,可形成三坝分级漫水,达到排洪防溢,调蓄汶水以济运的目的。清道光二年(1822年),维修大坝时,在坝东北增筑比坝平面高2米,长260米的三合土坝一座,当石坝漫水位超过2米,此坝即自行漫水,从而巧妙地起到泄洪保坝作用。在石坝与三合土坝之间,有一道呈东北西南向长约千米的堤防,名太皇堤。堤的迎水面为石砌。此堤作用在于当丰水期水量过大过猛时,水头至此而碰壁南流,从而缓解水的流速,以确保主坝安全泄洪。戴村坝南北总长约3000米,坝顶宽约10米,在大汶河与大清河相接处,如长龙卧波,似猛虎锁关,极其雄伟壮观。戴村坝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戴村坝,就不会有山东运河的畅通,不会有明清两代的漕运繁荣。戴村坝引汶入运的奇妙构想,与四川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一样,堪称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第一流的伟大构思,它的设计之精巧,制造之精工,运用之精妙,分水之精确,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得到国际水利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很久以来,就享有“中国第二都江堰”的美誉。其实在我看来,戴村坝远比都江堰伟大的多,都江堰仅起地域导流的水利作用,而戴村坝的实际效用,不仅在经济上保障了南粮北运,以济京师,而且因为这一交通大动脉的畅通,政治上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文化上促进了南北大交流和各民族文化心理的认同,形成了明清以来社会的长期稳定。避免了历史上三国鼎立、南北分治、五胡乱华等分裂混乱局面的出现,对于国家来说,这比任何经济利好都更加重要。运河之畔的明珠——州城。大运河的开通,给东平留下的另一个巨大文化遗产是州城。州城原为东平故城,自宋咸平三年(1000年)立城,一直是东平府、路、州、县的治所驻地,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州城的兴衰与运河的兴衰紧密相联。州城繁荣于金元之际,此时也正是大运河贯通之时。金元时期,元朝设东平路,严实任东平路总管。据《东平州志》记载,此时的东平路领54州县,是东平建制史上管辖范围最大的时期,也是州城经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州城,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店铺鳞次栉比,作坊星罗棋布;运河上帆樯林立,轴舻相连,拉纤号子声声,灯火日夜不息;岸边车马喧嚣,货物堆积如山。当地产的花生、棉花、布匹、蒲编等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四面八方;南方的茶叶、丝绸、竹器、食糖;北方的皮货、煤炭、木材、杂品等,经运河而汇集于此,又由此再经运河而分散到全国各地。江、浙、皖、晋、秦客商潮水般涌入州城,各类商会的楼堂馆所傍河而立,金店、银号、书坊、笔庄,以及酒楼、戏台、药铺、茶肆等等遍布城区。以致意大利著名旅游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赞叹“这是一座雄伟美丽的大都市,商品与手工艺制品特别丰富。河中船舶往来如织,仅看这些运载着价值连城的商品的船舶吨位与数量,就会令人惊讶不已。”诗人高适更写下了“高城回首一长嗟,市声浩浩如欲沸”的赞美诗句。州城不仅经济发达,文化尤为繁荣。东平路在严实父子管辖下的半个世纪,社会稳定,府学兴盛,南北才俊,咸集州城。出现了以大戏曲家高文秀为代表的东平作家群,勾栏瓦舍,遍布城中,笙歌舞乐,日夜不息,使东平成为中国北方除大都之外的著名戏曲之乡、杂剧重镇。特别是府学的兴盛,培养了大批人才,以至有“朝中官员,半出东平”之说。更令东平人骄傲的是,元代还产生了大科学家王桢,他所著的《农书》,成为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在元末明初,又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作者罗贯中,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四部古典小说半出东平的罕见奇观。这座繁华的城市里,古建筑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文庙、关帝庙、火神庙、城隍庙、镇武庙;报恩寺,清真寺;状元府;山陕会馆以及各类牌坊,如宋代的梁颢梁固父子状元牌坊、武进士武之大的龙门连跃牌坊等功名和节孝牌坊,号称“七十二架”之多。还有不少烙印着运河文化的古遗址等等。古代州城生态环境极好。据清道光《东平州志》记载,会通河一带名泉甚多,著名的即有半亩泉、游龙泉、双鸣泉、永旺泉、静深泉等三十余处。泉多林必茂。入夏以后,运河岸边,泉水之畔,白杨绿柳,浓荫蔽天;奇花异草,争妍斗艳。游人踏青赏景,漫游林下,听百鸟之欢鸣,观河上之帆影,如同在画图中。故民国《东平县志》美其“夏秋之交,不亚江南”。与大运河灵肉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东平湖。历史上,大运河进入东平境内后,在今戴庙乡注入黄河的地方,与大清河流向基本平行,相邻而不相交,现在的东平湖,实际上是大清河入黄前的一片低洼水泽,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东平湖水库时,才把大运河和大清河入黄口融汇一起,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平原水库——东平湖。由是,也可以说,东平湖文化,也就是大运河文化。现在沿湖大安山至戴家庙一带三十多里,都曾是京杭运河商贸经济和民间艺术的繁华带。清道光《东平州志》记载,大安山和戴家庙分别建有河闸,有专司此职的闸夫。两处都是商贾往来,百工聚汇,货物集散,生意兴隆的水陆大码头。2007年夏,我在做大运河调查时,听大安山曾做过运河船工的村民说,该村傍运河而建,曾有七十二条胡同,条条通向运河。戴家庙曾有十条大街,每一条街道都通向运河。市列珠玑,户盈管弦,经济文化皆极一时之盛。那时,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大安山到戴庙,一黑夜不睡觉。”意思是两个大码头之间,河面上桅杆林立,灯火交织,市声如沸,形同白昼。据一位曾在运河上闯荡大半生的八十多岁老船工说,那时,运河上最多时一天曾过48帮船队(每帮船队100艘船)。可以想像,五千艘运粮船蓬帆高挂,衔尾而行,如神龙遨游,不见首尾,该是一种多么壮观的景象!故此“会河帆影”成为东平古八景之一,至今仍留在运河两岸人们的记忆里。河湖融为一体后,东平湖总面积627平方公里,蓄水量40亿立方米。目前,常年水面200多平方公里。成为青山环绕,绿柳垂岸,碧波苇荡,银鸥翔天,天然一幅优美画卷的风景名胜区。东平湖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湖中有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60余种,水生植物40多种,年产量在3000吨以上。东平湖周围多山,以腊山国家森林公园最为著名,这是一座道教名山,山上有三清宫、藏经阁、古戏台、玉皇殿等众多古迹。与腊山相邻的六工山建福寺,是中国四大民间武术之一子午功的发源地。至今保存着子午功创始人水浒英雄武松、鲁智深的练功房等遗迹。湖中有岛,名无影山,传说曾是水浒英雄劫持生辰后藏身的地方,今改名聚义岛。岛上文物众多,有藏梅寺、晁盖墓、钟鼓楼等。聚义岛是理想的避暑胜地。这里夏日清风习习,夜凉如秋;岛岸绵长,沙白如雪,是优良的天然浴场。环东平湖一带,还有国保级文物白佛山隋代大佛、稻屯洼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名胜洪顶山北朝摩崖刻经、司里山摩崖石刻造像群、旧县乡楚霸王墓等许多珍贵文物古迹。总之,东平的运河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彩。是历史留给我们当代人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建设东平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意义、原则及措施中共东平县委、东平县人民政府认为,运河文化是一项蕴藏巨大的人文资源,做好这篇大文章,既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促进和发展县域经济,具有无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直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选择越来越宽,需求也越来越高。时尚娱乐、休闲娱乐、文化娱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纵贯中国南北,绵绵数千里之长的京杭大运河,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内涵的运河文化,覆盖面积大,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对人们的文化意识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穿透力。发掘和弘扬运河文化,就是弘扬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在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外来文化日益侵蚀本土文化,文化出现多元化交融的社会转型时期,唤醒人们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崇敬意识、保护意识、传承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是发展当地旅游产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运河文化是一种跨地域,跨时空的开放性文化,它吸纳了佛、道、儒各家文化,融汇了吴越、楚湘、齐鲁、燕赵等区域文化,以在历史邃道中流动的方式,加强了运河两岸各族人民的心理认同,对促进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旅游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文化正是旅游的灵魂和打造旅游品牌不可或缺的要素。缺乏文化内含的旅游资源,注定不会成为游人趋之若骛的热点。运河遗址遗存文物古迹,以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持久的生命活力,必将表现出强大的磁性,每建成一处景点,都会成为人们的争相观览之地。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典范实践和杰出创造,已被公认为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必将成为拉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资源。特别是东平,境内有古梁山泊遗存水域东平湖这一孕育了举世闻名的水浒故事的宝贵资源,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建设,将会造成水浒文化旅游线上的火爆热点。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有效保护运河两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百年来,在东平运河沿岸形成的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流行于运河两岸的民间风俗敬河神、赛龙舟、踩高跷、舞狮子以及民间武术、灯会等等,过去因为运河的衰落,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也趋向冷寂,甚至面临失传。通过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有效的保护这些民俗文化在强势的现代时尚文化冲击下不被丢弃,并使这些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景点上最富有生命活力、最吸引游人眼球的独特文化形态。例如,曾经是运河码头的戴家庙村,民间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尚武风习,每年旅游旺季,武术爱好者们都要在东平湖景区“亮相”进行武术表演,深受游客欢迎。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使伴运河而生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得到全面保护,又可在旅游产业中,发挥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有利于抢救和保护运河文化遗址。东平段运河由于长期断流,两岸有不少村庄的老百姓,由渔民成为了农民,过去曾经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或繁华水运码头的集镇、村庄,因为丧失了经济文化发展的特定条件,逐渐变得无人问津而走向寂寞、荒凉、衰败。表面上看,这是历史的变迁,其实是无数文化遗产的消失。不要说一座城市,就是一座集镇码头,也无不包含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其他种种人类生活的信息,随着无情的废弃,所有这一切信息,都将消失。比如东平大安山、戴家庙,都曾是运河岸边十分繁华的大码头,在明清两朝数百年的运河线上,可以说“天下无人不识君”。随着运河的断流,这些曾经是明星般的码头早已暗然失色,成为普通村庄,有的甚至已经看不到运河对其产生的影子。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通过保护、开发等措施,可以使这些重要的运河文化遗址得到抢救而重新浮现出来,为现实服务。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有利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运河东平段断流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变迁,特别是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运河故道已面目全非,有的地方河道填平,河堤被毁,在东平与汶上、梁山三县相邻处的河段上,多见以运河堤为土源建起的砖厂,使运河肢体变得破碎。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本来是好事,但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有的地方运河故道被当作天然垃圾场、排污坑,使运河遭受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有利于把被破坏的环境恢复起来,重现运河两岸绿树成林,飞鸟成群,河中鱼虾成汛的美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东平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几项基本原则。一是近期开发与长远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运河东平段全长30公里,仅凭县财政之力,在短时间甚至十数年内都是难以全面治理的。怎么呢?只能有重点的开发,对暂不开发的河段,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维持现状,停止一切目的的损坏。待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全面实施时,再行整体规划利用。二是循序渐进,防止盲目开发的原则。运河东平段可资利用处颇多,分布在沿线6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运河文化遗址。为了防止盲目开发,县里统一规定开发顺序。三是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不因开发造成新的破坏。对运河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东平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认为运河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必须保护好、宣传好、利用好。凡属文物的运河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有相关专家指导,尊重专家意见。四是有利于整合资源,重点投资,短期见效的原则等。形成人文与生态与旅游和谐相处优化发展的良好格局运河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开发者既要有热心,也要有耐心;既需要财力,也需要智慧;只有在科学的轨道上,综合多种有利条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才能建成人文与生态与旅游和谐相处优化发展的良好格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共东平县委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发展全县旅游产业,制定了“科学规划,全面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的大运河开发利用总体方针。仅有总体方针还不行,还必须有充分的资金作保证,否则,再好的设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历史上,东平是农业县,财政家底一直瘠薄,如何拓展融资渠道,以保证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县委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充分利用政策,向国家争取一点;二是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确保项目实施;三是制定谁投资谁受益和吸引外资及社会闲散资金的具体政策;四是集中资金建设重点项目,利用回收资金继续投放于新项目的开发建设。采取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县委明确了大旅游开发的战略思想,按照“水浒故里,江北渔乡”的主题定位和“远推水浒文化,近推休闲渡假”的市场定位,以争创全国旅游强县、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借鉴历史上农民水利专家白英“引汶济运”的治水方略,引汶水以入东平新城,把县城打造成“水上城市”。运河史上著名的戴村坝座落在县城东部五公里处,其上游河道便是发源于泰莱山区,流域面积达一万平方公里的大汶河。大汶河水质优良,水源丰沛,经下游河段大清河而注入东平湖,为东平利用这一天然水资源,提供了独特的条件。今年以来,县里投入上亿元,在戴村坝上游,建造了引水工程,目前,工程完成过半,预计国庆节前竣工。同时,县委对戴村坝至东平湖、大运河直至黄河全长约150公里的水道,计划总投资20亿元,进行全面疏浚改造。目前戴村坝至东平湖40公里河段,已经完成河道清淤排沙的疏通,沿岸15个码头节点,40余处景点,一部分已经完成,一部分尚在建设中。县城南出口新建的“清河公园”和旅游码头,游人可乘船直达东平湖,沿着这一水上游风景带,可饱览大清河两岸绿草茵茵,牛羊成群,鸡鸣树巅,霜结板桥的田园景致,也可观览东平湖景色迷人的湿地风光。同时,戴村坝休闲游乐园、罗贯中纪念馆、罗贯中故里牌坊、稻屯洼城市湿地公园、水上森林游乐园、运河渔村、渔家风情园等景区景点,都在建设中。其次,投以重金,对运河明珠城市州城进行抢救保护。如前所述,州城曾是一座千年古城,在开发和建设运河人文与自然风景带中,中共东平县委、东平县人民政府把恢复州城历史原貌,不仅作为建设运河文化风景带的重头戏,而且作为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的重中之重。年初,县政府成立专家小组,根据清朝《东平州志》记载,对州城进行了全面规划,明确了复建的三十余处景点,即四座城门楼、8华里长宋代一条街、文庙、火神庙、性觉寺、历史上原有的10架牌坊等,对所有景点,决定通过民间筹资、招商引资、城内土地资产置换盘活等方式,在三年内,总投资12.5亿元,分三期工程实施。一期工程投资3亿元,建设南连京杭大运河北接东平湖总长4300米的宋代一条街,分为休闲、游览、服务三个功能区。同时,修复完善运河遗迹永济桥、清真寺;重建北城门楼、状元府、龙门连跃坊、升平人瑞坊、进士及第坊等文物古迹;街面全部铺设青石板,按宋代风格整体开发沿街建筑,重现宋代街市的繁华景象。二期工程投资4.5亿元,重建历史上的东平府衙、文庙、报恩寺、关帝庙、老城门城墙以及修复护城河,建设旅游码头等。第三期工程投资5亿元,全面改造城区,重现关帝庙街、文庙街、孟家街、白衣堂街等老街老巷历史风貌,建设文化广场,仿宋风格高档住宅小区、高档宾馆酒店,打造“水绕城,城环水”的千年宋城和谐美景。三年后,州城将基本恢复运河明珠城市的历史景观。目前,工程进展顺利,3架历史上的著名牌坊“升平人瑞”坊、“龙门连跃”坊、“进士及第”坊已安装完成。北城门楼外的东平湖旅游码头已经建成。有五百多年历史的运河清真寺,县财政投资60余万元,修葺了主殿,添置了配房,使这座精美的古代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州城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同志的家乡,万里同志的旧居,不仅是东平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占地约三千平方米的万里旧居,也在规划实施中。州城四面环水,蒲苇丛生,绿柳垂阴,是典型的水城,过去曾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州城恢复历史原貌后,原来的护城河,水塘等,将以发展观光农业为主,种植蒲苇莲荷,重现民国《东平县志》记载的“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渔舟唱晚,风景清幽,不亚于江南”的美景。我们深信,三期工程完成后,随着运河文化游和水浒文化游的兴起,州城必将成为运河旅游线上独具特色的观光景点。第三,努力打造东平湖旅游品牌。蕴藏着丰富运河文化和水浒文化内涵的东平湖,是东平最大的旅游资源,也是运河文化游的龙头项目。东平县委、县政府一直把东平湖作为旅游产业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在县财政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开发,互利双赢”的法,与合资方协商,对东平湖景区和国家森林公园腊山进行整体设计和开发,先后恢复了聚义岛藏梅寺、钟鼓楼等古建筑群和根据古典小说《水浒传》建造的山寨、水寨。今年通过专家论证评审,又把运河湿地即东平湖湿地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区域,整合闲散资源,在东平湖畔的王台,规划建设了既是影视基地,又是大型旅游码头和休闲娱乐场所的“水浒古镇”,目前基本竣工。配合东平湖景区建设,大清河沿岸的旅游码头、县城至东平湖高等级观光路、环湖观光路等多个项目,都在建设中。在曾是运河重要码头的大安山潘孟于,正在规划建设运河文化游乐园,发展以垂钓、采菱、木船游、水上体育和运河风味小吃等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游项目。这些项目全部实施后,东平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根本性改观,旅游产业将出现全新的景观,旅游经济效益将得到极大提高。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正在加速形成。东平为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开发建设,在三四年内,总计将投入50多亿元,今年实际已投入12亿元,使旅游业从景点数量到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这种大手笔规划,大境界布局,大气魄引领所带来的经济回报也是巨大的。去年以来,游客数量持续出现爆增势头,旅游收入也日益剧增。东平的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们坚信,随着运河文化的深入挖掘、不断完善,一个以东平湖景区为核心,充分体现运河文化特色的精品级旅游带,必定出现在鲁西南大地上,成为游客的首选目标。□

阅读全文

与戴村轨道交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广佛地铁出口地图 浏览:273
武汉地铁报站英文 浏览:92
白石高铁站 浏览:294
北京地铁安全隐患 浏览:382
南京东善桥地铁 浏览:905
深圳地铁列车有多长 浏览:556
金洲地铁站到广州火车站地铁要多久 浏览:783
南京地铁机场线单程时间 浏览:161
乘地铁去佛山东建世界广场 浏览:498
惠州仲恺深业喜悦城地铁规划 浏览:378
天府广场到韦家碾地铁价格 浏览:112
万菱汇地铁出口 浏览:402
长水机场到大观楼地铁 浏览:704
广州t2机场那个地铁站 浏览:909
s7地铁南京运行时间 浏览:943
高铁为什么夜间不开行 浏览:500
西安门地铁站怎么去南京眼 浏览:480
广州火车站去广州机场地铁 浏览:694
成都地铁站项目总监招聘 浏览:691
佛山地铁广州火车站 浏览: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