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铁车站和物业开发相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以沿线房地产综合开发 促城市轨道交通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大城市普遍存在道路交通的制约瓶颈,而轨道交通的技术经济优势能予以有效缓解,这是必然趋势。但高昂的建设造价和运营成本所带来沉重的财政补贴和还贷压力限制着推广应用。从北京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发,借鉴香港、广州经验,确立“政府控股、引入民资、商业运作”的轨道交通投资主体在站点沿线土地储备的规划主导权,使房地产综合开发的收益回流充抵成本,从而实现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互动。
关键词:轨道交通;投融资;土地储备规划;房地产;综合开发
一、轨道交通发展趋势的必然
(一)道路交通发展瓶颈
当前我国大城市普遍存在着车辆堵塞、道路拥挤、秩序混乱的现象,导致资源低效配置、事故频繁,同时造成能源紧缺、环境污染恶化等严重后果,成为制约瓶颈。
经济学理论研究表明,当城市道路不拥挤,那么一个人使用道路并不影响其他任何一个人,此时道路作为公共物品 [①](Public Goods)。但当道路拥挤时,那么一个人使用道路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此时道路作为公有资源 [②](Common Resource),产生负外部性。
图 1经简化假设的道路交通供给与需求的分析模型
正如图1所示,经简化假设,建立道路交通供给与需求的分析模型:横轴表示道路供给量;左边纵轴表示道路使用的机会成本,如耗费时间等,反映拥挤程度,右边纵轴表示道路使用者的满足效用,如舒适等,反映便捷程度。道路供给曲线是一垂直线,因为现状固定,无法在短期内改变。道路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当行车顺畅、出行便捷时人们想更多地使用交通。处于原均衡值A点时,并不是合意水平。当政府修建新道路,增加道路供给时,道路供给曲线从S1向右移动到S2。经调整使供求回到平衡,均衡从A点移动到B点,人们享用到较合意水平。但是,比修筑道路更快的是汽车购置,因此无需多时,道路需求曲线从D1移动到D2,均衡又沿着道路供给曲线S2从B点上升C点,回到不合意水平。
这正符合公共产品经济学的客观规律:公有资源往往被私人过度使用,其使用量必趋向于大于适宜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修筑新道路在这里虽被视为短期调整,但实际上通常起码在1年以上时间;而汽车用量的增加往往只需经历销售旺季后就相当明显。二者的调整速率是快慢有别的。据此推导得知:单纯依靠修筑道路来增加供给,其供给必然滞后于需求。城市交通不畅、居民出行不便,区域发展的生机活力也将长期受制于交通拥挤的瓶颈困境。而长期而言,伴随着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城市交通的供需均衡呈持续增长趋势,正如图示,从较小量A点移动到较大量B或C点。而B、C两点的高低区别就在于机会成本和满足效用的差异,反映出拥挤和便利与否,其实质内涵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二)轨道交通的技术经济优势
相对于公共汽车、私人汽车、摩托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轨道交通 [③]具有大运量、低能耗、低污染、速度快、班次密、占地少、便捷、舒适、全天候等显著的技术经济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表1 四大城市工作日全天进入中心区出行比重
交通方式 东京 纽约 巴黎 伦敦
公共交通 87 68 67 72
轨道交通 86 61 58 65
数据来源:王峰.倾力打造枢纽网络型轨道交通 合理引导城市交通结构的发展,[J],都市交通,2005,(2):P2
据表1所示,东京、纽约、巴黎、伦敦在工作日全天进入中心区的出行量中,公共交通占据着绝对优势(67%~87%区间),而公共交通当中,又以轨道交通为主(占全体58%~86%之多)。可预见在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是必然的主流发展趋势。
经实践证明:在道路资源的低效配置以及市区道路网的结构性缺陷的情形下,轨道交通是把金钥匙——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作为大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主干线,好比客流运送的大动脉,是城市活力的生命线。在调整城市区域结构和产业布局中,轨道交通带动沿线走廊的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形成郊区卫星城和多副中心,缓解城市中心人口过分密集、住房紧张、绿化覆盖不足、空气污染严重等城市通病;其开通运营提升市民出行效率,解决远距离上下班空间距离与时间的矛盾,改善生活质量,塑造新型生活方式。此外它符合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交通”要求。这些特征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国际化大城市的标志。
二、轨道交通发展的障碍
表2 地铁与轻轨的技术经济要求概况
技术指标 地铁 轻轨
路面要求 地下专用轨道 地面(高架)换用道(路)
站间距(m) 500~2000 400~800
座位数 140~280 110~250
车速(km/h) 25~60 20~45
运力(万人次/h) 4~6 1~2
建设周期(d/km) 60 36
人口/万人 ≥200 ≥100
造价(亿元/km) 10~15 1~3
数据来源:郭中华、王炜,《我国发展快速公交系统的技术探讨与实施对策》,[J],《现代城市研究》,2004 Vol.19 No.12
由表2的历史数据估算,地铁每公里建设造价需投资高达10~15亿元人民币,轻轨也需投资1~3亿元人民币/公里。截至2005年,先后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大连、长春、武汉、深圳、重庆、南京等10个城市建成了城市轨道交通,有近20条线路在运营,全长约420公里。难以想象假若在未来几十年内依然按照原有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体制、完全依靠政府财力和银行贷款的结果。显然,这不仅导致规划建设任务难以完成,而且会给政府财政带来补贴和还贷沉重包袱。如何筹措建设资金和维持运营收支平衡呢?
三、 发展轨道交通的有利模式
(一)北京深化改革投融资体制的意义
突破的可能性就酝酿在轨道交通投融资体制深化改革进程中。这可从国内轨道交通领域第一个以特许经营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项目——2005年2月7日北京地铁4号线协议签订得到印证。
北京市以北京地铁集团为载体企业,在国有资产和政府资金的支持下,扩充其投融资功能,在2004年初将其更名为“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投公司),作为市级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并明确其在建立初期的主要职责是作为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建设的政府投资方,首先解决轨道交通的政府出资建设以及推动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运作问题。
北京市4号线项目正线长度28.7公里,是市区西部南北交通大动脉。总投资约153亿元人民币,计划于2007年底竣工,2008年正式投入运营,日客运量预计达50万人次以上。2004年上半年,经过反复研究协商,北京市对4号线采取BOT [④]模式进行运营商招标并实行特许经营;下半年,该特许经营方案获得市政府批准,随即展开在全球范围内公开选择运营商的工作。截至2005年一季度通过竞争性谈判,最终确定香港地铁公司与首都创业集团组成的联合体作为投资运营商,负责4号线可经营部分的投资建设和整体运营。根据协议市府授予该联合体组建的项目公司投资、运营地铁4号线的特许权,特许经营期拟定为30年,共引入社会资金46亿元。
这种全面而深入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大体按照三个层次逐步推进:首先,在项目整体层面上区分为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部分和社会投资的可经营性部分。根据协议,市政府和联合体组建的特许公司按照7:3的比例进行投资,北京市负责征地拆迁和土建工程方面的投资建设,特许公司负责4号线的车辆、信号、通信等主要设备的投资建设,并获得特许权,在特许经营期内负责4号线的运营管理。其次,在项目的可经营性部分,主要采取BOT的投融资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将线路的特许经营权授予社会投资者。此外,在项目的非经营性部分,改变以往政府全额出资的做法,而是通过京投公司作为出资方积极采用发行企业债券的形式筹集建设资金,经上级审批发行20亿元地铁建设债券,大大缓解市政府于奥运筹备期间的财政压力。
在此贯穿其中的操作思路是PPP模式 [⑤],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市场化的项目投融资模式,使得政府能够更加主动而灵活地运用市场领域的各种优势,同时又能保持对各项公共服务在质量和水平上的控制。政府和社会投资者共同承担项目建设和运营的责任以及投融资风险,不仅降低了政府的建设成本,而且也使社会投资者承担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二)可行的操作思路
毫无疑问,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运作,不仅能为交通设施利用者带来直接利益,而且也将给设施利用者以外的第三方(如沿线房地产开发商)带来各种利益,譬如提高了沿线各地区的交通可达性,导致沿线土地价值提高,尤其是轨道站点核心区土地。然而由于缺乏健全的效益返还机制,其可观的价值效益只有客票等小部分收人返还,尤其是在线路实施时沿线土地已规划他用或已批出,这样致使轨道交通建设所带来的土地增值往往直接拱手让给了土地开发商。由此可见,较为可行的做法是:确立“政府控股、引入民资、商业运作”的轨道交通投资主体在站点沿线土地储备的规划主导权,使房地产综合开发的收益回流充抵成本。
(三)借鉴成熟的市场经验
在实践摸索中,中国香港积累了丰富的有益经验:香港地铁公司目前拥有五条地铁线和一条机场快线,是世界上极少数不需政府补贴仍能够使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获得合理回报的公司之一,至今共拥有全长91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设52个车站。在过去的25年里,地铁公司共开发了26个车站的上盖物业,总建筑面积约840万平方米,其中开发物业以居住为主,建筑面积约为654万平方米,所占比例接近总开发量的八成,其余类型为办公、商业零售、酒店等。
香港地铁公司在轨道建设中,在向地方政府取得站点周边土地开发权之后,通过招标形式来寻求合作伙伴——房地产开发商,利用其雄厚资金来交纳土地购置费用,同时与开发商共同发展车站及站场上盖的物业,兴建大型的住宅及商用物业、管理已落成的屋邨及保留部分商用物业作为投资,所得利润由地铁公司与开发商共享分成,以补贴地铁建设时所需的巨额投资。
香港“物业+地铁”的综合开发模式,正符合被城市规划界称为TOD [⑥]的土地利用发展模式,即以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带动沿线土地利用开发的思路,这也被形象地称为“人跟线走”,通过轨道交通主动引导城市发展,能够疏解旧城人口,引导城市结构向合理的方向发展。正如香港政府在近三十年时期内,借助轨道交通的带动作用,在中心城区外围结合地铁站点建设新市镇,将城市人口积极疏散到新市镇,有效地缓解了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东涌站便是一成功案例。再以九龙湾、杏花邨地铁站为例,采取开发上盖物业的建设方式:整合多项用途于一体,包括办公、购物、餐饮、交通换乘、居住、教育等,发展为功能高度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区域交通枢纽等。此外,对于繁华闹市区可将站点出入口设置在周边的大型商业设施、写字楼等建筑物内部或提供通道与之直接相连,这样在轨道交通为周边商业建筑带来大量人流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客流量,使得双方互惠互利。
广州在借鉴学习香港地铁的同时,根据国情并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在加快对轨道交通沿线可经营性土地储备方面,通过加强沿线土地控制作出了积极探索。早在2005年8月广州成立由发改委、建委、规划、国土、财政、土地开发中心和地铁等部门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以二至五号线作为试点,组织开展了《广州市轨道交通二至五号线沿线经营性土地储备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共设车站96个,可储备经营性用地总共1563公顷,其中可储备居住用地共约有524公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可储备用地以商业金融业用地为主。土地开发中心根据研究成果拟定的2006年土地储备计划,已纳入到《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101)》、《广州市2006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等相关规划中。
参考文献:
〔1〕 丁向阳.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 徐里格、许莉俊. 紧密结合轨道交通的城市开发建设探索与实践[J].四川建材, 2006(5):65—67.
〔3〕 朱炫.轨道交通捆绑式开发的新模式[J].都市快轨交通.2006.(2): 8—11
〔4〕 陆莹、王国富.轨道交通融资思路——周边土地的捆绑式开发[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4(2):17—19.
Ⅱ 轨道交通tod哪些问题值得研究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指以地铁、轻轨、公共汽车干线(巴士干线)等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TOD理念契合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紧凑城市等新理念,并在世界多个城市成功应用,我国也有不少城市已经或者正在开展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TOD建设。总结有关经验,以地铁建设为契机推进轨道交通TOD建设,将大大提升宁波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轨道建设的品质和水平。
一、轨道交通TOD模式在国际上的应用及成效
TOD理念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旨在解决小汽车出行方式占主导地位所带来的城市无序扩张以及由此造成的老城空心化、社区纽带断裂、交通拥堵严重、能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城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有序扩张。将地铁、轻轨、公共汽车干线等公共交通骨干线路周边土地作为城市开发和发展的重点区域,形成更加科学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的有序扩张。二是公共交通沿线土地混合开发、紧凑布局、集约建设。以公交站点为核心,在适宜步行的半径范围内(通常为步行10分钟,约600米)进行中高强度土地开发,混合布局居住、办公、商业等建筑,使其与公交设施形成紧凑开发、有效整合的一体化社区,尽可能做到就近工作、就近居住、就近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减少出行需求,并保障公共交通拥有充足的客源,同时,用周边土地开发收益弥补地铁、轻轨等建设所需资金。三是绿色出行为主。以地铁、轻轨、快速公交等大运量的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骨干,把城市的各个组团串联起来,同时,在社区内部建造适宜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的街道网络,并与公共交通站点无缝接驳,尽量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四是提升宜居性。以人为本,坚持从人的需求出发考虑公共交通站点周边及地上地下物业的规划和开发,注重宜居性,从而引导人们的居住和出行。
TOD模式在新加坡、香港、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东京、纽约、旧金山、库里蒂巴等多个城市应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践证明,TOD建设大大提高了这些城市的公共交通出行率,新加坡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率超过63%,香港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率超过92%,库里蒂巴工作日75%的通勤出行依赖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出行率的提高使得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耗增加等“城市病”迎刃而解。此外,TOD模式还很好地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三大难题:投入大、盈利难和难以吸引足够客源。
国际上轨道交通TOD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即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东京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以及以香港为代表的政府资助、政策导向型等。但无论哪一种模式,遵循上述核心理念始终是TOD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众多模式中,最为国内所关注的是香港模式。香港地铁在实现较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全球为数不多盈利的地铁公司。2012年香港地铁公司实现利润97亿港元,其中20%来自票务,20%来自零售,20%来自物业出租,40%来自物业开发。其具体操作模式是“地铁+物业”:即在规划、设计、投融资、建设、经营等五个环节把轨道交通项目与沿线土地开发项目统筹考虑、有机结合、同步开发,首先由香港地铁公司确定建设运营资金缺口,然后与政府协商以协议价格获得沿线土地进行中高密度开发,以其利润补贴地铁建设资金缺口,并保障地铁拥有足够的客源,使轨道建设从纯粹的公益事业转化为由商业经营和地产开发支撑的良性发展实体。
二、我国轨道交通TOD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小汽车日益走进家庭,城市以“摊大饼”的方式不断扩张,并由此导致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耗增加、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从2012年开始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迄今为止,全国获批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城市已达36个。预计到2020年,全国布局轨道交通的城市将达到50个。但地铁建设运营普遍面临着一个困局:一方面,地铁开通后城市交通拥堵依然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前期一次性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缺乏充足的客源,已经运营的地铁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北京地铁2013年只承担了公共交通中39.5%的客流量 ,年亏损10亿元以上;上海地铁2012年只承担了公共交通中26.8%的客流量 ,年亏损43.7亿元;杭州地铁运营半年即亏损1.2亿元。在公开报道中,只有南京地铁和广州地铁是盈利的,但这种盈利也是在不计算利息和折旧基础上的“盈利”。
轨道交通TOD模式正是破解上述困局的有效方案。近年来,国家层面已经逐步认可TOD模式。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提出“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增值的政府收益,应主要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和土地配置模式”,“把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周边地区用地开发统筹考虑,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各省市也纷纷开展轨道交通TOD建设,深圳、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通过与香港地铁公司直接合作试图引入港铁模式,广东省则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并全面推行轨道交通TOD模式的省份。
(一)以深圳为代表的早期探索
深圳是国内较早借鉴香港“地铁+物业”综合开发模式的城市。早在2001年,深圳就颁布了《深圳市地下铁道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地铁公司对经批准取得的地铁沿线规划用地享有土地综合开发权和物业管理权”。新获批的深圳市轨道交通7号线和11号线的批复文件也明确指出,工程资本金主要来源为轨道交通上盖物业及沿线土地出让收益,在土地收益不能满足需求时由市财政资金投入。在“地铁+物业”的发展模式指导下,深圳全面推进了地铁上盖物业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工作,已开发上盖物业7个,地下空间4个,涉及学校、保障性住房、商务办公、商业、酒店等。然而,由于只关注地铁上盖物业的商业开发,而没有完整引入TOD理念,忽略了周边地块对公共交通的回馈,存在步行环境恶劣、换乘不便、站点周边开敞空间和公共设施相对缺乏等问题,导致站点与周边地块联系不足、公共交通出行率低、亏损严重。2013年,深圳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量为26.9亿人次,而地铁客流量仅为7.8亿人次 ;深圳地铁运营以来累计亏损近15亿元,地铁1号线至5号线每年不计折旧和利息亏损近6亿元 。
(二)广东轨道交通TOD建设的主要做法
2010年,广东省发布《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推行公交引导(TOD)的土地开发模式。”2012年,又下发《关于完善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机制的意见》、《关于第一批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的批复》、《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技术指引(试行)》、《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基础调查技术要求》等文件,并成立了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把轨道交通TOD建设推进到实施阶段。近期,还将出台《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沿线综合开发总体规划》。
根据上述文件,广东省轨道交通TOD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统筹交通、土地开发和城市发展规划。把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站场建设、站场周边土地开发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城际轨道交通资源与城市资源的整合利用、共同发展,形成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规划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提高城市轨道等大流量公共交通通道沿线及站点周边地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围绕站点紧凑布局居住、办公、商业、公共空间等功能,减少就业与居住的空间距离;提倡建设城市(镇)综合功能区;街区尺度控制充分考虑步行和自行车的需求;土地综合开发的净收益首先用于弥补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及运营的资金缺口。
二是省市联合开发沿线土地。建立联合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省市各方积极性。轨道交通沿线开发控制在以各站场为中心、半径800米左右范围内,红线内土地开发工作由该轨道交通项目业主承担,红线外土地开发采取“一市一公司、一地一政策”的原则,由省市协商,实行联合开发或者由沿线市负责开发。根据建设、运营以及土地开发主体的不同,合理划分省市补亏责任和进行利益分享。
三是给予政策支持。要求沿线市政府支持轨道交通项目业主依法取得用地;对于红线外开发备选用地,科学合理确定出让底价,依法公开交易;对沿线土地开发在规划报批、土地使用以及有关收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四是充分发挥省一级统筹作用。省市联合开发土地的,成立由省方主导的合资开发公司,市级出资比例低于50%,并按股比分享开发净收益;土地综合开发严格遵循省统一规划实施;省铁投集团负责统筹衔接红线内外土地综合开发工作。
五是设立运营补亏保障金。由土地综合开发的省市出资人净收益、各沿线市上缴的城际轨道运营专项补亏资金等构成,专项用于珠三角城际轨道运营补亏。
在广东省的统一规划和推动下,珠海、东莞等城市纷纷大力推进轨道交通TOD建设。2013年12月,珠海在有轨电车一号线的上冲基地开工建设80万平米的TOD小镇。根据规划,小镇内的土地开发强度将实行圈层式梯度变化,各种功能用地和建筑将整体开发,在有轨电车的依托下,实行公交优先、慢行优先,打造自然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的宜居社区。2013年底,东莞下发了《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轨道交通站场TOD规划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公布了首批开发站点,将对77个轨道站场进行TOD开发。
三、积极探索宁波轨道交通TOD发展新路子
当前,宁波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轨道建设。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宁波应积极推进轨道交通TOD建设,一揽子解决城市发展、交通拥堵、环境保护、地铁盈利等诸多问题。
宁波在城市规划和轨道建设中应全面引入TOD理念,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发挥好后发优势,在发展水平、发展方式、发展机制和发展路径上走出符合宁波特点的新路子。具体来说,在发展水平上,发挥后发优势,走高起点、后来居上的路子;在发展方式上,实行市域统筹,走市县联动的路子;在发展机制上,加强开放合作,走市场化的路子;在发展路径上,立足宁波实际,走因地制宜的路子。
(一)发展水平上:走高起点、后来居上的路子
借鉴国内城市经验,宁波轨道交通TOD建设必须摒弃简单的地铁站点+周边物业开发模式,而从建设宜居、低碳和紧凑城市出发,以建设公共交通为导向、慢行交通系统串接、紧凑布局、功能混合、充满活力的社区和城市为目标,统筹城市、社区和交通规划,把优化出行方式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合起来,实现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开发利用的高度整合和联动开发,构建“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把轨道交通TOD打造成为新型城市化的新载体、新典范。
从城市层面来看,要沿地铁线建成具有不同功能定位的组团,形成组团式多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并以轨道交通相连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有序扩张。
从社区层面来看,要围绕地铁站点,在易于步行的范围内进行中高密度混合开发,形成兼具居住、办公、商业、公共空间等功能的综合社区。社区内部要建设具有良好可达性的公园等开放空间以及学校、医院、超市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区的宜居性和吸引力。摒弃传统的大尺度街区和道路设计理念,建设以窄街小巷为特点的邻里社区,通过密集且人性化的步行道路和自行车道路网建设,实现社区内部步行优先以及与轨道交通站点的无缝衔接。步行为主的出行方式将推动沿街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并进一步方便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从道路来看,要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实现轨道交通站点与地面公交站点、公共自行车站点之间无缝换乘,将轨道交通的覆盖面进一步延伸至较远的社区。在城市郊区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则要建设大型停车场,鼓励自驾市民换乘公共交通进入市区。步行道路的设计要设置合理距离,并确保连续性,路灯、街景、绿化等的设计也要相应调整,为居民步行提供舒适的环境。
(二)发展方式上:走市域统筹、市县联动的路子
轨道交通TOD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宏观层面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规划和发展策略的调整,中观层面涉及到站点周边社区及其内部道路、公共设施等的规划建设,微观层面则面临土地性质调整、权属关系变更、房屋拆迁等许多具体问题,周期长,要求高,同时还需要平衡政府、开发商、公众等多方利益诉求,必须实行市域统筹、市县联动,形成推进合力。
一是制定统一的政策保障体系。统一的政策保障体系应涵盖TOD规划、建设、运营的各个阶段,包括规划设计标准和指标、投融资政策、土地储备开发政策和运作机制、税收政策和财政补助政策、TOD项目的认定和管理、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地铁运营机制,等等,确保TOD技术指标自始至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二是建立统一的组织领导体制。由市县两级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并设置常设性的办事机构和定期会议制度,分解工作任务,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督促检查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确保整个项目有序顺利推进。
三是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借鉴广东做法,在轨道项目建设、周边土地开发、地铁运营等方面明确市县两级的投入、利益分成和补亏责任,同时加强市级统筹,发挥市级在TOD模式中的主导作用,并积极调动县级政府的积极性。
(三)发展机制上:走开放合作、市场化的路子
国际上TOD建设的三种主要模式各有利弊:政府主导型的优点是规划执行度高、推进有力,缺点是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市场主导型的优点是政府资金投入小,缺点是缺乏整体、长远规划,企业对商业利益的偏重也可能导致片区功能缺失和配套设施建设缺乏;三是政府资助、政策导向型,兼顾了统筹规划和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开发的要求,有利于同时发挥政府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宁波可以参照香港做法,既确定政府在投融资方面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灵活的多方合作、联合开发模式,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性。如鼓励上盖物业的联合开发,建立多方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机制,以减少政府投资压力风险。
(四)发展路径上:走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路子
各站点沿线物业的开发必须综合考虑其所处的区位环境、服务半径、承担的主要功能等因素,明确各站点周边开发的功能导向,合理制定不同类型地区的交通衔接、土地综合开发的规划指引,有针对性地引导土地综合开发,避免雷同建设或盲目追求大而全。
老城区和新城区的TOD开发也要采用不同方式。老城区拆迁难度大、未开发土地少,只能采用改造、填入的方式分期逐步进行改善,而新城区则可以通过新建方式进行大规模的TOD开发。
Ⅲ 什么叫地铁上盖物业
说白了就是地铁站不是独立的了,而是建在建筑物的下边,这个建筑物可以是住宅、可以是商业或其他的综合体。
Ⅳ 地铁上盖物业是啥子意思呀。地铁4号线龙胜站那里就是这样一个物业。叫特发和平里吧。
使和平里的老百姓出行便捷,开发商可以提高房价。
Ⅳ 为什么香港地铁能够盈利
港铁物业发展(深圳)有限公司总工程经理温志华认为内地移植港铁公司开发模式的困难之一在于,内地轨交建设、运营主体与 地铁上盖的物业开发、管理主体是相分离的;前期规划时,很难统一。 IC 资料
作为全球少数几家能够盈利的地铁运营商,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港铁公司,00066.HK)是内地不少地铁建设城市心仪的合作对象。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13个具有示范性的PPP项目(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案例,其中第一项就是港铁公司参与的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
国家发展改革委认为,北京地铁4号线是中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首个PPP项目,“有效缓解了当时北京市政府投资压力,实现了北京市轨道交通行业投资和运营主体多元化突破,形成同业激励的格局。”
经济保增长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正力推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
港铁公司中国业务首席执行官易珉向早报记者表示,“按照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批的新项目,中国差不多要有40个城市修地铁。一个轨道公司,如果单纯依靠票务收入,其实是很难盈利的,也会对当地财政形成负担。”
根据官网资料,除了北京地铁4号线,港铁公司在内地还参与建设及运营了北京14号线、深圳市轨道交通4号线(龙华线)和杭州地铁1号线。
今年2月,港铁公司作为股东之一的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还草签了北京地铁16号线PPP项目的特许经营协议,京港地铁公司将参与该线的投资、营运及维修。
在海外,港铁公司则参与、运营及管理英国伦敦铁路系统London Overground、澳大利亚墨尔本铁路、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及来往斯德哥尔摩和歌德堡的高速铁路服务。
港铁公司董事局非执行主席钱果丰表示,“我们在内地的业务比预期中要好。我们希望从一个香港本土的企业,成长为跨国性的企业。”
据了解,目前内地不少城市都已经和港铁公司展开接触,意图引入其运作模式。
盈利靠的是
“轨道交通+物业”
港铁公司的前身为香港地下铁路有限公司,于1975年成立。截至2015年年中,港铁公司的市值约为2109亿港元,其中政府占股76.7%。
从全球范围来看,地铁亏损都是常态。比如,国内地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北京,2007年至2013年,北京市政府共计补贴地铁运营公司各类财政资金221亿元,主要用于弥补线路基本运营亏损、设备设施更新改造支出。
但是在香港,港铁公司不仅不需要政府补贴,反而能够盈利。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港铁公司运营香港9条市区铁路线及一条机场快线,并在新界西北提供轻轨服务,总长约221公里,工作日日均运量超过546万人次,占香港公共交通总运量的48.1%。此外,港铁公司还在香港之外的6个城市运营铁路,全球员工超过2万名。
易珉告诉早报记者,“从全球看来,轨道交通其实是不赚钱的,不盈利的,港铁过去36年之所以盈利,靠的是R+P(轨道交通+物业),它的盈利一多半来自于地铁上盖的物业开发,物业租赁和管理。”
事实上,港铁的模式是历史的选择。40年前,香港人口快速增长,基建不到位,房屋严重短缺,交通更是挤得水泄不通。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决定兴建全新的地下铁路。另外,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政府决定以商业原则经营铁路,以地铁上盖及周围的土地发展来提供所需资金,“轨道交通+物业”应运而生。
港铁公司城市规划主管姚展对此深有感触。“轨道交通的投资跟一般的投资不一样,它的前期资金很大。建好以后,营运的时候也要不断地做投资追加资产更新,比如港铁2014年的利润为116亿港元,我们必须要投入60亿港元对轨道系统进行维修、更新,要不然,零件、系统就会老化发生问题。”
姚展认为,港铁公司的成功在于发现了一个规律。“地铁运营还要按照市场来收费,不能你自己随便收费,但是没有竞争力的票价就会亏本,这是一个矛盾。不过地铁跟公交、巴士不同的是,铁路能够带来一些延外的经济效应。一旦建了车站以后,旁边的地价会因为交通方便而提升,如何去回收增加额外的效益是一个很好的课题,香港采用轨道交通+物业的模式来回收这个价值”。
究竟如何回收这个价值?姚展透露,“港铁操作的程序是这样的:在建一条新线的时候,香港政府先做规划,觉得要建这条新线了,然后做可行性研究,找出资金缺口如何。比方说要建一条地铁需要500亿港元,将来收入跟支出是如何,最后算下来可能资金缺口是200亿港元,那么就来填补这个资金缺口。”
然后港铁公司开始参与,找出一些地块,这些地块政府给港铁开发,政府会测算其将来能够得到的利润,并且这个利润要能够填补地铁建设的资金缺口。
卖票收入仅占15%
香港的南港岛线(东段)就是这个操作思路。
姚展告诉早报记者,“当时政府聘请两个顾问团来讨论,我们说要填补南港岛线(东段)资金缺口,我们要某块地,上面的楼面面积是多少,政府就聘请专业公司来估算,他们觉得没有吃亏就跟我们签合同,给我们这个地块,把轨道一起捆绑,给我们运营权,这些地给我们的时候不是无偿的,我们是要给地价的,并且是按市场价格来付地价的。”
这其中还有玄机。“付了地价的话,我们如何能够从中得到利润去填补资金缺口呢?奥妙的地方在于我们支付地价是按这块地假如没有地铁进入的时候计算的。比如,这块地政府要拿去市场卖100亿港元,我们跟他们谈付100亿港元,然后港铁公司自己筹集资金来建地铁,但是我们建好地铁站后,要把这个地的价值提升到150亿港元,那50亿港元完全是我们建地铁得来的正值,于是我们就把50亿港元全拿去填补资金缺口,另外一块地也是这样。”姚展透露。
在这种模式下,香港地铁无需政府投入资金、补贴运营或者担保贷款。港铁公司自负盈亏,承担所有的建设、运营及维护成本,此外,港铁公司还统筹所有地铁及房地产规划、设计、建造、管理,集约用地。
目前,港铁公司在香港共计投资及营运诸如圆方百货(Elements) 在内的13个商场,管理包括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在内的多个高端写字楼及住宅。其在43个地铁站点物业总开发面积达1300万平方米,并保留27万平方米作为出租用途,投资物业市值超过640亿元。
姚展告诉早报记者,“我们的轨道网络有87个车站,其中大概有一半的站点有物业开发,从一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建好的跟规划的物业开发共1300万平方米,1300万平方米是多大?比如IFC(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18万平方米,有88层高,1300万平方米就是大概这样70栋高楼。”
对于物业开发,港铁公司也有一套自己的秘籍。“那就是高密度,人要多;多功能,有酒店、办公楼、住宅;人性化设计,车站跟物业无缝对接;做好规划,分期开发,划分不同的项目给不同的开发商,以降低风险。”姚展说。
年报资料显示,2014年港铁公司总收入401.56亿港元,但是利润高达116亿港元,这其中物业板块贡献最大:车站租务占28%,物业开发占31%,物业租赁及管理占24%,票务收入仅仅贡献15%,内地及国际业务占2%。
事实上,雄厚的财力也是港铁公司良好服务和运营的保证。姚展表示,“我们的顶级服务依靠于我们地铁资产的日常保护,例如2014年我们维护设备更新就大概花费60亿港元。另外,整体港铁网络的列车按照编定班次行走的可靠程度及乘客车程准时程度均达到99.9%的水平。这些都需要一个良好的财务基础支撑。比如我们员工的待遇就很有竞争力。”
港铁公司提供给早报记者的资料显示,对香港政府来说,截至2012年12月31日,香港政府通过向港铁转让土地所获得的收益为978亿港元。
对香港社会来说,港铁公司除了为香港市民贡献了一个高效、优质、票价合理的轨道交通系统,还为众多香港市民构建了能够满足衣食住行各项生活需求的优质社区,同时也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而对港铁公司本身来说,也从中获得了持续稳定的财务回报。
据悉,港铁公司目前的负债率仅为7%,远远低于其他国内外地铁公司。
内地复制之难
港铁公司眼下的业务增长策略是大规模扩展在香港的铁路网络及在中国内地和海外的铁路相关业务。
针对港铁公司的模式,钱果丰认为,“这个模式能否移植还要看所在城市当地的政治环境、生态,不能直接照搬,但是有些地方是能够模仿一些的。我们在内地现在的布局主要是在北京、杭州、深圳,我们挑选的总是一些经济水平比较高一点的地方,还有就是在管制水平方面是较为透明的地方。”
公开资料显示,港铁公司从1992年起就为内地地铁同行提供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2005年,港铁公司及合作伙伴与北京市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协议,投资并运营北京地铁4号线。
2011年,港铁成功购得深圳地铁4号线龙华车辆段一期地块以进行住宅及商业物业开发。该项目的总发展成本预计为40亿元,对港铁公司来说意义重大。
港铁物业发展(深圳)有限公司总工程经理温志华告诉早报记者,“这个项目是港铁公司在内地的第一个综合开发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可以把整个‘轨道交通+物业’模式,包括怎么去好好利用这个土地,怎么去提供一个更便捷的交通,引到内地来,做一个示范的项目。”
不过,目前想在内地移植港铁公司的开发模式还有不少困难。
温志华认为,“第一就是因为在内地,轨道建设、运营主体与物业开发、管理主体都是分开的。由于是不同的主体,在做前期规划时,很难去统一,而在香港,我们是不分开的,我们做统一的规划、统一的开发、统一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在做‘轨道交通+物业’综合开发时,相对还是会面临一些问题,在协调成本方面,在整个建设过程当中也会有一些安全的隐患。”
另外就是土地的问题,温志华表示,“在内地地铁上盖土地还是要通过招拍挂来获得土地开发权,这也容易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此外,香港开发轨道交通物业的前提,是政府掌握着地铁上盖的土地资源,而这在内地一些城市不一定存在的。
港铁物业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超透露,在深圳龙华线项目上,“港铁2004年进来的时候,我们和深圳市政府在做轨道规划的时候进行讨论,做了整体的优化调整,包括土地的功能、强度、密度,怎么样跟周边的社区进行集合等。我们当时在做优化的时候,不仅考虑我们轨道站旁边的优化,实际上是把整个区域,整个交通网络,怎样跟公交车接驳,绿地、教育、医疗、公共用地等,都要完全统筹地考虑。” 而这也是深圳项目成功的关键。
易珉告诉早报记者,“现在内地修一公里地铁大概需要10亿元人民币,而运行一公里地铁一般需要50个人左右,一个有150公里到200公里地铁的中等城市,一年运营成本会达到几十亿、上百亿元人民币。光靠财政扶持,很难持续发展。”
在易珉看来,虽然目前内地复制港铁模式有难度,但是改变传统的地铁开发模式也势在必行。
Ⅵ 万科深圳地铁红树湾项目的地址在哪里
深圳地铁红树湾站上盖物业项目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白石洲南片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范围内,是深圳地铁蛇口线、梅林线及机场线的交会站点上盖物业,由深湾一路、深湾二路、白石三道、白石四道围合而成的方型区域,开发建筑面积达57万平方米。宗地编号为T207-0048,规划用地面积6.83万平方米,计容积率建筑面积41.9万平方米,规划限高4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