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杭州地铁3号线的整体发展
杭州是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人口和就业的持续攀升,道路交通已经不堪重负,并严重制约了杭州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因而地铁建设势在必行。
1984年,杭州市有关部门着手研究杭州市轨道交通规划,1995年5月,完成《杭州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预可行研究报告》,首次提出部分线路(约6公里)走地下,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地铁”概念。2002年6月6日,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杭州地铁建设正式有了自己的组织。但2003年1月,国务院对于地铁立项严格审批的会议召开后,地铁项目“冻结”。直到2005年6月1日,国务院审批通过了杭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历时二十多年的地铁立项终于取得圆满成功。2007年3月28日,杭州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动工。
杭州地铁规划总共有13条路线。杭州地铁一期工程由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组成,总长约90公里。2015年已建成包括1号线、2号线东南段和4号线首通段长度达到81公里,至2019年1月前将建成包括1号线、2号线、4号线、5号线和6号线,累计约190公里。
对于杭州来说,地铁不仅将改变人们原来的出行习惯,也很有可能改变人们之前的消费习惯。根据《杭州市居住区发展规划》,杭州居民居住用地的发展方向,可以归纳为“一主、三副、六组团”的格局。
杭州市地铁连接了主城区与三大副城,在原有各个区域商业规划的前提下,地铁的开通,很有可能促使几个新兴商圈的形成。这些商圈大致可以分为:以江陵路站、滨和路站向外辐射的滨江商圈;以九堡站、客运中心站向外辐射的九堡商圈;以高沙路站、文泽路站等向外辐射的下沙商圈;以城星路站、市民中心站等向外辐射的钱江新城商圈;以及由临平站向外辐射的临平商圈。杭州地铁一旦开通,对整个杭州的意义确实非同一般,对于商业,尤其是高级百货业的带动,作用也会十分明显。
地铁是杭州城建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涉及面最广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新世纪地铁的大规模建设必将推动杭州城市发展真正迈入“钱塘江时代”,使“大都市、新天堂”由理想成为现实。
2002年至2008年,杭州市累计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85亿元,2009年杭州交通要确保实现年度建设投资100亿元,力争120亿元,力争目标接近2007、2008两年全市交通建设投资之和,2009年-2015年,杭州市计划实现交通建设投资约950亿元,年均投资约135亿元。其中,2009-2012年计划投资560亿元。这些规划都将为杭州地铁建设提供大好良机。
B.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附近有地铁么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附近现在还没有地铁。
现在杭州地铁是1、2、4号线,都尚未完全开通。在已开通的地铁站中距西溪湿地最近的是武林广场站,也有约十多里的路。
根据地铁5号线的规划,在西溪湿地公园附近的蒋村将建有地铁5号线蒋村站,开通时间将在2019年4月底,到那时,西溪湿地附近就通地铁了。
杭州地铁5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今年9月1日通过专家评审,一期从余杭的中央公园站到萧山的香樟路站,全长48.6公里,全为地下线,是目前杭州规划地铁线路中最长的一条。
共设站36座,与10条地铁线、1条杭绍城际地铁换乘,有14个换乘站。一路串联起余杭组团、主城区西北部、主城区中心、滨江区和萧山区。
一期计划明年1月初开工,2019年4月初通车试运行完成,2019年4月底通车试运营。
一期再往西延伸,还有两站,即创新路站和科技岛站,就为二期工程。其中科技岛站计划中将和临安城际线接轨。
C. 轨道交通tod哪些问题值得研究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指以地铁、轻轨、公共汽车干线(巴士干线)等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TOD理念契合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紧凑城市等新理念,并在世界多个城市成功应用,我国也有不少城市已经或者正在开展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TOD建设。总结有关经验,以地铁建设为契机推进轨道交通TOD建设,将大大提升宁波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轨道建设的品质和水平。
一、轨道交通TOD模式在国际上的应用及成效
TOD理念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旨在解决小汽车出行方式占主导地位所带来的城市无序扩张以及由此造成的老城空心化、社区纽带断裂、交通拥堵严重、能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城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有序扩张。将地铁、轻轨、公共汽车干线等公共交通骨干线路周边土地作为城市开发和发展的重点区域,形成更加科学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的有序扩张。二是公共交通沿线土地混合开发、紧凑布局、集约建设。以公交站点为核心,在适宜步行的半径范围内(通常为步行10分钟,约600米)进行中高强度土地开发,混合布局居住、办公、商业等建筑,使其与公交设施形成紧凑开发、有效整合的一体化社区,尽可能做到就近工作、就近居住、就近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减少出行需求,并保障公共交通拥有充足的客源,同时,用周边土地开发收益弥补地铁、轻轨等建设所需资金。三是绿色出行为主。以地铁、轻轨、快速公交等大运量的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骨干,把城市的各个组团串联起来,同时,在社区内部建造适宜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的街道网络,并与公共交通站点无缝接驳,尽量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四是提升宜居性。以人为本,坚持从人的需求出发考虑公共交通站点周边及地上地下物业的规划和开发,注重宜居性,从而引导人们的居住和出行。
TOD模式在新加坡、香港、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东京、纽约、旧金山、库里蒂巴等多个城市应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践证明,TOD建设大大提高了这些城市的公共交通出行率,新加坡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率超过63%,香港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率超过92%,库里蒂巴工作日75%的通勤出行依赖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出行率的提高使得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耗增加等“城市病”迎刃而解。此外,TOD模式还很好地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三大难题:投入大、盈利难和难以吸引足够客源。
国际上轨道交通TOD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即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东京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以及以香港为代表的政府资助、政策导向型等。但无论哪一种模式,遵循上述核心理念始终是TOD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众多模式中,最为国内所关注的是香港模式。香港地铁在实现较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全球为数不多盈利的地铁公司。2012年香港地铁公司实现利润97亿港元,其中20%来自票务,20%来自零售,20%来自物业出租,40%来自物业开发。其具体操作模式是“地铁+物业”:即在规划、设计、投融资、建设、经营等五个环节把轨道交通项目与沿线土地开发项目统筹考虑、有机结合、同步开发,首先由香港地铁公司确定建设运营资金缺口,然后与政府协商以协议价格获得沿线土地进行中高密度开发,以其利润补贴地铁建设资金缺口,并保障地铁拥有足够的客源,使轨道建设从纯粹的公益事业转化为由商业经营和地产开发支撑的良性发展实体。
二、我国轨道交通TOD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小汽车日益走进家庭,城市以“摊大饼”的方式不断扩张,并由此导致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耗增加、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从2012年开始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迄今为止,全国获批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城市已达36个。预计到2020年,全国布局轨道交通的城市将达到50个。但地铁建设运营普遍面临着一个困局:一方面,地铁开通后城市交通拥堵依然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前期一次性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缺乏充足的客源,已经运营的地铁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北京地铁2013年只承担了公共交通中39.5%的客流量 ,年亏损10亿元以上;上海地铁2012年只承担了公共交通中26.8%的客流量 ,年亏损43.7亿元;杭州地铁运营半年即亏损1.2亿元。在公开报道中,只有南京地铁和广州地铁是盈利的,但这种盈利也是在不计算利息和折旧基础上的“盈利”。
轨道交通TOD模式正是破解上述困局的有效方案。近年来,国家层面已经逐步认可TOD模式。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提出“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增值的政府收益,应主要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和土地配置模式”,“把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周边地区用地开发统筹考虑,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各省市也纷纷开展轨道交通TOD建设,深圳、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通过与香港地铁公司直接合作试图引入港铁模式,广东省则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并全面推行轨道交通TOD模式的省份。
(一)以深圳为代表的早期探索
深圳是国内较早借鉴香港“地铁+物业”综合开发模式的城市。早在2001年,深圳就颁布了《深圳市地下铁道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地铁公司对经批准取得的地铁沿线规划用地享有土地综合开发权和物业管理权”。新获批的深圳市轨道交通7号线和11号线的批复文件也明确指出,工程资本金主要来源为轨道交通上盖物业及沿线土地出让收益,在土地收益不能满足需求时由市财政资金投入。在“地铁+物业”的发展模式指导下,深圳全面推进了地铁上盖物业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工作,已开发上盖物业7个,地下空间4个,涉及学校、保障性住房、商务办公、商业、酒店等。然而,由于只关注地铁上盖物业的商业开发,而没有完整引入TOD理念,忽略了周边地块对公共交通的回馈,存在步行环境恶劣、换乘不便、站点周边开敞空间和公共设施相对缺乏等问题,导致站点与周边地块联系不足、公共交通出行率低、亏损严重。2013年,深圳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量为26.9亿人次,而地铁客流量仅为7.8亿人次 ;深圳地铁运营以来累计亏损近15亿元,地铁1号线至5号线每年不计折旧和利息亏损近6亿元 。
(二)广东轨道交通TOD建设的主要做法
2010年,广东省发布《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推行公交引导(TOD)的土地开发模式。”2012年,又下发《关于完善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机制的意见》、《关于第一批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的批复》、《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技术指引(试行)》、《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基础调查技术要求》等文件,并成立了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把轨道交通TOD建设推进到实施阶段。近期,还将出台《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沿线综合开发总体规划》。
根据上述文件,广东省轨道交通TOD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统筹交通、土地开发和城市发展规划。把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站场建设、站场周边土地开发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城际轨道交通资源与城市资源的整合利用、共同发展,形成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规划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提高城市轨道等大流量公共交通通道沿线及站点周边地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围绕站点紧凑布局居住、办公、商业、公共空间等功能,减少就业与居住的空间距离;提倡建设城市(镇)综合功能区;街区尺度控制充分考虑步行和自行车的需求;土地综合开发的净收益首先用于弥补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及运营的资金缺口。
二是省市联合开发沿线土地。建立联合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省市各方积极性。轨道交通沿线开发控制在以各站场为中心、半径800米左右范围内,红线内土地开发工作由该轨道交通项目业主承担,红线外土地开发采取“一市一公司、一地一政策”的原则,由省市协商,实行联合开发或者由沿线市负责开发。根据建设、运营以及土地开发主体的不同,合理划分省市补亏责任和进行利益分享。
三是给予政策支持。要求沿线市政府支持轨道交通项目业主依法取得用地;对于红线外开发备选用地,科学合理确定出让底价,依法公开交易;对沿线土地开发在规划报批、土地使用以及有关收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四是充分发挥省一级统筹作用。省市联合开发土地的,成立由省方主导的合资开发公司,市级出资比例低于50%,并按股比分享开发净收益;土地综合开发严格遵循省统一规划实施;省铁投集团负责统筹衔接红线内外土地综合开发工作。
五是设立运营补亏保障金。由土地综合开发的省市出资人净收益、各沿线市上缴的城际轨道运营专项补亏资金等构成,专项用于珠三角城际轨道运营补亏。
在广东省的统一规划和推动下,珠海、东莞等城市纷纷大力推进轨道交通TOD建设。2013年12月,珠海在有轨电车一号线的上冲基地开工建设80万平米的TOD小镇。根据规划,小镇内的土地开发强度将实行圈层式梯度变化,各种功能用地和建筑将整体开发,在有轨电车的依托下,实行公交优先、慢行优先,打造自然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的宜居社区。2013年底,东莞下发了《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轨道交通站场TOD规划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公布了首批开发站点,将对77个轨道站场进行TOD开发。
三、积极探索宁波轨道交通TOD发展新路子
当前,宁波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轨道建设。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宁波应积极推进轨道交通TOD建设,一揽子解决城市发展、交通拥堵、环境保护、地铁盈利等诸多问题。
宁波在城市规划和轨道建设中应全面引入TOD理念,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发挥好后发优势,在发展水平、发展方式、发展机制和发展路径上走出符合宁波特点的新路子。具体来说,在发展水平上,发挥后发优势,走高起点、后来居上的路子;在发展方式上,实行市域统筹,走市县联动的路子;在发展机制上,加强开放合作,走市场化的路子;在发展路径上,立足宁波实际,走因地制宜的路子。
(一)发展水平上:走高起点、后来居上的路子
借鉴国内城市经验,宁波轨道交通TOD建设必须摒弃简单的地铁站点+周边物业开发模式,而从建设宜居、低碳和紧凑城市出发,以建设公共交通为导向、慢行交通系统串接、紧凑布局、功能混合、充满活力的社区和城市为目标,统筹城市、社区和交通规划,把优化出行方式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合起来,实现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开发利用的高度整合和联动开发,构建“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把轨道交通TOD打造成为新型城市化的新载体、新典范。
从城市层面来看,要沿地铁线建成具有不同功能定位的组团,形成组团式多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并以轨道交通相连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有序扩张。
从社区层面来看,要围绕地铁站点,在易于步行的范围内进行中高密度混合开发,形成兼具居住、办公、商业、公共空间等功能的综合社区。社区内部要建设具有良好可达性的公园等开放空间以及学校、医院、超市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区的宜居性和吸引力。摒弃传统的大尺度街区和道路设计理念,建设以窄街小巷为特点的邻里社区,通过密集且人性化的步行道路和自行车道路网建设,实现社区内部步行优先以及与轨道交通站点的无缝衔接。步行为主的出行方式将推动沿街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并进一步方便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从道路来看,要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实现轨道交通站点与地面公交站点、公共自行车站点之间无缝换乘,将轨道交通的覆盖面进一步延伸至较远的社区。在城市郊区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则要建设大型停车场,鼓励自驾市民换乘公共交通进入市区。步行道路的设计要设置合理距离,并确保连续性,路灯、街景、绿化等的设计也要相应调整,为居民步行提供舒适的环境。
(二)发展方式上:走市域统筹、市县联动的路子
轨道交通TOD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宏观层面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规划和发展策略的调整,中观层面涉及到站点周边社区及其内部道路、公共设施等的规划建设,微观层面则面临土地性质调整、权属关系变更、房屋拆迁等许多具体问题,周期长,要求高,同时还需要平衡政府、开发商、公众等多方利益诉求,必须实行市域统筹、市县联动,形成推进合力。
一是制定统一的政策保障体系。统一的政策保障体系应涵盖TOD规划、建设、运营的各个阶段,包括规划设计标准和指标、投融资政策、土地储备开发政策和运作机制、税收政策和财政补助政策、TOD项目的认定和管理、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地铁运营机制,等等,确保TOD技术指标自始至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二是建立统一的组织领导体制。由市县两级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并设置常设性的办事机构和定期会议制度,分解工作任务,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督促检查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确保整个项目有序顺利推进。
三是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借鉴广东做法,在轨道项目建设、周边土地开发、地铁运营等方面明确市县两级的投入、利益分成和补亏责任,同时加强市级统筹,发挥市级在TOD模式中的主导作用,并积极调动县级政府的积极性。
(三)发展机制上:走开放合作、市场化的路子
国际上TOD建设的三种主要模式各有利弊:政府主导型的优点是规划执行度高、推进有力,缺点是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市场主导型的优点是政府资金投入小,缺点是缺乏整体、长远规划,企业对商业利益的偏重也可能导致片区功能缺失和配套设施建设缺乏;三是政府资助、政策导向型,兼顾了统筹规划和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开发的要求,有利于同时发挥政府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宁波可以参照香港做法,既确定政府在投融资方面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灵活的多方合作、联合开发模式,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性。如鼓励上盖物业的联合开发,建立多方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机制,以减少政府投资压力风险。
(四)发展路径上:走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路子
各站点沿线物业的开发必须综合考虑其所处的区位环境、服务半径、承担的主要功能等因素,明确各站点周边开发的功能导向,合理制定不同类型地区的交通衔接、土地综合开发的规划指引,有针对性地引导土地综合开发,避免雷同建设或盲目追求大而全。
老城区和新城区的TOD开发也要采用不同方式。老城区拆迁难度大、未开发土地少,只能采用改造、填入的方式分期逐步进行改善,而新城区则可以通过新建方式进行大规模的TOD开发。
D. 为什么杭州的地铁建造速度奇慢
我算是个杭州人,就我了解,一号线客运中心到临平的那段是以后的九号线的。为什么要这么长一条全部造好才开通,可能是为了平衡杭州,余杭,萧山这三个市区的中心地位吧。除了这个原因,我觉得还有以下几个。
首先,杭州的地铁是准备一劳久逸的远期规划,她的总体设计是按照超大城市(10M人口)的容纳量来相适应的,也就是要经得起大流量的考验。那么轨道的沉重能力肯定是和轻轨不一样的。也就是各项性能肯定要更加的追求高质量,慢工出细活,现在慢,是为了以后维修方便。其次地铁建设和运营期间,最主要的是地铁的沉降问题,杭州地理位置的条件和上海差不多,上海地铁建设的初期实验性工事就用了10多年来监测数据,了解建筑的沉降,侵损等问题,而杭州在上海的基础上必定要做好更多的预防措施。况且有钱塘江在,过江的隧道不好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到现在也就两条地铁隧道和一条庆春隧道。最后,我觉得杭州现在的地铁建造速度已经够快了,你去杭州市中心走走就知道为什么地铁造得慢,本来可以造得快,但是你造地铁不是闷声在地下挖,你肯定要封道,那么请问,一个城市为什么要造地铁,肯定是缓解交通压力啊,杭州在没挖地铁之前就堵得恨不得大家都能飞,你现在造地铁如果8,9条线路造起来那得封多少,估计你就真的寸步难行了。本人只是一个小市民,了解有限,有出错的地方请清喷。
E. 杭州地铁从有这样想法到真正落实的确切时间和过程
想法:
2002年
4月,杭州向原国家计委上报了《杭州市地铁1号线项目建议书》、《杭州市地铁1号线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连续编制了两份地铁1号线的补充报告,作为已上报立项的项目建议书的附件。
7月,项目建议书顺利通过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审。
9月25日,通过国家计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并较快地上报国务院审批。
10月,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国务院要求全国地铁项目“缓批”。
2003年
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杭州抓紧实施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优化和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12月,杭州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建设规划。
2004年
2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评审。
3月,省建设厅根据建设部要求,组织召开了建设规划审查会。
7月,国家发改委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审批杭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请示》通过了建设部会签。
2005年
3月,通过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讨论。
4月上报国务院。
6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审批杭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请示的通知》,杭州成为首家被国务院批准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城市。
目前,国务院发改委的审批文件已发省发改委。审批文件批准了杭州市建设规划文本,也同意了近期建设的项目安排。
过程:
2007-2011年,杭州市民将见证地铁时代的到来。
“一年开工、二年推进、三年洞通、四年轨通电通、五年建成”。
在目前已开工的28个车站中,钱江新城的江锦路站、市民中心站、城星路站进展最快,其中城星路站、江锦路站主体结构已封顶;余杭境内的世纪大道站、汽车城站、乔司南站、乔司站、乔司北站等5个站点已全部开工;滨江区的滨和路站、滨江站已进入主体结构施工,滨康路站、西兴站正在进行维护结构施工;下沙的下沙西站、文泽路站已进入主体施工,下沙东站正在进行围护结构施工,下沙中心站已部分进场进行管杆线迁改;江干区境内的九堡东站已进入主体结构施工,九堡站、闸弄口站正在进行围护结构施工……2007年累计完成土建工程投资8.7亿元。目前,1号线仅剩湖滨站、武林广场站、文化广场站和火车东站,由于站位稳定、拆迁等原因未开工。
F. 临安青山湖板块的发展前景是什么
青山湖科技城地处杭州余杭区与临安区交界处,东临未来科技城,西接滨湖新区,科技大道穿境而过,在地理位置上与未来科技城无缝接壤。整个青山湖科技城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分为四大功能区,研发区、启动区块、产业化区、
(一)商业配套完善
1、今年1月份央企以11113元的单价拿下了青山湖一部分地,央企首次进入青山湖板块,充分说明了这个板块的价值认可度越来越高。
2、有地铁,同时又有城西科创大走廊(科创大走廊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经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西至浙江农林大学,跨西湖区、余杭区和临安市。全场约35公里,总面积约224平方公里)带来的产业带动作用,临安区跟主城区的融合应该会非常高效;
3、2017年9月,临安成为杭州“第十区”的正式落定,杭州向西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快,大城西也将成为杭州未来的重要发展区域。青山湖科技城作为临安对接杭州的桥头堡,区域价值正在强势凸显,成为杭州大城西炙手可热的新兴板块和大家安家置业的热土。青山湖必将成为置业杭州的下一个价值高地;
4、 杭州第十区,《关于加快临安区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三年内将实现与杭州“同城同待遇”,未来可期;
5、
6、 青山湖科技城的发展模式是未来科技城的复制,未来科技城这两年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所以青山湖科技城我们值得期待。
(二)交通
临安撤市设区后,显而易见的变化是基础设施建设有提升,交通更便利。青山湖科技城变化更是凸显。无论是通往主城区,还是机场,都十分方便。
科技大道穿境而过;文一西路和留祥快速路作为临安融杭的交通要道,直达杭州主城;留祥快速路西延也在建设中。
杭临线预计2019年建成,更像是专为青山湖科技城所建。建成后,还可在绿汀站换乘杭州地铁3号线和5号线,未来青山湖科技城可捷达杭州城西腹地。
(三)学校、医院
板块内已有育才小学、浙大附属幼儿园、青山中学...等学校;还有杭师大附小、青山湖科技城第二小学、国际高中等在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规划中;另外浙二医院青山湖分院目前也正在规划建设中。
G. 杭州市富阳区地铁有几号线分别是哪些站
有6号线,途经杭州市富阳区站点有:野生动物园东站、银湖站、虎啸杏站、受降站、富阳客运中心站、高桥站、新桥站、公望街站、桂花西路站。
杭州地铁6号线,是浙江省杭州市境内的正在建设中的一条地铁线路,预计于2020年12月底开通,线路标志色为海洋蓝。
杭州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主线起于西湖区双浦站,止于萧山区丰北站。线路途经云栖小镇、凤凰公园、美院象山、中医药大学、江南大道、奥体中心、钱江世纪城等。该线是杭州地铁的骨干线路之一。
二期工程从丰北站继续延伸,过规划亚运村后折向西北下穿钱塘江。然后沿运河东路和东宁路往北穿过杭州火车东站东广场上内部,止于枸桔弄站,共设6座车站(其中两座换乘车站)。6号线一期预计于2020年12月底开通试运营(其中丰北站预计将暂缓开通),杭富线将同步开通,与6号线一期贯通运营。6号线二期计划2021年投入运营。远期杭富线将并入6号线,原6号线双浦段三站将拆分至规划中的12号线。
H. 就目前来看,杭州的哪个区发展最好
杭州现在一共9个区,上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滨江、萧山、余杭、富阳。其中后面3个区是原来隶属杭州的县级市,滨江区是从老的萧山市划给杭州新建的。
上城区是老底子南宋皇城的地块,非常小,一般住的都是老杭州,吴山、河坊街、凤凰山等等,感觉是杭州的象征。全区依赖旅游业,但是人口密度大,房价不便宜,医疗资源丰厚(浙一、浙二、市一、市三、妇保)。总之特点是“老”,各种老字号也蛮多的。
下城区差异比较大,南边是杭州的老城区和最传统的中央商务区——武林CBD,武林广场是杭州市中心的标志,类似于上海的人民广场,旧时也称为“红太阳”。武林-延安路-湖滨是杭州最早的楼宇经济带。虽然现在综合体遍地,新城林立,但是杭州人心中的中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过。此外下城区南部也是杭州最早对外交流的区域之一,有诸多早期基督教传教和相关重要人物(司徒雷登大使)的故居,所以文化也非常悠长。杭州的老城区大致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环城东路-江城路。上城、下城各占一半。但是下城区北边城中村比较多,特别是德胜路以北的区域有待发展。下城区目前是杭州差异最大的区,从武林街道到文晖街道到石桥街道,几乎就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垂直落差感。
西湖区比较优越,有非常浓厚的居住与学院氛围,原来是杭州老的高教区。现在豪宅比较多,中小学教育发达(重点初中:十三中;重点小学:保俶塔实验学校、学军小学、求是小学、文三街小学和文一街小学等),新城西是杭州新贵的代表。同时综合体较多,也是杭州的IT三区之一。
拱墅区因湖墅路和拱宸桥而得名,杭州的大城北。过去是杭州的老工业基地,现在主要产业是房地产开发。桥西、申花、上塘、庆隆都是房地产开发优质的板块,结合大运河的文化资源,主打宜居牌。
江干区是杭州市发展最快的区,钱江新城被开发为新的市中心,其他诸如城东新城、艮北新城、钱江新城二期、下沙副城都紧锣密鼓的建设中。也是杭州地铁目前最便捷的城区。
滨江区IT业发达,和余杭区的淘宝城、未来科技城构成了杭州IT业的另两个极。萧山区在建钱江世纪城,同样是比肩钱江新城的高端金融中心。
综上:杭州目前支柱产业依次为房地产业(所有区)、IT业(西湖区、滨江区、余杭区)、旅游业(西湖区、上城区、下城区),其他比较有前景的产业为会展业(下城区)、金融业(上城区、江干区、萧山区)、TMT产业(下城区、滨江区)、跨境物流商贸(下城区)等。
I. 杭州地铁为什么发展慢
杭州的地铁发展并没有特别的缓慢,还是非常的迅速,为了配合2022年的亚运会。
J. 富阳的楼盘离杭州那么远,未来有发展吗
 富阳房价与钱江新城和滨江相比,仅为钱江新城的 1/4左右,滨江的1/3左右。拥有丰富山水资源的富阳区,应该看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浙江省加快“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杭州推动拥江发展战略等宏观背景之下,富阳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第一,富阳拥有的山水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是杭州乃至全国都很难得的山水资源城市的地标。
第二是富阳全面融入杭州,“三铁三高三快速”都市交通圈层为城市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第三是富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较好,近年来一大批优质的医疗、教育项目签约落地,亚运会4个场馆落户富阳,城市功能配套提升。
第四是富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腾退力度很大,新兴项目招引初具成效,瞄准高新产业发展的方向契合都市发展要求。
轨道交通方面,目前正在争取杭州地铁四期规划中将6号线经秦望隧道过江,连接杭黄、杭温两个高铁站;同时谋划12号线经东洲过江至富春湾新城,与6号线形成闭环。
公共交通方面,远期规划将汽车南站搬迁至杭黄高铁站西侧,实现高铁、地铁、公交“无缝换乘”。
2019年,富春湾新城将实施8个道路建设工程。富春湾大道、亭山路、江滨南大道东延、经纬路、科甲路、竹简路等6条城市框架道路列入了2019年的建设计划。
2019年富阳将实施7个公建配套类项目,分别是杭黄站前广场1个、幼儿园3个(分别位于春江、大源、灵桥)、小学2个(分别位于大源、灵桥)和医院1个。
其中,新建省人民医院富阳院区,建成后将由浙江省人民医院进行运营和管理。杭黄站前开发区域将集聚旅游集散、商业商务、娱乐休闲、品质居住等业态,全面打造新的“富春门户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