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战时期湘桂铁路建设者名单
『贰』 作为新一代的铁路,尤其是高铁建设者,如何发扬铁道兵精神,为以后建设中国高铁
建设那是中铁建的事
现在中铁建都是劳务工
打工的拿好自己工资就行了,还谈什么精神
『叁』 给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一封信
青藏铁路建设者们: 您好! 你们辛苦了,你们为了西部的繁华,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服从祖国,服务人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你们每个人都有的高贵品质。不管自然环境是多么恶劣,你们总是坚强的工作,顽强的战斗。不逃避,不妥协,直至献出了全部的青春和热血。 风火山海拔5100多米,山石奇形怪状,形成光怪陆离的“石林碑海”。这里含冰土层(冰块中含土量不到20%),浅埋地层,融冻泥岩和冰冻土等复杂地质。 而青藏铁路必须穿过风火山。风火山隧道是世界第一隧道,海拔4905米,全长1338米。这里高寒.低压.缺氧.风雪.雷电.风暴.气候条件相当恶劣。大气压55(平原的一米半),氧份低于生命极限(11KPa),空气中含氧比人类生存的量最低限还低,被喻为“生命禁区”。极度缺氧,恶劣的气候条件,再加上复杂的地址,西方媒体预言:“青藏铁路过不了风火山。但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你们坚强不屈,顽强拼搏。风火山隧道终于在2002年10月19日胜利贯通。创造了人类铁路历史上的奇迹! 我敬佩你们!伟大的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 祝身体健康 xxx 2012-02-19的确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哀呵呵
『肆』 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为什么能感动中国
你可以搜索一下相关资料,确实很感人
他们,创造奇迹
一、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海拔5072米;
二、最长的高原铁路,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
三、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四、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
五、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
六、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是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七、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是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
八、全长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桥,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
九、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公里,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公里,这是目前火车在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
建设者·老兵回忆
30年前1000多名士兵为打通关角山隧道艰苦奋战 用生命穿凿天路咽喉
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世界上最长的这条高原铁路,历经几代人的艰难穿凿,在即将通车时,一位1976年参与开凿被称为咽喉的“关角山隧道”的老兵,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五月天棉袄冻成“冰筒子”
畅君是礼泉县人,1976年2月,17岁的他和全县550名青年应征入伍,进入铁道兵十师46团。集训了一个半月,他们就奔赴青藏线关角山隧道工地。
“关角”藏语意为“登天的梯”,地质复杂,关角隧道全长4010米,海拔3680米,是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最难点。1974年3月,铁道兵集结1000多人展开会战。这里年平均气温只有0℃,最低零下37.5℃,即使七八月施工还必须穿棉衣。
说起施工感受,畅君说,到现场后,环境、气候、生活条件的恶劣让人难以想象。首先就是严重缺氧,不拿东西走路喘气都费劲,更别说每天还要背着工具去山洞里施工。
隧道渗水特别严重,曾创造过昼夜涌水2000立方米的纪录。复工后,封闭期间的塌方淤积恶化了地质条件,洞内积水最深处达3米多。他们穿着棉衣进洞,下班后就变成冰筒子套在身上。五月间天气,要脱下来,得用木棍狠敲,震碎冰块后才能脱下来,然后晚上放在火上烤,第二天再穿。
塌方缺氧威胁年轻的建设者
“从新兵连第一次下到连队,看到的第一眼情景就是糊花圈。”畅君说,他们到时,碰上一个战士被塌落的石头砸中牺牲了,连队给糊花圈。往隧道旁边的山头一看,埋了七八个坟头。17岁的畅君,第一次感到离死亡这么近。
畅君说,那时塌方经常发生。他们用木头顶着,挖进去一截以后再用木头顶,还没来得及顶的时候就塌方了。一次清早交接班时,隧道里的一段突然塌方,一瞬间190多人被困在里边。高原缺氧,洞里空气更稀薄,这时一名士兵在洞口处发现了一丝光线,他硬是用手抠出了一个洞,抢救人员将氧气管插入,救出了这些兄弟们。
畅君说,战士们一年四季没有新鲜蔬菜,只有罐头、肉,还有就是干菜,喝的水也是雪水,但大家无悔无怨。“能在唐古拉山上为青藏铁路出一把力,流一身汗,刻下人生烙印,那是我们人生的最大幸福。”
多想和战友回到建设地看看
畅君说,那时去青海的人很少,景色比现在更美。他们经常坐着翻斗车经过青海湖的支流浚河、江河,河里极其珍贵的鳇鱼成群,自由游弋着,车轮过去,准会带起十多条鱼。
青藏线全线贯通,畅君难抑心中喜悦。他说目前最想做的事情是能和当年的战友一起乘车去看看。他们当年建设的4010米铁路,如果火车以100公里的时速通过,只需要约2.5分钟。可就这短短的两分半钟,是多少铁道兵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
『伍』 给拉萨铁路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丰碑上写什么
天路勇士 造福百姓
『陆』 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三件宝”分别是什么
青藏铁路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千米,其中西宁至格尔木814千米,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新开工修建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塞曲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千米,其中新建铁路(南山口至拉萨)1110千米,格尔木至南山口32千米为既有线。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在青藏高原上施工,第一重要的是氧气。据测算,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2%~70%,换句话说,在这个高度即使是空手走路,也相当于在内地扛一袋面粉走路,更不用说从事重体力劳动。所以,各参建单位在上青藏线前,大多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经过严格的体检合格,才有资格参加青藏铁路的建设。
在青藏高原上施工有一个有趣的规定,就是上山施工人员每天必备的劳保用品有三大件,叫做“墨镜、唇膏、防晒霜”。高原上氧气稀薄,紫外线强烈,在野外时间一长,脸上就会出现“高原红”,也就是两个红脸蛋,嘴唇也会因干燥而开裂。因此工人们每天上工前必须要“涂脂抹粉”,这在一开始成为一大奇观。到后来,大家不仅不觉得每天必须这样做有什么“怪异”,反而觉得已经离不开这“三大件”了,并且亲切地称之为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三件宝”。
『柒』 收集有关青藏铁路,铁路建设者事迹的资料两个
吴宗学:从“不愿意来”到“不愿意走”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不愿意来的。”7月12日,在那曲地区的中铁隧道局指挥部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宗学指挥长在记者提出采访请求后沉默了好大一会,才开口说道。他说,自己上青藏线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谁都知道这在缺氧严重的高海拔地区意味着什么。但是隧道局领导找他谈话,讲他的病可以在工地医院治,讲现在工地管理工作不到位,领导力量薄弱,施工屡屡出纰漏,遭到青藏铁路总指挥部严厉批评……他坐不住了。2003年6月28日,他告别了位于河南省的中铁隧道局一处,来到了海拔4500多米的西藏那曲地区,开始坐镇指挥隧道局在此施工的23标段。
1954年生的吴宗学是青藏铁路建设者中少有的高龄成员,身体并不强壮的他上线后一个多月都头疼不消、难以入眠。然而来到那曲的第二天,他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就与其他同志一起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调查。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坚持每天召开碰头会,研究提高工效、强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以前的指挥部命令式作风盛行,上下沟通不够,吴宗学就从改变管理观念入手,在指挥部重新树立起平等交流、充分沟通的工作作风。他对大家说,人都是平等的,指挥长和民工都是来青藏铁路“打工的”,我们一定要对职工平等管理,多用理性化的方法把道理讲透,管理中要讲人性化。他不仅在自己的职工面前平易近人,体贴冷暖,对协作队伍的民工兄弟也倍加关怀。在他的领导下,中铁隧道局工地切实实现了正式职工与民工“统一住宿、统一饮食和统一医疗保障”,而且施工队伍撤离时都优先保证兑现民工工资,然后才发职工的工资。
吴宗学还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他是技术人员出身,对铁路施工的各个环节都颇有心得。在工地巡查时,当他看到有的施工人员在细节上做得不到位时,就当场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小到片石路基,大到桥梁桩体,他都给予细致的点拨。久而久之,大家有了技术问题,不管大小都来找他,“出点子”成了他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谈到这一点,他平淡地说:“土建工程,管理是关键,技术人员指导不到位会造成浪费,还会破坏环境,必须把工序安排好;高原上施工,还必须尽可能地节省人工,指挥长不多动动脑筋,行吗?”
在吴宗学的带领下,23标段的工程有了明显的改进,质量大为提高。过去受过批评的涵洞施工部分,今年在上级检查时已经得到了表扬。今年,接近铺轨前沿的23标段已完成全部主体工程。
“我现在是能坚持就坚持。”吴宗学苦笑着说,他的支气管炎到了工地上并没有像领导说的那样“能治好”,反而还在加重:“在平原上都治不好,到了高原上怎么可能治好?”工期很紧,换人已不可能,此时的他已经没有退路。事实上,吴宗学一直在拼命。他到工地上后,不管身体多难受,从未要求下山休养,上级关心他的健康,安排他去拉萨休养,他也不愿意去。即使每次去开会,他也是短短几天就急匆匆地赶回来。“你一走,谁给出点子?技术方面不放心,走不开啊!”
吴宗学的儿子在重庆上大学,小伙子去年就吵着要来青藏高原看望老爸,他却怕影响工作,铁着心阻止了儿子:“你敢上来我就不理你!”他爱人有心脏病,连海拔较低的拉萨都不能来。说到这些,吴宗学又陷入了沉默,他的眼睛里,分明有点点泪光。
庞国强:“外来妹”中出了个“双料劳模”
青藏线上号称“一天四季”,天气复杂多变。当记者离开那曲城区时,天气还十分晴好,走了半小时就开始电闪雷鸣,细碎的冰雹夹着大雨砸了下来。据同行的青藏铁路拉萨指挥部宣传部沈忠副部长介绍,此地多雷暴天气,有一种直接击地的“滚地雷”十分可怕,经常击死牧区的牛羊。而我们要找的庞国强工程师,就工作在此地条件最差的21标段第2项目部。
越野车在泥泞的施工便道上跋涉了几十公里,终于拐进了简陋的第2项目部营地,一个裹着雨衣的高大汉子闻声迎了出来。他面庞黝黑,身高足有1.80米多,却瘦得颧骨凸出。他就是庞国强,新疆北新路桥建设公司副总经理,21标段第2项目部的负责人。
作为整个青藏线上不多的几支非中铁系统队伍之一,庞国强手下的新疆公司被他自嘲为“外来妹”,他们也是首次走出新疆承包铁路工程,自然有惶恐之感。然而“外来妹”干的活儿并不比铁路系统的“嫡系部队”差,截止到2004年5月1日,他们已完成桥涵主体工程量的90%,路基工程量的82%,土方90万方,进度和质量都令人满意。庞国强本人也于今年6月29日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劳模,加上1999年获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模称号,他成了罕见的“双料劳模”。
庞国强的工地离那曲城区的指挥部有40公里,但这40公里却成了通讯和电力的盲区。由于地形复杂,手机没有信号,电话线也无法架设,甚至电台也因为多雷电天气无法使用,有什么事都只能跑路去办,发电也只能自己解决。庞国强说,今年还好,他们在施工中发现5公里外的一个碴场居然有手机信号,现在有事就跑到那里去打电话。而他们的工地位于那曲河畔,环境恶劣,每年都有几个月刮六七级大风,雨季的洪水冲断施工道路、阻断材料供应也是常事。
条件艰苦,庞国强却并非那种向困难低头的人。他说:我们是“外来妹”,但我们的办公条件要搞成第一流,施工质量也要第一流!为此他不惜成本购进电脑、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工具,同时为职工和民工们创造了舒适的住宿和生活环境。在雨季施工时,他每天都亲自到材料库过问材料供应,与一线施工机械司机同行、同吃、同宿,在洪水冲断道路时就立即赶往一线,靠前指挥,一连十多个小时都不休息。这样的工作量,在平原都吃不消,何况是在严重缺氧的高原!
庞国强为此也付出了代价。高原上的人们很难吃胖,但这个身高1.80米多的硬汉子,体重仅有55公斤,连同事们都说他的腿瘦得像麻秆,可怕!他却只是嘿嘿地笑。
采访完,记者一行和庞国强在指挥部食堂用餐,很少提起家人的他才说起自己的伤心事:他出身铁路工程世家,父母曾在兰新铁路一期工程工作,而他本人则干过二期工程。12岁那年,母亲突然逝世,成年后的他又东奔西跑,先后参与湖北襄十高速公路、川藏公路等建设工程,很少有时间照顾父亲及家人。“孝”字是他的切肤之痛。“我们搞铁路工程的人……”他摇摇头,语气哽咽,说不下去了。
邵尧霞:一个女人的天涯路
铁路工程系统的确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施工队伍要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承揽工程,长期远离家人就成了这个行业的特点之一。在青藏高原又有不同,高寒缺氧、致命的高原病令许多想来探视的人们也望而却步。在这里,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让英雄的建设者们低头,他们在提到家人的时候却总难免伤心落泪。中铁21局指挥部党委书记李荣和曾动情地说:什么是家?对我们搞铁路工程的人来说,所谓的家只是一个旅店,四海为家才是真正的家。谁没有孩子,谁没有父母?但为了青藏铁路,我们所做的只能是打一个电话!
如果说,家庭对男人来讲是一份责任,对女人来讲就是一份难舍的骨肉情。青藏铁路上的女人们又是如何面对长达7个月与家人的分离呢?
7月14日,记者来到了青藏铁路全线的最高点———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越岭工地。当地民谚说:“唐古拉,唐古拉,伸手把天抓。”这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巍巍的雪山包围着天际线,低垂的大片云朵与山相接,让你产生一种“走过去就会融化在蓝天里”的错觉。景色虽美,这里的氧气却只有平地的一半,终年雨雪纷纷,是青藏线最艰苦的地方。来到工地上,不大一会记者就感到头晕目眩,偶尔走快一点就头痛欲裂,还得大口大口喘气。就是在这个工地上,30岁的邵尧霞,作为该工地惟一的女性成员,写下了一个长达2年多的“青春花开无人区”的故事。
邵尧霞来自山西太原的中铁17局,外表瘦弱秀气的她重任在肩:她是该局青藏铁路唐古拉工地的副总工程师兼工程部部长。作为青藏铁路的巾帼标兵,她身上还有着耀眼的光环:山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还曾在人民大会堂做过青藏铁路先进事迹报告。
在传奇性的唐古拉越岭工地,邵尧霞的故事也有几分传奇色彩:她曾在洪水中指挥突击队员抢修施工便桥,差点被洪峰卷走;她曾独自在工地值班,遭到无人区的狼群围攻;作为惟一的女性一开始在工地没有女厕所可上,为要面子她坚持不喝水,不喝稀饭,结果导致恐尿症;作为工程技术主管,她在工作中多次攻克技术难题,还坚持每天晚上为职工上技术课;在管理工程时更是雷厉风行,该罚便罚,她的口头禅是“宁可得罪人,决不当罪人”……
记者面前瘦小的邵尧霞却一点也不像“女强人”,相反倒有几分局促和羞涩。她穿着肥大的工装,借口说“山上不好看”,拒绝了记者给她照相的要求。据她讲,在唐古拉,人们难得洗头洗澡,因为容易引起感冒,一感冒就容易引发有生命危险的肺水肿和脑水肿,她本人是半个月洗一次头,一个月洗一次澡。因为感觉“脏兮兮的”,自己总不好意思往人前站。
爱美的她“想美也美不起来”,这还算不了什么,最让她受不了的是女儿的牵挂。女儿是她在唐古拉山的精神寄托,每天上下班都要看一眼女儿的照片。2002年7月,她从青藏高原回太原探亲,见到女儿后把她紧紧搂在怀里,尽情倾泻着自己的母爱,女儿却哭闹着从她的怀里挣脱,把她的姐姐喊做“妈妈”,让她有说不出的酸楚。经过苦心诱导,女儿总算逐渐接受了她,但她又要走了。临行前,女儿哭得像个泪人儿,在车后紧追不舍,一声接一声地喊“妈妈”……邵尧霞说,那一刻她的心都要碎了。今年2月春节期间,女儿在家里为了找妈妈,自己一个人溜出家门,沿着邵尧霞出发时走过的路,一直向前走,后来竟然在大雪中迷了路。全家人和邻居全体出动,直到晚上才在公路边发现了冻得发抖的女儿。
邵尧霞体验着作为一个母亲的痛苦,作为妻子她也有自己的尴尬。邵尧霞的丈夫黄立泽也在这个工地上,是项目部的总经济师,按说夫妻团聚,能够解除这无人区工地天荒地老的寂寞,其实不然。刚到唐古拉第一天,她和丈夫推开宿舍门一看,愣住了:屋子里分开摆着两张单人床。明白缘由的丈夫悄悄给她解释说:“这个地方可不是伊甸园,因为氧气稀薄,夫妻同居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类似情况在这里已有前车之鉴。”正因为如此,项目部立了一条规矩:不准夫妻同居,即使同室也不能同床。工地的顺口溜叫“夫妻不同房,同房不同床,同床不同被,同被背靠背”。结婚5年多的邵尧霞夫妇,面对这没有耳鬓厮磨、缺乏温馨甜蜜的夫妻生活,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和家人天涯咫尺,和另一半咫尺天涯,这就是青藏铁路的现实。
『捌』 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多年冻土与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困难。"以桥代路"解决了高原冻土地带路基稳定的问题,也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自由迁徙的通道。施工人员背着5公斤重的氧气瓶,边吸氧边工作;采用电能、太阳能、风能为主的环保型能源来取暖。
『玖』 怎样写一段赞美青藏铁路的建设者
你们辛苦了,你们为了西部的繁华,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回.
服从祖国,服务人民答,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你们每个人都有的高贵品质.不管自然环境是多么恶劣,你们总是坚强的工作,顽强的战斗.不逃避,不妥协,直至献出了全部的青春和热血.
风火山海拔5100多米,山石奇形怪状,形成光怪陆离的“石林碑海”.这里含冰土层(冰块中含土量不到20%),浅埋地层,融冻泥岩和冰冻土等复杂地质.
而青藏铁路必须穿过风火山.风火山隧道是世界第一隧道,海拔4905米,全长1338米.这里高寒.低压.缺氧.风雪.雷电.风暴.气候条件相当恶劣.大气压55(平原的一米半),氧份低于生命极限(11KPa),空气中含氧比人类生存的量最低限还低,被喻为“生命禁区”.极度缺氧,恶劣的气候条件,再加上复杂的地址,西方媒体预言:“青藏铁路过不了风火山.但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你们坚强不屈,顽强拼搏.风火山隧道终于在2002年10月19日胜利贯通.创造了人类铁路历史上的奇迹!
我敬佩你们!伟大的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