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紀念改革開放30年,我看武漢城市變化(徵文)
分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
1、看得見的如市容市貌、交通什麼的:
1)全面禁止了「麻木」;的士費調整為3元起步;並大力整治佔道經營;
2)城區亂尾樓全部「美化」;
3)城市輕軌開通,為地鐵積累經驗,地鐵項目近來也正緊鑼密鼓;
4)城區道路逐步刷黑,更加通暢;
5)城區建築採取「亮化」工程,夜景變美;
6)加大了綠化力度,新、改、括建了很多城區綠化廣場,城區的一些道路植綠種花,一些圍牆「拆圍透綠」;
7)興建了一些大橋(如長江二橋、白沙洲、天興洲大橋),二環暢通,外環也快了
8)取消了市內一些過橋收費站,市內交通速度更快;
9)興建了江灘公園、龍王廟、南岸嘴等景點,成為武漢新的旅遊景點;
不好看見但能感覺的是:
1、城區的幾個大型公園,為市民免費;
2、政府引導市民做文明市民初見成效,至少這幾年在街頭聽見、看見武漢人罵街、對罵的少了,公交車及乘客都也文明了些;
3、市內各媒體的監督力度加強,為市民切實維權的事越來越多;
4、政府發展經濟的的願望與行動正越來越強烈、深入
太多,不好總結,只能從身邊能感受的說說,整體上,城市變美了、市民文明了
㈡ 改革開放後中國自己做造的第一條地鐵是哪裡的
北京地鐵1號線是中國建設的第一條城市地鐵線路,於1969年10月1日開始試運營。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條是天津地鐵,於1984年12月28日正式開通運營。
㈢ 改革開放三十年地鐵和海運的改變 好還可以加分
海運
30年來中國海運船隊運力規模已從改革初期的1600多萬載重噸、居世界40多位,發展到去年年底的1.19億載重噸、位居世界第四位。中遠集團船舶總運力躍居世界第二位,中遠、中海集裝箱船隊運力位居世界十強。
從三縱三橫,青藏鐵路和京廣 鐵路你還看不出變化嗎?
㈣ 秦皇島改革開放40年為什麼不能建設地鐵
修建地鐵談何容易。
規劃很容易,在辦公室里看地圖、動動嘴就可以拿出方案;建造很困難,專涉及發改委、財政局、屬交通局、城建、城管、土地、林業、環保......太多環節,想想都頭大!
再說了,修建地鐵,工程大、周期長、見效慢,「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蠢事,現在誰干!
㈤ 改革開放以來給城市交通帶來了哪些變化
一、改革之初交通工具變遷
(一)自行車大行其道
出行普遍走路的人們開始追求使用交通工具,但因為經濟實力和技術有限,當時流行起來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車。當時人們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車外,絕大多數都騎自行車或步行。
(二)摩托車成為人們的新寵兒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摩托車作為一種時髦代步工具,飛速「飛入尋常百姓家」,尤其在廣州「無處不塞車」的年代。在現在社會這個寵兒也會被慢慢的淡忘,摩托車由於它的方便、高效、省力等優點風靡中國一段時間,它的優點是無可厚非的,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暴露出的問題也是越來越嚴重,安全性差,尾氣對環境的污染等。這時候,人們對一種更安全更舒適的交通工具的希望也更迫切了。
二、世紀交替下的交通多元化
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的交通工具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人們出行更快更便捷。進入了21世紀,交通工具在海陸空全面立體覆蓋,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多元化的趨勢越來越顯現,地球正在逐步的「縮小」。
(一)私家車的「解禁」與普及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人具備了汽車消費的能力,不少市民告別了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將私家車作為日常生活出行的交通工具。私家車的大量出現,改變的不僅是出行方式和效率,也改變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私家車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私家車主不用風吹日曬去趕公交車,而且不用擔心工作的延誤,具有便捷高效的特點。另外,私家車的普及也從側面推動了國家經濟的發展。
(二)公共交通工具的推廣
(1)公交車
20世紀80年代初,公交車開始全國普及,在上世紀80、90年代,公交車已經成為了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公共交通是城市的窗口和名片,作為市民出行首選的公交車,在最近幾年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十年前,公交車線路短而少、車輛少。如今,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城市從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節約能源、交通安全等方面出發,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公交優先」戰略的不斷實施,公交車的線路和車輛的數量都在不斷的增加,公交車車輛的檔次也在不斷的提升。公交車的作用在日益提升,方便快捷的公交車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橋梁。
公交車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朝著節能和環保的方向邁進。面對目前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狀況,人們不得不改變觀念,在公交車環保理念上有質的突破。在「863」計劃的支持下,我國在動力、燃料等關鍵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杭州,公交車以液化天然氣為動力,這種新型環保公交車減少了汽油柴油的使用量,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節約了能耗,保護了環境。
21世紀是和諧社會,和諧公交車要體現其人性化的設計。針對目前人們坐公交車時忘記帶錢或者沒有零錢的情況,河南平頂山實行「建設事業IC卡密鑰管理系統」,用IC卡代替現金支付。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奧運公交車專門安裝了一套專門為殘疾人服務的系統。在上車的階梯安裝自動電梯,好讓殘疾人上車。另外,越來越多的公交車開始在車內安裝空調自動調節系統,用來根據車內的溫度的情況自動調節車溫。
(2)的士
的士是承載政府的公共政策、計程車公司利益、司機生活來源、市民出行方便的城市交通工具,是城市的「名片」。在城市公共交通體系中,的士是滿足消費者特殊出行需要的重要運輸方式。改革開放初期,打的是當時最時髦的出行方式。在當時,你想打的還得先買張票,多數司機不像現在的滿地拉客。乘客如果不到售票點買票,你根本打不到車,哪像現在怎麼方便,隨手都可以打到車。當時你想去打的,你必須先去買票,然後由調度員調派出汽車。而且司機實行上班「三班倒」,分早、午、晚三班,「掛牌營業」。現在,的士可以「招手停」了,而且滿大街的上去接活。
2.軌道交通和輪船
(1)軌道交通
軌道交通全稱叫城市快速軌道交通,指城市中有軌的大運量的公共交通運輸系統。目前國際軌道交通有地鐵、輕軌、市郊鐵路、有軌電車以及懸浮列車等多種類型,號稱「城市交通的主動脈」。
根據中國城市公交協會和中德地鐵標准研究組的研究,軌道交通在運量、速度、運行方式等方面都優於私人交通和傳統公交:地鐵的運輸能力要比地面公共汽車大7—10倍,單向每小時可運送4萬至6萬人次,輕軌可運送2至3萬人次,而公共電汽車的客運量每小時最多1萬人次;軌道交通的運行速度最慢也在30公里/小時以上,地鐵行駛的時速最高可達128公里,廣州地鐵三號線設計的時速是120公里;軌道交通的運行方式舒適、准時、佔地面積小、節能、少污染,地鐵列車以電力作為動力,基本不存在空氣污染問題。
解決城市的交通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優先發展以軌道交通為骨乾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軌道交通是顯著提高交通運力供給能力的方式,可為緩解交通擁堵提供根本保障。
我國的軌道交通,主要經歷了從火車、地鐵到輕軌和磁懸浮列車以及高速鐵路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之初,鐵路線路里程短,線路少,而且當時的火車是沒有窗戶的,空氣不流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鐵路建設突飛猛進,路網規模和質量顯著提升。
(2)輪船
改革開放初期的輪船,體積小,速度慢,航行路途短。而且,當時的輪船大多是用木頭、竹排做成的。現在,輪船已經成為了人們遠洋航行的重要工具。現在的輪船,體積大、運量大、適合遠洋航行。
3.飛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航業也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作為目前人類最先進快捷的交通方式——坐飛機,在30多年前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如今,人們坐飛機出行和從前坐火車一樣平常,不少商務人士成為時常穿梭於國內各城市間的「空中飛人」,機場的候機大廳永遠一派繁忙景象。
(三)新型節能交通工具日漸興起
地鐵,是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的先驅,也是現代節能環保的新產品,目前中國只有較大的城市才建有地鐵網路。地鐵不一定在地下,也可以根據城市的具體條件,運行在地面或高架線路上。地鐵不僅運量大、建設快、安全和准時,還節省能源、不污染環境、節省城市用地。地鐵適用於出行距離較長、客運量需求大的城市中心區域。
磁懸浮交通是一種非輪軌黏著傳動,懸浮於地面的交通運輸系統。磁懸浮列車是利用常導磁鐵或超導磁鐵產生的吸力或斥力使車輛浮起,用以上的復合技術產生導向力,用直線電機產生牽引動力,使其成為高速、安全、舒適、節能、環保、維護簡單、佔地少的新一代交通運輸工具。
除了電力交通工具的廣泛使用,我國也在積極研發使用太陽能的交通工具,已經取得有效進展,隨著我國科技力量的不斷提升,許多新型節能交通工具將不斷涌現,其中包括氣墊車和單輪車,高耗能高污染的交通工具必將被高效節能的交通工具所取代。
㈥ 武漢長江大橋坐地鐵能到嗎
地鐵2號線能到,不過是在長江底下。
㈦ 作文:坐地鐵游武漢三鎮
武漢三鎮位於中國的長江、漢江交匯處,為武昌(今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漢口(今江漢區,江岸區,硚口區)、漢陽(今漢陽區)三座城鎮的合稱,范圍即是今日武漢市的七個中心城區。三城鎮同位於長江和漢水交匯處,隔江鼎立,故稱「武漢三鎮」。
三鎮發展的歷史、規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武昌興起最早,現在將文教業基礎較好的武昌發展為政治文化中心,漢口在明朝開始強勢崛起,20世紀初期成為全國僅次於上海的國際大都市,現在工商業基礎較好的漢口發展為武漢市經濟、金融中心,而在原先經濟基礎相對薄弱、方便重新規劃的漢陽建設為武漢新城。
武漢三鎮不僅各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軌跡,在武漢市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雖然三鎮在行政上已經合並接近60年之久,這種情形並未發生根本改變。1992年鄧小平南巡視察第一站就是武昌。
武漢是市。 武漢有三鎮。 武漢三鎮很難評說。這當然並非說武漢是一個「最說不清的城市」。沒有什麼城市是「說不清」的, 在全國各類「排行榜」上,武漢似乎都難列榜首(不過近幾年來武漢的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已大為改觀,尤其市內交通的改善已今非昔比,市民的文明程度也有所提高)。這就使得武漢在中國城市序列中總是處於一種十分委屈的地位。
武漢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武漢的地理特徵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句話:一線貫通,兩江交匯,三鎮雄峙,四海呼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省通衢,十指連心。其中,「一線」即京廣線,「兩江」即長江、漢水,「三鎮」即漢口、漢陽、武昌,「五方雜處」則指「此地從來無土著,九分商賈一分民」(《漢口竹枝詞》)的武漢市民構成。其餘幾句,大體上是說武漢地處國中,交通便捷,人文薈萃,具有文化上的特殊優勢雲雲。
武昌曇華林
何況武漢還有那麼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決非那些乾巴巴光禿禿的工商業城 市可比。東湖秀色,珞珈青巒,琴台遺韻,紅樓倩影,既有歷史遺產,又有革命傳統。登黃鶴樓遠眺,江城景色一覽無遺。晴川閣下,新枝歷歷;鸚鵡洲上,芳草萋萋。一橋飛架南北,三鎮通達東西。大江東不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紫氣南來,雲集了四海英雄豪傑。登此樓,觀此景,你會感嘆:江流浩盪,大地蔥寵,湖山俊秀,人文斐然,天下之美,盡在於此矣!
的確,武漢文化東西結合、南北雜糅的特徵十分明顯。即以飲食為例。武漢人嗜辣似川湘,嗜甜似江浙,清淡似閩粵,厚重似徽魯,其代表作「豆皮」即有「包容」、「兼濟」的文化特點。武漢人在體格、性格上也兼東西南北之長。他們比南方人高大,比北方人小巧,比成都人剽悍,比上海人樸直,比廣東人會做官,比山東人會經商,比河北人會作文,比江浙人會打架。總之是能文能武,能官能商。武漢三鎮的城市格局,也是官商並存,文武兼備。三鎮中市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漢口,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而且也和上海一樣,曾經有過租界。它是我國中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接受外來文化的主要門戶。作為一度獨立的城市,它也是以上海為代表的一類新型城市中重要的一員,在中國城市的近代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得風氣之先。相對遜色的漢陽,則有著中國最早的軍事工業,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漢陽造」,也曾名馳一時。至於「文昌武不昌」的武昌,歷來就是湖北甚至中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湖廣總督府曾設立於此,湖北省政府也至今設立於此。在武昌,還集中了眾多的高等學府,無論數量還是水平都居於全國前列,而且名牌大學就有好幾所。珞珈山上的武漢大學,是中國最早的幾所國立大學之一,其樸素學風,素為學術界所看重。其他幾所理工科大學,在各自的領域內,也都卓有盛名。武漢的學術事業,尤其是人文學科,曾號稱與北京、上海成「鼎足之勢」。一個老資格的開放口岸,一個高水平的文化重鎮,再加上一個前途無量的後起之秀,武漢三鎮,難道不是一種最佳的城市組合?
這樣美妙的組合,國內又有幾個? 更何況,武漢的「運氣」也並不那麼壞。內陸開埠、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國共合作、抗日救國、解放中原,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許多關鍵時刻,武漢都扮演過重要角色。1949年後,它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改革開放時期,它又理所當然地成為內陸開放城市。此之謂「得天時」。地處國中,九省通衙,此之謂「得地利」。集三鎮優勢,合四海人文,此之謂「得人和」。天時地利人和盡占,武漢
漢口英租界遺址
應該成為文化上的「集大成」者
武漢人的敢動手,也是全國有名(但仍遜於遼寧人)。「文革」中,他們可是連江青的特使都打了。其實,武漢人不但火氣大,而且「禮性」也大。武漢人說話,一般都會尊稱對方為「您家」(吵架時例外),相當於北京人的「您」,實際上也是「您」字的音變,讀作nia,和nin非常接近(武漢話之屬於北方語系,此即證明)。不同的是,武漢話的「您家」還可以用於第三人稱,比如「他您家」,相當於「他老人家」。
㈧ 改革開放30年武漢的成就
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漢水"兩江交匯"處的武漢,歷來有"九省通衢"的美譽。新中國成立後,武漢市成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商業重鎮,成為我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武漢市堅持"開放先導",積極利用外資,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武漢市根據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武漢的實際情況,實施了"兩通起飛"戰略,"兩通"是指交通和流通,使促武漢的發展步伐大大加快。1980年,武漢市批准設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向國際資本市場邁出重要的第一步。1992年,國家批准武漢市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以來,武漢市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大批國際知名跨國公司投資武漢。
改革開放三十年,數字記錄著武漢的變化。武漢地區生產總值在30年內增長了77.7倍;全口徑財政收入30年內增加了62倍;城市居民人均收入30年內增長39倍;城市居民人均建築面積30年內增長5.5倍。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武漢市一大批商貿流通項目建成投入使用。江漢路步行街、武商、中商、中百連鎖超市等商貿項目,極大地增強了武漢作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輻射力;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武漢體育中心、琴台大劇院等一大批繁榮城市生活的文化衛生項目建成投入使用;漢口江灘、武昌江灘等項目的建成,充分彰顯了武漢濱江濱湖的特色,成為武漢市新的"城市名片"。
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投入使用。長江二橋、天興洲大橋、陽邏大橋、輕軌1號線一、二期、武昌火車站改造、天河機場第二航站樓、7條城市高速出口公路、長江隧道、地鐵2號線、武漢火車站、陽邏國際集裝箱轉運中心等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大大完善了交通網路體系。武漢作為中心城市的"樞紐功能"日益增強。
改革開放30年來,武漢堅持走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路子,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增長。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武漢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著力和諧武漢建設,抓住國家促進中部崛起戰略機遇,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輝煌,城市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