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灣有開通地鐵的城市嗎
回答者:匿名 12-16 14:54
..回答完全正確 但是他不慎漏掉還有台灣南部的高雄捷回運
2001年10月開始動工興建,正答式啟動高雄捷運工程,經過6年多之興建期,高雄捷運紅橘兩線於2008年通車營運。
高雄捷運紅線(簡稱紅線)為高雄捷運於2008年3月9日通車、台灣首條連絡機場的捷運系統,為初期十字路網當中的南北向路線,屬於高運量系統,左營以北為地上,以南為地下路線。美麗島站為十字路網之交會點,可轉乘橘線。目前南岡山站尚未完工,故暫未營運。
路線南起小港站,沿途經高雄國際機場(小港機場)、中山路、夢時代商圈、三多商圈、五福商圈、大港埔圓環(美麗島站)、台鐵高雄車站、博愛路、高鐵左營站、楠梓、橋頭至岡山南側的終點南岡山站,全長28.3公里,其中南岡山站的增設計畫在紅線動工興建後才正式確定,因此車站預定延至2010年底啟用。未來向北的延伸計畫有延伸至岡山中心區域、南部科學工業園區高雄園區(路竹科學園區)及路竹中心區域(岡山、路竹延伸線)。向南則有延伸至林園的計畫,不過是採用輕軌捷運鋪設。
⑵ 台北捷運(地鐵)的基本情況
大多數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在城市中心的路段都會鋪在地下挖掘的隧道裏。這些系統亦可稱為地下鐵路,簡稱地下鐵或地鐵。在台灣、曼谷和新加坡則稱作「捷運」(Mass Rapid Transit, MRT)。在中國大陸城市,修建於地上或高架橋上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通常被稱為「輕軌」。然而,在專業領域,「輕軌」與「地鐵」的區分方式在於運量的不同,「輕軌」指每小時單向運輸量小於20000人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而「地鐵」指每小時單向運輸量大於20000人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台北捷運(全稱為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英文為Taipei Mass Rapid Transit System,簡寫為Taipei MRT;台北捷運公司則自行稱為「metro Taipei」)是台灣第一個都會區捷運系統,連接台北市與台北縣各地。整個捷運系統有高架、地下、平面等模式。目前已通車的路線,由公營事業「台北捷運公司」負責營運;新路線的興建與規劃,則由附屬於台北市政府之下的捷運工程局負責(環狀線第一階段工程、機場捷運三重至機場段除外)。
1996年3月28日啟用的木柵線是台北捷運第一條營運的路線,次年又啟用了淡水線(包括新北投支線在內,1997年通車),隨後幾年又有中和線、新店線、板南線、小南門線與小碧潭支線等路線先後通車。另有數條路線目前仍在興建、即將興建或尚在規劃中。
歷史
1986年3月 行政院經建會核定台北捷運的初期路網
1988年12月 台北捷運首項工程—北投機廠開始動工
1996年3月 第一條路線—木柵線通車
1997年3月 淡水線「淡水站~中山站」段
新北投支線通車
1997年12月 淡水線延伸至台北車站
1998年12月 中和線
新店線「中正紀念堂站~古亭站」段通車
淡水線延伸至中正紀念堂站
1999年11月 新店線延伸至新店站
1999年12月 板南線「龍山寺站~市政府站」段通車
2000年8月 板南線向西延伸至新埔站
小南門線通車
2000年12月 板南線向東延伸至昆陽站
2004年9月 小碧潭支線通車
興建路線預計通車時間及施工進度
路線 預計通車時間 預定進度% 實際進度%
板橋線(新埔站~府中站)、土城線 2006年5月 98.18 97.91
內湖線 55.11 52.34
劍南路站~南港展覽館站 2008年2月
劍南路站~中山國中站 2008年6月
蘆洲支線 2009年12月 64.61 66.00
新莊線 43.63 46.86
回龍站~忠孝新生站 2009年12月
忠孝新生站~東門站 2010年12月
環狀線
十四張站~五股工業區站 2010年
十四張站~大坪林站 2011年
大坪林站~動物園站、五股工業區站~劍南路站 2018年
南港線東延段 24.82 27.87
昆陽站~南港站 2008年12月
南港站~南港展覽館站 2010年12月
機場捷運
中正機場~三重站 2011年
三重站~台北車站 2012年
信義線 2011年12月 12.06 11.69
松山線 2012年12月 5.30 5.30
服務概況
營運時間一般從每天早上6點到凌晨12點,大約3到15分鍾一班車(因路線及尖離峰而略有差異)。車站付費區內禁止飲食、吸煙、嚼食口香糖及檳榔。目前每日平均旅運量約97萬人次。
除了各車站有售票機販售磁卡單程票外,乘客大多購買可以與市區公車、短程客運路線長期共通使用的IC交通儲值票證「悠遊卡」,搭乘捷運可享有單程票價折扣,另外限定時間內也享有捷運、公車雙向轉乘票價優惠。
台北捷運設有完善的無障礙系統,包括導盲磚、專用驗票閘門、電梯及車廂內之輪椅專用區等。候車月台並設有夜間婦女候車區,保障夜歸婦女搭乘捷運列車的安全。月台安全部分,目前僅木柵線各車站設有月台門,不過未來新建的車站已計畫全面裝設月台門,木柵線車站以外的其他營運中車站也將陸續增設。
票價區間
距離 ~5km 5~8km 8~11km 11~14km 14~17km 17~20km 20~23km 23~27km 27~31km 31km~
票價 NT$20 NT$25 NT$30 NT$35 NT$40 NT$45 NT$50 NT$55 NT$60 NT$65
高雄捷運(全稱為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英文為Kaohsiung Mass Rapid Transit System,簡寫為Kaohsiung MRT)是台灣第二個都會區捷運系統,連接高雄市各地及高雄縣部分地區。整個捷運系統有高架、地下、平面等模式;高架段約占整個捷運路線之24%,地下段則佔75%,平面段約佔1%。路線的興建與未來通車後的營運,皆由以BOT模式組成的「高雄捷運公司」負責(興建、營運特許期限共36年);附屬於高雄市政府之下的捷運工程局則負責路線規劃與興建監督。
初期將形成十字型路網的紅線與橘線,目前正在興建中,交通部核準的開工日為2001年10月30日,興建期為6年,因此紅、橘兩線全線通車日期預定為2007年10月30日,但以2006年12月底,紅線南段(小港站~三多商圈站)先行通車為目標;另有臨港輕軌與其他數條路線正在規劃中。
⑶ 中國地鐵什麼時候開始建設的
1965年7月1日,中國最早的北京地鐵一期工程開工建設。於1971年1月15日正式開通運營。
1965年,中共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決定修建北京地下鐵道。 2月4日,毛澤東親自審閱了北京地鐵建設方案,並在批示中確定了「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的八字方針。 7月1日,北京地鐵一期工程開工,包括朱德、鄧小平在內的很多國家領導人,以及北京市市長彭真參加了開工典禮。
1971年1月15日,北京地鐵一期工程開始試運營,線路由北京站至公主墳站。運營線路的西端終點站在1971年8月5日延長至玉泉路站,11月7日延長至古城站。
(3)台北捷運地鐵建設時間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8月,1993年開通的上海地鐵為中國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線路最長的地鐵系統。濟南地鐵是中國里程最短的地鐵系統。中國大陸首條地鐵系統是北京地鐵,建於1965年7月1日,竣工於1969年10月1日,封閉試運營於1971年1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於1981年9月11日。
地鐵城市:
1、中國大陸第一個開通地鐵的城市:北京;
2、中國港澳台地區第一個開通地鐵的城市:香港;
3、擁有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地鐵系統的城市:上海;
4、中國第一個開通地鐵的地級市:佛山;
5、第一個擁有獨立地鐵系統的城市是蘇州;
⑷ 中國地鐵最早建於那一年
中國大陸首條地鐵系統是北京地鐵,建於年,竣工於1969年,試運營於1971年1月。
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洞察了地下鐵道的重要性,從戰備和民用角度倡導北京要搞城市地下鐵道,並且指出「不僅北京要搞,很多大城市也要搞。」
1953年9月28日,北京市委響應這個號召,開始籌備北京修築地下鐵道工作。
1954年10月,北京市委向黨中央呈送一份報告,要求「聘請蘇聯專家,著手勘探研究」。
1953年至1960年,數千名中國學生被送往蘇聯學習地鐵的建設。
1957年,蘇聯地下鐵道專家幫助制訂的方案是兩橫、兩縱、兩對角線和一個環線。
1961年,北京地鐵籌建工作因三年困難時期而停止。
1965年,中共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決定修建北京地下鐵道。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鐵一期工程完工,以慶祝國慶節。這條線路長23.6千米,採用明挖填埋法施工,從西山蘋果園到北京火車站,共有17座車站。這條線路是中國大陸最早的地鐵線路,而且也早於香港、首爾、新加坡、舊金山、華盛頓等城市,但很多技術問題導致北京地鐵在之後10年內事故連連。
(4)台北捷運地鐵建設時間擴展閱讀
最早規劃地鐵的城市:長春軌道交通(1939年,偽「滿洲國」《大「新京」都市計劃》規劃建設120公里的長春環城地鐵。)
埋深最深的地鐵線路:重慶軌道交通10號線(重慶軌道交通10號線,有一座埋深超過90米、深度居全國地鐵站第一的車站——紅土地站。打破了同一車站內6號線超60米的記錄。車站內電扶梯的提升高度達到90米,甚至大大超過重慶人引以為傲的兩路口皇冠大扶梯。)
在江心的地鐵車站:南京地鐵10號線:江心洲站(長江江心)、長沙地鐵2號線:橘子洲站(湘江江心)、廣州地鐵APM線:海心沙站(珠江江心)
最早的無人駕駛地鐵線路:港鐵南港島線
⑸ 為什麼地鐵在台灣叫捷運
捷運,全名為大眾捷運系統,該詞源於台灣對於英語「Mass Rapid Transit」(簡稱MRT)的中文直譯,含有「快速」之意。
地鐵僅是台灣捷運系統的其中一種運輸方式。
例如台北捷運系統包含地鐵,專線接駁公交,北投纜車,淡水輕軌(建設中)。
⑹ 張維為批評台灣捷運建設慢,看看台媒怎麼說
三個方面:
土地私有,光是征地就要很多年才能完成。
缺乏盈利的可能性,像台北和高雄的人口在大陸只相當於二線城市的人口規模,修建地鐵不具備盈利的經濟效益,更別說其他城市,人口在一百萬左右,譬如台中、桃園等地,修地鐵根本是公益事業,不賺錢就不到財團支持,僅依靠地方政府編列預算,地方政府又為了減輕財政負擔,傾向於延長工期,相當於分期付款,這樣工期就長。
環保團體的壓力,對於大型工程可能破壞生態、地下水、農田、地質環境等多有質疑,往往一項大型工程的環境評估就需要很多年,各方參與論證,最後要經過公聽程序,再交由議會表決,一整套法律程序走完確實很耗時。
最主要的還是第二點,大型公共工程定位更像是公益性服務性設施,台灣甚至嘗試以BOT模式,交給出資方去特許經營30年期滿後由政府收回國有,但估計經營起來也是年年虧損,一座城市才百萬人出頭,修地鐵確實難賺錢,由於缺乏油水,財團無意砸錢,光憑地方財政去建設,確實很難在短期內完成通車。
⑺ 台北捷運運行時間表是怎麼樣的
在現階段在台灣只有台北和高雄這兩個地方有捷運。台北捷運的運營時間是在早上的六點到晚上的零點。車票的價格在20—65元台幣左右。高雄捷運的運營時間是早上的五點五十分到晚上的零點三十六分。車票的價格在20—55元台幣左右。
到目前為止,區域路由的名稱已成為台北捷運系統的慣例,並為市民所使用。因此,即使全線通車,仍以地名命名。例如,已經全線通車的捷運棕色線稱為「文山內湖線」,而並非是如同高雄捷運以紅色、橘色線般稱之。
⑻ 台灣地鐵什麼時候建好的
台灣地鐵於1988年動工,1995年基本建成試運營。其地鐵共規劃五條線路,全長73.1公里,設70個車站。
⑼ 台灣有地鐵嗎
台灣是有地鐵的。
地鐵,在台灣一般被稱為捷運。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和高雄都有捷運(地鐵)。
截至2020年2月,台北捷運運營線路共有8條(6主線2支線),即BR號文湖線、R號淡水信義線、G號松山新店線、O號中和新蘆線、BL號板南線、Y號環狀線、新北投支線、小碧潭支線(貓空纜車為索道,非軌道交通)。里程總長為151.9千米,共設車站117座(包含6個主要換乘站)。
建設規劃:
台北地鐵至2021年計劃建成230公里路網,平常日每日運量預測可達360萬人次。建設中的捷運新莊線CK570C區段標自台北市重慶北路三段大橋國小站(O08)西端起,到二重疏洪道前疏洪東路一段為止,全長約3.2公里。
以台北橋站為例可以看出在建線路的建造特點。該站位於重新路一段之中央南北路與文化南北路路口之間,為地下六層側式月台車站,車站長約179.2米,寬約14.775米,地下深約33米,地面上設置有主出入口、二個通風口及二個緊急出口。車站周圍聯合開發大樓,與地鐵車站同步實施。
價值意義:
台北捷運為台灣第一座投入營運、也是規模最大的捷運系統,其興建及營運目的是為紓解台北交通長期以來的擁塞問題,並藉以改善都市動線與機能,促進台北市中心與周邊衛星市鎮繁榮發展。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台北捷運、網路-地鐵
⑽ 台北捷運的歷史
1968年6月28日,台灣」交通部「部長孫運璇曾在記者會中表示,研究在台北都會區興建大眾捷運系統的可行性。但當時因所需經費龐大,需求並非十分迫切而未付諸實行。1970年代之後,台灣經濟持續發展,台北都會區交通量日漸龐大。為解決交通堵塞問題,台北捷運系統的實質規劃就此啟動。
1977年2月,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前身)研擬《台北地區大眾捷運系統初步規劃》報告,規劃U1、U2、U3、S1、S2五條路線,簡略形塑路網輪廓,為台北最早的捷運規劃。1981年9月,運委會聘請「英國大眾捷運顧問工程司」(BMTC)與中華顧問工程司組成計劃小組,就初步規劃報告深入研究。其中BMTC的部分主要人員,為曾經參與香港地鐵(今港鐵)路線設計的英國籍工程師,故加入了已採用於香港的同月台平行轉乘設計,穿過市區的路線也因此修正為L型交會,此外亦解決路線過度重疊的問題。這些是與初步規劃最大的不同點。 行政院於1986年核定的台北捷運初期路網
1985年3月1日,經建會與三間美國顧問公司組成的「台北捷運顧問工程司」(TTC)簽約,進行台北都會區捷運系統綜合研究。除了根據BMTC的路網修正外,亦將台北市的中運量1號線納入路網。1986年,行政院核定經建會所通過的台北捷運初期路網方案,此方案即第一版的台北捷運初期路網,把淡水線和新店線畫成連在一起的紅線,同時間也列入現在的中和線、板橋到松山的藍線(未與台鐵共軌而是走目前路線轉松山路到松山車站)、木柵線(不是走現在的萬芳路而是走木柵路)。。
1986年6月27日,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籌備處成立。1987年2月23日,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簡稱台北市捷運局)正式成立。除了准備進行捷運興建工作外,亦逐步修正路線,隔年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成立,建議把藍線延到南港、木柵線改成現在的走法、將淡水線與新店線分開、增加維修軌(現在的小南門線),就成了第二版「初期路網」,走回原本BMTC的規劃方式。1990年代初才加入內湖線及土城線,初期路網到此才正式計劃完。。台北市捷運局的北區、東區與南區工程處,也分別於1988年2月23日與1989年7月15日成立,負責實際的興建工作。
台北捷運初期路網路線與規劃營運方式變更簡介: 淡水線(運委會U1-BMTC紅線-TTC紅線-至今) 新店線(運委會U1-BMTC綠線-TTC紅線-今屬綠線) 中和線(運委會U3-BMTC橘線-至今) 南港線、板橋線(運委會S1-BMTC藍線-TTC藍線-至今) 文山線(中運量1號線-TTC棕線-木柵線-文山線至今) 內湖線(1990年代初規劃,今屬棕線,與文山線直通行駛) 1967年,政府曾研究在台北都會區興建大眾捷運系統的可行性,但當時因所需經費龐大,需求並非十分迫切而並未付諸實行。進入1970年代後,台灣經濟持續發展,台北都會區交通量日漸龐大。為解決交通堵塞問題,台北捷運系統的實質規劃就此啟動。1977年2月,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運輸研究所前身)研擬《台北地區大眾捷運系統初步規劃》報告,規劃U1、U2、U3、S1、S2五條路線,簡略形塑路網輪廓,為台北最早的捷運規劃。1981年9月,運委會聘請「英國大眾捷運顧問工程司」(BMTC)與中華顧問工程司組成計劃小組,就初步規劃報告深入研究。與初步規劃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穿過市區的路線修正為L型穿越,並解決路線過度重疊的問題。
1982年,台北市政府委託國立交通大學進行中運量捷運系統發展研究。1984年1月,隸於台北市政府的「中運量專案小組」提出《台北市中運量新捷運系統初步發展計劃》,規劃1號線與2號線兩條中運量系統路線。 1988年12月,台北捷運首項工程—北投機廠開始動工。初期路網除了後來追加的內湖線外,六條路線幾乎隨著同時動工,被喻為『六線齊發』。內湖線因系統型式選擇與高架化、地下化爭議,加上經費被凍結,直到2002年才動工,成為初期路網中最後動工的路線區間。
由於東西向的南港線較晚完工通車,木柵線與淡水線兩條南北向的路線無法透過捷運轉乘,當時的路網因此被戲稱為『筷子路網』。相關單位一度有意讓南港線台北車站─忠孝復興站段先行通車,但考量到原本的計劃通車時程可能將因此延後長達一年,而且只能在尖峰時間營運,最後仍決定採用公共汽車接駁。市政府於1997年12月26日辟駛捷運免費接駁公共汽車,由台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營運,行駛於台北車站與忠孝復興站之間。因為經費有限,於藍線市政府站-龍山寺站通車前的1998年5月5日停駛。
1999年12月24日板橋線、南港線局部通車後,與其他已經通車的路線共同構成狀似『卄』字的路網,當時通稱為『雙十路網』。台北車站與忠孝復興站也因此成為如今最重要的兩個轉乘站。 1996年3月28日,不斷延後通車日期的木柵線(於2009年10月8日改名為文山線),終於通車,成為台北捷運首條通車路線,也是台灣第一條捷運路線。後來台北捷運公司為紀念此事,將3月28日定為台北捷運的周年紀念日。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雖然曾於競選時主張拆除木柵線,但上任後仍著手對木柵線進行體檢,留下「馬特拉不拉,我們自己拉」的名句,並以「一年通一條」形容當時各線陸續開通的盛況。
1997年3月28日,淡水線淡水站-中山站及新北投支線通車;同年12月25日淡水線通車至台北車站。由於東西向的南港線較晚完工通車,木柵線與淡水線兩條南北向的路線兩兩獨立,無法透過捷運轉乘,因此當時的系統被戲稱為「筷子路網」。相關單位一度有意讓南港線台北車站─忠孝復興站段先行通車,但考量到原本的計劃通車時程可能將因此延後長達一年,而且只能在尖峰時間營運,最後仍決定採用公車接駁。市政府於1997年12月26日辟駛捷運免費接駁公車,由台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營運,行駛於台北車站與忠孝復興站之間。1998年5月5日因限於經費等問題,藍線市政府站-龍山寺站通車之前停駛。
1998年12月24日淡水線台北車站-中正紀念堂段、新店線中正紀念堂-古亭段及中和線完工通車,此時中和線暫與新店線和淡水線直通營運,直到2012年9月30日,東門站完工通車為止。
1999年11月11日新店線南段通車,此時「淡水-南勢角」行駛模式變更為「淡水-新店」及「北投-南勢角」。
1999年12月24日板南線(市政府站至龍山寺站)通車後,與其他已經通車的路線共同構成狀似「卄」字的路網,即為「雙十路網」。台北車站與忠孝復興站也因此成為最重要的轉乘站。
2000年8月31日板南線部分延伸區間(龍山寺站至新埔站)、小南門線通車。
2000年12月30日南港線全線(市政府站至昆陽站)通車。
自1997年3月28日淡水線通車後,與木柵線形成同為捷運卻互不相連的的獨立路線,此種情形至1999年12月24日板南線通車聯通兩線後才結束。 2004年9月29日小碧潭支線完工通車,從小碧潭站搭乘捷運5分鍾即可抵達七張站轉乘新店線,讓捷運路網延長1.9公里,營運總長度增為69.1公里。進一步開發與整合新店溪河畔與環河快速道路以西的河濱公園等水遊憩區。
2006年3月28日台北捷運通車營運滿10周年,在捷運北投機廠舉辦「台北捷運營運通車10周年慶生儀式暨北投機廠巡禮」慶祝活動現場除回顧捷運10周年的成長歷程,展示研發中心、閃電對焊車、重型軌道維修車、月台門及新型電聯車等。另外也推出彩繪公車與發行「木柵線通車十周年紀念車票」及舉辦「十周年慶生會」等「十年歡慶」系列慶生活動。
2006年5月31日捷運板南線第二階段延伸與土城線完工通車,全長7.2公里,板南線終點站由新埔站南移至永寧站,只需要23分鍾就可以從永寧站到台北車站,大幅拉近台北市、板橋與土城的距離。
2008年12月25日南港線東延段南港站通車舉行通車典禮,下午二時開放搭乘(昆陽站-南港站)。台北捷運的營運長度增加1.4公里,營運總長度為75.8公里。 經歷各項影響工程進行等因素,自2002年5月開始施工的內湖線,終於在2009年7月4日全線通車,營運長度增加14.7公里,營運總長度為90.5公里。內湖線成為台北捷運第一條通過機場的捷運線,也使內湖科學園區、南港軟體園區以及南港展覽館與松山機場能彼此緊密連結。2009年10月8日該線與木柵線正式合並更名為文山內湖線(簡稱文湖線),路線顏色標示則仍為棕色 。
2010年11月3日下午2點,蘆洲線與連接該線的新莊線台北市段(大橋頭-忠孝新生)正式通車,成為第一條跨越淡水河的捷運線。兩線相加共11站、總長12.5公里,路線總長度增加至105.4公里,從蘆洲站到民權西路站,只要12分鍾,台北市與新北市之間的距離大幅減少。台北市長郝龍斌表示,新莊線採用分段通車。蘆洲線正式通車代表台北捷運正式從一般軌道運輸標竿聯盟(簡稱Nova)的水平提升到國際地鐵聯盟(Community of Metros,簡稱CoMET),此兩聯盟以每年5億人次運量作為分界線,與北京、香港、上海、柏林、紐約、倫敦、巴黎、莫斯科等國際城市的地鐵系統相近。2011年2月27日南港線東延段南港展覽館站正式通車啟用,同時台北捷運公司宣布可望在同年9月正式從Nova會員晉升為CoMET成員。2012年1月5日,新莊線輔大至大橋頭段正式通車營運,成為第二條跨越淡水河的捷運線,而蘆洲線的稱謂亦改變為新蘆線。
2012年9月30日,東門站通車,新莊線忠孝新生至古亭段正式營運,同時中和線接上新蘆線,新蘆線的名稱再次改變為中和新蘆線。中和線和淡水線不再直通,於是原「北投-南勢角」路段取消,為了彌補北投-古亭段運能,且台電大樓站後方有袋狀軌,因而加開「北投-台電大樓」區間車。從此以後,中和線班距就提升為三分鍾。 中運量系統的部份,文湖線列車使用膠輪系統,行駛於中運量膠輪系統專用軌道。環狀線列車採用鋼輪鋼軌系統,軌距采標准軌。
中運量膠輪系統
VAL256電聯車、機電、號志系統由法國馬特拉設計及製造。然而1997年馬特拉與捷運局發生合約糾紛後,已經將技術人員全數撤離,不再提供維修服務;而其交通運輸部門已經被西門子並購,維修服務即由西門子提供。自2009年7月4日起中運量列車開始使用加拿大龐巴迪公司的電聯車、機電及號志系統。
列車編制為兩輛一對,兩對共四輛為一列,但非固定編組,未來可視運量需求增為三對。採用自動駕駛,由電腦控制,列車不配置駕駛員。
膠輪系統問題
全球中運量捷運膠輪系統由各設計製造公司持有專利,並在國際間尚未進行系統整合,所以各家公司間有系統相容問題。因此,世界上沒有過兩個膠輪系統成功整合的案例,文山內湖線是採用消滅馬特拉系統改用龐巴迪系統的方式來達成系統整合。另外,國際上少有長度超過20公里的膠輪系統,大多運用在機場航廈之間的聯絡或市區內短程接駁運輸用。
文山線原本採用法國馬特拉公司VAL系統,馬特拉公司對木柵線的軌道設計是水泥路面。
內湖線則為加拿大龐巴迪公司CITYFLO650系統,龐巴迪公司本身的專業軌道設計是鋼軌鋼輪系統,為內湖線做的膠輪CBTC(通訊式行車控制)系統還是該公司第一次,內湖線的軌道設計為鋼板路面。為了讓兩線直通,於2009年7月4日完成將原有路線一並變更為此系統,並於2010年12月26日完成將原有列車變更,新舊列車混編上線,縮短列車班距。
中運量鋼輪鋼軌系統
環狀線為義大利商安薩爾多得標,採用「開放式」無線傳輸系統,不同廠商皆可相容。使用哥本哈根地鐵採用的無人駕駛捷運系統,每節電聯車內部也能互通。電聯車有專門給嬰兒車、輪椅行走的無障礙空間車道,部分車廂考慮設置折疊座椅,讓車廂空間能因應尖峰、離峰時間有多樣化利用。環狀線采鋼輪鋼軌系統,車輛尺寸為17m×2.65m×3.6m(長×寬×高),列車總長度約68m,每列車4節車廂,總計采購17列電聯車,每列車可載650名旅客,各節車廂間有設置車間走道連通以利乘客通行。車輛最大營運速度80公里,最小班距90秒,采第三軌750VDC導電軌供電,列車推進系統具備再生電力煞車之功能。 高運量系統部份,列車使用鋼輪,行駛於標准軌距的鋼軌軌道上。如今台北捷運的高運量列車有四種型式:301型、371型由日本川崎重工製造(301型名義上的製造商為川崎重工在美國的子公司—美國鐵路聯合機車集團(URC),但列車內的製造商銘板為川崎重工與URC並列);321型與341型由德國西門子製造,這些型式的列車都可以在所有已經通車的高運量路線上行駛。
列車編制為三輛一組,兩組共六輛為一列;新北投支線、小碧潭支線的列車是單組三輛一列。兩支線在營運初期均是使用六節車廂編組列車運行,新北投支線由於運量及噪音問題後來即改為三輛;小碧潭支線由於月台長度不足僅使用其中三節車廂載客,直到采購三輛列車至足夠使用。雖然使用ATO,但仍舊配置有駕駛員(通常為一名,但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安排了較短的調頭時間,或是需要在交叉橫渡線調頭,而附近又沒有車班可以派遣調頭駕駛員,為節省調頭時間,就會配置兩名駕駛員,以便立即開車而不需等待駕駛換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