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市地鐵 > 90年代天津地鐵發展史

90年代天津地鐵發展史

發布時間:2021-04-17 20:51:05

A. 誰可以給我寫一篇交通徵文啊

遵守交通法 珍愛生命
生命是動物、植物得生活能力,也就是跟礦物、水等所以有區別得地方。人、動物、植物他們的命只有一次。所以, 身為高級動物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生命。下面給大家舉個例子: 數字顯示,每年中國有超過18500名14歲以下兒童死於道路交通事故,兒童因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歐洲的2.5倍,美國的2.6倍。「交通事故已經成為中國兒童意外傷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溺水,」全球兒童安全網路總裁馬丁·埃克博格博士說:「在中國所有兒童死亡原因中則排名第六。」
由於步行是孩子們主要的出行方式,他們更容易在路上發生交通意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調查顯示,在所有兒童交通意外中,超過四分之三的孩子是在道路上受傷的。交通管理部門分析兒童發生道路交通意外主要有兩種情況:兒童突然出現在機動車道上,或兒童從車前或車後突然竄出。
在上海,兒童交通事故死亡率已接近萬分之二,交通事故已經成為上海中小學生所有意外死亡的首要原因。上海10所小學的600名學生(8-10歲)在今年年初進行了一次「步行安全評估」,結果得出一組令人吃驚的數字: 65%的學生選擇步行上學,超過半數的學生要在上學途中花費半小時左右的時間;雖然安全是家長最擔心的問題,卻僅有15%的學生有成人陪伴。至少有50%的學生在到校途中遇到過較為嚴重的交通危險,原因包括40%的學生曾遇到沒有交通信號燈和人行橫道線的情況,不能安全地橫穿馬路;50%的學生曾被不讓行人的司機和騎車人嚇著,有的司機甚至連轉彎也不減速;87%的學生曾因為人行道被自行車和攤販佔用,不得不走到車行道上。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因為疾病造成的兒童死亡率正在逐漸下降,而因車輛數量激增而造成的兒童交通意外卻逐年上升。為了更好地保護兒童,全球兒童安全網路30日與上海市團委、婦聯以及聯邦快遞公司聯合啟動「兒童安全步行」活動,教育孩子更好地遵守交通規則,保護自己。
據了解,上海的45萬名小學生將在活動中得到12條行路安全方面的建議,內容包括戴著小黃帽上下學,10歲以下兒童上下學必須有家長陪伴,雨霧天出行時應身著醒目的雨衣等.
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遵守交通法就是珍愛生命。我想如果大家過馬路走人行橫道,不越隔離欄,不在馬路上亂跑,是不會有那麼多的人把生命喪失於交通意外當中的。因此青少年兒童交通安全教育絕對不容忽視。

生命與交通
要是有人問,人最重要的是什麼?你一定會不假思索的回答——當然了生命了!不錯,不論你得到了什麼,還是擁有什麼,只要你一旦失去了生命,那就等於失去了所有的一切。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珍愛自己的生命!

有時,因為一些人的疏忽和大意,不注意遵守交通規則,因而危險和悲劇總是降臨到他們身上。在報刊電視上,不是經常都刊登著一些慘不忍睹的交通事故嗎?那都是那些存在僥幸心理的人,不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最終自食其果。最近,雲南發生了兩起特大的事故。其中在2005年10月19日,一名司機駕駛一輛客車在過一處高70米的陡崖時,一不小心,客車便墜入了山坡下。造成了12人死亡,3名乘客重傷,3名乘客輕傷。看吧,這可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要是那名司機在過陡崖時能再謹慎點,能再為車上的乘客負責點,那這起事件就不會發生了。

小學時,我們學校有些低年級的小孩總愛在馬路上追追打打。我們校門外便是一條宜南公路,而且恰好又是急轉彎,因此十分危險。學校領導多次強調,可有些人還是不聽,最終,釀成了悲劇:幾個二年級的小孩在路上追打,其中一個小孩在跑過馬路時被一輛急馳而來的南溪車軋傷了。在2004年清明時,我們一家准備回老家。路上碰到了堵車,於是就上前去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只見一大群人圍在那兒,我擠進去伸頭一看,呀!一副慘景令人目不忍睹:地上有一大灘血,還有一些內臟混散在路中央,一對年輕的父母癱倒在地上撕心裂肺地哭喊著。從周圍人的談話之中我們得知,這原來是一個僅僅只有6、7歲的小孩和他的父母去白塔山遊玩,小孩准備過馬路去買飲料時,不想,從江北公園方向飛馳而來一輛大卡車……

這可是一個血的教訓呀!它所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沉重了。它使一朵還未綻放的花蕾就這樣凋零了。要是那個小孩能再注意點,不那麼匆忙,小孩的父母交通安全意識再強一點,那這場悲劇也不會發生了。交通事故帶來的悲痛實在是太多了。據資料統計,全世界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多達120萬左右!隨著駕車的人數和汽車數量的增加,到2020年全球預計死於交通事故的人會上升到230萬人左右!天哪,230萬人!這個驚人的數字會使多少個家庭喪失掉他們的親人,會給他們帶來多少悲痛呀。我們也應該為自己的親人想想,要是他們失去了你,心裡會有多麼的傷心。

我們每一個人,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應該自覺遵守交通規則,都應該珍愛自己的生命,應該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因為它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同時,遵守交通規則也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我們千萬不能拿生命當兒戲!如果一旦不小心發生了交通事故,悔恨和淚水是無法挽回的。

最後,我要對大家說:一定要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安全重於泰山,生命,重於一切!

交通徵文
「雨停了」「雨停了」雷雨過後的大街,恢復了往日的忙碌。
雨後被洗滌過的街道顯得益發清爽,人們各式各樣的傘匆匆行走在路上。「笛——笛」一輛黑亮的奧迪梭過去,濺起閃亮的水花。
然而,就在這位忙碌的街道上,就在這歡快流動的「小溪」中,隱藏了一個多麼可怕的魔鬼——交通隱患。敲響行道的警鍾,減少交通安全隱患,成了現今十分緊要的任務。
值此勞動佳節,忙碌的人們停下手邊的工作,來到街上閑逛。那購物的熱情絲毫未被這突如其來的雷雨所影響,反而增添了一絲寧靜,減少了一抹煩躁。
路上的水漬在夕陽下閃著五彩的光輝,倒映著人們歡快的腳步。突然,一個老伯滑了一跤,跌倒在路邊。後面駛來一輛紅亮的賓士,「吱——」車輪在老伯腳邊打了個轉,滑去幾米,颳起的水珠濺落在行人微濕的衣服上,惹來一陣厭惡。「老伯,您還好吧?」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扶起老伯,叫醒仍沉漫在剛才驚嚇中的老人家。「老伯?」「沒——沒事。哎!人老了不中用嘍,出來散個步也會出事。」老伯搖搖頭哀嘆著,「姑娘,謝謝。」說完,便拄著拐杖蹣跚地走遠了……
「啪!」一聲巨響,引來行中的停步張望,兩個騎著自行車的小夥子撞在了一塊兒。「嘿,沒長眼哪?也不瞧瞧路!」一個矮小伙扶起車子,不服氣地嚷道。「小子,是你沒長眼吧?路這么滑還騎這么快,也不瞧著點!」那個高瘦的小夥子抗議著……「瞧瞧,又出事了,真是的。」「是呀,走路也不安份」……周圍的人越來越多,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起來。
一時間,歡快的「小溪」像遇到了礪石,停滯了流動。鳴笛聲、按鈴聲、討價還價聲,叫賣聲充斥著整個街道,大家早已罔顧了行者的規則。
「小夥子,得饒人處且饒人,說僵了對大家都沒好處。你們看,周圍吸引了這么多人,也不知愧?好好日子,偏生出些事才開心。」一個約摸六十歲的老太太抗日進人群,對著那兩個正吵得不可開交的肇事者訓導。倆小夥子這才意識到自個兒的行為有多出格,道歉便離開了……
在老太太的「移石」行動下,「小溪又恢復了剛才的歡快。
一條四通八達的路,幾條縱橫交錯的「小溪」,卻隱藏著不能忽視的安全隱患。誰來敲響行道的警鍾,給大家一個安寧的節日?
節日氣氛如此濃烈,誰又會願意舍棄這樣的一份安寧與快樂,去醫院過兩天?
當人們徜徉在歡樂的節日氣氛中,當人們沐浴在歡聚的陽光下,誰又會在意那些。男女老少,誰不希望痛快放鬆一次,在意那些有的沒的,只會破壞了這一份心情。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一句輕松的話,就瓦解了人們戰戰兢兢的心態;「我不犯人,人亦不犯我」一句輕松的話,便抹去了人們如履薄冰的心境。置馬路上的車水馬龍,人潮車流於罔聞,節日歡快的氣氛早已掩埋了危險的訊息。誰又來敲響行道的警鍾?
「天乾地燥,小心火燭——當!!」入夜了,從前會有打更的去打擊火的警鑼,如今,誰又有那份「閑情逸致」去敲響行道的警鍾?

B. 中國哪幾個城市有地鐵

中國目前以下幾個城市有地鐵(按開通時間先後順序):北京、香港、天津、上海、廣州、長春、大連、武漢、深圳、重慶(輕軌)、南京、沈陽、成都、佛山、西安、蘇州、昆明、杭州、哈爾濱、鄭州、長沙。

建設中:常州地鐵、東莞地鐵、鄂爾多斯地鐵、福州地鐵、貴陽地鐵、合肥地鐵、南昌地鐵、寧波地鐵、南寧地鐵、青島地鐵、太原地鐵、無錫地鐵、溫州地鐵、澳門輕軌系統、廈門地鐵、徐州地鐵、石家莊地鐵、蘭州地鐵、烏魯木齊地鐵。

(2)90年代天津地鐵發展史擴展閱讀:

中國地鐵是指中國已經開通的地鐵。1993年開通的上海軌道交通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線路最長的地鐵。中國大陸首條地鐵系統是北京地鐵,建於1965年,竣工於1969年,試運營於1971年1月。

截至2017年12月,中國已開通地鐵的城市(以首條軌道交通開通時間排序)有35個,分別是:北京地鐵、港鐵、天津軌道交通、上海地鐵、台北捷運、廣州地鐵、長春軌道交通、大連地鐵、武漢軌道交通、深圳地鐵南京地鐵、高雄捷運、成都地鐵

沈陽地鐵、佛山地鐵、重慶軌道交通、西安地鐵、蘇州軌道交通、昆明軌道交通、杭州地鐵、哈爾濱地鐵、鄭州地鐵、長沙地鐵、寧波軌道交通、無錫地鐵、青島地鐵、南昌地鐵、福州地鐵、東莞軌道交通、南寧軌道交通、合肥軌道交通、桃園捷運、石家莊地鐵、貴陽軌道交通、廈門地鐵。

參考資料:

中國地鐵_網路

C. 中國地鐵最早建於那一年

中國大陸首條地鐵系統是北京地鐵,建於年,竣工於1969年,試運營於1971年1月。

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洞察了地下鐵道的重要性,從戰備和民用角度倡導北京要搞城市地下鐵道,並且指出「不僅北京要搞,很多大城市也要搞。」

1953年9月28日,北京市委響應這個號召,開始籌備北京修築地下鐵道工作。

1954年10月,北京市委向黨中央呈送一份報告,要求「聘請蘇聯專家,著手勘探研究」。

1953年至1960年,數千名中國學生被送往蘇聯學習地鐵的建設。

1957年,蘇聯地下鐵道專家幫助制訂的方案是兩橫、兩縱、兩對角線和一個環線。

1961年,北京地鐵籌建工作因三年困難時期而停止。

1965年,中共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決定修建北京地下鐵道。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鐵一期工程完工,以慶祝國慶節。這條線路長23.6千米,採用明挖填埋法施工,從西山蘋果園到北京火車站,共有17座車站。這條線路是中國大陸最早的地鐵線路,而且也早於香港、首爾、新加坡、舊金山、華盛頓等城市,但很多技術問題導致北京地鐵在之後10年內事故連連。

(3)90年代天津地鐵發展史擴展閱讀

最早規劃地鐵的城市:長春軌道交通(1939年,偽「滿洲國」《大「新京」都市計劃》規劃建設120公里的長春環城地鐵。)

埋深最深的地鐵線路:重慶軌道交通10號線(重慶軌道交通10號線,有一座埋深超過90米、深度居全國地鐵站第一的車站——紅土地站。打破了同一車站內6號線超60米的記錄。車站內電扶梯的提升高度達到90米,甚至大大超過重慶人引以為傲的兩路口皇冠大扶梯。)

在江心的地鐵車站:南京地鐵10號線:江心洲站(長江江心)、長沙地鐵2號線:橘子洲站(湘江江心)、廣州地鐵APM線:海心沙站(珠江江心)

最早的無人駕駛地鐵線路:港鐵南港島線

D. 火車的發展史分為哪些

火車的發展史:

火車的發明
火車和所有其他發明一樣,都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而問世的。

18世紀初,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急需一種比馬車裝得多、跑得快的新型車輛。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這種機器比馬的力氣可大多了,它一問世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有些人就想將「大力士」蒸汽機裝在車上,代替人力或者畜力來使車輛前進。說來有趣,這種大膽設想首先在軍事上得到實現。當時,歐洲各國的軍隊為了滿足作戰需要,紛紛採用口徑和射程越來越大的大炮。由於炮的重量不斷增加,用人推馬拉的辦法很難保證大炮能及時跟隨部隊作戰。法國一位名叫居尼奧的炮兵軍官,針對這一問題就研製成用蒸汽機推動的「蒸汽汽車」來牽拉,從而開辟了以機器為動力的現代車輛蓬勃發展的道路,也為火車的誕生打下了基礎。

這種將蒸汽機裝在車子上的機械車是怎樣推動車輛行駛的呢?我們從它的外形上可以看到,蒸汽機有一個大鍋爐,裝在車架的前端。在鍋爐下面燒著煤火,用來將鍋爐裡面的水加熱成蒸汽。由鍋爐上的一根管子將蒸汽引入車子前輪上方的汽缸里,蒸汽的力氣很大,便推著汽缸里的活塞向前移動,而活塞通過連桿和曲軸與前輪連在一起,於是隨著曲軸的轉動,車輪就跟著轉起來,從而使車子前進了。

此後不久,這種冒著黑煙、喘著粗氣的車子先後在英國和德國出現了,如英國1804年製成的蒸汽機車。不過,它的模樣和先前不大一樣了:有的將鍋爐移到車子的中間,並罩上罩子,兩頭還裝上幾排座位;有的把鍋爐移到車後部,而在前面坐人的地方裝了一個車廂,等等。蒸汽車有點近代車的氣派了。

與大多數新事物出現所受的遭遇一樣,在當時馬車佔主要地位的歐洲各國,蒸汽車處處受到非難和排擠。

就說英國吧,那時各城市的郵政廳都使用大量的馬車來運送郵件。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郵政廳便和大大小小的馬車主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新出世的蒸汽車,並要求政府對蒸汽車加以種種限制。後來,英國政府也站在馬車主一邊來反對蒸汽車,並規定了許多條條框框。例如,對蒸汽車下了這樣的命令:蒸汽車在行駛時,必須有手持小紅旗的人在車前55米處跑步前進,以招呼行人避讓;在有馬的地方,不許蒸汽車的鍋爐放氣;不許蒸汽車在街上鳴汽笛;蒸汽車在農村路上行駛,車的時速不得超過6千米,在城市不得超過3千米……這簡直比老牛車還慢呢!現在看起來確實令人發笑。

後來,盡管人們對蒸汽車進行了改進,但是由於它有著先天不足的弱點,例如車上裝的那又大又重的蒸汽機,既要經常停下來添煤加水,操作很不方便,又大量排出濃煙和蒸汽,而且還佔了車上很大地方,裝運不了多少貨物,所以人們逐漸對它失望起來。

就在人們為蒸汽車的前途擔心的時候,有人就想到了16世紀中期在礦山上用木頭做軌道,以人力和畜力拉動的車子,提出也給蒸汽車鋪上軌道 (木頭軌道顯然不行,需要用鐵軌),讓它拖帶幾節車廂在鐵軌上行駛的設想。這可是個好主意,不僅使車廂里可裝很多的貨物和人員,而且可發揮蒸汽機力氣大的特長,使車子跑得快。

1825年9月27日,從英國斯多克頓到達林頓的世界上第一條鐵路正式通車了。由蒸汽汽車改製成的蒸汽機車 (我們平常所說的火車頭)開始大顯身手了,蒸汽機從此派上了大用場。這同時也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列火車正式問世。

那天上午,由斯蒂芬遜製造並駕駛的「運動號」蒸汽機車拖帶著33節車廂,從斯多克頓出發了。車廂里裝載煤和乘客,而看熱鬧的人站滿了鐵道的兩旁。人們有的步行,有的騎馬,追追跑跑,簇擁著這長蛇般的龐大怪物在緩緩行駛。

1828年,期蒂芬遜和他的兒子共同製造了「火箭號」蒸汽機車,並參加了一次比賽。當時有3台機車參加比賽,其中一台在比賽開始不久,鍋爐接縫的地方便破裂了;另一台走了40多千米因汽缸破損而停駛;只有「火箭號」機車以每小時22千米的平均速度,牽引著10多噸的貨物,跑完了112.6千米的路程,順利地到達終點,獲得了冠軍。此後,火車便受到人們的重視,在世界各國相繼發展起來。

火車剛出世不久,跑得比較慢,本來就對火車冷眼相待的一些馬車主,更加傲氣起來,經常要跟火車比個高低,以顯示他的馬車跑得快。然而,馬車有時的確會揚揚得意地跑在火車的前頭,這就進一步促使人們對火車進行不斷改進。

早期的蒸汽機車,外形各種各樣:有的像個壓路機,有的與四輪馬車相似 (如英國「一號蒸汽機車」),有的和原始的汽車類同……這些機車的運載能力都還不大,跑得比馬車快不了多少。由於它們都是用煤炭或木材做燃料,行駛時鍋爐里的火焰熊熊,煙氣沖天,所以人們習慣上把它稱做「火車」。它雖然「吃」的是「粗糧」——煤,但力氣很大,而且煤的成本又較低,來源豐富,因而蒸汽機一直延用了很長時間。

作為工業生產發展產物的蒸汽機車,自然就要受到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的重視。它們紛紛修鐵路,造火車,很快便使蒸汽機車風靡全世界。到19世紀中葉,這股築路造車風掀起了熱潮,英、美、日、德等國除了自己製造蒸汽機車外,感到修築鐵路有利可圖,便向世界各地宣傳推銷,承攬修路造車工程,從而使火車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

火車與鐵路

火車和鐵路在今天是一對分不開的「兄弟」。

火車頭,即蒸汽機車是英國發明家斯蒂芬遜於1825年發明的。有了火車頭,才有火車。可是你知道嗎,說起鐵路的發明,比火車還要早半個多世紀哩!

早在16世紀中葉,英國的鋼鐵工業興起,到處都搞采礦。可是,當時礦山的運輸還很落後。鐵礦石全靠馬拉、人背,勞動效率很低。有個公司的老闆,為了多運鐵礦石,想了一個法子:從山上向坡下平放兩股圓木,讓中間的距離相同,一根接一根地擺到山下。當裝滿礦石的斗車,順著兩股圓木下滑的時候,山上的人大聲喊叫著:「注意,車下來啦。」山下的人也大聲回答道:「車到啦,好!」

這就是初期的木頭軌道。

木頭軌道製作簡單,由上向下運送重物也很省力,一時受到歡迎。不過,如果在平地上使用木頭軌道效果不大,省力不多。而且,這種木頭軌道不耐用,磨損大。

到了1767年,有人試著拿生鐵來做軌道,以取代木頭軌道。人們便稱呼為鐵路了。鐵軌比木頭軌道的體積小許多,它直接放在地面上,斗車的輪子也是鐵制的,推起來當當直響,運煤、送貨也省勁。但是,斗車內裝的東西不能過重。有一回,一輛車子裝貨多了,把鐵軌壓到了地面里,結果車翻貨出,差點壓傷了人。

怎麼辦?看來,必須解決地面的承受力問題,同時還要考慮鐵軌的長度問題。就是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後來的鐵路。

火車很重,有人說如果把這個重量分散到枕木上,再由枕木分散到「道床」上,道床所受的力再均勻地分散到路基上,這個力量就變得小了許多。經過這樣的傳遞過程,接觸面積逐漸增大,單位面積的壓力就相應降低,路基就不會被壓壞了。

這個設計的思路是很科學的,可以說,今天的鐵路仍然是根據這個道理建成的。可是具體地說,道床應該用什麼材料?造成什麼樣子?枕木多大最好?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19世紀初,英國鐵路公司徵求新的軌道設計方案,並設置數萬英磅重獎。一時間,英國、法國、比利時的應征者,蜂擁而來。圖紙、模型堆積似小山。經過專家們評選,形成最優方案;把鐵軌釘在枕本上,枕木鋪在用小石子堆成的道床上。這樣一來,道床上的小石子可以調整鐵軌頂面的高低不平,防止枕木移動,利於排水,保護路基。

1830年,這一年有兩項重要的發明:斯蒂芬遜新設計成功的蒸汽機車和火車行走的鐵路——首次結合成功了。事實說明:從英國倫敦到愛丁堡的旅行時間,由原來的10~12天,縮短到只需要2天多(50小時)。人類可以創造比馬跑得更快的旅行速度!

火車頭牽引的車廂越多,載重越大。原來製作的生鐵軌承受力量不足。有人軋制熟鐵軌來代替。這種新鐵軌比較舊的好,它不發脆,在重壓下不致斷裂。因此,鐵軌的製作又有新的改進,雖然形狀未改,可強度大為提高。

火車行駛的路很長,鐵軌不可能無限長。一般是12~25米。最早的鐵軌是一根緊接一根,沒有一點空隙。誰知夏天酷熱,鐵軌受熱膨脹,把筆直的鐵路「頂」得彎成個凸肚子,火車怎麼行駛?冬天寒冷,鐵軌又收縮,發生斷裂了。這樣的事故教育了鐵路建築者,他們想:如果在鐵軌的接頭之間留點「縫隙」,還怕它熱脹冷縮嗎!

舊的矛盾解決了,又出現新的矛盾:鐵軌的縫隙接頭越多,火車運行中的震動越多,發出的雜訊也越大。而且鐵軌的裂損有60%是產生在接頭處。人們開動腦子設法改進縫隙,於是無縫鋼軌誕生了。

鐵路,不知道花去了多少人的心血,集中了多少人的智慧,總結了多少次經驗和教訓,才成為今天這個樣子,千萬不要小看它。

地下長龍

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了地下鐵路 (人們簡稱地鐵)。我國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建設了地鐵,還有一些城市正准備承建。這說明,建造地鐵是城市現代交通發展的趨向之一。

地鐵列車不僅緩和了城市交通日益擁擠的情況,而且乘坐舒適,載客量大,運行准時,不受其他車輛干擾,可以高速行駛等,因而受到了廣大乘客的青睞。雖然乘坐地鐵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知道地鐵是怎樣問世的卻不多。

地鐵的發祥地是英國。

1830年以後,鐵路在歐洲和美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那時使用的機車是燒煤炭的蒸汽機車。這種機車行駛時,濃煙滾滾,灰渣飛舞,污染了城市環境。另一方面,由於大城市裡各種交通工具相互混雜,道路擁擠,火車也無法高速行駛。

解決這一難題的辦法有兩種,一是建高架鐵路;二是建設地鐵。但是,建設高架鐵路投資大,而且還要佔據地面相當大的空間。因此,人們還是對建造地鐵感興趣。

英國在世界上首先建設了地鐵。那是在 1860年正式開工建造地下鐵路的。但是,英國最早的地鐵實際上應屬於1822年建成的1.8千米地下隧道。

1822年,英國人斯蒂芬遜決定在利物浦和曼徹斯特之間敷設鐵路,供「火箭號」機車行駛。但是,鐵路沿線居民和害怕被火車搶走生意的馬車主強烈反對修建這條鐵路。因此,鐵路不得不改變線路,繞遠在沼澤地上通過。尤其是在利物浦市,反對修建鐵路的人更多。由於不能在市內修建,不得不開挖1.8千米的地下隧道供火車行駛。

這一段供火車通過的地下隧道,雖然算不上真正的地鐵,但是在地鐵的發展史上還是佔有一定位置的。正是由於這件事,才使發明地鐵的英國人認識到,火車在地下行駛完全是行得通的,它為火車開辟了新的通路。

那時,英國也為地鐵施工創造了條件。當時有個叫布魯納的英國人,在倫敦的泰晤士河下面開挖了隧道,採用的是一種「盾構法」施工的,即通過在地下深處安裝圓管不斷掘進的辦法。這條隧道是1825年竣工的。1860年倫敦地下鐵路開工時,人們也准備用盾構法修建地下鐵路。

1863年,英國的地鐵工程首先完成了從倫敦的福靈斯頓站到畢曉普站的6千米區段。那時,還沒有發明電力機車,所以地鐵也用的是燒煤的蒸汽機車。

這種蒸汽機車在行駛時,搞得地鐵隧道里煙霧彌漫,不僅熏黑了車站和車廂,乘客們也滿身煙塵。盡管如此,倫敦市民還是願意乘地鐵。他們認為,地鐵方便,速度快。因此,倫敦的地鐵利用率很高,並促使地鐵線路不斷擴展。到1883年,倫敦已建成了32千米的環形線地鐵。

到了1890年,德國和美國先後製成了性能優良的電力機車。隨後,電力機車很快用於地鐵。法國巴黎由於也為城市交通問題所困擾,便立即投入修建使用電力機車的地鐵。當時,為了迎接1900年萬國博覽會在巴黎舉辦,便加速施工。結果,在博覽會舉辦時,巴黎地鐵如期通車。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電力機車的地鐵。與巴黎幾乎同時,德國也在柏林開挖地鐵,並於 1900年竣工。

美國在製成電力機車後,於1898年開始在波士頓修建地鐵,並於1904年通車,從而代替了喧鬧的高架鐵道和不合時宜的鐵道馬車。

紐約和巴黎在地鐵施工中,由於地下都是堅硬的岩石的地質構造,所以不能使用英國的盾構施工法,而採用先在岩石上開小洞,再進行擴大的施工辦法。而德國柏林卻是松軟的砂土地質構造,因此先開挖路面,再採用沉箱法施工。

到了20世紀初期,世界上已有19個城市開通了地下鐵路。此後,有許多國家都在籌建地鐵。例如,前蘇聯的地鐵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有利之處是,可吸收各國經驗,研究各種不同的地鐵施工技術,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施工。於1932年開工修建的莫斯科地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當防空洞使用,仍在繼續施工,完成了6千米。如今的莫斯科地鐵,是世界上最豪華地鐵之一。

世界上最早建成地鐵的英國倫敦,現已有地鐵400多千米,居世界首位。其次是紐約,有380多千米。第三是巴黎,有近200千米。

鐵路機車

鐵路運輸是19世紀20年代發展起來的,它的前驅是英國17世紀的木軌和18世紀的鐵軌上的手推和馬拉車輛運輸。1802年英國人特里維西克製成3.5個大氣壓的「高壓蒸汽機」及第一台實驗性蒸汽機車,在默瑟爾和加爾第夫之間的鐵路上行駛了14.5公里。1815年他又製成了7個大氣壓和熱效率超過7%的蒸汽機車,功率在100馬力之上,為後來斯蒂芬遜完成火車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1814年拿破崙侵英戰爭爆發,馬車不能適應戰時運煤的需要,斯蒂芬遜研製成從煙囪排蒸汽以使鍋爐鼓風燃燒的機車。載 30噸煤每小時行駛6.4公里。到1825年9月,他終於製成可供使用的蒸汽機車,每小時可行駛24公里,載重90噸,從而完成了火車的發明。

1826年至1830年9月,斯蒂芬遜和他的兒子一起製成第一台載客運輸火車「火箭式」,在競賽中獲勝,從此開始了蒸汽機車鐵路運輸的時代。1872年英國開始普及有座位的車廂,正式出現運客火車。

鐵路運輸的發展將軌距的標准提到日程上來,至今國際通行的標准軌距就是19世紀30年代英國人布魯內爾提出來的,英國直到1892年才予以統一。1870年世界鐵路總長為21萬公里,到1900年已達79萬公里。

20世紀初,由於用三級膨脹式蒸汽機和帶過熱器的機車,燃料消耗率進一步降低。機車和列車的結構有了較大改進。1936年至1938年間,英國的格萊斯雷先後設計出非流線形的「太平洋」號和流線形的「大西洋」號機車,時速分別達到182.5公里和203.5公里。1938年法國製成時速為202公里的高速蒸汽機車。

由於蒸汽機車燃料消耗率高,體大笨重,污染嚴重,以後逐漸被柴油機車和電力機車所取代。1926年至1929年間,德國製成直接用齒輪傳動的和壓縮空氣傳動的柴油機車。1932年在德國的柏林至漢堡和英國的東北鐵路上分別出現時速為125和101.5公里的柴油機車。但由於柴油成本高和機車速度尚低於蒸汽機車,在歐洲未能推廣。美國則因柴油比較便宜,並在 1935年出現了標准化的組合式柴油機,大大促進了柴油機車的發展,1945年已有4000台。

60年代初各發達國家開始成批生產4000~6000馬力的柴油機車。到70年代前期,柴油機車功率已成系列,數量滿足要求,很多國家停止使用蒸汽機車。1981年,英國製成時速高達270公里的高速柴油機車。

繼柴油機車之後,電力機車又逐步發展起來。1879年柏林博覽會展出第一台可供實用的電力機車,並在德國使用。電動機的轉速可隨負載在一定范圍內變化,運行安全,設備簡單,無污染,操縱和制動方便,而且還可以從發電站接受強大的電源,在短時間內產生必需的起動功率,便於高速行駛。

1955年,法國製成高速電力機車,時速達332公里,1981年又增加到380公里。電力機車的最大困難是架空線路和變電設備成本過高問題,美國用單相交流電進行遠距離輸電,其成本比直流線路低三分之二,因而被廣泛採用,迎來電力機車大發展的新時期。

「長辮子」火車

1879年出世的世界第一台電力機車,是利用兩條鐵軌之間的第三條軌將電力引進機車里的。這種供電方式適合於電壓和功率都比較低的情況。

隨著電力機車的發展,要使它跑得快,運載量大,就得提高電力機車供電系統的電壓和功率,因而需要使用高壓輸電線和變電裝置。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再使用設在地面上的第三條軌供電的方式了,因為這既不安全,又給使用帶來不便。

1881年,德國試驗成功一種適合以高壓輸電線供電的電力機車新的供電系統,叫做「架空接觸導線」供電系統,也就是將電力機車的供電線路由地面轉向空中。實際上,這種供電系統和現在城市中的有軌電車相似,在車頂上裝著一條「長辮子」。它與以前使用蓄電池的電動機車的主要不同在於,它自身不帶電源,由電廠供電,所以機車的結構比較簡單,但需要一套供電設備。

這種裝有「長辮子」的火車,依靠裝在車頂上的受電弓子把電力從架在空中的電線上引到機車里。高壓輸電線送來的電是高達110千伏的三相交流電,必須經過牽引變電所變成25千伏的單相交流電,方能供機車使用。因此,在電力機車行駛的鐵道沿線上,每隔50公里左右設一個牽引變電所。變電所的電又被送到鄰近的沿線接觸網上,通過機車上的受電弓將交流電引到機車的整流器上,把交流電變成直流電,使直流電動機旋轉,再經過一套傳動裝置,帶動車輪轉動,機車就會跑動起來。

電力機車雖然問世較早,但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被大量普遍地使用起來,已成為鐵路機車家族中的佼佼者。

人們將電力機車稱為神通廣大的「火車頭」,就是因為它比蒸汽機車有著以下獨特的優點:

一是它的馬力大,拉得多、跑得快、爬坡的勁頭足。例如,我國在 50年代末期修築的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 (雞)成(都)鐵路,就充分發揮了電力機車的優越性。從寶雞到成都,第一道關口就是要翻越氣勢雄偉的秦嶺。過去用3台蒸汽機車拉一列950噸貨車上秦嶺時,像老牛拉車每小時才行走18公里。蒸汽機車下坡時是靠閘瓦制動的,而閘瓦因摩擦就會變熱,如果不及時冷卻就難以將機車制動住。為了保證行車的安全,蒸汽機車的下坡速度比爬還慢,有時甚至走走停停,以便使受熱的閘瓦有足夠的時間冷卻。後來用3台電力機車取代同樣數量的蒸汽機車,就能拉著2400噸的貨物,以時速50公里快速上坡,比蒸汽機車在運貨量和速度上都提高了近兩倍。電力機車下坡時,採用電阻制動,使列車能以每小時40公里的速度下坡,既快速又安全。

二是電力機車用的是「干凈」的電能,它不冒黑煙、揚灰渣,因而不會污染環境。即便是通過幾公里長的隧道,旅客也不必擔心濃煙和廢氣熏人,也不會被討厭的煤灰渣迷住眼睛或弄臟衣服。機車駕駛人員也能在寬敞明亮的司機室進行操作。

三是電力機車操作簡便,出車前的准備時間短,不像蒸汽機車那樣,既要裝煤,又要加水,也不像內燃機車需要加油。無論是在缺水的沙漠地帶,或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冷地區,只要有電力供應,電力機車就能牽引列車晝夜行駛。

四是電力機車使用的是電能,既可由煤炭、石油來發電,也可由水力、核能、天然氣、地熱、太陽能等發電,能量來源比蒸汽機車和內燃機車豐富,而且效率高。蒸汽機車的熱效率只有 7%;內燃機車的熱效率較高,也僅為28%;而採用火力發電的電力機車,其效率可達30%,若以水力發電時,熱效率高達60%~70%。

本世紀50年代,由於石油得到大量開采,價格低廉,所以世界各國郡在研製和使用內燃機車,而把電子機車放在次要地位。但是,在石油生產國提高石油價格,發生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機之後,人們又把注意力轉向了電力機車,從而促進了電力機車的迅速發展。

當時歐洲各國的電力機車的發展較快,如瑞士、荷蘭等國研製的電力機車和供城市交通使用的有軌電車。日本製成了一種交直流兩用電力機車,使用更為方便。

我國對電力機車使用很重視,除了建成寶成路電氣化線路外,又修建了多條電氣化線路,大大提高了機車的運載量。與此同時,我國還研製成了「韶山」型電力機車,也投入使用。

電力機車除了在鐵路和城市地面交通(即有軌電車)使用外,還多用於城市中地鐵,如義大利米蘭市地鐵、我國北京地鐵用的電力機車等。現在的北京地鐵電力機車上的「長辮子」已經不見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它是將「長辮子」從車頂上移到鐵軌旁邊的路基上。這樣,架設和檢修都很方便,但路軌附近有觸電的危險,所以嚴禁乘客跳下站台,以保證人身安全。

目前,有的國家已製成了具有萬匹馬力的電力機車,使火車的速度超過了每小時200公里。還有的在研製14000馬力的大功率電力機車,將會使火車的速度得到進一步提高。看來,電力機車將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

內燃機車

據報載,從1992年6月1日起,北京鐵路分局結束了使用蒸汽機車牽引客車的歷史,改用內燃機車,以提高列車的速度和正點率。

為什麼要將蒸汽機車送到「歷史陳列館」而啟用內燃機車呢?這是因為內燃機車在許多方面比蒸汽機車優越。優勝劣汰,完全符合事物發展規律。下面就讓我們尋蹤追跡,看看它們的發展過程和內燃機不凡的本領。

人們在使用蒸汽機車的過程中發現,這種機車的一個致命弱點是它的鍋爐既大又重,嚴重影響了它的發展前途。在鍋爐里,用煤將水加熱成蒸汽,再通入汽缸里,從而推動機車前進。有人設想,如果將這種笨重的鍋爐去掉,使燃料直接在汽缸內燃燒,用所產生的氣體來推動車輪旋轉,就可以克服蒸汽機車的主要缺點。於是,一些科學家便開始進行研究試驗。

1866年,德國人奧托首先製成了一種燃燒煤氣的新型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和蒸汽機在汽缸外面的鍋爐里燃燒燃料不同,它是在汽缸內點燃煤氣的,然後利用氣體的壓力推動活塞,從而使曲軸旋轉。因此,就給它起了個形象的名字,叫做「內燃機」。內燃機的出現,為火車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生機。

後來到了1894年,德國就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內燃機車。這種沒有大鍋爐的新機車,既不燒煤,也不燒煤氣,而是用柴油作燃料。它所用的柴油機是德國人魯道夫·狄塞爾發明的。從此,內燃機車就成了火車家族中的一位重要成員,並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內燃機車雖然出世較晚,但它後來居上,比火車家族中的大哥哥蒸汽機車的本領高強,受到人們的重視。它的突出優點是:

1.速度快。內燃機車起動迅速,加速又快。通常,蒸汽機車的最大時速為110公里,而內燃機車的最大時速可達180公里,使鐵路通過能力提高25%以上。

2.馬力大。蒸汽機車的功率一般為3000馬力左右,而內燃機車可以達到4000~5000馬力,因而運載量就多。

3.能較好地利用燃料的熱能。蒸汽機車的熱效率一般僅為7%左右,而內燃機車可達到28%左右,提高了3倍,從而節省了大量的燃料。

4.適合缺水地區使用。蒸汽機車是個用水「大王」,一列火車平均每行駛10公里,就得消耗水3~4噸。通過乾旱的缺水地區,火車就需要自帶用水。據統計,在缺水地區運行一列火車,如果有10節車廂,其中有3節車廂是用來裝水的。而內燃機車用來冷卻的水僅需要幾百公斤,供循環使用,內燃機車上一次水,可連續行駛1000公里,因而它被人們譽為「鐵駱駝」。

5.司機駕駛操作方便。內燃機的司機不需要像蒸汽機車那樣加煤加水,而且駕駛室內明亮寬敞,司機操作時視野開闊,既方便又安全。

有的人可能認為內燃機車和汽車都是使用的內燃機,兩者的結構原理應是相同的。其實,它們是不完全一樣的。汽車是利用內燃機產生的動力直接推動車輪轉動,而內燃機車則是先通過內燃機帶動發電機產生電能,再用電能使電動機旋轉,從而驅動機車前進。所以,通常也將內燃機車稱做「電傳動內燃機車」。

內燃機車出世後,以其明顯的優勢很快就壓倒了蒸汽機車。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內燃機車所用的燃料——石油價格較低,能大量供應,因而有力地促進了內燃機車的發展。一些國家如美國、日本、法國、加拿大等國都用繼製成了內燃機車,並且在10年左右的時間內實現了鐵路機車內燃化,使內燃機車得到了較廣泛的使用。

我國於1958年研製成了第一台內燃機車。到1969年,已製造出4000馬力的大功率內燃機車,如「東風型」、「東方紅型」和「北京型」內燃機車等。現在,我國在許多鐵路線上已有各種類型的內燃機車牽引著長長的列車在馳騁著,一些主要干線的直達客車基本上實現了內燃機車牽引。

內燃機車除了通常使用的電傳動內燃機車外,還有液力傳動內燃機車和適用於寒冷缺水地區的燃氣輪機車。

液力傳動內燃機車是將內燃機產生的動力,通過液力變速箱、萬向軸、車軸齒輪箱等設備,使車輪轉動,從而帶動車輛前進。早期的液力傳動內燃機車,採用類似於蒸汽機車的連桿驅動。

燃氣輪機車是現代化內燃機車的一種。這種機車的內燃機與噴氣式飛機的原理相同。它比一般內燃機車的馬力大,振動小,結構簡單,行駛安全可靠,而且容易製造。世界上第一台燃氣輪機車是1941年在瑞士製成的。由於它特別適用於高寒、缺水地區使用,近年來發展很快。法國已研製成並投人使用第二代和第三代燃氣輪機車,其中第二代燃氣輪機車的最高時速就已達到260公里。目前,燃氣輪機車已成為引人注目的現代化機車的一個得力的方面軍。

高速火車

從世界上第一台火車問世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隨著火車

「年齡」的增大,它也日益現代化了。目前,世界各國雖然主要使用的還是電力機車和內燃機車(包括燃氣輪機車)(也有一些國家還在使用蒸汽機車?

E. 地鐵發展現狀寫2000字

1地鐵概述

地鐵是指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運量、大眾化、用電力牽引、線路全封閉的軌道交通。目前地鐵已經不局限於運行線在地下隧道中的這種形式,而是泛指採用高規格電客列車同時高峰小時單向運輸能力在3萬至7萬人的大容量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運行線路多樣化,採用地下、地面、高架三者有機結合建造而成。
地鐵與其它交通方式相比特點:(1) 地鐵交通是大型城市基礎設施,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基礎服務,具有顯著的公益性 。(2)
地鐵交通基礎設施的線路、車站、通信和車輛等,具有資產專用性,一經完成不能它用。(3)
地鐵交通建設成本高,規模大,回收周期長。地鐵網路系統規模的擴大,可以降低成本。(4)
地鐵交通項目的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等各階段,需多專業、多行業、多企業間相互配合。

2中國地鐵的發展歷史

中國地鐵的產生是由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狀況共同決定的,基於這兩個因素,中國地鐵產業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大致上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北京地鐵鑒於莫斯科地鐵在戰時的作用,在領袖人物的政治考慮和革命豪情之下應運而生,於1969年10月建成北京地鐵1號線,全長23.6
km。該階段的地鐵建設是為了適應戰時人防的需要。第二階段,由上個世紀90年代初至今,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地經濟的高速發展與人口、機動車的急劇增長,中國各大城市,相繼出現了嚴重的「城市病」――大塞車等現象。中國34個人口數量過100萬的城市中,有20個城市提出修建地鐵的計劃。此階段地鐵建設的目的是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情況,加快城市內的人口流動速度,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大城市地鐵建設和運營實踐證明了城市地鐵的發展對解決大城市交通擁堵、提高環境質量、調整城市區域結構和產業布局以及拉動城市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和合理布局的突出作用。

3中國地鐵的發展現狀

截止到2013年末,上海軌交全網運營線路總長567公里、車站共計331座,運營規模列世界第一,北京地鐵共有17條運營線路。它包含16條地鐵線路、1條機場軌道,組成覆蓋北京市11個市轄區,擁有273座運營車站、總長465公里運營線路的軌道交通系統。以客運量計算,北京地鐵亦是中國大陸最繁忙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中國運營時間最久、乘客運載最多、早晚峰值最忙的地鐵線路。北京地鐵同時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地鐵系統之一。廣州地鐵共有9條營運路線,總長為260.5公里,深圳,重慶,天津等城市的地鐵里程也都超過了100公里。

4中國地鐵的未來展望

4.1未來發展趨勢 4.1.1長期規劃,建設成網
最常見的線網形態結構是網格式、無環放射式及有環放射式。網格式各條線路縱橫交叉,形成方格網,這種結構線路分布比較均勻,換乘站較多,線網的連通性好;無環放射式線網由若干穿過市中心的直徑線或從市中心發出的放射線構成,可使全市各區域至中心點的繞行距離最短,區域可達性最好;有環放射式線網由穿越市中心區的徑向線及繞市區的環行線共同構成,這是對無環放射式線網的改進,又克服了其中交通聯系不便的缺點,線網的選擇應具體視各個城市自然地理環境而定。盡快使地鐵形成網路化運營,能最大程度的緩解因重大活動帶來的客流量壓力,同時能從長遠角度降低修建成本和提高修建效率。

4.1.2設計人性,舒適快捷
地鐵車站應有多元化環境藝術,它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交通緩沖空間,而是一座城市對外的形象窗口,它向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旅客展示城市的文化和歷史內涵,所以設計應遵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媒體評選的最美地鐵車站活動中,加拿大蒙特利爾的戰神公園站,因為知名藝術家法龍的彩繪玻璃作品而聞名於世,地鐵車站藝術上的設計能為地鐵增色不少,使乘客心情舒暢。同時每條線之間換乘點的「零換乘」能最大程度減少換乘的時間,增加地鐵線設計的人性化程度,也應該是設計者在以後的設計中所要追求的。

5、結語
可以說21世紀將是地鐵行業蓬勃發展的世紀,它不佔用城市寶貴土地和空間,既不對地面構成任何環境污染,又可以為乘客躲避城市嘈雜煩躁的空間提供良好環境。乘坐過地鐵的人,普遍都有這樣的感覺,快捷、准時、方便、舒適、寧靜、安全,這些感覺正是處在現代化城市人們所需要的。同時未來,地鐵交通工程將與其它大型建築物地下自然的延伸發展等相結合,充分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間,將城市建設成立體可感的大都市。
相關參考資料推薦: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地鐵建設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F. 中國有幾個城市有地鐵

截至2018年10月,中國已開通地鐵的城市有個。

分別是:北京地鐵、港鐵、天津軌道交通、上海地鐵、台北捷運、廣州地鐵、長春軌道交通、大連地鐵、武漢軌道交通、深圳地鐵、南京地鐵、高雄捷運、成都地鐵、沈陽地鐵、佛山地鐵、重慶軌道交通、西安地鐵、蘇州軌道交通。

昆明軌道交通、杭州地鐵、哈爾濱地鐵、鄭州地鐵、長沙地鐵、寧波軌道交通、無錫地鐵、青島地鐵、南昌地鐵、福州地鐵、東莞軌道交通、南寧軌道交通、合肥軌道交通、桃園捷運、石家莊地鐵、貴陽軌道交通、廈門地鐵、烏魯木齊地鐵。

(6)90年代天津地鐵發展史擴展閱讀:

中國地鐵之最

1. 中國及世界最長里程的地鐵系統:上海地鐵。

截至2018年3月,上海地鐵共開通地鐵線路16條。1-13號線、16號線、17號線、浦江線,磁懸浮1條,全網運營線路總長673公里,車站395座。在世界城市地鐵長度排名當中高居榜首,是世界上線路最長的地鐵系統。

2. 中國埋深最深的地鐵線路:重慶軌道交通10號線。

重慶軌道交通10號線,有一座埋深超過90米、深度居全國地鐵站第一的車站——紅土地站。打破了同一車站內6號線超60米的記錄。車站內電扶梯的提升高度達到90米,甚至大大超過重慶人引以為傲的兩路口皇冠大扶梯。

3. 中國面積最大的地鐵站:南京地鐵的新街口站。

新街口站是南京地鐵1號線和南京地鐵2號線的換乘車站,共有24個出口,為地下三層島式車站。

G. 為什麼上海90年代才有地鐵天津60年代就有了

50-60年代人們以為麻雀吃稻穀,害糧食減產,把它歸為害蟲,人人捕殺。
後來研究發現麻雀只吃少量稻穀,它們吃的更多的是莊稼里的害蟲,捕殺麻雀只會導致蟲子增加,糧食收成更少,麻雀實際上是益鳥。

H. 中國第二個有地鐵的城市是哪個

全中國第一個有地鐵的城市是北京(1969年),第二個是天津(1976年),第三個是香港(1979年)

I. 中國有地鐵的城市有哪些求告知

中國有地鐵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蘇州、鄭州、南寧、昆明、青島、合肥、南昌、寧波、廈門、東莞、溫州、貴陽、烏魯木齊等城市。

截止到2018年底,中國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的城市已達36座,批復在建的城市13座,包含地鐵、輕軌、磁懸浮等系統在內,運營總里程5236.6公里,車站3392座,線路168條,日均客運量約7000萬人次。

閱讀全文

與90年代天津地鐵發展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佛地鐵出口地圖 瀏覽:273
武漢地鐵報站英文 瀏覽:92
白石高鐵站 瀏覽:294
北京地鐵安全隱患 瀏覽:382
南京東善橋地鐵 瀏覽:905
深圳地鐵列車有多長 瀏覽:556
金洲地鐵站到廣州火車站地鐵要多久 瀏覽:783
南京地鐵機場線單程時間 瀏覽:161
乘地鐵去佛山東建世界廣場 瀏覽:498
惠州仲愷深業喜悅城地鐵規劃 瀏覽:378
天府廣場到韋家碾地鐵價格 瀏覽:112
萬菱匯地鐵出口 瀏覽:402
長水機場到大觀樓地鐵 瀏覽:704
廣州t2機場那個地鐵站 瀏覽:909
s7地鐵南京運行時間 瀏覽:943
高鐵為什麼夜間不開行 瀏覽:500
西安門地鐵站怎麼去南京眼 瀏覽:480
廣州火車站去廣州機場地鐵 瀏覽:694
成都地鐵站項目總監招聘 瀏覽:691
佛山地鐵廣州火車站 瀏覽: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