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龐德的《地鐵車站》的賞析!急!!!
找了好久,幫你找了兩篇,我就是學中文的,平常也經常寫這么些論文,這首詩,我挺喜歡,在我們學校圖書館期刊資料庫找的,希望能幫到你哈!我是xiaertang哦,已經發到你郵箱了哈!
❷ 地下鐵的作品賞析
作者以恰到好處的色彩搭配和簡潔詩意的內心讀白,為閱讀創造出一種舒適溫和的感受。通過繪圖與文字對位的方式向讀者進行獨一無二的述說與溝通,帶領讀者去發現,去尋找每一個人心中點滴的光亮。
作品《地下鐵》深刻地揭示了都市人在孤獨狀態下的迷惘。「在這個城市,我不斷的迷路。不斷的坐錯車,並一再下錯車。……我努力尋找希望。深怕幸福就在身邊,卻被我粗心錯過。……其實,我哪裡都不想去。然而,會有人在地下鐵的出口等我嗎?」圈作品中的主人公孤獨地生活,漫無目的地行走,她沒有可以作伴的人,也沒有人在地下鐵的出口等待自己,人與人之間形同陌路,彼此沒有任何關聯,每個人關注的只是自身的功過、榮辱和得失。在自身利益的驅使下,人與人之間只剩下殘酷和冷漠,只剩下不擇手段的追求。
作品中的盲女盡管不斷坐錯車,並一再下錯車,但她一直努力尋找希望,從來沒有放棄過努力,沒有放棄過自己。盲女鍥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能鼓舞和鞭策讀者,告訴人們不管遇到什麼坎坷都不應該消沉墮落,而應該用積極的心態和純凈的心境來面對生活。另外,作品中一直眷顧盲女的守護天使,實質上寓指希望,人只要不放棄追求和進取,生命的奇跡總會出現,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地下鐵》中文字彌補了圖像的抽象性,圖像則凸顯了文字的想像力,給予讀者更大的聯想空間。作者通過富有詩意的表達,與色彩富麗的圖畫互為映襯,將文字的形象性與圖畫的抽象性結合,為讀者延展出新的意義空間。
全書中,打破時空界限,將不同的時空並置進行敘事的畫面不在少數。最典型的便是 12 幅「V」字形構圖。置於畫面左端的是盲女走下地鐵的樓梯,右端是盲女走上地鐵的樓梯,橫貫畫面的是一列載滿人的地鐵。由此表現盲女經歷過的地鐵之旅。這種將不同時空並置在同一畫面的敘事有著幾米繪畫中鮮明的超現實主義色彩。
《地下鐵》中的時空並置敘事,通過盲女角色的設置得到了漂亮的運用。「如果主角看不見,那麼他身處的空間,就是充滿了各種可能,他所聽到、聞到、想到的,就可以有無限的想像,所有的奇想就有了合理性」,因此,盲女的經歷實則是她的一次夢幻想像之旅。盲女的想像之旅與現實形成了鮮明對比,盲女想像的世界呈現暖色,而現實場景則呈現灰暗色調。
幾米繪本中出現的都市意象多是鋼鐵森林、擁擠的地鐵與擁擠的人群……在《地下鐵》中,車廂中擁擠的人群一個個表情呆滯。在某些插畫中,更是直接呈現出非「常人」的狀態:由草編織成的人、穿著鋼盔鐵甲的人……人是血肉之身,幾米用這種奇特的打扮表現人們在現代大都市中的迷失。
在現代都市中,自然界的一切被驅逐殆盡,剩下鋼鐵的冰冷。正如地鐵站人潮洶涌,但彼此的距離卻顯得十分遙遠一樣,都市的世界是冰冷的,人是冷漠的。這種表面擁擠實則疏離的感覺在現代都市十分明顯。《地下鐵》正是用少女的「看不見」反而觸摸到世界的美來凸顯都市人麻木疏離與冷漠的生存狀態。
與這種麻木形成對比的是,繪本中經擬人化後的奇特動物,反為讀者營造了安全感與信任感。這些動物的善良反襯出都市人的孤獨,隱喻都市裡所缺乏的愛與溫暖。這是繪本的特色,用童稚化的視角看待世界,一切顯得安詳溫暖。
❸ 用英語分析詩歌在地鐵車站 要求800字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❹ 埃茲拉·龐德的作品賞析
評析《在地鐵站內》 龐德最著名的作品,要屬意象派名作《在地鐵站內》(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這幾張臉在人群中幻景般閃現;)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濕漉漉的黑樹枝上花瓣數點。)
《在地鐵站內》僅兩行、14個字,是一首單一意象詩(one-image poem)。它是龐德根據在巴黎協和廣場地鐵站的印象寫成的。詩雖短,但詩人最後落筆定稿前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醞釀和推敲。初看起來,唯只兩行如日本俳句式的詩句,殊不知是詩人偶得的印象在主客觀之間反復提煉,苦思一年之後,最初三十行加工成了這簡短的兩行,真可謂是字字經典。
龐德曾對意象下了這么個定義:意象便是當一個外界客觀的事物射入腦海化作一個內部主觀的東西時,那一精確瞬間。的確,從這首詩中,我們充分可以體驗到,人面和花瓣的對應製造的底片疊印一般的傳神效果,而這種效果也真真切切反映了龐德對意象的內涵。在地鐵站龐德眼前閃過一張張美麗的臉。
此詩酷似19世紀法國印象主義畫派作品,如反復誦讀,讀者能勾畫出一幅色彩豐富的畫面。與此同時也會發現詩歌在音的處理上很巧妙。第一行的[p]音與第二行的[p]音遙相呼應,但其中一個只構成非重讀音節;兩行末尾均有[au]音,只是前者有輔音[d],後者沒有。第二行中[e]音的重復等都加強了這首短詩的音樂感。以濕潤的黑色樹枝上掛著的花瓣來比喻他眼前所閃現的臉反映出詩人令人折服的想像力。
這首詩能反映出意象派詩歌的兩個重要特點: 詩心跳盪產生模糊 詩心怪異是現代派詩的特點之一,尤其在這首詩中,意象玄妙,句意懸隔,更增添了詩意的模糊性。不光是每句詩的本身意義不明確,而且兩句詩組合在一起意義取向正是相反。究竟是什麼樣的面孔?居然像幽靈般顯現?apparition一詞的翻譯非常關鍵,它頗為詭異,原有幻象、異象等出現之意,還有鬼怪、幽靈之意,在這里被譯為「幽靈般顯現」,大概綜合了這兩個義項。問題是詩人把這些面孔說成幽靈、鬼怪的一樣,是何用心?不能理解為詩人所在國度所在民族裡,鬼怪、幽靈是與人親和的,帶來吉祥的,而應理解為它的反面。那麼,這些面孔如鬼怪、幽靈般顯現,是不是不祥之物?
但第二句把人群暗喻為濕漉漉的黑色枝條,把這些面孔暗喻為許多花瓣,其中花瓣之喻,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應是美好的、鮮艷的、親切的,似與鬼怪之喻、幽靈之喻取意相反。也就是說,只看單句不會有疑慮,兩句放在一起疑竇頓生。如果把第一句看成被詮釋句,把第二句看成詮釋句,那麼詮釋與被詮釋之間齟齬不合,造成讀者試欲溝通詩作的本意、詩人的創作真意聯系的障礙。建立不可把捉的思想雕塑,或布置不可見底的思想深淵,讓讀者產生理解的溝坎、陷阱,這就是現代派詩尤其是意象派詩的主要特點,也是這首詩讓廣大讀者難讀難解的主要原因吧。 形象互映產生意義 按理說世上沒有不可解的詩,只是依據解詩者的主觀取向,所解各顯神通。不過解讀現代派詩確實是艱難的,詩人披露的或許是冰山之一角,大量的意義沉沒於背後的暗箱之中,這冰山下的豐富意義,有詩學意義、文學意義、美學意義、社會學意義、文化學意義和哲學意義等,而不是像以前只從審美的角度來解讀作品那樣單一和貧乏。
我們假設這首詩兩句之間既有意義溝通的屏障,又有意義溝通的橋梁,那麼我們憑什麼越過這溝通的橋梁,抵達意義的彼岸?現代派詩的「真意」有如康德所謂「物自體」,它隱蔽在現象的背後,是神秘的、「不可知」的,人的感覺不能抵達,只能憑借想像力來把握它,轉換成閱讀鑒賞用語也就是猜讀,所以下面對詩的體認、領會都是想像性的、純主觀性的,未必合於詩人當初的命意。
我們先藉助於詩人自己的現身說法來把捉詩作的命意:1913年的某一天,龐德在巴黎協和地鐵車站下車,突然間,「看到了一個美麗的面孔,然後又看到了一個,又看到了一個,然後是一個美麗兒童的面孔,然後又是一個美麗的女人」,再然後呢?是31行詩,一年後濃縮成現在的兩行詩。這一則材料非常重要,讓我們看到這首詩(其實是第一句詩)是怎麼產生的。
但是如果僅限於此,詩意的挖掘似未完成,還有詩人的感情傾向呢?詩作的時代意義呢?仍無從知曉,於是我們發現這首詩的一個重要特點:意象鮮明而情意隱晦。事實上詩作是不可能情意空洞的,正如義大利克羅齊所說:「沒有意象的情感是盲目的情感,沒有情感的意象是空洞的意象。」不妨從詩的中虛實形象的對應、互映來發揮我們的想像力,漫溯詩心的淵底。前面說了,第二句詩是對第一句詩的詮釋,那麼第二句詩中所提示或所造成的感覺和意義就非常重要了。花瓣,暗喻美麗的面孔,好像中國古詩也有類似的用法;黑色枝條,暗喻人群平庸凡常的粗鄙醜陋的身形和面孔。如此一來,一美一丑,一褒一貶,詩人的愛憎傾向、好惡態度已經有所暗示了。
可是,我們還應該憑借自己的想像力往更深處挖掘,似可感悟到,正如美麗的面孔幽靈般顯現又飛逝一樣,現實生活中的美好現象和人的美好感覺稍縱即逝;正如美麗的面孔只顯現給留心體察的人們一樣,現實生活中的美需要人們用欣賞的眼光來發現;正如花瓣長在粗鄙醜陋的枝條上一樣,現實生活中的美往往生長在丑與惡的土壤上,美與丑惡對比鮮明,它們貼得太近,甚至彼此互為依存;正如花瓣給人欣喜、親和的感覺,濕漉漉的黑色枝條給人惡心、厭煩的感覺一樣,現代社會給予人的是強烈的感覺沖擊,而且感覺是正面負面的落差是極大的。因此我們說,「一個地鐵車站」是一個特殊環境,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它集中地呈現了現代社會的種種事象,但在大詩人龐德的眼裡被提純了,他只看到兩個字:「美」和「丑」。這是不是龐德站在地鐵車站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的復雜感受?至少是讀者憑借想像力猜讀到的感受。
亦可從另一種角度解讀此詩。花瓣依附於黑壓壓、濕漉漉的樹枝上,美則美矣,卻了無生氣。花瓣從花朵上凋零,便已經失去靈魂,飄離不定。猶如地鐵里的人群,如鬼畜一般,被現代生活的齒輪碾壓著,看著雖面容精緻,可是內心空虛,心無所依。
❺ 在一個地鐵車站的詩歌鑒賞
為感受找到恰當簡明的表達意象,這是意象派詩歌創作的基本原則。《在一個地鐵車站》包含兩個復疊對比的意象:人群中隱現的面孔與黑樹幹上的花瓣。從語言結構上看,兩行詩間沒有明確的語法關系,我們只有通過閱讀的想像,才能復現詩中故意抽去的譬喻性的聯系環節:象或猶如。全寫出的詩應為:『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就象或猶如『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明確了這兩行詩的比喻關系,我們才能進一步地展開閱讀。
從閱讀的感受層次上看,詩中意象的質感性很強。第一行描述詩人的具體經驗:黑壓壓的人群中,時時閃現出幾個「美麗的面孔,令人感受一新。第二行進而隱喻,瞥見人群中清新美麗的面孔,猶如看到『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黑壓壓黯然無神的人群與其中閃現的幾張神采煥發、充滿生氣的面孔,都是具體可感的,視覺形象非常鮮明.第二行更加突出意象在色彩上的對比,『濕漉漉的黑色枝條。與鮮艷的『花瓣。從意象的情感暗示來看,人群與濕黑的枝條,都令人感到冷漠、壓抑,而閃現的美麗臉孔與花瓣,
又使人突然眼前一亮,有一種爽朗清新的感覺。《在一個地鐵車站》的意象鮮明簡練,具體可感,堪稱意象派詩歌的代表作。
龐德主張,鮮明乾脆的意象,猶如一個輻射的核心或旋渦,壓縮於其中的多重意義不斷地由此擴展出來。《在一個地鐵車站》中的意象,就有廣闊的輻射意義。從表層意義上看,它表現了詩人看到人群中「美麗的面孔』的一剎那間突發的清新感。如果深入到其象徵意義,就比較復雜了。關於這首小詩,批評家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詩中表現的是龐德體驗到的現代生活的腐敗,但世界還沒有徹底墮落,美有時還會出現。還有人的理解更為具體,從地鐵車站湧出人們,剛剛下班或才去上班的,他們面帶疲憊,黯然無光。
物質的勞役已吞噬了他們的生機,雖生猶死,這是現代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造成的異化.僅有的幾張『美麗的面孔』,象徵著生命中美好的東西,但已倖存不多了。作者旨在揭露資本主義的罪惡。根據我們的閱讀經驗,這些解釋都是可以成立的,當然,讀者還可以做其它解釋,詩無達詁,關鍵是要求解釋自身的有效性。
《在一個地鐵車站》暗示出多種解釋的可能性,這本身已說明它意蘊豐富,意象的輻射件強,符合意象派的詩學主張,不愧為意象派的代表作。(周寧)
龐德這兩行詩像兩條鐵軌,從時間的幽深隧道里延伸出來,帶著那個時代濕漉漉的歷史跡痕和斑駁言詞,流傳至今。並且出現了近20種的譯文版本。
❻ 《有一個地鐵車站》讀後感
由意象派詩歌《在一個地鐵車站》
所想到的……
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
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
《在一個地鐵車站》是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意象派詩歌的代表作。關於這首詩的寫作,龐德曾說,這是他「在巴黎地鐵車站看見一些美麗的面龐熱情迸放的一剎那」寫成的,他先寫的是一首十五行的詩。一年之後,被他壓縮成短短的兩行。
要理解這首詩——所謂理解,只是一家之言。我向來不大喜歡,也不大主張談論詩歌。因為文學(藝術)作品一經產生之後,怎麼理解是接受者的事,沒有什麼一定正確的意見;而在詩歌這一文體上,這個問題尤其突出。——得先看看意象派詩歌的理論主張,為此,龐德曾指出,「意象,是在剎那間所表現出來的理性與感性的復合體。……意象主義的關鍵在於它不把意象做為裝飾物來使用,意象本身就是言語。……意象不僅是一個思想,它是被賦予能量的一個漩渦或融合在一起的思想群」。意象派另外兩個代表人物彼特·瓊斯和S.猶哈茲也分別有過相關言論,彼特·瓊斯說:「意象主義者的意象猶如代數中的a,b和x,具有變化的含義。……作者使用意象是因為他看到了或感覺到了它的存在,而不是因為他認為使用意象可以支持某種信條或某種美學的或經濟學的制度。……這就是意象主義的實質」;而S.猶哈茲則認為,「意象是感官經歷的再現。……一旦形成,意象本身可能成為一個象徵」。
由上面這些言論,我談談自己對意象派的理解:
很顯然,這里所謂「意象」乃某種感性直接呈現,但它又絕不同於中國傳統意象中的興象。這里且舉例說明。傳統興象的代表是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這一名句。在這句詩中,「池塘」、「春草」意象乃以最本來,亦即最自然形態的面貌出現,沒有經過詩人的絲毫加工:「生」字所表現的也僅僅是一種原始、自然的活動,跟詩人情感、心理、理性無關。一方面,此兩個意象本身即呈現了美的特徵,另一方面,這種意象之所以美,又不僅僅因其自然、原始形態的感性呈現,而跟詩人的遭遇、心理、理性等背景緊密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兩個意象,跟詩人的理性既無關,又有關——但理性卻如鹽融水般看不出絲毫痕跡,所謂化境即是如此。
但英美意象派詩中的意象,卻幾乎不是這種自然形態的存在。意思是說,盡管諸如「枝條」「花瓣」等意象是自然存在之物,但它們之出現,卻不是以自然形態和自然的方式出現在詩人「眼」中——詩人眼中看到的首先是地鐵車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亂哄哄的場景、「美麗的面龐」等等這些「社會」存在。在此「社會」存在的背景下,詩人「看到」了有別於此的、不在「現場」的自然之物——枝條、花瓣等等。由此,「枝條」、「花瓣」等意象的出現,雖由現場物直接呈現(通過聯想等)而來,但物的不同屬性,就使其呈現本身就是理性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即有龐德所說的「理性和感性的復合體」。這里「理性和感性的復合體」的另一層意思是指:「枝條」、「花瓣」等這些非現場物的呈現,是詩人直擊現場的人群、面龐等的當下結果——聯想等所表現出的由現場至於非現場的轉換幾乎沒有「過程」,由此當下,而成為感性的直接呈現;至於理性,這時顯然被作為潛意識的存在予以體現的——詩人自己雖對社會、時代及一些具體問題平時有所思想,但這一思想在此時並不以「理性」的面目出現,而是如鹽般完全融入了「枝條」「花瓣」之中。至於到底表現了詩人的什麼理性思想,恐怕詩人跟接受者一樣,是詩人在詩完成之後的事:只不過詩人的「之後」也許是緊接審美意象「出現」之後。也正因此,在這一層意義上,瓊斯的理解也許比龐德更接近意象的本來:「作者使用意象是因為他看到了或感覺到了它的存在,而不是因為他認為使用意象可以支持某種信條或某種美學的或經濟學的制度」,即在意象呈現的當下,「理性」是「沒有」的,即它只以潛意識方式隱藏於感性存在的背後,即,龐德由人群、面龐等「看到」「 枝條」、「花瓣」等,並不是他一開始就「想要」用這些來傳達他什麼「理性」,而是下意識的審美反應。所以,雖說是「感性和理性的復合體」,但這個復合體在呈現的時候,卻只有感性,而「無」理性。意象派詩中的感性意象中的理性,需要詩人和接受者「之後」的審美理解和發現,因此,在作品一經產生就與作者無關這點上,意象派詩人與自己的作品相去的距離也許更大更遠。
因此,理解龐德這一經典作品,既可在了解、把握詩人寫作時的自身遭遇、社會、時代背景的前提下,予以比較接近詩人「本來面目」的客觀理解,也可僅從意象本身來作各人的理解。這又與意象派在藝術主張上其實相當的唯美主義有關。所以,「枝條」、「花瓣」本身即具美感。而且,由詩作本身,我們已可發現並追問:「枝條」為什麼是「濕漉漉的」,「花瓣」為什麼是「黑色的」?這種追問顯然可帶給接受者以理解把握的途徑。而這種追問顯然又跟上一句「幽靈一般」的「面孔」有關。兩相聯系也許就可知道意象派詩人要傳達的「美」在何處了。至於這里「濕漉漉的枝條」、「黑色的花瓣」指向的到底是何種具體意思,我覺得倒用不著深究。說是對現代文明的灰心、失望,乃至絕望,是詩人在那時所感悟到的生命的美的沖動等等的理解,其實對我們欣賞這首詩並產生一種審美的欣悅,並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寫到這里,回過頭來,我才發現,我開始打算做的賞析工作其實一點沒完成,只是把我對意象派的看法——其實還談不上看法,最多算是感受和體會說了說而已,因此,我的題目不得不由開始的「詩歌賞析:《在一個地鐵車站》」而改為「由意象派詩歌《在一個地鐵車站》所想到的……」。聊且在這里跟朋友們談談讀後感吧,則能否有所幫助則不是我所敢冀望的
❼ 求艾略特的《在一個地鐵站口》原文,及賞析......
我想樓主是要龐德的《在一個地鐵站》吧。
在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般顯現,
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
這首詩很短,只有兩行,卻膾炙人口,耐人尋味,原因在於它給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首先從內容上看,主要是寫詩人在陰暗、潮濕的地鐵站台看到一張張花瓣似的面孔及當時詩人的驚喜之情。這一結論從何而來?主要是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合理想像。這首詩上、下兩組形象相對應——即「幽靈般的面孔」和「黑枝上的花瓣」。「面孔」是本體,「花瓣」是喻體。這兩組意象在我們眼前拼湊出了這樣一幅畫面——天是陰沉的,或許剛下過雨,潮濕的空氣中彌漫著物質頹廢的氣味。在城市的某個陰暗的、「濕漉漉」的地鐵站里,人潮湧動,人群像沉默無言的魚,彼此清醒而機械地游動。四周時常有狡猾而戒備的神情,還有一張張不容易看出痛苦的臉。詩人站在這里「黑色枝條」般的地鐵站里,情緒低落,身心疲憊。突然,詩人眼前一亮——一張張天真無邪的兒童面孔出現在詩人面前,他們手牽著手,用充滿稚氣的童聲唱著兒歌……多麼真實可愛,生機勃勃的畫面,讓詩人頓覺美感,這些如「花瓣」般美好的面孔出現得太突然了,如同幽靈般神秘、飄忽,給詩人意外的驚喜,詩人的心境也因之豁然開朗,這些面孔彷彿溫暖的陽光灑進了陰冷的地鐵,融化了詩人冰封已久的心靈……
這首短詩不僅在內容上,富於想像,在思想內涵上更耐人尋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一)「花瓣」不是在嫩綠的枝條上,而是在「濕漉漉的黑枝上」,花瓣的鮮艷與枝條的黑色形成反差,「花瓣」更顯美麗,「黑枝」更令人反感。從中我們可以想像出,詩人對現代都市生活——紙醉金迷、物慾膨脹、人情冷漠的極端厭惡,以及對「真、善、美」的迫切渴求,對一切積極向上,充滿生機的美好事物的憧憬,這兩種情感在「花瓣」與「黑枝」的對比反差襯托下,更顯強烈。
(二)「花瓣」居然出現在「黑色枝條上」,如「花」的面孔居然出現在陰暗、潮濕的環境里,這怎能不讓人驚喜,「幽靈般的面孔」與「黑枝上的花瓣」相映成趣,聯系生活,發揮想像,我們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哲理:社會雖有其黑暗的一面,它醜陋、死氣,但美麗與生機是並存其中的;人生雖然艱難,困境重重,但希望與機遇是伴隨其中的,因此,在逆境中,不應喪失信心;在順境中,應保持憂患意識。
以上挖掘出的內容上的言外之境,思想上的話外之音皆源於「創造性」的欣賞方式,欣賞這首富於想像的短詩所帶來的愉悅,猶如品茶,越品越濃,並且回味無窮……
原來的詩歌較長:
陷入這種紛繁的意象里,我找不到一個出口
心甘情願地被陽光埋入地底。行走
暗無天日的旅行,迷失於內心
只剩下那枚滄桑的石子,喑啞地
表達出一種具體、抽象又含糊的語義
一種深入骨頭的疼痛,踏踏實實
佔有了我的身體。離去
一個孤獨無依的靈魂,被幾羽落寞遮住
這是一趟開往天堂的地鐵啊
我們無數次憧憬的夢想,此刻越來越黑
我看見了風,在一棵光禿禿的樹上哭泣
還有悵惘的流雲,攜著一些憂傷的句子
在我屋後的山頂,仄仄平平
我沿著那句諾言,爬上幻想的手指
盈盈一握。那個夢,那個小城
這些日夜與我十指連心
埋在地鐵里,我一生的熱愛
如此輕易地,造成了對你的傷害
望著這些濕漉漉、黑黝黝的花瓣,我只想
在黑暗的出口,迎來一縷溫馨的陽光……
龐德(1885—1972),是美國著名詩人及評論家,也是意象派詩歌的創始人之一。他提倡以鮮明、准確、含蓄、凝練的意象表現具體事物,而這首《在一個地鐵站》就是意象派詩歌中的精品。
有人說,「透徹地理解」這首詩是困難的。這樣說不無道理。詩既不是對客觀現象的機械反映,也不會直接將主觀感情溢於字面,正因為詩具有「曲寫心靈」的特點,所以要求欣賞者運用想像、聯想等方法,調動自己的情感去理解、感受、體味,從而產生強烈共鳴,這樣即是對詩歌的「再創造」。
❽ 求龐德的在一個地鐵車站的英文賞析
在一個地鐵車站賞析
龐德自己曾在1916年寫道:「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協約車站走出了地鐵車廂。突然間, 看到了一個美麗的面孔,然後又看到一個,然後是一個美麗的兒童面孔,然後又是一個美麗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尋找能表達我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出我認為能與之相稱的、或者像那種突發情感那麼可愛的文字。那個晚上……我還在繼續努力尋找的時候,忽然我找到了 達方式。並不是說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現了一個方程式。……不是用語言,而是用許多顏色小斑點。……這種『一個意象的詩』是一個疊加形式,即一個概念疊在另一個概念之上。我發現這對我 了擺脫那次在地鐵的情感所造成的困境很有用。我寫了一首30行的詩,然後銷毀了,……6個月後,我寫了一首比那首短……
在一個地鐵車站
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
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
------龐德
陰暗而潮濕的地鐵車站,浮現著的一張張臉龐,重重疊疊。淹沒在黑壓壓的人群中,看不見自己行走的身軀,只有一個個陌生的頭顱在眼前交疊,搖晃,隨處都是擁擠,嘈雜,明亮的陽光下,殘留的空隙竟無法容納屬於自己的影子。
作者一瞬間的捕捉,濃縮了整個世界。在大千世界裡掙扎的人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依附自己而存在。近乎相同的表情讓他們擁有了一樣的面孔,一成不變的堅守著固有的生存原則,躲在偽裝的外殼里,如幽靈般虛無的靈魂在堅強、冷漠、自私與無奈中墮落、沉淪。
濕漉漉的黑色枝條意味著什麼?殘酷的現實抑或是頹敗的生活?經過風雨肆虐後的花瓣,零落,散亂,殘忍的殘缺,卻是一種凄美絕倫的嬌艷。他所透露的,是一股力量,不似飛蛾撲火般決絕,不如鳳凰涅磐般壯烈,卻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他是長期的,堅韌的,他需要更大的勇氣和耐力,需要更多的付出與承受,卻更加堅不可摧。
一樣的面孔,零落的花瓣,詩人原本想表達的,或許是一種明媚的東西,然而,字里行間沉積的太多的黑色素,卻讓我感到一種真切的沉重,並懷有深深的恐懼。年輕的我們只能停留在生活的表層,膚淺的感知這個世界,交織著美麗與丑惡,交織著純凈與污濁。撕開生活的一個裂口,窺視那一張張平靜的外表下掩藏著的靈魂,才驀然驚覺,原來,並非刻意麻木,是生活迫使他們平靜,即使歷盡滄桑,即使傷痕累累。生活的磨難讓他們學會了隱忍,學會了堅持,讓他們擁有了這股堅不可摧的力量,因為他們的存在,世界並不曾毀滅。猶如殘存的花瓣,帶來的是整個春天。
十分詳細的參考資料http://tieba..com/f?kz=144461014
❾ 如何分析《在地鐵車站》這首詩
這首詩充分運用了意象派詩人在《詩刊》上發表的著名的意象派三原則:直接處理「事物」,無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絕對不使用任何無益於呈現的詞; 至於節奏, 用音樂性短語的反復演奏, 而不是用節拍器反復演奏來進行創作。〔1〕(P150)聽起來似乎很費解, 實際上這種「意象迭加」的方式, 在我們古代詩歌里非常普遍。著名的如司空曙的「雨中黃葉樹, 燈下白頭人」(《喜外弟盧綸見宿》) ; 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商山早行》) ; 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名詞意象的迭加更為明顯: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龐德曾翻譯過中國古典詩詞, 而且終生不懈地推崇中國詩學。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理解, 是會心式和契合式的。龐德自己也說過, 他這首詩「是處在中國詩的影響之下的」。
正是採用了「意象迭加」的手段, 將比喻與所修飾的意象直接連在一起,中間省去了聯接詞, 這樣就使全詩產生了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這首詩上、下兩組形象相對應—— 即「幽靈般的面孔」和「黑枝上的花瓣」。這兩組意象在我們眼前拼湊出了這樣一幅畫面—— 天是陰沉的, 或許剛下過雨, 潮濕的空氣中彌漫著物質頹廢的氣味。在城市的某個陰暗的、「濕漉漉」的地鐵站里, 人潮湧動, 人群像沉默無言的魚, 彼此清醒而機械地游動。四周時常有狡猾而戒備的神情, 還有一張張不容易看出痛苦的臉。詩人站在這「黑色枝條」般的地鐵站里, 情緒低落, 身心疲憊。突然, 詩人眼前一亮—— 一張張天真無邪的如「花瓣」般美好的兒童面孔出現在詩人面前, 他們手牽著手, 用充滿稚氣的童聲唱著兒歌⋯⋯然而, 「花瓣」不是在嫩綠的枝條上, 而是在「濕漉漉的黑枝上」,花瓣的鮮艷與枝條的黑色形成反差, 「花瓣」更顯美麗, 「黑枝」更令人反感。從中我們可以想像出, 詩人對現代都市生活—— 紙醉金迷、物慾膨脹、人情冷漠的極端厭惡, 以及對真善美的迫切渴求, 對一切積極向上、充滿生機的美好事物的憧憬。這兩種情感在「花瓣」與「黑枝」的對比反差襯托下,更顯強烈。但從另一方面說, 「花瓣」居然出現在「黑色枝條上」,如「花」的面孔居然出現在陰暗、潮濕的環境里, 這怎能不讓人驚喜, 「幽靈般的面孔」與「黑枝上的花瓣」相映成趣, 聯系生活, 發揮想像, 我們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哲理: 社會雖有其黑暗的一面, 它醜陋、死氣, 但美麗與生機是並存其中的; 人生雖然艱難, 困境重重, 但希望與機遇是伴隨其中的。因此, 在逆境中, 不應喪失信心; 在順境中, 應保持憂患意識。
❿ 龐德的《在一個地鐵車站》賞析有沒有啊
在龐德看來,「意象」是「一剎那思想感情的復合體」。詩人捕捉到怎樣的瞬間呢?那是很多現代人走出地鐵站的一瞬間。地鐵,這一現代社會的產物,是現代社會匆匆忙忙的象徵。在地鐵里人們從一個地方上車,在漫長的黑暗隧道中渾渾噩噩的趕路,不知道方向,不知道有沒有風險。人們面對著模糊茫然的臉,心情也是茫然的。在地鐵裡面,人們永遠是趕路的人,容不得片刻的停留。正如現代社會的人們,整日的只顧趕路趕時間,漂浮在城市的迷陣里。所以,那些剛從地中出來的人們,臉上一定帶著微笑,表情一定很輕松的。就是這一瞬間被詩人捕捉到了。 「幽靈」,詩人用這樣的詞表現了那些面孔的迷人和一閃而逝,以及生命的生機勃勃。那花瓣想來也有「一枝梨花春帶雨」的美麗和生命現象,那黑色的枝條給人一種凝重而堅強的印象,正說明人類生命的茁壯 。 這首詩是意象派的代表作,看似簡單的兩句詩全面反映了一派詩歌的所有特點。詩人從紛紛擾擾的社會生活中提煉出最凝練的意象,寫成極其優美的詩句。兩句詩,兩個凝練的意象蘊含了豐富的內涵,令人想像無窮,回味不盡。正如詩人所說:「一生之中能描述一個意象,要比連篇累牘的作品好。」這首詩足以使他在世界詩歌使上佔有顯著的一席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