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急!!!求告知!!!一本日本懸疑小說!!!發生在倫敦地鐵站的故事!!!
島田莊司有寫過,出雲傳說7/8殺人事件,跟你說的一摸一樣的情節,去看看吧,但是是日本的地鐵站啊? 我家裡還放的這本書我專門查過的
考慮你是在手機上看的,可能你看的是改寫過的版本
2. 倫敦地鐵大爆炸作文400字
乘地鐵 我和媽媽來到了文殊院站坐地鐵。 來到了站點,人們一涌而進,真熱鬧呀。寬闊的道路人來人往,燈火通明,密密麻麻的人們有的在自動售票機前購票,有的在電梯口等電梯,還有的在地鐵口等待著地鐵的到來。 地下開發得真好、真大。我們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自動售票機。我們選擇了到桐梓林,媽媽放入了10元紙幣,「嗞」的一聲,裡面彈出了四枚1元硬幣和兩張卡,真有趣!我們把兩張卡刷一下,過道門一下子打開了,我們歡天喜地地進去了。 我們來到了地鐵口,找到合適的位置等了起來。等了一會兒,我才發現一個全副武裝的機器像老鼠一樣在往前跑,慢慢地停了下來,人們走了進去。地鐵里有歡呼聲、笑聲、談話聲,不時有幾位叔叔和爺爺在看報紙,幾位婆婆在聊家常,幾個姐姐在看..
3. 倫敦地鐵的簡介
倫敦地鐵(London Underground)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下鐵道,於1863年1月10日正式投入運營。
倫敦地鐵總長402千米,最大時速96千米/時。
2021年6月,倫敦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宣布,倫敦地鐵隧道和車站將在2024年底前實現4G信號全覆蓋。
4. 倫敦地鐵區域線的歷史
區域線已復有悠久的歷史。它由制大都會區域鐵路(英文:Metropolitan District Railway,簡稱:MDR)於1868年至1905年間興建。MDR後來被查爾斯·耶基斯(Charles Yerkes)收購了,並成為「地鐵(Underground)」組合的一部分,直到30年代國有化為止。
路線分支至烏克斯布里奇和豪斯羅西部,但現在已由皮卡迪利線(Piccadilly Line)運作。而往東的服務遠由自1910年6月1日起的艾塞克斯的濱海紹德森(Southend-on-sea) 的城鎮,到自1911年起的舒伯里內斯,這服務直到1939年9月30日停止。在1883年的3月1日至1885年9月30日,這路線服務也至伊令大道 (Ealing Broadway) 到溫莎 (Windsor, Berkshire)。
5. 世界地鐵之父是誰,他和地鐵的故事
世界地鐵之父是查爾斯·皮爾遜
1843年有「地鐵之父」之稱的英國律師查爾斯·皮爾遜建議修建地鐵。進過了20年的醞釀和建設,世界上第一條快速軌道交通地下線(地鐵)與1863年1月10日在輪動正式運營。它標志著城市軌道交通在世界上誕生。用明挖法施工的倫敦地鐵,通車時採用蒸汽機車牽引,線路全場6.5km。
由於列車在地下隧道內運行,盡管隧道里煙霧熏人,但當時的倫敦市民甚至是皇親顯貴們都樂於乘坐這種地下列車,因為在擁擠不堪的倫敦地面街道上乘坐公共馬車,其條件和速度還不如地鐵列車。世界第一條地下鐵道的誕生,為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發展公共交通取得了寶貴經驗。
(5)倫敦地鐵站的故事擴展閱讀:
經過四年的施工,攻克了技術上的各種難關,世界上第一條地鐵於1863年1月10日正式開通。滑稽的是,在它尚未出生之時,倫敦《泰晤士報》已經提前判處了地鐵的死刑。
這家大名鼎鼎的報紙確信,倫敦市民持有與時任首相帕麥斯頓勛爵相同的觀點,即不會乘坐地鐵:「民眾普遍反映地鐵即便能建成,但由於其高昂的票價也難以運營下去。
甚至人們認為地鐵運行的空間是骯臟和黑暗的,遍地是老鼠,周圍也會布滿下水管道,他們不會為了通過這種煙霧繚繞的隧道,而放棄在清新環境下乘坐公共馬車。」
他們大錯特錯了。行駛在地下,由蒸汽機車牽引,木材製成的車廂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更為有趣的是,走進車廂還有煤油燈提供照明。因此,多達4萬倫敦市民在全部7個地鐵站排起長隊等待感受這一新鮮事物。
盡管初生的地鐵絕不完美:地鐵的蒸汽機排出的水蒸氣,燃料燃燒產生的煙霧,煤油燈泄漏的煤氣全部集聚在隧道內,使得地鐵隧道內終日濃煙滾滾,氣味嗆人,令人難以忍受。
一如《泰晤士報》尖刻的評論(「提到地鐵總是想到黑暗和惡臭的隧道」),但地鐵終究解決了困擾倫敦人的通勤問題,它的發車頻率為每15分鍾一班,在高峰期每10分鍾一班,因此受到了公眾的追捧。
僅1年時間,倫敦的地鐵就運送了近1000 萬人次的乘客。1868年的一篇報道聲稱,「地鐵線路的修建不僅令英國,還令全世界都感到震驚。大都會鐵路的收入是每周每公里不低於1000英鎊。」這個數字居然是當時整個英帝國鐵路干線收入的12倍。
6. 倫敦地鐵站的怪名字都有什麼來歷
如果是第一次看到倫敦地鐵地圖,你肯定會發現,它的想像力不僅體現在突破性的設計上。地鐵站的名字同樣引人好奇,甚至有些古怪。有的似乎更適合用在中世紀的奇幻小說(騎士橋、女王道)或者兒童書籍(皮卡迪利廣場、大象城堡)——還有的至今都會讓倫敦人啞然失笑(謝珀德-布希、考克福斯)但之所以使用這些名字,並不僅僅是為了給穿梭於倫敦地下的人們營造想像的空間,其中一些名字的來歷甚至要追溯到1000年前。我們從中選出了自己最喜歡的10個名字,探尋它們的真正來歷。
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這個名字少了一個"n"(圖片來源:Alamy)
科芬園(CoventGarden):如果不是因為在中世紀誕生之後不知何時少了個"n",這個地鐵站(以及周圍的商場、歌劇院和社區)的名字似乎無需解釋。到13世紀,這里還是一片用圍牆隔開的果園和花園,歸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修道士所有。他們稱之為"大教堂和女修道院的花園"(the garden of the Abbey andConvent),後來自然而然演變成了"女修道院花園"(Convent Garden)。在修道院解散運動中,這里被亨利八世查封和分發出去,隨後成為了一片居民區——到了17世紀,人們對這里的印象與它最初的宗教淵源已經大不相同。它成了著名的紅燈區,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還針對這里的玫瑰酒館(RosenTavern)妓院創作了雕塑。這里後來經過清理,如今已經成為倫敦最著名的旅遊勝地,科芬園也成為了皮卡迪利線同名地鐵站的所在地。
光是名字似乎還不夠,地鐵站外面的購物中心門前還真的有大象城堡雕塑(圖片來源:Alamy)
大象城堡(Elephant& Castle):這是一個較為異想天開(也較為令人困惑)的地鐵站名。它位於倫敦南部,這個怪異的名字很有可能來自Worshipful Company of Cutlers——這是中世紀的一個由專門製作刀劍的工匠組成的協會。他們1622年獲授勛章,上面有一頭大象,還拖著一座城堡。通常認為,大象指的是用於製作刀劍把手的象牙。城堡又是何意?可能是為了表明大象的龐大身軀,因為中世紀的歐洲很少有人見過大象。不過,由於這些刀匠可能在1415年那場具有決定意義的阿金庫爾戰役中為亨利五世提供過武器,因此有人認為,馱著城堡的大象表示對國家的支持。
但西里爾·哈里斯(Cyril MHarris)在他的《名字背後大有深意:倫敦地鐵站名稱探究》(What's in a Name?: Origins ofStation Names on the London Underground)一書中寫道,無論如何,當一座名叫大象城堡的酒館18世紀出現在這里時,似乎就是為了對此地的刀匠們表達敬意。刀匠可能早已離開此地,那個酒館可能也在1959年遭到拆除,但它們的影響至今仍在周圍的購物中心——那個酒館的前門現在就坐落在那裡——和站名上得以體現,貝克盧線和北線在這個站點交匯。
就連一本正經的倫敦人都看得出這個名字所蘊含的幽默感(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考克福斯特(Cockfosters):這個名字聽起來似乎不雅(譯註:cock指"公雞"或"男性生殖 器",foster的意思是"養育"),但令人意外的是,它的來源卻很有皇家范兒。作為皮卡迪利線由南到北的終點站(以及周圍郊區的名字),考克福斯特曾經是Enfield Chase的所在地,這是一個佔地近8,000英畝且棲息了3,000隻鹿的皇家公園——這里還居住著一些護林員(forester),負責保護公園免遭盜伐。首席護林員的頭銜就是Cock Forester。"cockfoster"最早的文字記錄可以追溯到1524年。而在1613年,一棟房子也以同樣的名字記錄下來,那裡可能正是首席護林員的住處。
奇怪的是,這個名字跟一位薩克遜首領關系密切,反倒與按喇叭沒什麼關系(圖片來源:Alamy)
圖庭貝克(TootingBec):倫敦南部的圖庭社區(Tooting,倫敦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就住在那裡)可能有很多汽車和巴士,但作為倫敦北線地鐵沿線的一片區域,圖庭寬街和圖庭貝克的得名都不是來自於這種現代化交通工具發出的噪音(譯註:toot有"按喇叭"、"嘟嘟聲"之意)。它的真正來歷要追溯到1,300多年前。
當盎格魯-撒克遜人在5世紀征服英國時,他們不僅改變了這里的社會,還改變了語言——我們現在把當時的語言稱作古英語。至今都能在地圖上看到當時的烙印,不僅限於倫敦,還包括整個英國;盎格魯-撒克遜的後綴"-ham"(例如伯明翰,Birmingham)的意思是家園,而"-ton"(例如布萊頓,Bringhton)則是指農田。此外,"-ing"的意思是屬於某人及其下屬,或者與某人及其下屬有關系。所以,帕丁頓(Paddington)的意思就是屬於帕達(Padda)及其部落的農田,肯寧頓則是屬於Cēna人的農田——而最早記錄於7世紀的圖庭(Tooting)則屬於托塔(Tota)或其朋友。
圖庭貝克(Tooting Bec)名字的後半部分源自法國諾曼底的這個大修道院(圖片來源:Alamy)
但在諾曼底人1066年征服英國時,他們沒收了撒克遜的土地,將其分配給自己的擁護者……同時為其賜予新的名字。其中一個獲得封地的是諾曼底的Bec-Hellouin大修道院,它獲得了一片曾經屬於撒克遜首領托塔的土地。這種種因素融合在一起,就湊成了今天這個看似毫無意義的名字:圖庭貝克(Tooting Bec)。
盡管聽起來高大上,但騎士橋的名字可能與騎士毫無關系(圖片來源:Alamy)
騎士橋(Knightsbridge):如今,這片位於倫敦西部的地區有一個與之同名的地鐵站,這里以高房價和高檔商場著稱(哈羅茲和哈維·尼克斯百貨都在這里開設了旗艦店)。但雖然名字聽起來高大上,但騎士橋——最早於1046年記載為Cnihtebricge,1364年演化成Knyghtsebrugg——卻讓人想起艱辛的過往。
bridge(橋)這個詞來自古英語里的"brycġ",意思與現在相同。而在這里,它指的是橫跨維斯本河(West Bourne River)的一座橋——這是倫敦眾多"失落的河流"中的一條,因為19世紀修建的下水道系統而改道。而"Knight"指的是男孩或年輕男性,尤指被他人僱傭之人。這里的年輕男性或許曾經受雇維護或防禦這座橋。也有可能他們只是在這里閑逛:"關於騎士橋這個地名,有一種解釋認為當地年輕人經常在這里閑逛。"《倫敦地名手冊》(The Book of London Place Names)的作者卡洛琳·塔加特寫道。隨後的幾個世紀,騎士橋的狀況也 沒有好轉。由於地處偏遠,所以麻風病患者和屠夫紛紛聚居於此。到18世紀,這里甚至成了劫匪的樂園。
即便是在19世紀初(正如這份1820年的印刷文件所示),騎士橋仍是倫敦的一個僻靜的前哨(圖片來源:Alamy)
梅達谷(Maida Vale):如果這個名字讓你聯想到英國的擠奶女工(milkmaid)和鬱郁蔥蔥的山谷(Valley),那你只猜對了一半。這片地勢低窪的地帶的確被當地人稱作"谷",但這個位於倫敦西部的地鐵站及周圍的社區卻與"少女"(maiden)毫無關系。(由於英國人喜歡諷刺,所以這已經算不錯了。例如,薩瑟克區的仕女巷(Maiden Lane)竟然是因為那裡曾經有很多妓院而得名。)事實上,Maida是義大利卡拉布里亞的一個小鎮,因為英國人1806年在當地的一場大戰中碾壓拿破崙聯軍而聞名於世。(滑鐵盧站和特拉法加廣場的名字也來自於類似的勝利。)一個名叫"梅達英雄"(Hero of Maida)的酒館也是為了紀念那場勝利。雖然酒館後來消失了,但卻在1915年將名字"傳給了"這條街道和帕丁頓線的這個車站。
這個車站的名字跟少女沒有關系(圖片來源:Alamy)
阿爾德蓋特(Aldgate):如今,位於倫敦市區東部的阿爾德蓋特隨處可見玻璃幕牆覆蓋的高層建築和熙熙攘攘的街道。但無論是這一坊之地(ward)還是附近的兩個地鐵站——大都會線和環線交匯的阿爾德蓋特站,以及哈默石密與城市線和區域線交匯的阿爾德蓋特東站——當年得名時的情形都跟現在大不相同。大約在公元190年左右,倫敦當時還叫朗蒂尼亞姆(Londinium),是一座被羅馬人統治的城市。當初的城市有6個大門,其中一個就位於此處。這些大門(和城牆)幾經修繕,一直保存到18世紀。這里的大門就被稱作阿爾德大門(Aldgate)。
阿爾德蓋特雖然看起來很現代——但它的名字卻一點也不現代(圖片來源:Alamy)
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種是這個名字來自"all-gate"(所有人的大門),因為與其他大門不同,這個大門不收費(所以是從"向所有人開放"引申而來的)。另外一種則是這里有一個酒館,專門為剛來到這座城市的人提供麥芽酒(ale)——因此這個大門被稱作"ale-gate"(麥芽酒大門)。大門本身在18世紀60年代拆毀,以緩解擁堵。但隨著沼澤門(Moorgate)和阿爾德蓋特兩個地鐵站(更不用說主教門坊、新門街和路德門山了)的建成,它們已經成了倫敦人日常通勤中的常用詞彙。
每天有成千上萬人經過皮卡迪利廣場站,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來自幾百年前的一個笑話(圖片來源:Alamy)
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Circus):別光想著雜技演員和跳舞的小狗,這個地鐵站(和倫敦地標)的名字並非來自早已被人遺忘的馬戲團,而是源自"circus"的另外一個意思——多條街道的交叉路口。(這也可以解釋半英里以外的牛津廣場(Oxford Circus)地鐵站的名稱由來)。但它名字的另外一半則來自幾百年前的一個笑話。
"皮卡迪爾"(piccadill)是一種大號的荷葉邊領,曾經在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流行一時——看看伊利莎白一世女王的畫像就明白了。倫敦有一個名叫羅伯特·貝克的裁縫就靠著製作大號的荷葉邊領發了財……他還在1611年花錢在此修建了豪華宅邸。對於一個"身份卑微的"裁縫而言,這個房子顯然有點過於豪華了,因此人們都把它稱作皮卡迪利禮堂(Pickadilly Hall)。這種詼諧幽默的說法一直流傳下來:直到1819年,這里出現了交叉路口,也被自然而然地命名為皮卡迪利廣場。而1906年建成的地鐵站也沿用了這個名字。
這座地鐵站和這條道路的名字都是為了紀念女王兒時的快樂時光(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女王道(Queensway):這個位於中央線的地鐵車站及其所在的街道之所以被命名為女王道,並非泛指,而是特指維多利亞女王。你或許能夠想到,這位當時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直到2015年,這個記錄才被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打破),也被人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紀念。光是在交通方面就有很多,包括維多利亞車站、維多利亞線以及許許多多的道路名稱。但女王道卻有一個十分甜蜜的故事:維多利亞女王小時候在肯辛頓宮度過,她那時候經常在這里騎馬,繼位後便把這里改名,以紀念自己。
這個名字是否來自一片被修剪的山楂林?(圖片來源:Alamy)
謝珀德-布希(Shepherd'sBush):這個位於倫敦西部的地方有兩個地鐵站,一個是中央線的謝珀德-布希站(Shepherd's Bush),還有一個是環線與區域線交匯的謝珀德-布希市場站(Shepherd Bush Market)。盡管這里如今人多繁忙,四通八達,但卻曾經是一個遠離倫敦市中心的鄉村地區。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一種關於這個怪異名字的解釋:"sheperd's bush"指的是牧羊人通過修剪山楂林搭建起來的庇護所。但有人表示,這個地名來自一個人名(在1635年記錄為Sheppards Bush Green)——當然,這似乎迴避了問題的關鍵:究竟誰是謝珀德(Sheppard)?又是什麼讓他的那片灌木林(bush)如此著名?
7. 倫敦地鐵的簡史
1829年以前,倫敦完全沒有任何供大眾使用的交通工具。1829年誕生的公共馬車,行駛路線固定,距離很短,每個乘客收費1先令,顯然既不是普通民眾可以輕易搭乘的。
從1800年到1831年間,倫敦人口從不足100萬上升到175萬,城市中心布滿了房屋,街道越發狹小不堪,高峰時間出租馬車形成擁堵,交通成了倫敦的一大難題。
倫敦市組織了交通委員會徵集方案,律師查爾斯皮爾森提出了修建「倫敦中央火車站」的設想,他認為只要火車通到城市中心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而一群承包商提出的要在倫敦修建一條地下道路的設想:他們認為人和車完全可以在地下通行。這兩個想法結合了起來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地鐵的概念。
1861年,在修建這條世界上誰也沒見過的地下鐵路之前,倫敦各大報章對它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猜測,比如地道會不會塌下來,旅客會不會被火車噴出的濃煙毒死之類。
當時的地道掘進方法也很笨拙:先把地上部分的住戶全部搬遷,工人們從地面向下挖掘一條10米寬6米深的大壕溝,用黃磚加固溝壁,再搭成拱型的磚頂,然後將土回填,在地面上重建道路和房屋,耗資巨大。為了把蒸汽機車排出的濃煙引出地下,建好的隧道還要鑽出通風孔。
1862年,當地鐵挖到一條小河的岸邊時,河岸發生了坍塌,工地灌進了兩米多深的河水。腳手架橫七豎八地泡在水裡,一片狼狽的場面。貝克街的地鐵壁畫描繪了這一場景。
1862年中,4.8公里長,7個停靠站的地下鐵道基本完工了。蒸汽車頭開進了地下,大約40名官員乘坐在沒有頂棚的木製車廂里對地鐵進行了第一次巡遊。這個場面也被記錄在了貝克街壁畫上:車廂類似大型的煤礦運煤車,紳士修女們的肩膀以上的部分全部暴露在外,每到一站,人們脫帽歡呼,以表達喜悅之情。
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條地鐵——倫敦地鐵運行。 從1863年第一條地鐵獲得成功開始,嘗到地鐵甜頭的倫敦人就開始考慮修建第二條地鐵了。同一年,工程師約翰福勒(JOHN FOWLER)提出倫敦地鐵建設應該從直線向環線發展。四年以後,環線地鐵(CIRCLE LINE)投入建設,1884年完工。
穿越著名的泰晤士河時,因為地下掘進技術技術還不成熟,第一條鑽洞鑽出的隧道雖然橫穿了泰晤士河,但卻窄小得無法修建鐵路,成了一條地下人行道。有專人在隧道門口收費,1便士可以走一次,在隧道開放的頭15個星期里,有100多萬人穿行。1869年,這條地道被拓寬,改建成了地下鐵路是東倫敦地鐵的一部分。
此後,幾百公里的地鐵採用了成熟的地下挖掘技術,繼大都會線和環線的建設與開通,倫敦縱橫交錯的地鐵網終於開始形成。
1898年,連接城市南部與金融城的地鐵:滑鐵盧與城市線(WATERLOO & CITY? LINE)開通。
1900年,橫貫整個倫敦的中央線(CENTRAL LINE)也完成了。這條地鐵因為隧道寬大、機車和動力系統也更強大,因而更為經濟。2個便士就可以買一張票。
接下來的一戰和二戰中,倫敦的地鐵的修建被迫停了下來。人們通過地鐵將婦女和孩子們向比較安全的農村和郊外疏散。
1940年後,倫敦地鐵的隧道擔當起了防空洞的作用:成為了戰時的軍事指揮中心、戰時工廠、醫院和市民的避難所。丘吉爾本人就是在一處小地鐵站里繼續工作的。《魂斷藍橋》里瑪雅和軍官羅伊躲空襲的防空工事就是倫敦地鐵的滑鐵盧站。沿著月台倫敦人安排了床鋪。老人和婦女就睡在那裡,按照1940年10月28日的記載,因為供不應求,還需要買票預定這樣的床位。
1948年計劃的縱貫倫敦的地鐵C線,也就是今天的維多利亞線(VICTORIA LINE)拖到1959年才真正開工,1962年完成了第一段。1969年3月7日,由女王剪綵宣布完工。但實際上,這條線路的最後一段直到1971年才修完。
1949年計劃的朱必利線(JUBILEE LINE)及其延長線完工更晚。從設計到完成花了30年,1979年才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