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東平有運河嗎
東平不僅有運河,還有相關的運河文化。下面是東平介紹,希望能幫到您。
東平之通京杭大運河,始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代朝廷為了解決山東境內大運河漕運梗阻,實現南糧北調以濟京師,至元十八年十月,元世祖派兵部尚書李奧魯赤帶領都水監官員及水利專家到濟州作實地測量與度劃,並於次年開工,經過兩年施工,開鑿了南起任城(今濟寧),北至須城縣(今東平)安民山的濟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世祖又下令開通了引汶濟運由安民山至臨清接御河的會通河。至此,破解了山東運河漕船水陸不暢的難題,而運河也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東平運河南從新湖鄉小河涯村入境,北到戴廟鄉十里堡村出境,總長約30公里。其通航時間前後約七百年。
會通河開鑿於元代,而繁盛於明清。這條古代黃金水道的興衰史,也是東平社會發展的興衰史。在漫漫七百年間,它為東平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歷史文化遺產,使我們至今受用不盡。近年來,中共東平縣委、東平縣人民政府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對運河文化遺產不僅高度重視,而且進行了系統保護,圍繞建設「生態東平,江北漁鄉」這一總目標,對大運河水系的開發利用,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科學規劃,全面布局,突出重點,分期開發」的總體方針。並依據這一方針,採取了一系列保護和開發東平段運河的重大舉措,並取得了顯著成果。
東平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
東平境內有著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主要有著名的引汶濟運工程戴村壩、運河之畔的明珠城市州城、運河風景名勝區東平湖以及重要碼頭大安山、戴家廟等。
中國運河史上的偉大工程戴村壩。元朝統一中國後,為了通過隋代運河實現南糧北調,解決山東境內水陸轉運問題成為當務之急。元朝派都水監郭守敬實地堪察拿出解決方案。郭守敬採取在魯西低窪平原上開鑿運河的方法,通過引泗水、汶水匯於濟寧城南而入淮,然後在匯合處開一新河分水北上超過「南旺水脊」,又鑿通了濟州河通往臨清的河道會通河,從而較好地解決了航運不暢的問題。但這一局面保持了不足百年,由於黃河頻繁決口,運河淤塞嚴重,逐漸形成河通水不足的困難局面,嚴重影響南糧北運保障京都,疏浚河道遂成急務。元朝工部尚書宋禮採納農民水利專家白英「引汶濟運」的建議,在東平境內大汶河上築壩,截汶水入於新開挖的小汶河,至汶上南旺脊頂,通過建閘控制南北分水,使引汶之水七分流北,三分流南,即所謂「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抬高運河水位;同時,把南旺、安山、馬場、昭陽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水櫃」,並引兗州、青州、濟州三州泉水,補充運河水源,從而有效地解決了運河「瓶頸」南旺因地勢高南水北上不暢和水源不足的問題,實現了運河的長期暢通。這一治運的關鍵工程,就是戴村壩。戴村壩初建於永樂九年(1411年),後經多次維修加固。整條壩為南北向,形狀略呈孤形,其弓背對著迎水面。戴村壩壩體結構分為三段,南為滾水壩,中為亂石壩,北為玲瓏壩。三段壩體中,北段玲瓏壩比南段滾水壩高10厘米,中間亂石壩比滾水壩高20厘米,形成兩邊不對稱低凹而中間凸出狀。如此設計,可形成三壩分級漫水,達到排洪防溢,調蓄汶水以濟運的目的。清道光二年(1822年),維修大壩時,在壩東北增築比壩平面高2米,長260米的三合土壩一座,當石壩漫水位超過2米,此壩即自行漫水,從而巧妙地起到泄洪保壩作用。在石壩與三合土壩之間,有一道呈東北西南向長約千米的堤防,名太皇堤。堤的迎水面為石砌。此堤作用在於當豐水期水量過大過猛時,水頭至此而碰壁南流,從而緩解水的流速,以確保主壩安全泄洪。戴村壩南北總長約3000米,壩頂寬約10米,在大汶河與大清河相接處,如長龍卧波,似猛虎鎖關,極其雄偉壯觀。戴村壩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可以說,沒有戴村壩,就不會有山東運河的暢通,不會有明清兩代的漕運繁榮。戴村壩引汶入運的奇妙構想,與四川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一樣,堪稱世界水利建設史上第一流的偉大構思,它的設計之精巧,製造之精工,運用之精妙,分水之精確,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度智慧,得到國際水利界專家的高度評價,很久以來,就享有「中國第二都江堰」的美譽。其實在我看來,戴村壩遠比都江堰偉大的多,都江堰僅起地域導流的水利作用,而戴村壩的實際效用,不僅在經濟上保障了南糧北運,以濟京師,而且因為這一交通大動脈的暢通,政治上有利於封建王朝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文化上促進了南北大交流和各民族文化心理的認同,形成了明清以來社會的長期穩定。避免了歷史上三國鼎立、南北分治、五胡亂華等分裂混亂局面的出現,對於國家來說,這比任何經濟利好都更加重要。
運河之畔的明珠——州城。大運河的開通,給東平留下的另一個巨大文化遺產是州城。州城原為東平故城,自宋咸平三年(1000年)立城,一直是東平府、路、州、縣的治所駐地,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州城的興衰與運河的興衰緊密相聯。州城繁榮於金元之際,此時也正是大運河貫通之時。金元時期,元朝設東平路,嚴實任東平路總管。據《東平州志》記載,此時的東平路領54州縣,是東平建制史上管轄范圍最大的時期,也是州城經濟文化達到鼎盛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州城,商賈雲集,百業興隆;店鋪鱗次櫛比,作坊星羅棋布;運河上帆檣林立,軸艫相連,拉纖號子聲聲,燈火日夜不息;岸邊車馬喧囂,貨物堆積如山。當地產的花生、棉花、布匹、蒲編等農副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往四面八方;南方的茶葉、絲綢、竹器、食糖;北方的皮貨、煤炭、木材、雜品等,經運河而匯集於此,又由此再經運河而分散到全國各地。江、浙、皖、晉、秦客商潮水般湧入州城,各類商會的樓堂館所傍河而立,金店、銀號、書坊、筆庄,以及酒樓、戲台、葯鋪、茶肆等等遍布城區。以致義大利著名旅遊家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贊嘆「這是一座雄偉美麗的大都市,商品與手工藝製品特別豐富。河中船舶往來如織,僅看這些運載著價值連城的商品的船舶噸位與數量,就會令人驚訝不已。」詩人高適更寫下了「高城回首一長嗟,市聲浩浩如欲沸」的贊美詩句。州城不僅經濟發達,文化尤為繁榮。東平路在嚴實父子管轄下的半個世紀,社會穩定,府學興盛,南北才俊,咸集州城。出現了以大戲曲家高文秀為代表的東平作家群,勾欄瓦舍,遍布城中,笙歌舞樂,日夜不息,使東平成為中國北方除大都之外的著名戲曲之鄉、雜劇重鎮。特別是府學的興盛,培養了大批人才,以至有「朝中官員,半出東平」之說。更令東平人驕傲的是,元代還產生了大科學家王楨,他所著的《農書》,成為世界農學史上的名著。在元末明初,又產生了《三國演義》《水滸傳》作者羅貫中,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四部古典小說半出東平的罕見奇觀。這座繁華的城市裡,古建築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文廟、關帝廟、火神廟、城隍廟、鎮武廟;報恩寺,清真寺;狀元府;山陝會館以及各類牌坊,如宋代的梁顥梁固父子狀元牌坊、武進士武之大的龍門連躍牌坊等功名和節孝牌坊,號稱「七十二架」之多。還有不少烙印著運河文化的古遺址等等。古代州城生態環境極好。據清道光《東平州志》記載,會通河一帶名泉甚多,著名的即有半畝泉、游龍泉、雙鳴泉、永旺泉、靜深泉等三十餘處。泉多林必茂。入夏以後,運河岸邊,泉水之畔,白楊綠柳,濃蔭蔽天;奇花異草,爭妍斗艷。遊人踏青賞景,漫遊林下,聽百鳥之歡鳴,觀河上之帆影,如同在畫圖中。故民國《東平縣志》美其「夏秋之交,不亞江南」。
與大運河靈肉一體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東平湖。歷史上,大運河進入東平境內後,在今戴廟鄉注入黃河的地方,與大清河流向基本平行,相鄰而不相交,現在的東平湖,實際上是大清河入黃前的一片低窪水澤,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東平湖水庫時,才把大運河和大清河入黃口融匯一起,成為中原地區最大的平原水庫——東平湖。由是,也可以說,東平湖文化,也就是大運河文化。現在沿湖大安山至戴家廟一帶三十多里,都曾是京杭運河商貿經濟和民間藝術的繁華帶。清道光《東平州志》記載,大安山和戴家廟分別建有河閘,有專司此職的閘夫。兩處都是商賈往來,百工聚匯,貨物集散,生意興隆的水陸大碼頭。2007年夏,我在做大運河調查時,聽大安山曾做過運河船工的村民說,該村傍運河而建,曾有七十二條胡同,條條通向運河。戴家廟曾有十條大街,每一條街道都通向運河。市列珠璣,戶盈管弦,經濟文化皆極一時之盛。那時,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語,叫「大安山到戴廟,一黑夜不睡覺。」意思是兩個大碼頭之間,河面上桅桿林立,燈火交織,市聲如沸,形同白晝。據一位曾在運河上闖盪大半生的八十多歲老船工說,那時,運河上最多時一天曾過48幫船隊(每幫船隊100艘船)。可以想像,五千艘運糧船蓬帆高掛,銜尾而行,如神龍遨遊,不見首尾,該是一種多麼壯觀的景象!故此「會河帆影」成為東平古八景之一,至今仍留在運河兩岸人們的記憶里。河湖融為一體後,東平湖總面積627平方公里,蓄水量40億立方米。目前,常年水面200多平方公里。成為青山環繞,綠柳垂岸,碧波葦盪,銀鷗翔天,天然一幅優美畫卷的風景名勝區。東平湖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湖中有魚類、貝類等水生動物60餘種,水生植物40多種,年產量在3000噸以上。東平湖周圍多山,以臘山國家森林公園最為著名,這是一座道教名山,山上有三清宮、藏經閣、古戲台、玉皇殿等眾多古跡。與臘山相鄰的六工山建福寺,是中國四大民間武術之一子午功的發源地。至今保存著子午功創始人水滸英雄武松、魯智深的練功房等遺跡。湖中有島,名無影山,傳說曾是水滸英雄劫持生辰後藏身的地方,今改名聚義島。島上文物眾多,有藏梅寺、晁蓋墓、鍾鼓樓等。聚義島是理想的避暑勝地。這里夏日清風習習,夜涼如秋;島岸綿長,沙白如雪,是優良的天然浴場。環東平湖一帶,還有國保級文物白佛山隋代大佛、稻屯窪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級名勝洪頂山北朝摩崖刻經、司里山摩崖石刻造像群、舊縣鄉楚霸王墓等許多珍貴文物古跡。
總之,東平的運河文化,積淀深厚,豐富多彩。是歷史留給我們當代人的一筆極其寶貴的文化財富。
建設東平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的意義、原則及措施
中共東平縣委、東平縣人民政府認為,運河文化是一項蘊藏巨大的人文資源,做好這篇大文章,既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也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對促進和發展縣域經濟,具有無可估量的現實意義。
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直接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選擇越來越寬,需求也越來越高。時尚娛樂、休閑娛樂、文化娛樂,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縱貫中國南北,綿綿數千里之長的京杭大運河,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獨特內涵的運河文化,覆蓋面積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對人們的文化意識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穿透力。發掘和弘揚運河文化,就是弘揚傳統優秀民族文化。在當今國際經濟一體化,外來文化日益侵蝕本土文化,文化出現多元化交融的社會轉型時期,喚醒人們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崇敬意識、保護意識、傳承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因素。
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是發展當地旅遊產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運河文化是一種跨地域,跨時空的開放性文化,它吸納了佛、道、儒各家文化,融匯了吳越、楚湘、齊魯、燕趙等區域文化,以在歷史邃道中流動的方式,加強了運河兩岸各族人民的心理認同,對促進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產生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留下了無數文化瑰寶。進入21世紀後,我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旅遊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而文化正是旅遊的靈魂和打造旅遊品牌不可或缺的要素。缺乏文化內含的旅遊資源,註定不會成為遊人趨之若騖的熱點。運河遺址遺存文物古跡,以它特有的文化內涵和持久的生命活力,必將表現出強大的磁性,每建成一處景點,都會成為人們的爭相觀覽之地。運河作為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典範實踐和傑出創造,已被公認為是「活著的文化遺產」,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必將成為拉動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資源。特別是東平,境內有古梁山泊遺存水域東平湖這一孕育了舉世聞名的水滸故事的寶貴資源,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的建設,將會造成水滸文化旅遊線上的火爆熱點。
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可以有效保護運河兩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百年來,在東平運河沿岸形成的以民俗文化為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構成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流行於運河兩岸的民間風俗敬河神、賽龍舟、踩高蹺、舞獅子以及民間武術、燈會等等,過去因為運河的衰落,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也趨向冷寂,甚至面臨失傳。通過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可以有效的保護這些民俗文化在強勢的現代時尚文化沖擊下不被丟棄,並使這些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成為旅遊景點上最富有生命活力、最吸引遊人眼球的獨特文化形態。例如,曾經是運河碼頭的戴家廟村,民間一直保持著濃厚的尚武風習,每年旅遊旺季,武術愛好者們都要在東平湖景區「亮相」進行武術表演,深受遊客歡迎。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可以使伴運河而生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得到全面保護,又可在旅遊產業中,發揮其他形式難以替代的作用。
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有利於搶救和保護運河文化遺址。東平段運河由於長期斷流,兩岸有不少村莊的老百姓,由漁民成為了農民,過去曾經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或繁華水運碼頭的集鎮、村莊,因為喪失了經濟文化發展的特定條件,逐漸變得無人問津而走向寂寞、荒涼、衰敗。表面上看,這是歷史的變遷,其實是無數文化遺產的消失。不要說一座城市,就是一座集鎮碼頭,也無不包含了許多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其他種種人類生活的信息,隨著無情的廢棄,所有這一切信息,都將消失。比如東平大安山、戴家廟,都曾是運河岸邊十分繁華的大碼頭,在明清兩朝數百年的運河線上,可以說「天下無人不識君」。隨著運河的斷流,這些曾經是明星般的碼頭早已暗然失色,成為普通村莊,有的甚至已經看不到運河對其產生的影子。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通過保護、開發等措施,可以使這些重要的運河文化遺址得到搶救而重新浮現出來,為現實服務。
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有利於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運河東平段斷流後,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變遷,特別是經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學大寨運動,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運河故道已面目全非,有的地方河道填平,河堤被毀,在東平與汶上、梁山三縣相鄰處的河段上,多見以運河堤為土源建起的磚廠,使運河肢體變得破碎。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這本來是好事,但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有的地方運河故道被當作天然垃圾場、排污坑,使運河遭受嚴重污染,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有利於把被破壞的環境恢復起來,重現運河兩岸綠樹成林,飛鳥成群,河中魚蝦成汛的美景,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東平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的幾項基本原則。一是近期開發與長遠建設相結合的原則。運河東平段全長30公里,僅憑縣財政之力,在短時間甚至十數年內都是難以全面治理的。怎麼辦呢?只能有重點的開發,對暫不開發的河段,實行嚴格的保護措施,維持現狀,停止一切目的的損壞。待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全面實施時,再行整體規劃利用。二是循序漸進,防止盲目開發的原則。運河東平段可資利用處頗多,分布在沿線6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有運河文化遺址。為了防止盲目開發,縣里統一規定開發順序。三是嚴格遵循文物保護法,修舊如舊,不因開發造成新的破壞。對運河文化遺產和文物古跡,東平縣委、縣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認為運河文化是屬於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必須保護好、宣傳好、利用好。凡屬文物的運河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必須有相關專家指導,尊重專家意見。四是有利於整合資源,重點投資,短期見效的原則等。
形成人文與生態與旅遊和諧相處優化發展的良好格局
運河的開發和利用,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開發者既要有熱心,也要有耐心;既需要財力,也需要智慧;只有在科學的軌道上,綜合多種有利條件,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才能建成人文與生態與旅遊和諧相處優化發展的良好格局。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中共東平縣委在調查論證的基礎上,結合發展全縣旅遊產業,制定了「科學規劃,全面布局,突出重點,分期開發」的大運河開發利用總體方針。僅有總體方針還不行,還必須有充分的資金作保證,否則,再好的設想也只能是空中樓閣。歷史上,東平是農業縣,財政家底一直瘠薄,如何拓展融資渠道,以保證開發建設的順利進行?縣委採取了四項措施:一是充分利用政策,向國家爭取一點;二是縣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確保項目實施;三是制定誰投資誰受益和吸引外資及社會閑散資金的具體政策;四是集中資金建設重點項目,利用回收資金繼續投放於新項目的開發建設。採取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縣委明確了大旅遊開發的戰略思想,按照「水滸故里,江北漁鄉」的主題定位和「遠推水滸文化,近推休閑渡假」的市場定位,以爭創全國旅遊強縣、打造國內知名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加快景區景點建設。借鑒歷史上農民水利專家白英「引汶濟運」的治水方略,引汶水以入東平新城,把縣城打造成「水上城市」。運河史上著名的戴村壩座落在縣城東部五公里處,其上遊河道便是發源於泰萊山區,流域面積達一萬平方公里的大汶河。大汶河水質優良,水源豐沛,經下遊河段大清河而注入東平湖,為東平利用這一天然水資源,提供了獨特的條件。今年以來,縣里投入上億元,在戴村壩上游,建造了引水工程,目前,工程完成過半,預計國慶節前竣工。同時,縣委對戴村壩至東平湖、大運河直至黃河全長約150公里的水道,計劃總投資20億元,進行全面疏浚改造。目前戴村壩至東平湖40公里河段,已經完成河道清淤排沙的疏通,沿岸15個碼頭節點,40餘處景點,一部分已經完成,一部分尚在建設中。縣城南出口新建的「清河公園」和旅遊碼頭,遊人可乘船直達東平湖,沿著這一水上游風景帶,可飽覽大清河兩岸綠草茵茵,牛羊成群,雞鳴樹巔,霜結板橋的田園景緻,也可觀覽東平湖景色迷人的濕地風光。同時,戴村壩休閑游樂園、羅貫中紀念館、羅貫中故里牌坊、稻屯窪城市濕地公園、水上森林游樂園、運河漁村、漁家風情園等景區景點,都在建設中。
其次,投以重金,對運河明珠城市州城進行搶救保護。如前所述,州城曾是一座千年古城,在開發和建設運河人文與自然風景帶中,中共東平縣委、東平縣人民政府把恢復州城歷史原貌,不僅作為建設運河文化風景帶的重頭戲,而且作為整合全縣旅遊資源的重中之重。年初,縣政府成立專家小組,根據清朝《東平州志》記載,對州城進行了全面規劃,明確了復建的三十餘處景點,即四座城門樓、8華里長宋代一條街、文廟、火神廟、性覺寺、歷史上原有的10架牌坊等,對所有景點,決定通過民間籌資、招商引資、城內土地資產置換盤活等方式,在三年內,總投資12.5億元,分三期工程實施。一期工程投資3億元,建設南連京杭大運河北接東平湖總長4300米的宋代一條街,分為休閑、游覽、服務三個功能區。同時,修復完善運河遺跡永濟橋、清真寺;重建北城門樓、狀元府、龍門連躍坊、昇平人瑞坊、進士及第坊等文物古跡;街面全部鋪設青石板,按宋代風格整體開發沿街建築,重現宋代街市的繁華景象。二期工程投資4.5億元,重建歷史上的東平府衙、文廟、報恩寺、關帝廟、老城門城牆以及修復護城河,建設旅遊碼頭等。第三期工程投資5億元,全面改造城區,重現關帝廟街、文廟街、孟家街、白衣堂街等老街老巷歷史風貌,建設文化廣場,仿宋風格高檔住宅小區、高檔賓館酒店,打造「水繞城,城環水」的千年宋城和諧美景。三年後,州城將基本恢復運河明珠城市的歷史景觀。目前,工程進展順利,3架歷史上的著名牌坊「昇平人瑞」坊、「龍門連躍」坊、「進士及第」坊已安裝完成。北城門樓外的東平湖旅遊碼頭已經建成。有五百多年歷史的運河清真寺,縣財政投資60餘萬元,修葺了主殿,添置了配房,使這座精美的古代建築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州城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長萬里同志的家鄉,萬里同志的舊居,不僅是東平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重要的紅色旅遊資源,佔地約三千平方米的萬里舊居,也在規劃實施中。州城四面環水,蒲葦叢生,綠柳垂陰,是典型的水城,過去曾有「東方威尼斯」的美稱。州城恢復歷史原貌後,原來的護城河,水塘等,將以發展觀光農業為主,種植蒲葦蓮荷,重現民國《東平縣志》記載的「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漁舟唱晚,風景清幽,不亞於江南」的美景。我們深信,三期工程完成後,隨著運河文化游和水滸文化游的興起,州城必將成為運河旅遊線上獨具特色的觀光景點。
第三,努力打造東平湖旅遊品牌。蘊藏著豐富運河文化和水滸文化內涵的東平湖,是東平最大的旅遊資源,也是運河文化游的龍頭項目。東平縣委、縣政府一直把東平湖作為旅遊產業化建設的戰略重點。在縣財政財力不足的情況下,採取「招商開發,互利雙贏」的辦法,與合資方協商,對東平湖景區和國家森林公園臘山進行整體設計和開發,先後恢復了聚義島藏梅寺、鍾鼓樓等古建築群和根據古典小說《水滸傳》建造的山寨、水寨。今年通過專家論證評審,又把運河濕地即東平湖濕地作為旅遊開發的核心區域,整合閑散資源,在東平湖畔的王台,規劃建設了既是影視基地,又是大型旅遊碼頭和休閑娛樂場所的「水滸古鎮」,目前基本竣工。配合東平湖景區建設,大清河沿岸的旅遊碼頭、縣城至東平湖高等級觀光路、環湖觀光路等多個項目,都在建設中。在曾是運河重要碼頭的大安山潘孟於,正在規劃建設運河文化游樂園,發展以垂釣、采菱、木船游、水上體育和運河風味小吃等為主要內容的娛樂游項目。
這些項目全部實施後,東平的生態環境將得到根本性改觀,旅遊產業將出現全新的景觀,旅遊經濟效益將得到極大提高。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正在加速形成。東平為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的開發建設,在三四年內,總計將投入50多億元,今年實際已投入12億元,使旅遊業從景點數量到質量得到了全面提升。這種大手筆規劃,大境界布局,大氣魄引領所帶來的經濟回報也是巨大的。去年以來,遊客數量持續出現爆增勢頭,旅遊收入也日益劇增。
東平的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建設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是,我們堅信,隨著運河文化的深入挖掘、不斷完善,一個以東平湖景區為核心,充分體現運河文化特色的精品級旅遊帶,必定出現在魯西南大地上,成為遊客的首選目標。□
⑵ 東平有放款的嗎
東平不僅有運河,還有相關的運河文化。下面是東平介紹,希望能幫到您。東平之通京杭大運河,始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代朝廷為了解決山東境內大運河漕運梗阻,實現南糧北調以濟京師,至元十八年十月,元世祖派兵部尚書李奧魯赤帶領都水監官員及水利專家到濟州作實地測量與度劃,並於次年開工,經過兩年施工,開鑿了南起任城(今濟寧),北至須城縣(今東平)安民山的濟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世祖又下令開通了引汶濟運由安民山至臨清接御河的會通河。至此,破解了山東運河漕船水陸不暢的難題,而運河也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東平運河南從新湖鄉小河涯村入境,北到戴廟鄉十里堡村出境,總長約30公里。其通航時間前後約七百年。會通河開鑿於元代,而繁盛於明清。這條古代黃金水道的興衰史,也是東平社會發展的興衰史。在漫漫七百年間,它為東平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歷史文化遺產,使我們至今受用不盡。近年來,中共東平縣委、東平縣人民政府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對運河文化遺產不僅高度重視,而且進行了系統保護,圍繞建設「生態東平,江北漁鄉」這一總目標,對大運河水系的開發利用,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科學規劃,全面布局,突出重點,分期開發」的總體方針。並依據這一方針,採取了一系列保護和開發東平段運河的重大舉措,並取得了顯著成果。東平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東平境內有著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主要有著名的引汶濟運工程戴村壩、運河之畔的明珠城市州城、運河風景名勝區東平湖以及重要碼頭大安山、戴家廟等。中國運河史上的偉大工程戴村壩。元朝統一中國後,為了通過隋代運河實現南糧北調,解決山東境內水陸轉運問題成為當務之急。元朝派都水監郭守敬實地堪察拿出解決方案。郭守敬採取在魯西低窪平原上開鑿運河的方法,通過引泗水、汶水匯於濟寧城南而入淮,然後在匯合處開一新河分水北上超過「南旺水脊」,又鑿通了濟州河通往臨清的河道會通河,從而較好地解決了航運不暢的問題。但這一局面保持了不足百年,由於黃河頻繁決口,運河淤塞嚴重,逐漸形成河通水不足的困難局面,嚴重影響南糧北運保障京都,疏浚河道遂成急務。元朝工部尚書宋禮採納農民水利專家白英「引汶濟運」的建議,在東平境內大汶河上築壩,截汶水入於新開挖的小汶河,至汶上南旺脊頂,通過建閘控制南北分水,使引汶之水七分流北,三分流南,即所謂「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抬高運河水位;同時,把南旺、安山、馬場、昭陽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水櫃」,並引兗州、青州、濟州三州泉水,補充運河水源,從而有效地解決了運河「瓶頸」南旺因地勢高南水北上不暢和水源不足的問題,實現了運河的長期暢通。這一治運的關鍵工程,就是戴村壩。戴村壩初建於永樂九年(1411年),後經多次維修加固。整條壩為南北向,形狀略呈孤形,其弓背對著迎水面。戴村壩壩體結構分為三段,南為滾水壩,中為亂石壩,北為玲瓏壩。三段壩體中,北段玲瓏壩比南段滾水壩高10厘米,中間亂石壩比滾水壩高20厘米,形成兩邊不對稱低凹而中間凸出狀。如此設計,可形成三壩分級漫水,達到排洪防溢,調蓄汶水以濟運的目的。清道光二年(1822年),維修大壩時,在壩東北增築比壩平面高2米,長260米的三合土壩一座,當石壩漫水位超過2米,此壩即自行漫水,從而巧妙地起到泄洪保壩作用。在石壩與三合土壩之間,有一道呈東北西南向長約千米的堤防,名太皇堤。堤的迎水面為石砌。此堤作用在於當豐水期水量過大過猛時,水頭至此而碰壁南流,從而緩解水的流速,以確保主壩安全泄洪。戴村壩南北總長約3000米,壩頂寬約10米,在大汶河與大清河相接處,如長龍卧波,似猛虎鎖關,極其雄偉壯觀。戴村壩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可以說,沒有戴村壩,就不會有山東運河的暢通,不會有明清兩代的漕運繁榮。戴村壩引汶入運的奇妙構想,與四川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一樣,堪稱世界水利建設史上第一流的偉大構思,它的設計之精巧,製造之精工,運用之精妙,分水之精確,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度智慧,得到國際水利界專家的高度評價,很久以來,就享有「中國第二都江堰」的美譽。其實在我看來,戴村壩遠比都江堰偉大的多,都江堰僅起地域導流的水利作用,而戴村壩的實際效用,不僅在經濟上保障了南糧北運,以濟京師,而且因為這一交通大動脈的暢通,政治上有利於封建王朝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文化上促進了南北大交流和各民族文化心理的認同,形成了明清以來社會的長期穩定。避免了歷史上三國鼎立、南北分治、五胡亂華等分裂混亂局面的出現,對於國家來說,這比任何經濟利好都更加重要。運河之畔的明珠——州城。大運河的開通,給東平留下的另一個巨大文化遺產是州城。州城原為東平故城,自宋咸平三年(1000年)立城,一直是東平府、路、州、縣的治所駐地,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州城的興衰與運河的興衰緊密相聯。州城繁榮於金元之際,此時也正是大運河貫通之時。金元時期,元朝設東平路,嚴實任東平路總管。據《東平州志》記載,此時的東平路領54州縣,是東平建制史上管轄范圍最大的時期,也是州城經濟文化達到鼎盛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州城,商賈雲集,百業興隆;店鋪鱗次櫛比,作坊星羅棋布;運河上帆檣林立,軸艫相連,拉纖號子聲聲,燈火日夜不息;岸邊車馬喧囂,貨物堆積如山。當地產的花生、棉花、布匹、蒲編等農副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往四面八方;南方的茶葉、絲綢、竹器、食糖;北方的皮貨、煤炭、木材、雜品等,經運河而匯集於此,又由此再經運河而分散到全國各地。江、浙、皖、晉、秦客商潮水般湧入州城,各類商會的樓堂館所傍河而立,金店、銀號、書坊、筆庄,以及酒樓、戲台、葯鋪、茶肆等等遍布城區。以致義大利著名旅遊家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贊嘆「這是一座雄偉美麗的大都市,商品與手工藝製品特別豐富。河中船舶往來如織,僅看這些運載著價值連城的商品的船舶噸位與數量,就會令人驚訝不已。」詩人高適更寫下了「高城回首一長嗟,市聲浩浩如欲沸」的贊美詩句。州城不僅經濟發達,文化尤為繁榮。東平路在嚴實父子管轄下的半個世紀,社會穩定,府學興盛,南北才俊,咸集州城。出現了以大戲曲家高文秀為代表的東平作家群,勾欄瓦舍,遍布城中,笙歌舞樂,日夜不息,使東平成為中國北方除大都之外的著名戲曲之鄉、雜劇重鎮。特別是府學的興盛,培養了大批人才,以至有「朝中官員,半出東平」之說。更令東平人驕傲的是,元代還產生了大科學家王楨,他所著的《農書》,成為世界農學史上的名著。在元末明初,又產生了《三國演義》《水滸傳》作者羅貫中,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四部古典小說半出東平的罕見奇觀。這座繁華的城市裡,古建築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文廟、關帝廟、火神廟、城隍廟、鎮武廟;報恩寺,清真寺;狀元府;山陝會館以及各類牌坊,如宋代的梁顥梁固父子狀元牌坊、武進士武之大的龍門連躍牌坊等功名和節孝牌坊,號稱「七十二架」之多。還有不少烙印著運河文化的古遺址等等。古代州城生態環境極好。據清道光《東平州志》記載,會通河一帶名泉甚多,著名的即有半畝泉、游龍泉、雙鳴泉、永旺泉、靜深泉等三十餘處。泉多林必茂。入夏以後,運河岸邊,泉水之畔,白楊綠柳,濃蔭蔽天;奇花異草,爭妍斗艷。遊人踏青賞景,漫遊林下,聽百鳥之歡鳴,觀河上之帆影,如同在畫圖中。故民國《東平縣志》美其「夏秋之交,不亞江南」。與大運河靈肉一體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東平湖。歷史上,大運河進入東平境內後,在今戴廟鄉注入黃河的地方,與大清河流向基本平行,相鄰而不相交,現在的東平湖,實際上是大清河入黃前的一片低窪水澤,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東平湖水庫時,才把大運河和大清河入黃口融匯一起,成為中原地區最大的平原水庫——東平湖。由是,也可以說,東平湖文化,也就是大運河文化。現在沿湖大安山至戴家廟一帶三十多里,都曾是京杭運河商貿經濟和民間藝術的繁華帶。清道光《東平州志》記載,大安山和戴家廟分別建有河閘,有專司此職的閘夫。兩處都是商賈往來,百工聚匯,貨物集散,生意興隆的水陸大碼頭。2007年夏,我在做大運河調查時,聽大安山曾做過運河船工的村民說,該村傍運河而建,曾有七十二條胡同,條條通向運河。戴家廟曾有十條大街,每一條街道都通向運河。市列珠璣,戶盈管弦,經濟文化皆極一時之盛。那時,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語,叫「大安山到戴廟,一黑夜不睡覺。」意思是兩個大碼頭之間,河面上桅桿林立,燈火交織,市聲如沸,形同白晝。據一位曾在運河上闖盪大半生的八十多歲老船工說,那時,運河上最多時一天曾過48幫船隊(每幫船隊100艘船)。可以想像,五千艘運糧船蓬帆高掛,銜尾而行,如神龍遨遊,不見首尾,該是一種多麼壯觀的景象!故此「會河帆影」成為東平古八景之一,至今仍留在運河兩岸人們的記憶里。河湖融為一體後,東平湖總面積627平方公里,蓄水量40億立方米。目前,常年水面200多平方公里。成為青山環繞,綠柳垂岸,碧波葦盪,銀鷗翔天,天然一幅優美畫卷的風景名勝區。東平湖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湖中有魚類、貝類等水生動物60餘種,水生植物40多種,年產量在3000噸以上。東平湖周圍多山,以臘山國家森林公園最為著名,這是一座道教名山,山上有三清宮、藏經閣、古戲台、玉皇殿等眾多古跡。與臘山相鄰的六工山建福寺,是中國四大民間武術之一子午功的發源地。至今保存著子午功創始人水滸英雄武松、魯智深的練功房等遺跡。湖中有島,名無影山,傳說曾是水滸英雄劫持生辰後藏身的地方,今改名聚義島。島上文物眾多,有藏梅寺、晁蓋墓、鍾鼓樓等。聚義島是理想的避暑勝地。這里夏日清風習習,夜涼如秋;島岸綿長,沙白如雪,是優良的天然浴場。環東平湖一帶,還有國保級文物白佛山隋代大佛、稻屯窪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級名勝洪頂山北朝摩崖刻經、司里山摩崖石刻造像群、舊縣鄉楚霸王墓等許多珍貴文物古跡。總之,東平的運河文化,積淀深厚,豐富多彩。是歷史留給我們當代人的一筆極其寶貴的文化財富。建設東平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的意義、原則及措施中共東平縣委、東平縣人民政府認為,運河文化是一項蘊藏巨大的人文資源,做好這篇大文章,既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也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對促進和發展縣域經濟,具有無可估量的現實意義。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直接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選擇越來越寬,需求也越來越高。時尚娛樂、休閑娛樂、文化娛樂,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縱貫中國南北,綿綿數千里之長的京杭大運河,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獨特內涵的運河文化,覆蓋面積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對人們的文化意識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穿透力。發掘和弘揚運河文化,就是弘揚傳統優秀民族文化。在當今國際經濟一體化,外來文化日益侵蝕本土文化,文化出現多元化交融的社會轉型時期,喚醒人們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崇敬意識、保護意識、傳承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因素。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是發展當地旅遊產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運河文化是一種跨地域,跨時空的開放性文化,它吸納了佛、道、儒各家文化,融匯了吳越、楚湘、齊魯、燕趙等區域文化,以在歷史邃道中流動的方式,加強了運河兩岸各族人民的心理認同,對促進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產生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留下了無數文化瑰寶。進入21世紀後,我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旅遊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而文化正是旅遊的靈魂和打造旅遊品牌不可或缺的要素。缺乏文化內含的旅遊資源,註定不會成為遊人趨之若騖的熱點。運河遺址遺存文物古跡,以它特有的文化內涵和持久的生命活力,必將表現出強大的磁性,每建成一處景點,都會成為人們的爭相觀覽之地。運河作為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典範實踐和傑出創造,已被公認為是「活著的文化遺產」,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必將成為拉動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資源。特別是東平,境內有古梁山泊遺存水域東平湖這一孕育了舉世聞名的水滸故事的寶貴資源,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的建設,將會造成水滸文化旅遊線上的火爆熱點。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可以有效保護運河兩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百年來,在東平運河沿岸形成的以民俗文化為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構成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流行於運河兩岸的民間風俗敬河神、賽龍舟、踩高蹺、舞獅子以及民間武術、燈會等等,過去因為運河的衰落,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也趨向冷寂,甚至面臨失傳。通過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可以有效的保護這些民俗文化在強勢的現代時尚文化沖擊下不被丟棄,並使這些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成為旅遊景點上最富有生命活力、最吸引遊人眼球的獨特文化形態。例如,曾經是運河碼頭的戴家廟村,民間一直保持著濃厚的尚武風習,每年旅遊旺季,武術愛好者們都要在東平湖景區「亮相」進行武術表演,深受遊客歡迎。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可以使伴運河而生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得到全面保護,又可在旅遊產業中,發揮其他形式難以替代的作用。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有利於搶救和保護運河文化遺址。東平段運河由於長期斷流,兩岸有不少村莊的老百姓,由漁民成為了農民,過去曾經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或繁華水運碼頭的集鎮、村莊,因為喪失了經濟文化發展的特定條件,逐漸變得無人問津而走向寂寞、荒涼、衰敗。表面上看,這是歷史的變遷,其實是無數文化遺產的消失。不要說一座城市,就是一座集鎮碼頭,也無不包含了許多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其他種種人類生活的信息,隨著無情的廢棄,所有這一切信息,都將消失。比如東平大安山、戴家廟,都曾是運河岸邊十分繁華的大碼頭,在明清兩朝數百年的運河線上,可以說「天下無人不識君」。隨著運河的斷流,這些曾經是明星般的碼頭早已暗然失色,成為普通村莊,有的甚至已經看不到運河對其產生的影子。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通過保護、開發等措施,可以使這些重要的運河文化遺址得到搶救而重新浮現出來,為現實服務。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有利於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運河東平段斷流後,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變遷,特別是經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學大寨運動,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運河故道已面目全非,有的地方河道填平,河堤被毀,在東平與汶上、梁山三縣相鄰處的河段上,多見以運河堤為土源建起的磚廠,使運河肢體變得破碎。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這本來是好事,但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有的地方運河故道被當作天然垃圾場、排污坑,使運河遭受嚴重污染,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有利於把被破壞的環境恢復起來,重現運河兩岸綠樹成林,飛鳥成群,河中魚蝦成汛的美景,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東平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的幾項基本原則。一是近期開發與長遠建設相結合的原則。運河東平段全長30公里,僅憑縣財政之力,在短時間甚至十數年內都是難以全面治理的。怎麼呢?只能有重點的開發,對暫不開發的河段,實行嚴格的保護措施,維持現狀,停止一切目的的損壞。待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全面實施時,再行整體規劃利用。二是循序漸進,防止盲目開發的原則。運河東平段可資利用處頗多,分布在沿線6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有運河文化遺址。為了防止盲目開發,縣里統一規定開發順序。三是嚴格遵循文物保護法,修舊如舊,不因開發造成新的破壞。對運河文化遺產和文物古跡,東平縣委、縣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認為運河文化是屬於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必須保護好、宣傳好、利用好。凡屬文物的運河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必須有相關專家指導,尊重專家意見。四是有利於整合資源,重點投資,短期見效的原則等。形成人文與生態與旅遊和諧相處優化發展的良好格局運河的開發和利用,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開發者既要有熱心,也要有耐心;既需要財力,也需要智慧;只有在科學的軌道上,綜合多種有利條件,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才能建成人文與生態與旅遊和諧相處優化發展的良好格局。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中共東平縣委在調查論證的基礎上,結合發展全縣旅遊產業,制定了「科學規劃,全面布局,突出重點,分期開發」的大運河開發利用總體方針。僅有總體方針還不行,還必須有充分的資金作保證,否則,再好的設想也只能是空中樓閣。歷史上,東平是農業縣,財政家底一直瘠薄,如何拓展融資渠道,以保證開發建設的順利進行?縣委採取了四項措施:一是充分利用政策,向國家爭取一點;二是縣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確保項目實施;三是制定誰投資誰受益和吸引外資及社會閑散資金的具體政策;四是集中資金建設重點項目,利用回收資金繼續投放於新項目的開發建設。採取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縣委明確了大旅遊開發的戰略思想,按照「水滸故里,江北漁鄉」的主題定位和「遠推水滸文化,近推休閑渡假」的市場定位,以爭創全國旅遊強縣、打造國內知名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加快景區景點建設。借鑒歷史上農民水利專家白英「引汶濟運」的治水方略,引汶水以入東平新城,把縣城打造成「水上城市」。運河史上著名的戴村壩座落在縣城東部五公里處,其上遊河道便是發源於泰萊山區,流域面積達一萬平方公里的大汶河。大汶河水質優良,水源豐沛,經下遊河段大清河而注入東平湖,為東平利用這一天然水資源,提供了獨特的條件。今年以來,縣里投入上億元,在戴村壩上游,建造了引水工程,目前,工程完成過半,預計國慶節前竣工。同時,縣委對戴村壩至東平湖、大運河直至黃河全長約150公里的水道,計劃總投資20億元,進行全面疏浚改造。目前戴村壩至東平湖40公里河段,已經完成河道清淤排沙的疏通,沿岸15個碼頭節點,40餘處景點,一部分已經完成,一部分尚在建設中。縣城南出口新建的「清河公園」和旅遊碼頭,遊人可乘船直達東平湖,沿著這一水上游風景帶,可飽覽大清河兩岸綠草茵茵,牛羊成群,雞鳴樹巔,霜結板橋的田園景緻,也可觀覽東平湖景色迷人的濕地風光。同時,戴村壩休閑游樂園、羅貫中紀念館、羅貫中故里牌坊、稻屯窪城市濕地公園、水上森林游樂園、運河漁村、漁家風情園等景區景點,都在建設中。其次,投以重金,對運河明珠城市州城進行搶救保護。如前所述,州城曾是一座千年古城,在開發和建設運河人文與自然風景帶中,中共東平縣委、東平縣人民政府把恢復州城歷史原貌,不僅作為建設運河文化風景帶的重頭戲,而且作為整合全縣旅遊資源的重中之重。年初,縣政府成立專家小組,根據清朝《東平州志》記載,對州城進行了全面規劃,明確了復建的三十餘處景點,即四座城門樓、8華里長宋代一條街、文廟、火神廟、性覺寺、歷史上原有的10架牌坊等,對所有景點,決定通過民間籌資、招商引資、城內土地資產置換盤活等方式,在三年內,總投資12.5億元,分三期工程實施。一期工程投資3億元,建設南連京杭大運河北接東平湖總長4300米的宋代一條街,分為休閑、游覽、服務三個功能區。同時,修復完善運河遺跡永濟橋、清真寺;重建北城門樓、狀元府、龍門連躍坊、昇平人瑞坊、進士及第坊等文物古跡;街面全部鋪設青石板,按宋代風格整體開發沿街建築,重現宋代街市的繁華景象。二期工程投資4.5億元,重建歷史上的東平府衙、文廟、報恩寺、關帝廟、老城門城牆以及修復護城河,建設旅遊碼頭等。第三期工程投資5億元,全面改造城區,重現關帝廟街、文廟街、孟家街、白衣堂街等老街老巷歷史風貌,建設文化廣場,仿宋風格高檔住宅小區、高檔賓館酒店,打造「水繞城,城環水」的千年宋城和諧美景。三年後,州城將基本恢復運河明珠城市的歷史景觀。目前,工程進展順利,3架歷史上的著名牌坊「昇平人瑞」坊、「龍門連躍」坊、「進士及第」坊已安裝完成。北城門樓外的東平湖旅遊碼頭已經建成。有五百多年歷史的運河清真寺,縣財政投資60餘萬元,修葺了主殿,添置了配房,使這座精美的古代建築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州城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長萬里同志的家鄉,萬里同志的舊居,不僅是東平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重要的紅色旅遊資源,佔地約三千平方米的萬里舊居,也在規劃實施中。州城四面環水,蒲葦叢生,綠柳垂陰,是典型的水城,過去曾有「東方威尼斯」的美稱。州城恢復歷史原貌後,原來的護城河,水塘等,將以發展觀光農業為主,種植蒲葦蓮荷,重現民國《東平縣志》記載的「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漁舟唱晚,風景清幽,不亞於江南」的美景。我們深信,三期工程完成後,隨著運河文化游和水滸文化游的興起,州城必將成為運河旅遊線上獨具特色的觀光景點。第三,努力打造東平湖旅遊品牌。蘊藏著豐富運河文化和水滸文化內涵的東平湖,是東平最大的旅遊資源,也是運河文化游的龍頭項目。東平縣委、縣政府一直把東平湖作為旅遊產業化建設的戰略重點。在縣財政財力不足的情況下,採取「招商開發,互利雙贏」的法,與合資方協商,對東平湖景區和國家森林公園臘山進行整體設計和開發,先後恢復了聚義島藏梅寺、鍾鼓樓等古建築群和根據古典小說《水滸傳》建造的山寨、水寨。今年通過專家論證評審,又把運河濕地即東平湖濕地作為旅遊開發的核心區域,整合閑散資源,在東平湖畔的王台,規劃建設了既是影視基地,又是大型旅遊碼頭和休閑娛樂場所的「水滸古鎮」,目前基本竣工。配合東平湖景區建設,大清河沿岸的旅遊碼頭、縣城至東平湖高等級觀光路、環湖觀光路等多個項目,都在建設中。在曾是運河重要碼頭的大安山潘孟於,正在規劃建設運河文化游樂園,發展以垂釣、采菱、木船游、水上體育和運河風味小吃等為主要內容的娛樂游項目。這些項目全部實施後,東平的生態環境將得到根本性改觀,旅遊產業將出現全新的景觀,旅遊經濟效益將得到極大提高。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正在加速形成。東平為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的開發建設,在三四年內,總計將投入50多億元,今年實際已投入12億元,使旅遊業從景點數量到質量得到了全面提升。這種大手筆規劃,大境界布局,大氣魄引領所帶來的經濟回報也是巨大的。去年以來,遊客數量持續出現爆增勢頭,旅遊收入也日益劇增。東平的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建設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是,我們堅信,隨著運河文化的深入挖掘、不斷完善,一個以東平湖景區為核心,充分體現運河文化特色的精品級旅遊帶,必定出現在魯西南大地上,成為遊客的首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