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張高清的中國鐵路地圖
高清的中國鐵路地圖如下:
這張是中國目前的鐵路運營圖
中國鐵路建設始權於清朝末年,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建設和發展,中國目前(2013年底)已經擁有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鐵路網、以及全球最大規模的快速鐵路線和高速鐵路網。與此同時,中國13億人口,人均鐵路擁有量僅5.7厘米,在世界上排名100名之後,其長度相當於一根香煙。
在中國,鐵路是國家的重要基礎設施、大眾化的交通工具,在中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處於骨乾地位。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分布不均,所以經濟、快捷的鐵路普遍佔有更大的優勢,成為一種受廣泛使用的運輸方式。
中國鐵路劃分為三大檔次即普鐵、快鐵、高鐵,冠名就不同。
高鐵時代的中國鐵路等級劃分為高鐵級、國鐵Ⅰ級(含快鐵和干線型普鐵)、Ⅱ級Ⅲ級、地鐵Ⅰ級Ⅱ級。
2. 民國時期的中國鐵路
辛亥革命後,清帝退位,中華民國建立,當選大總統的袁世凱在1912年宣布「統一路政」,解散了各省商辦鐵路公司,把各省已經建成和正在興建的鐵路全部收歸國有,用以抵借外債,因而形成了帝國主義掠奪中國路權的第二次高潮。
從1912年到1916年各國奪得的路權共達13,000多公里。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7),在關內修了約2,100公里鐵路。
1928年,南京國民黨政府執政以後,主要是以官僚買辦資本與帝國主義壟斷資本「合資」方式修建鐵路,從而出現了帝國主義掠奪中國路權的第三次高潮。南京國民黨政府時期(1928~1948),在中國大陸上共修建鐵路約13,000公里。
(2)中皋鐵路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鐵路確實沒有中途報站的相關規定。准備在中途下車的乘客,要想知道何時下車,只能自己看外面的站牌,或者四處打聽。如果是夜間行車看不清外面的站牌,或者打聽不出來,就有可能下錯車站。
1913年,馮玉祥有一次帶著一名護兵准備從北京坐京漢鐵路火車到河南新鄉。火車下午從前門火車站出發,到了高碑店,夜幕已經降臨,窗外景物依稀難辨。
火車轟隆隆行駛在夜色里,馮玉祥也不知道到了哪個車站,於是向茶房打聽:「離新鄉還有幾站?」茶房回答:「還有四站。」
馮玉祥叮囑護兵:「記住,還有四站,咱們就下車,不要坐過了。」護兵也非常認真,嘴裡念叨著:「再有四站就下車。」
叮囑完畢,馮玉祥蒙矓入睡,但又似睡非睡。火車經過一站又一站,他一直在心裡默記著。眼看著第四站過了,他突然聽見護兵說:「到站了,下車。」
於是匆忙下車。下車一看,兩人頓時傻眼了,只見一座岳王廟映入眼簾,原來他們下車的站是河南湯陰縣,離新鄉還有好幾站呢。
現在我們已經無法考證是「茶房」記錯了車站,還是馮玉祥數錯了站數,這個故事充分證明,民國火車沒有完善的中途報站機制,給旅客帶來了很大的不便與麻煩。
老舍的小說《番表》就描寫了一位小心翼翼的旅客,他從北京上火車,車開不久就向「茶房」打好招呼:「到了天津告訴我一聲。」
一路上,只聽他不停地向「茶房」和別的旅客詢問:「到天津了嗎?」「快到天津了吧?」茶房不厭其煩,臉色非常難看。
民國列車上的工作人員一般分為幾種:車隊長、查票員、司機、司火、軔夫、行李員等。此外還有一些雜役,如茶房、車僮、清潔工等。這些人各司其職,「報站」都不是他們分內的事。
雖然說民國火車沒有規定報站制度,並不意味著旅客下錯車站的事件會頻頻發生。首先,民國火車查票極為頻繁,一般是每到一個大站、甚至經過任何一個車站都要查票,查票員可以提醒旅客注意下車;
其次,民國火車的停站時間也非常長,動輒十幾分鍾。就算有旅客到了站而沒有及時發覺,也有充足的反應時間。
民國鐵路雖然從國家層面沒有規定必須報站,但是有的鐵路局為了方便旅客也自行規定了報站制度。
如1935年北寧鐵路局規定,列車快到站時,由車僮「高呼站名」。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很多車僮對這個規定非常懈怠,「並不實力奉行」。
此外,車僮屬於高級服務人員,一般只有頭等、二等車上才配備,而最需要這項服務的卻是三等車的乘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鐵路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民國時鐵路中途不報站 馮玉祥曾下錯車
3. 中國的鐵路歷史(精選簡短版)
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的經濟得到初步發展,對運輸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寶成線中至成都段的工程重新分段進行。首先來時修建的是從廣元至馬角壩綿陽段,然後建設廣元到鳳州段,最後完成綿陽成都段。1968年末,廣元馬角壩的電氣化鐵路開始動工,歷經七年的日月,於1975年7月完工通車,全程676公里,成為中國鐵路建設歷史的又一傳奇,受到社會各界的贊許。20世紀60年代中期,根據寶成線電氣化鐵路的運營經驗,和取得的經濟效益,鐵道部決定:「此後若新線建設中遇到地形復雜、輸送能力較大的情形,均採用電力機車牽引」,這種決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線路的坡度,完善隧道建設,延長站間距離,減少了較多的設施需求,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建設的投入資本。這種思路的指導下,我國鐵路部於1968年3月決定建設陽安線(陽平關—安康)和襄渝線(襄樊—安康)段,並於1973年9月和1975年9月相繼建設。1977年6月建成陽安線,成為我國第一條一次性建成的電氣化鐵路。但截止1978年,我國的電氣化鐵路建設依舊非常慢,二十年的時間僅建成寶成線和陽安線,合計僅約1000公里,平均每年修建約50公里。由於我國打破堅冰進行實驗的初試,我國的地形復雜,鐵路修建路線的坡道大、隧道多,發展才這樣緩慢,但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攻克難題的堅韌和耐心。
4. 中國鐵路是什麼時候有的
目錄
聲明:詞條人人可編輯,創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詳情
45
中國鐵路
中國軌道交通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屬項
展開
中國鐵路建設始於清朝末年,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建設和發展,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鐵路營業總里程達12.4萬公里,規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鐵路2.5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國鐵路復線率和電氣化率分別達到54.9%和64.8%。[1]
在中國,鐵路是國家的重要基礎設施、大眾化的交通工具,在中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處於骨乾地位。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分布不均,所以經濟、快捷的鐵路普遍佔有更大的優勢,成為一種受廣泛使用的運輸方式。
幾次中國鐵路大提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持續多年的重要事件。
高鐵時代的中國鐵路等級劃分為高鐵級、國鐵Ⅰ級(含快鐵和干線型普鐵)、Ⅱ級Ⅲ級、地鐵Ⅰ級Ⅱ級。
5. 全國所有鐵路的名稱
截止到2020年3月,有京哈鐵路、京通鐵路、京包鐵路、京滬鐵路、京九鐵路、京廣鐵路、焦柳鐵路、包蘭鐵路、蘭新鐵路、青藏鐵路、隴海鐵路、成昆鐵路、寶成鐵路、滬昆鐵路、沿江鐵路和沿海鐵路(以上鐵路線整合了平行重復的客貨共線和客運專線)。
1、京廣線
京廣線是中樞。從北京南下經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直達中國南大門廣州。沿途縱貫六省市,跨越五大流域,途經華北平原、兩湖平原、江南丘陵,穿越南嶺山地,連接珠江三角洲。
沿線人中稠密、物產富饒、經濟發達、城鎮密布、運輸十分繁忙。南運貨物主要有煤炭、鋼鐵、木材及出口物資,北運貨物主要有稻米、有色金屬及進口物資。
2、京滬線
京滬線是交通大動脈。京滬線始於北京,經天津、濟南、泰安、徐州、南京、蘇州直抵我國最大城市上海。貫穿京、津、滬三個直轄市和冀、魯、蘇、皖四省,跨越四大水系,連接華北平原、江淮平原和長江三角洲。京滬線北接京沈線,南接滬杭。
京滬線沿線地勢低平、人口稠密、城鎮眾多、煤炭資源豐富、經濟發達,是我國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
3、焦柳線
焦柳線是第二大交通中樞。北起山西大同、經太原、焦作、枝城達廣西柳州。沿線經過五省(區),跨越三大流域,縱貫黃土高原、豫西山地、江漢平原、湘西山地和兩廣丘陵,全長2395KM。
沿線盛產糧、棉、油、煙葉等農副產品及煤、有色金屬等礦產,該線對改善我國鐵路布局,提高晉煤外運能力,分流京廣運量,都具有重要作用。
4、京九線
京九線是第三大交通中樞。京九線始於北京,以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廣東直抵香港九龍。全長2538KM,沿線跨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五大水系,縱貫華北平原、鄱陽湖平原、大別山、井岡山、兩廣丘陵。
沿線地區不僅是我國糧棉油等農副產品的重要產區,也是礦產資源、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的地區。該線對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的繁榮,都是有重要作用。
5、寶成—成昆線
寶成—成昆線是南北干線。北起寶雞,翻越秦嶺、大巴山,穿越川西平原、飛越岷江,橫跨金沙江,到達昆明,全長1754KM,沿途多崇山峻嶺、急流險灘,有許多「地下鐵路、空中車站」。成昆鐵路橋、隧道總長度占線路總長度的40%,工程之艱巨為世界鐵路建築史上所罕見。
沿線是我國特產豐富的多民族聚居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鐵路的建成促進了西南地區經濟建設,加強了民族團結,也是連接西北地區的重要通道。
6. 中國鐵路的發展歷史9
1、綠皮車
曾是中國鐵路客運的主力,深綠色車身,最低廉的票價,給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出行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紅皮車
2、客車外表塗裝主色調為橘紅色和白色相間。在21世紀初的中國鐵路客車中,紅皮車普遍為空調客車,經常用於快速列車、普快列車等旅客列車編組。
3、藍皮車
客車外表塗裝主色調為藍色與白色相間,故名藍皮車。25K型客車最具代表性。速度快、運行平穩。
4、白皮車
25K型客車的後繼型號。2007年,中國鐵路開始開行CRH動車組列車,其採用通體白色的塗裝更符合「白皮車」的形象。時速從200公里至350公里不等。
鐵路作為世界近代工業革命的產物,對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中國鐵路的誕生和發展與中國近現代和當代歷史緊密相連,從0.5公里的「展示鐵路」到「八縱八橫」的鐵路交通網構建完畢,從「龍號」機車到時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車,中國鐵路發展史,見證了一個國家的百年巨變。
在鐵路還沒有快速發展的年代裡,綠皮車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悲歡離合。隨著中國鐵路的不斷發展,設備差、速度慢的綠皮車逐漸從人們的視野里消失。一同消失的,還有乘坐綠皮車以後衣服上殘留的金屬和燃煤混合的特殊氣味,以及從綠皮車能夠打開的車窗向外望的感觸。
2014年7月1日,中國鐵路再一次調整運行圖,這也是自2007年以來鐵路最大幅度的一次調圖。調圖後,全國鐵路開行旅客列車總數達到2447對,其中動車組列車1330對,中國鐵路大踏步地邁向高鐵時代。
7. 中國鐵路發展現狀是怎樣的
我國鐵路運營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長到2017年底的12.7萬公里,在2018年運營里程增長到12.8萬公里,路網規模和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中國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運營里程最長、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鐵路承載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復興路」。高原鐵路、高寒鐵路、重載鐵路、高速鐵路……從「四縱四橫」完美收官到「八縱八橫」規劃建設,中國持續擴大鐵路基礎設施網路,以日益豐滿的交通大動脈建設支撐經濟社會升級發展。
2018年,中國鐵路日均開行旅客列車8000多列,全年完成旅客發送量33.7億人次,日均開行貨物列車20000列,全年完成貨物發送量40.22億噸;電氣化率、客運周轉量、貨運發送量等多項指標位居世界第一。
數據表明,70年來,中國鐵路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了突出貢獻。
(7)中皋鐵路擴展閱讀:
鐵路溝通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同路」。溝通改變世界,科技引領未來,當今世界開放融合、和平合作的潮流滾滾向前,推動互聯互通,加快融合發展,是促進繁榮的必然選擇。
中國在高鐵標准、中歐班列物流品牌、鐵路建設項目三方面同時發力,鐵路網也成為中國連接世界的絲綢之路。
一系列的成績證明,中國鐵路促進了人口、商品、資本、信息自由流通,推動了財富增長、民族融合、世界和平與發展,走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康莊大道。
中國從交通大國邁向交通強國,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歷史的必然。中國鐵路必將以全新速度駛向未來,加速發展,助力中華巨龍譜寫新華章,造福全世界。
8. 中國鐵路歷史發展史
19世紀,中國繼日本及印度之後成為第三個修建鐵路的亞洲國家。1875年,英國在上海鋪設了14.5公里長的吳淞鐵路,成為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
受「師夷長技以治夷」思想影響的「洋務派」清政府官員還是被迫接受了鐵路,於1881年建造了第一條清政府主張興建的官辦鐵路——唐胥鐵路。
1912年,中華民國宣告成立。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提出了宏偉全面的鐵路建設計劃,設計了連通全國的3條主要干線,總長20萬公里。
1950年代初,新中國政府決定填補西部地區的鐵路空白,開始建設成都到重慶的成渝鐵路,1950年6月開工建設,1952年6月通車,成為解放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
大秦鐵路建於1985-1997年,是中國唯一一條煤炭運輸專線鐵路,也是中國第一條重載單元鐵路。京九鐵路,又稱京九線,是一條從北京通往廣東深圳的鐵路。
2008年中國擁有了第一條時速超過300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截止至2016年,中國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2萬公里,佔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的65%以上。
(8)中皋鐵路擴展閱讀:
自從中國的高鐵網路建成之後,每天的客流量都非常巨大。尤其是在春節等一些大型節日中,高鐵更是為廣大民眾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在中國內地,還有著很多貧窮與落後的地方,在高鐵網路全面建成之後,在帶動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必將讓中國的經濟再次騰飛。
從世界歷史上來看,鐵路運輸對於兵力運輸意義重大。而在中國高鐵網路出具規模的今天,想要集合十萬大軍,所需要的時間不超過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