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霍營城鐵到朝陽區百子灣路蘋果社區怎麼走
換:地鐵13號線(西直門-東直門)
上:霍營 ( 經過5站)
下:光熙門
換:300內(草橋-草橋)
上:西壩河 ( 經過4站)
下:雙井橋北
⑵ 究竟誰發明了電燈,橫渡鐵索橋是真是假,牛頓究竟是否被蘋果砸中,還有致愛麗絲真名
最早的電燈是美國人亨利·戈培爾在1854年發明的白熾電燈。但是並沒有申請專利。然後在1858年,英國人約瑟夫·威爾森·斯旺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碳絲電燈。但是因為太貴,大部分的百姓都用不起。而愛迪生是1879年才發明的電燈,因為好用又實惠,百姓也都能用的起,所以大家才公認電燈是愛迪生的發明。
至於橫渡鐵索橋,這個故事現在已被證實是當時中共為了鼓舞紅軍士氣而編造的,當時橋無人把守,橋板也沒撤去,紅軍只是搶在國軍布防之前通過了,根本沒有戰斗。
然後我們的物理老師是說牛頓沒有被蘋果砸到,牛頓只是看到蘋果落下,然後給你看看網上的資料吧:在牛頓的好友、物理學家威廉·斯蒂克利在回憶錄中如下記述:1726年春季的一天下午,「吃過飯後,我們倆來到花園,在幾棵蘋果樹下的陰涼處喝茶。他(牛頓)告訴我,先前『萬有引力』思想開始在他腦海里浮現時恰好也是這樣的情形……當時他正在冥思苦想,突然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他想:為什麼那個蘋果要垂直向下落到地面上?為什麼它不斜著下落或飛到天上,而是始終朝著地心的方向?毫無疑問,原因就是地球在吸引它。」
可見牛頓沒有被批改砸到。
《致愛麗絲》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其鋼琴小品。貝多芬一生沒有結過婚,但是,他一直盼望著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侶。因此,這類事在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傳。1808-1810年間,貝多芬已經是近四十歲的人了。他教了一個名叫特蕾澤·瑪爾法蒂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一首《致特蕾澤》的小曲贈給她。1867年,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整理者把曲名錯寫成《獻給愛麗絲》。從此,人們反而忘記了《致特蕾澤》的原名,而稱之為《致愛麗絲》了。這個網路上就有說到。
⑶ Apple把《女兒》拍砸了,重慶「拓兒車」的速度與激情去哪兒啦
禁止飆車!
漂移不規范,親人兩行淚!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⑷ 去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蘋果社區10號怎麼走
想辦法做公交(300、107、801等)到雙井站後,順三環路東側往北走,(地鐵只能到國貿,順三環路東側往南走)在見到一鐵路橋之前的路口(或者在見到一垃圾站的路口)往東拐直走大約三四百米就能見到了
⑸ 蘋果社區在雙井的什麼位置怎麼去啊
雙井橋北,一直走,看見空管大樓右轉
您要不認識空管大樓,那就看見一鐵路橋的時候右轉,別走過了,一直往東1.5公里就差不多了
⑹ 英國的倫敦塔橋是不是就相當於過鐵路的平交道
英國的倫敦塔橋是不是就相當於過鐵路的平交道?嗯,這個問題應該是的吧?
⑺ 三年級奧數
老師對小明說:「當我像你這么大時,你才3歲,當你像我這么大時,我已經42歲了。」問李老師年齡
我們假設年齡差是始終不變的,我的把它看做「1」份
當老師像小明一樣大的時候,小明3歲,當小明像老師那麼大的時候,老師是42歲,42-3=39歲,39歲里含有3個年齡差,小明3歲時和老師相差一個年齡差,老師到42歲時又大了2個年齡差,所以每個差是39/3=13歲
小明年齡是42-13*2=16歲
老師42-16=2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