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張學良丟了東北三省為什麼不遺臭萬年
過去長期認為九一八事變為蔣介石一貫的「不抵抗政策」所致。但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實際上「不抵抗政策」是張學良和蔣介石在面對日本威脅問題上的共識。張學良之「不抵抗」,是由於東北軍沒有能力單獨抵抗日本的軍事攻擊,日本最希望能夠挑起戰端,所以不斷升級挑釁行為。
而張一旦與日本開戰,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來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結果只會是丟掉東北的領土和損耗自己的軍事實力。所以他嚴格命令軍民百姓「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給日本人挑起戰端的借口。而蔣介石之「不抵抗」,則是為了貫徹他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路線。
在九一八事發當時,乃是張學良下令撤退,而蔣介石日記表明其遲至1931年9月19日晚才從上海方面得知「事變」消息。張自己也在晚年口述的回憶錄中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借口。」
(1)張學良鐵路擴展閱讀
1931年9月18日事變發生當夜,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根據張學良之命,命令東北軍「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次日1931年9月19日張學良在協和醫院對天津大公報記者談話時再度說:「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由於執行張學良不抵抗命令,北大營8000名守軍被只有300左右的日軍擊潰。
日軍獨立守備隊向北大營進攻的同時,關東軍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至9月19日10時,日軍先後攻佔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沿線18座城鎮。長春地區的東北軍自發反擊,戰至次日,長春陷落。
㈡ 張學良生平
12月8日,與楊虎城秘密商議,勸諫不通,只能「兵諫」。西安數千名學生為紀念「一二·九」一周年舉行遊行示威,前往臨潼向蔣請願。蔣下令「格殺勿論」。張學良親自追到東郊十里鋪勸阻說:「保證一星期內用事實來答復他們。」 12月10日,蔣介石召集軍事會議,決定12日發布第六次「圍剿」紅軍命令。張、楊決心不再與紅軍作戰,要搶先打亂他的計劃。11日晚,張到華清池向蔣苦諫,毫無結果。蔣決定把東北軍調到福建,是日晚張、楊決定「兵諫」,並進行具體部署。 12月12日,他與楊虎城將軍,為救國救民,力挽狂瀾,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發表通電,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停止一切內戰,釋放愛國領袖,開展民主愛國運動,保證人民政治自由,遵行總理遺囑,如開救國會議」等入項愛國主張。並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團到西安,商討抗日救國大計。 12月14日,在西安電台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取消「西北剿總」,組織「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張學良任主任委員。 12月17日,與紅軍代表周恩來會談。 12月20日,與端納會談,和楊虎城共同發表《告東北軍、十七路軍將士書》,號召兩軍將士不惜一切爭取中華民族解放。
㈢ 張學良當時為什麼要挑起中東鐵路事件
蔣介石教唆張學良收回當時蘇聯主導單位中東路管理權
㈣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做了什麼事情
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張學良下的第一個命令是不要擴大事端,對於日本人的挑釁必須忍耐。結果是日軍在九一八事變之後用了兩天時間就佔領了長春,10月份日本人佔領錦州。次年二月日軍徹底佔領東北,東北全境淪陷。東北淪陷得這么快,從表面上看張學良似乎要負最大的責任,但實際上真正要為東北淪陷負責的應該是蔣介石。
隨著近年來有關於九一八的軍事文件的解密,我們對於九一八事變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其實在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前,蔣介石就發過電文給張學良,要求張學良避免和日本人發生矛盾。而後事變發生後,蔣介石下令全國各地禁止出現激烈的反日運動。而張學良在事變發生之後,曾經發過電文要在關外的東北軍進行自衛,抵抗日軍侵略,並且將關內的東北軍調到錦州進行防禦,“不抵抗”這頂帽子應該戴在蔣介石頭上才對。
㈤ 張學良為什麼要放棄東三省
1、張當時對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目標判斷有誤,沒有意識到日本其實是想攮奪整個東北,主觀上息事寧人。
2、國民黨政府電告東北軍:「日本此舉不過尋常尋釁性質,為免除時間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而當時蔣介石已提出「囊外必先安內」的方針,也就是說,當時整個中國並沒有做好抗日的准備,只把日本侵略當作了地方事件對待。
3、張學良不抵抗也懷有一種自保心裡的緣由。他告誡「此時若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賠款,東北將萬劫不復,須宜力避沖突,以公理為周旋。」
(5)張學良鐵路擴展閱讀:
1928年6月4日,一代梟雄張作霖乘坐的專列在南滿鐵路,皇姑屯路段行駛時,遭日本關東軍預先埋設的炸葯炸毀,被沖擊波甩出車外,身受重傷的張作霖最終不治,張大帥的死亡,可以說徹底暴露了關東軍早已按捺不住的野心。
作為一方守土大員,又和日本人結下了殺父之仇的張學良,在「皇姑屯」事件之後的總體表現,不得不說,只能用愚蠢和麻痹來形容。
張作霖死後的第二年7月,張學良沒有將對外斗爭的矛頭指向與自己有殺父之仇,並且威脅就在眼前的日本,而是將目標定在了蘇聯控制下的「中東鐵路」,(日本人控制下的南滿鐵路,反而沒有受到張學良針對)。
1929年7月,張學良驅逐了中東鐵路的蘇聯職員,查封了哈爾濱市內的蘇聯商業機構。這一系列行為,最終引發了中蘇兩國之間的中東路武裝沖突。
日軍的頻繁調動,黃將軍等人的進言,並沒能喚起張學良的應有的警覺,以至於918當夜,身染毒癮的張本人(張戒毒開始要在1932年才開始)還在北平聽戲,十餘萬東北軍精銳也在關內駐防。
㈥ 張學良收回中東鐵路是蔣的命令嗎
蔣政府忽悠的結果。
1929年東北易幟前後,南京國民政府頭面人物吳鐵城來到東北,與張取得聯系,曾有言「不到東北,不知東北之大;不到東北,不知東北之危」,蔣介石更是片面誇大蘇聯在東北的勢力,使張學良認為蘇聯在東北勢力對其統治構成威脅。同時蔣認為東北依舊是一個獨立王國,奉俄開戰,只會使自己獲得漁翁之利。
同時,東北軍中一些少壯派,向張提供了一些錯誤的訊息,說蘇聯內部空虛,戰端一開,必然土崩瓦解,尤其連年收成不好,軍需民食大成問題,即或引起戰爭,最後勝利必然屬於奉系,張學良決定對蘇實施強硬政策。
㈦ 張學良不戰而放棄東北的原因
蔣介石、張學良不抵抗的原因是因為沒法打,詳見如下幾條:
一、九一八前後國際和國內經濟上的形勢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經濟對於軍事的作用不言而喻,而當時世界上的經濟怎樣,中國的經濟怎樣呢,讓我細細說來。眾所周知,1929年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各國都受到了極嚴重的打擊,德國的對外貿易下降了60%,日本出口下降76.5%,進口下降71.7%,美國的進出口貿易減少了77.6%。美國、德國、日本三國恰恰是中國主要的出口國和進口國。嚴重的國際上的經濟形勢直接影響到了國內!
國際貿易上也不容樂觀,1929-1931年,每年中國跟國外的貿易逆差都在22000多萬關兩以上,而且還呈不斷上升趨勢。大量的金錢外流,巨額的貿易逆差的後果,直接作用在中國的身上。中國由於使用銀作為貨幣,一旦產生貿易逆差,外流的是黃橙橙的金子、白花花的銀子,而不是本國的貨幣。
有一些人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九一八」事變是1927-1937黃金十年的第五年,經濟應該飛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事實並非如此。1930年,全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大危機加劇,黃金價格猛漲,由1929年的20美元漲至1932年的35美元,上漲了1.75倍,相反銀價猛跌。實行銀本位的中國(世界獨一家)貨幣由此貶值嚴重。中國只有靠大量向美國輸出廉價的白銀來維持現行貨幣的穩定。美國減少了損失,中國卻「民生凋敝,國帑空虛」,民怨沸騰,社會秩序混亂。
總之經濟上就是一點,中國沒有錢,即沒有錢打仗,也沒有錢發展經濟!不過經濟上的危機,僅僅是1931年大危機中對中國政府政策影響中最小的一個方面。後面還有九一八危機中對中國方面更為不利的局勢!
二、國內的政治形勢
國內的政治形勢比經濟形勢更為嚴峻,1931年5月28日,反蔣各派在廣州召開了國民政府成立大會,汪精衛任國政府主席。李宗仁、孫科、陳濟棠、林森、唐紹儀等十五人為委員。廣州政府發表通電,限令蔣介石下野。1931年12月3日,汪精衛在上海召開國民黨四大,選舉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國民黨分裂為南京、廣州、上海三個中央政權,形成滬、粵、寧三個中央並存的局面。12月15日,蔣介石通電下野。
從九一八到蔣介石下野,為期3個月。(差了3天)
對於一個根基不穩的政府,對於4個中央(外加了瑞金一個)並存的中國,能否齊心合力對抗日本的入侵,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三、國內的軍事形勢
蔣介石在1931年到底想些什麼,中國到底面臨那些困難,也許永遠不會有一部電影《蔣介石在1931》來詮釋了,但從當時發生的事件和報紙可以看出蔣介石面臨多大的軍事困難。軍事上的困難不會比政治小,甚至要大的多。
1930年1月22日,閻錫山在太原宣誓就職,發表反蔣演說,指責蔣介石分裂黨,分裂國家。(離九一八僅僅1年零7個月)
1930年3月8日,閻錫山放回軟禁在建安村的馮玉祥,閻、馮二位決定公開反蔣。(距離九一八僅僅1年零6個月,中國各位大頭頭開始決定打內戰了,戰爭是大家一起打起來的,但是罵名是蔣一個人來承擔……)
1930年3月15日,原第二、三、四集團軍將領五十七人,由鹿鍾霖領銜發表通電,擁戴閻錫山為中華民國海陸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為副總司令。各派系公開武裝反蔣(僅僅8天,就有了實質行動了)。
1930年5月2日,蔣介石在舉行南京誓師典禮,8日率領德國軍事顧問團,坐鎮徐州,親自督戰。(距離九一八僅僅1年零4個月,炎黃子孫自己撕殺到了一起。旁邊還有德意志的老外們幫忙掐架。)
1930年5月11日,中原大戰爆發,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三大軍閥的一次大會戰在中原地區展開,幾方動用軍隊100多萬,死傷30萬。11月,馮玉祥、閻錫山發表通電,聲明「即日釋權歸田」。第一次反蔣聯盟失敗!(30萬的各系精銳部隊,統統葬送在了內戰之中,離九一八已經不足1年時間;反蔣聯盟的失敗,這僅僅是第一次,以後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1930年11月,在10月剛剛打完了為期7個月的中原大戰,將士們征塵未洗,戰袍未脫,隨即投入了另外一場更加殘酷的內戰之中。第一次圍剿爆發了。到12月,1個多月,第一次圍剿失利了。(剛打完一次內戰,不到1個月,又要打第二次內戰。)
1931年4月,第二次圍剿開始。1個月圍剿後失利。
1931年7月,第三次圍剿開始。(這一次支持的時間比較長,2個月。31年9月被紅軍反圍剿後,恰好撞車「九一八事變」。)
1932年6月,第四次圍剿開始,蔣介石坐鎮南昌,63萬大軍雲集。
蔣介石的主要部隊全部集中在紅軍革命根據地——瑞金附近,根本不可能北上打日本,而且中國部隊多靠步行,不但不是機械化的部隊,連騾馬化的部隊都不是,行進很緩慢。至於鐵路,中國的鐵路,一半以上在東北境內,剩下的能在短時間內運送幾十萬大軍?就算少帥肯將自己的軍隊去打日本,蔣介石也不可能給予其及時得援助。海運是最便捷的方式,但是海運都被日本的海軍控制,根本行不通,鐵路就那麼一條,就那麼點運量,運送部隊少了不管用,多了運不走,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運力的不足還只是一個很微不足道的方面。
火力的不足,才是更致命的。中國的軍隊,大口徑重炮基本沒有,全國70毫米以上口徑的大炮只有三百門。而且大部分都是75毫米的山炮。至於重炮,到了6年後的1937年,全國才不到50門,不但達不到西方各國一戰的水平,甚至達不到滿清北洋陸軍的水平。最強的德械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36門75毫米山炮、4門37毫米戰防炮、4門高射炮。而北洋陸軍六鎮,每個鎮都有54門75毫米大炮,如第五鎮裝備有德造克虜伯75毫米三十倍管退陸路炮36門,克虜伯75毫米十四倍管退過山炮18門,共計54門。看清楚了,這是最強的德械師的水準,是1937年的水準,不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候的標准,1931年的中國軍隊什麼樣子,則可想而知了。
而同時期的日本軍隊則野山炮64門,步兵炮44門,坦克24輛,裝甲車10輛,擲彈筒576具……在武器相差巨大的情況下,還是要讓士兵的血肉之軀對抗敵人的大炮和機槍,我不認為這是作戰了,這是有預謀的屠殺。所以,蔣介石的做法很正確,忍一時之憤怒,而後向歐洲各國,尋求技術的支持,購買大量的武器裝備,而後堅持抗戰,直至勝利。
四、東北軍等方面的情況
1929年爆發中棟路事件,張學良的五個旅(約5萬多人)被蘇軍擊敗,東北多處地方被蘇軍佔領。這給年輕的少帥一個深刻的教訓,對蘇聯的軍隊戰鬥力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對於曾經打敗蘇聯(俄羅斯)的日本軍隊的戰鬥力,則有了一個並不很確切的評價。
東北軍自1928年的北伐戰爭失利,1929年中棟路事變潰敗,再到1930年中原大戰,28-31年一共4年間,就打了3場大戰,基本上年年有戰爭,當年東北軍的老底子有多少,東北軍的技術兵器剩多少,還是一個未知數,但是就從中東路事件中張作相向少帥要10萬大洋的開拔費才肯打老毛子這件事來說,張少帥對軍隊的控制能力是很成問題的。
也許我們應該看的更久遠一點,自1921年到1931年這十年來,奉系軍閥經過了一系列的戰爭,計有第一次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郭松林反奉戰爭、奉系軍閥進攻國民軍和對抗北伐軍的戰爭、奉晉戰爭、涿州戰役、馬蘭集戰役、蘭封會戰、徐州爭奪戰、奉系軍閥對抗第二次北伐的戰爭共10多次重大戰役。這些戰爭,奉系勝負各半,就內戰來說,奉軍也決不是一隻王牌勁旅,何況對日軍乎。如果九一八事變後,張少帥下令抵抗,戰鬥力打折的東北軍能否抗擊日軍進攻?缺少蔣援助的奉軍能否擊敗日本的關東軍。九一八和四個月以後爆發的「一二八事變」不一樣,對中國和中國人民來說,東北的重要性遠遠強於上海,但是對於各列強來說,上海才是核心利益所在!故上海問題寧可聯手向日本施壓也要讓日本把上海讓出來,但對於東北,只是派個調查團,來一次不痛不癢的調查就完事了!
奉軍戰鬥力不強、缺少技術裝備、缺少內地援助、列強不願意調停,這樣的情況下,能勝否?
所以不抵抗核心原因如下:沒錢、沒武器、沒援軍、令出多頭。
參考資料
①鳳凰網軍事頻道
②《八年抗戰敵我優劣之檢討》(李宗仁)
③《戰爭史研究》13期《逆天而行——走入昭和時代的日本海軍(一)》。
④《蔣介石生平》宋平著。
⑤論文《北洋陸軍槍炮粗考》
⑥網路:蔣介石人物生平
㈧ 簡要談談張學良的一生。
張學良生平大事東北易幟
1919年就讀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一年後畢業,在張作霖手下任職,並迅速得到提升。1928年6月3日,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張作霖被炸死後一星期,以「東北易幟」的果斷行動,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7月1日,張學良向國民政府發出《絕不妨礙統一電》,促使中國從形式上走向統一!後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陸海空軍副司令。
中東路事件
1929年7月,張學良欲取消蘇聯在東北的特權,查封哈爾濱蘇聯商業機構,開始著手收回中東鐵路。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蘇聯軍隊沿中東路一線向東北進攻,張學良領導的東北軍敗給蘇軍。張學良被迫在伯力簽訂議定書,恢復甦聯在中東鐵路的特權。
九·一八事變及簡評
中原大戰及萬寶山事件發生後,全球經濟大恐慌環境下,剛從內戰中恢復的華北及東北的統一的中國國家主權和日本的南滿鐵路的特權,沖突的可能性升高。1931年7月6日,張學良電告東北政務委員會說:「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力避沖突,以公理為周旋」。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駐守北大營的一萬多名東北軍將士因遵循張的嚴令,張學良本人的說法是「不抵抗」是要表明日本侵略而非維護其南滿鐵路的特權。事變發生後,張要求其率領的東北軍力避沖突、退守錦州,日軍很快便侵佔了東三省全境。
1931年日軍為取得更大利益,於當年9月18日突然對東北軍發動攻擊。在不抵抗命令下,東北軍撤出東北,日本策劃偽滿州國成立,從此東北民眾開始了日軍統治的14年悲慘生涯。抗戰勝利後,每年的9月18日都被中國人視為國恥日!
評價
稱,九一八事變為蔣介石一貫的「不抵抗政策」所致。近年的研究表明,實際上「不抵抗政策」是張學良和蔣介石在面對日本威脅問題上的共識。張學良之「不抵抗」,是由於東北軍沒有能力單獨抵抗日本的軍事攻擊,日本最希望能夠挑起戰端,所以不斷升級挑釁行為,而張一旦與日本開戰,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來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結果只會是丟掉東北的領土和損耗自己的軍事實力,所以他嚴格命令軍民百姓「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給日本人挑起戰端的借口;而蔣介石之「不抵抗」,則是為了貫徹他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路線。在九一八事發當時,乃是張學良下令撤退,而蔣介石遲至9月19日晚才從上海方面得知「事變」消息。張自己也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借口。」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張學良在東北1934年2月張任豫鄂皖三省剿總副總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營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總副總司令。此時,日本侵華日亟,國民政府一再妥協,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簡稱「八一宣言」),全國要求停止內戰實行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
1935年4月,蔣為削弱張學良軍力,命令張學良圍剿紅軍,但卻遭到挫折,逐漸對蔣的調遣有所反感。
1936年4月,張與周恩來在膚施(今陝西延安)會談,提出聯蔣抗日,為中共中央所採納,與紅軍達成了「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議。這時,中共的葉劍英又攜帶雙方停戰計劃及毛澤東的約書來西安,張學良拿出巨額私款,贈送紅軍做冬季衣食補給費用。共產黨也在西安設立辦事處。
12月4日,蔣介石到西安督戰。張學良與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第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共同向蔣面諫,卻遭到蔣拒諫。蔣介石令張學良、楊虎城立即進攻陝北紅軍,否則將其所部分別調往福建、安徽。
12月9日,中國共產黨組織大規模的群眾遊行示威,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特務軍警開槍打傷一名學生,群眾非常激憤,決定到臨潼直接向蔣介石請願示威。蔣介石強令張學良制止學生運動,必要時可以向學生開槍。張學良接到命令後,趕上遊行隊伍,極力勸說學生回去。東北大學學生高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東北軍打回老家去,收復東北失地!」等口號。張學良向群眾表示一周內以實際行動答復學生要求。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時的張學良當天,張學良、楊虎城向全國發出關於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提出:
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
停止一切內戰。
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
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
開放民眾愛國運動。
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
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
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西安事變發生後,東北軍、西北軍內部出現主張殺蔣和放蔣的爭執,但張學良、楊虎城二人都主張釋放蔣介石。據楊虎城的機要秘書王菊人回憶,西安事變發生後,楊虎城曾找張學良商議釋放蔣介石的四項條件:一是蔣介石之「安內攘外政策」必須改變,至少以談話方式向全國公開聲明(當時考慮由南京政府正式發表聲明是辦不到的);二是改組國民黨政府為抗日聯合政府,應有行動表現;三是東北軍、17路軍的駐地和政治地位不變;四是紅軍問題,由以後組成的抗日聯合政府解決。
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政府內部以親日派何應欽為首,陳立夫、陳果夫、戴季陶等極力主張武力解決。
1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作出「討逆」決議,由何應欽任「討逆總司令」,任命劉峙、顧祝同為東西兩路集團軍總司令,兵發潼關;並派飛機先行轟炸了渭南、富平、三原等地。何還給在義大利養傷的汪精衛打電報讓其「速歸」。相對於何應欽的武力討伐,宋美齡、宋子文、孔祥熙、孫科等人,則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在南京奔走游說,為營救蔣介石積極活動。
17日,中國共產黨應張學良邀請,派周恩來到西安參與西安事變的協商。中共黨內也出現過「殺蔣」
與「放蔣」的意見分歧,在延安已經搭好准備公審蔣的檯子,但後來又轉為主張放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根據中共官方資料,中共是出於統戰目的,因為即使殺蔣,並不會對共產黨有什麼實質意義,反而有可能使何應欽等親日派上台,那樣的話,無論對中華民族還是共產黨本身都是有害無利的。
22日,宋美齡等到西安。張學良、楊虎城去機場迎接,並與宋子文、宋美齡舉行會談。
24日,蔣中正口頭答應了六項協議。即:
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
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證人民的自由權利。
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
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救國會議,決定抗日救亡方針。
與同情中國抗日的國家建立合作關系。
其它具體的救國辦法。
張學良見蔣介石接受了談判條件,怕夜長夢多發生危及蔣性命的變故,即力排眾議,決定無條件放蔣。
25日下午,張學良與楊虎城一道送蔣介石及宋氏兄妹上飛機,同時為了維護領袖威信,自己亦隨同護送蔣回南京。飛機抵達南京後,張學良即被軍統特務監視。
29日,在蔣介石的指示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下達了法丙字第17087號命令,委派李烈鈞為軍事法庭審判長,對張學良進行審判。
31日,軍法會審判決「張學良首謀伙黨,對於上官為暴行脅迫,減處有期徒刑10年,褫奪公權5年」。
1937年1月4日下午,張學良又接到國民政府發布的特赦命令:「經國府委員會討論,一致決議接受蔣委員長請求,張學良准予特赦,張學良所處10年有期徒刑,特予赦免。仍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
宋子文陪同張學良出席軍法會審後曾說:「審判是走個手續,5天後漢卿保證回西安。」然而事實上,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即長期監禁。張學良自此失去自由。
張學良與楊虎城在
1938年11月起被囚禁在貴州省修文縣陽明洞,
1941年5月張學良轉囚貴陽市麒麟洞,由於和市區距離很近,不久很多貴州人都知道張學良關在麒麟洞,當局頗不自在,於是在
1942年2月把張學良移往貴州省開陽縣劉育鄉囚禁,
1944年春天再移貴州息烽縣陽郎壩,冬天再到桐梓縣天門洞小西湖,
1946年4月9日蔣介石在貴陽市黔靈公園會見張學良。不久之後,張學良被押往重慶歌樂山戴公館,
1946年10月被送到台灣,
1947年移住井上溫泉(新竹縣)。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中國也由此實現了由內戰到抗日戰爭的歷史轉折。
晚年
在1946年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上,共產黨曾提出釋放張學良,未獲蔣介石同意。後國民政府撤往台灣,蔣介石將張學良轉至台灣繼續軟禁。
在台灣,張學良被軟禁在台北北投居所,過著軟禁下的隱者生活。張學良原配夫人是於鳳至,因病去美國就醫,張學良在長期的幽禁生涯中得「趙四小姐」趙一荻的陪伴。他於幽禁中信奉基督教後,1964年按教規被迫與於鳳至離婚,和趙四小姐結婚。1975年,蔣介石逝世。1988年,蔣經國逝世。
1990年起張學良逐漸得以恢復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5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名譽理事長。1995年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
逝世
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時50分,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Straub Clinic & Hospital)醫院病逝,享壽101歲。
對於張學良雖然活命良久,卻從來沒有回過大陸這個問題。答案有的歸咎於身體原因,有張晚年歸信基督教的信仰原因,也有歸咎兩岸的政治原因。對於兩岸政治因素一項,有人認為張學良不想表態偏向兩岸中任何一方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