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阿伊奴族的歷史
公元前300年左右,本州迎來了彌生時代,從這時到室町時代這段時間內,在北海道,陸續產生了後繩文時代·擦文時代·奧波斯庫文化和土器文化時代。其後的15世紀左右到17世紀前半期這段時間,被稱為阿伊奴文化時代。
15世紀中期,北海道南部,以江差、松前等地為中心的和人勢力逐漸強大起來,開始壓迫阿伊奴民族。為此,阿伊奴人多次進行反抗,其中以1457年、1669年,1789年的三次舉兵反抗規模最大,但是三次都失敗了,此後阿伊奴人完全被和人控制,受盡壓迫·榨取,就這樣迎來了明治時代。
明治時代,由於當時日本政府實行的同化政策,阿伊奴族的傳統生活習俗被禁止,阿伊奴人被強制按照「日本人」的習慣生活。1899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雖然這部法律的目的是救濟阿伊奴人和教授他們農業生產,但是,阿伊奴民族的地位被明確定位為「舊土人」,被與「和人」明確區分開來。到了明治後半期,大量的本州居民移居北海道,「和人」和「阿伊奴人」間的各種「差別」日益擴大,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二戰後,阿伊奴人開始尋求自己的平等權力,成立了「社團法人北海道阿伊奴協會」,並積極推廣、復興阿伊奴族文化。教授阿伊奴語言、傳統舞蹈、儀式的活動在全道各地展開。在這些活動氣氛影響下,1997年,《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阿伊奴文化振興及阿伊奴傳統相關知識普及及開發相關法律》,簡稱《阿伊奴文化法》。該法對阿伊奴人主張的文化方面的要求給予了充分肯定,但是對他們要求的原住權卻只以附帶決議的形式確認。阿伊奴人要實現民族運動的目標還有一段路要走。 阿伊奴族過去居住在北海道、本州東北地方北部、千島、樺太等廣大地區,分別被稱為北海道阿伊奴、東北阿伊奴、千島阿伊奴和樺太阿伊奴。但是後來因為受到日俄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影響,大多數都遷居到了北海道,戰後漸漸分布到日本全國。為了能夠方便控制阿伊奴人,自1800年起,和人開始對阿伊奴人進行人口調查,以下是從1807年到1931年的幾次調查結果。
1807年26,256人
1822年23,563人
1854年17,810人
1873年16,272人
1903年17,783人
1931年15,969人
可以看出,在這一百多年裡,阿伊奴人口不斷的減少,尤其是1822年到1854年間,人口銳減,究其原因,是因為和人帶來的傳染病,以及被強制勞動而造成的家庭破壞。不過依據1993年進行的人口調查,北海道地區的阿伊奴人口已經恢復到了23830人。 阿伊奴人通過打漁、狩獵、採集、農耕等方式獲取食物。為了過冬和防備荒年,他們會把食物貯藏在倉庫里,阿伊奴語稱這種倉庫為「プ」(音:布)。阿伊奴人把熊·鹿等獸肉用大鍋煮,然後放在太陽下曬干,而後放在室內爐子上的火棚上乾燥,用爐煙熏制,最後用樺樹皮包起來,貯藏到倉庫里。對於大馬哈魚、鱒魚等魚類,是連頭背剖開兩半,用與加工獸肉相同的方法熏制貯藏。由於鱒魚的油脂比較多,容易腐爛變質,所以必須烤乾後再進行乾燥處理。
山菜等農作物,則直接用日光曬干,或者煮一次後曬干,然後放進倉庫儲存。有一種叫姥百合的植物,取其球莖,碾碎,放於水中沉澱,取其澱粉乾燥後保存。或者將澱粉和其他沉澱物捏在一起,做成圓盤狀的團子,兩個一組在戶外曬干後,懸掛在屋內保存。下圖就是這種「團子」。
阿伊奴人一般是把獸肉放在鍋里煮湯吃,不食用生肉。但是如果是熊和鹿的內臟的話,他們會切的很細後生吃。魚類的話,如果是新鮮的,他們會把魚穿起來烤著吃,但是如果是曬乾的魚,他們還是會煮湯吃。在冬天他們還會把鮭魚凍起來,好像吃冰棍一樣咬著吃。山菜蔬果類,他們一般是生吃。莖葉類和根菜類,他們會和魚、獸肉一起煮湯,就著粥、飯食用。這里所謂的湯,原文寫為「汁」,和我們平素見到的湯不大一樣,沒有我們中式的湯這么多的液體。
料理的種類:阿伊奴人一般來說一天只吃早晚兩餐,午飯有時候吃,有時候不吃,並沒有一定。他們經常以他們稱作「噢哈烏」、「魯」的湯為主食,而以他們稱為「薩由」的粥為副食(和我們相反)。「噢哈烏」的材料,一般是肉汁、行者葫(一種百合科植物)的汁液、二輪草(鵝掌草)汁液等。而粥的做法似乎和我們差不多,也就是煮的時候多加水就是了,依照使用的各種不同的材料,作出來的粥也分很多種。其他的料理還有各種的山菜,蔬菜,而米飯則是在儀式上才使用的。
阿伊奴人使用的調料只有動物油、魚油、鹽等,不使用味噌、醬油這類調料。 對於以漁業、狩獵、採集為生的阿伊奴人來說,野外的各種植物也都是重要的糧食。
這里舉些採摘時間和採摘植物的名字。春天的3月到5月,他們可以採摘行者葫、蜂斗葉、艾、甘乳(?)、土當歸、花土當歸、二輪草、蕨、薇菜、藪豆等;夏天的6月到8月間,有姥百合、蝦夷延胡索、黑色鶯神樂(荷杯子?ハスカップ)、玫瑰等;秋天的9月到10月,有庫利(?クリ)、胡桃、栗子、山葡萄、獮猴梨、西棵羅(?シコロ)、菱的果實、蘑菇等。(注,以上列舉植物名,部分名字後有?那是因為它們的原文是阿伊奴族語,或者是日本語但找不到相應中文名字或漢字寫法,故不能確定名字)。
採集都是女性的工作,只要是在自己居住集落的范圍內,她們都可以自由的採摘。針對不同的植物,她們使用不同的採摘工具。對於藪豆和行者葫,她們使用一種叫做「西塔布」的鹿角,或者用木質的前端彎曲成鉤狀的掘土工具來挖,對姥百合則用棒子,對一些莖、根類的,則使用小刀或山刀。採集到的東西放在用椴樹皮和其他植物纖維編制的口袋裡帶回去,這種口袋阿伊奴人稱之為「サラニプ」 (音:薩拉尼布) 打漁和狩獵,是阿伊奴族最重要的生活方式。阿伊奴族的村落多數建造在鱒魚和大馬哈魚逆流而上必經的河流和海邊。
夏天的鱒魚,秋天的大馬哈魚是阿伊奴人在河裡捕捉的最具代表性的魚類,此外還有伊富魚、石斑魚等魚。阿伊奴人有多種方法捕魚,最普遍的捕魚工具是一種帶鉤子的長桿,用這個一條條的抓。到了大馬哈魚繁殖的季節,他們就會用石頭等東西堵住河流,只留一個缺口,就在這個缺口上等溯流而上的大馬哈魚自動送上門來。他們還會用竹枝和柳枝編成圓錐形的陷阱籠子放在河裡抓魚。
阿伊奴人的集落一般都在河流的旁邊,這些漁場分別屬於各個部落或個人,其他人不能隨意在漁場范圍內捕魚。
阿伊奴人不但在河裡捕魚,也到海里捕魚。他們駕著長3~4米的小船,使用投擲魚叉,獵殺旗魚、金槍魚、翻車魚等。還有海狗、海豹、鯨魚等大型的海洋哺乳類。特別是在噴火灣地區,盛產海狗和鯨魚。
狩獵
狩獵期一般是從晚秋到初冬。因為此時一般採集植物和捕捉大馬哈魚的日子已經結束了。還有一個原因是,這個時期山中的草木枯萎,比較容易發現獵物。獵場一般由一個部族佔有,或者由幾個部族共同使用。其他部族的人如果侵入的話,將會遭到重罰。
獵捕的對象,獸類中主要是棕熊、蝦夷鹿、兔子、狐狸、狸貓等。特別是蝦夷鹿,對阿伊奴人來說,是和大馬哈魚並列的最重要的食物來源。鳥類中的獵捕對象主要是白尾海雕、虎頭海雕、渡鴉。捕捉這些鳥類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些鳥的尾羽是阿伊奴人與和人進行交易的重要交易品。
阿伊奴人常常在箭頭和槍頭上塗抹毒物。這種毒物是從附子中提取的,其具體的製作方法每家各異,密不外傳。使用的時候,為了增強毒性,還會再混合上生馬(植物名,阿伊奴語中是「神之足」的意思)的根莖、長腳蜘蛛、松藻蟲、煙草的煮汁等。此外,阿伊奴人還使用紅鰩魚帶劇毒的尾刺外皮,或者直接用這個尾刺本身做箭毒。
出門打獵的時候,阿伊奴人會帶著狗,和幾個要好的夥伴一起去。特別是去獵熊的時候,要向火神、家的守護神祈求打獵豐收和安全。獵熊,一般是在冰雪消融的春季,趁著熊經過長時間冬眠,體力衰弱的時候進行,獵捕還在冬眠中的熊或剛出洞的熊。到了夏天的時候,他們會用名叫機關弓的圈套來獵熊。這種機關弓,是把弓箭固定在某處,順著箭瞄準的方向拉一根繩子,繩子的這頭連著發射機關,那頭也固定,熊一觸動繩子就會引發弓箭。
獵鹿的時候,一般是使用弓箭,不過也會使用陷阱和機關弓。有時候,他們也會把鹿趕落到海里或河裡後用弓箭射殺。在一次獵捕很多鹿的時候,部落會全體出動,把鹿群趕落懸崖摔死。 阿伊奴人一般被認為是狩獵民族,不會農耕,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從北海道的遺跡發掘出來的物品,表明在擦土式土器文化時代就有進行農耕了。目前已經確認的作物品種有小米、玉米、稗子等。阿伊奴人的農耕只是為了補充漁獵,山菜採集不足而進行的副業。耕種的面積很小,由阿伊奴的女性當作普通家務勞作。男性只負責漁獵,從不進行農耕。
栽培作物
阿伊奴人栽培的穀物類作物主要有稗子、小米、玉米、麥子、蕎麥、豆、蕪菁等。其中小麥和稗子分別被稱為男性的穀物和女性的穀物,合在一起被作為神聖的夫婦穀物而受到阿伊奴人尊重。
蔬菜的栽培就比較遲了。比如馬鈴薯,就是在1798年(寬政10年),由和人帶來的種子,之後阿伊奴人才開始栽種。而蘿卜、蔥、黃瓜、南瓜等也都是從江戶時代開始栽培的,據說也是受到在漁場勞動的和人的影響才開始栽培的。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種阿伊奴人自古以來就栽種的蔬菜,被稱做「阿達內」,是蕪菁的一種。
從耕耘到收獲
耕作的土地選取草木稀少的土地,大多都在河邊。耕地的時候,先用鐮刀割掉雜草,而後用鹿角或樹枝製做的挖土工具把土裡的草木的根挖出來,同時把土塊碾碎。再用耙子把土耙平。播種的時候,以穀物為例,他們把種子放在碗或者樹皮做成的容器里,用播撒的方式播種。
由於對神的信仰觀,阿伊奴族人從來不使用任何肥料,連除草都很少做。收獲的時候,對於穀物類作物,他們會使用川珍珠貝的貝殼做成的收割工具來摘取谷穗,不會從根部割取。對於穀物以外的作物,則基本是用手作業的。另外,在給穀物脫殼的時候,阿伊奴人使用臼和杵。並使用簸箕除去糠殼,並分離精谷和粗谷。 阿伊奴民族的衣服,原來是用海鸕鶿、花魁鳥等帶著羽毛的皮製作的鳥羽衣,和用熊、鹿、狐狸、狗、海豹等動物的皮製作的獸皮衣,也有用鱒魚,鮭魚等皮製作的魚皮衣。不過這些傳統現在已經沒有了。現在還在使用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樹皮衣。其中最有名的アットゥシ織,就是用青榆樹內皮纖維編織而成的。
此外,還有一種用萇楚(植物名)纖維編織而成的草衣,因為是白顏色的,所以被稱為レタラペ(音:雷塔拉貝,阿伊奴語,意為白色的東西)。樺太地區的阿伊奴人常穿著這種衣服。他們在這種衣服上加上刺綉和切伏紋樣(所謂切伏,是指在衣服上貼上其他的布,以形成各種圖案),作為節日時穿的盛裝使用。而沒有紋樣的,則作為平時穿的衣服使用。
從江戶時代後半期開始,通過與本州的和人的交易,阿伊奴人得到了大量的木棉,於是就開始在布上刺綉和切伏,這叫チカラカラぺ(音:奇卡拉卡拉貝),意思為「我們刺綉的東西」。
除此以外,阿伊奴人的服飾還有以下分類。
ルウンペ(音:魯烏恩貝),是在細致的切伏布上經過精巧刺綉的衣服。其傳統現在只留存於噴火灣和白老地區。
カパラミプ(音:卡巴拉米部),是一種布上大量使用白色布為切伏,進行刺綉的衣服的總稱。カパラミプ的意思就是薄衣。
チヂリ(音:奇幾利),是不使用切伏布,直接在布上進行刺綉的衣物的總稱。
此外,也有以外來的衣服作為盛裝的情況。通過與本州和人的交易,得到的和人的打掛和陣羽織,通過山丹交易(阿伊奴樺太地區和黑龍江下游地區的北方民族間的交易,阿伊奴人稱對方為山丹人)獲得的山丹服飾都傳到了阿伊奴地區,對當地的服飾文化有很大影響。
關於內衣,以前似乎男性和女性都有不同的內衣,但是現在流傳下來的只有女性內衣,穿的時候是從頭部開始套下去的。 阿伊奴的男性在舉行重要的儀式時會在頭上戴一種他們稱為サパンペ(音:薩跋恩貝)的頭冠。這是一種樹木纖維編制的頭冠,用一些削制過的植物枝葉包著,在中間有動物神形象的木偶。肩上還挎著傳統的阿伊奴刀エムシ(音:誒姆西)阿伊奴的女性在頭上包著名為マタンプシ(音:瑪塔恩布西)的刺綉布卷。耳朵上掛ニンカリ(音:尼恩卡利),這是一種金屬制的耳環,環上帶著珠子。當然穿帶前必須在耳朵上開個洞了。這兩種飾物其實本來都是男性用的,但是現在卻成了女性用飾物。還有一種名為マイダリ(音:瑪依達利)的圍裙,現在是作為女性盛裝服飾之一使用,但是按照古代的資料來看,這原本也是男性用品。還有女性戴在手上的名為テクンカニ(音:忒庫恩卡尼)的手環也是這種情況。
有一種戴在脖子上的,細長的帶狀布上裝飾金屬飾板的首飾,稱為レクトゥンペ(音:雷庫托烏恩貝)。還有一種名為タマサイ(音:塔瑪薩依)或シトキ(西托基)的一直掛到胸部的脖飾,上面使用了很多玻璃珠子。這些玻璃珠子是通過與大陸的交易得到的。以前松前藩也曾秘密製作這些,用來與阿伊奴人交易。 集落
集落在阿伊奴語中叫コタン(音:扣塔恩)。コタン一般都建造在河邊或海邊等較容易獲得食物的地方,尤其是大馬哈魚逆流而上要經過的河流邊比較多。コタン一般都是父系血緣的集團,一般每個集落有4~7戶人家,極少有超過10戶的。但是到了近世,由於被強制到和人的漁場勞動,為了確保勞動力和漁場遷移時的便利,コタン被強制移動,結果,原本的コタン消失了,形成了以漁場為中心的,有數十戶人家的大集落。
家的構造
コタン里的阿伊奴人居住的房子是用茅草或矮竹、樹皮等為材料建造的。房子以東西方向為長軸,或與河流的流向並行。大小約為寬5米長7米,長軸的西側是庫房兼入口。房子一共有3個窗口,其中正對著入口的正東的窗子叫ロルンプヤラ(音:樓路恩布牙拉),是神明出入的窗子,還有一些儀式中使用的器物也通過這個窗子出入,被視為神聖的窗子,絕對不可以窺看。
屋內的入口附近是爐子,爐子左邊是シソ(音:西索),是這家主人夫婦的位置,孩子和客人的位置在爐子右邊。在シソ的後面則是寶壇,各種與和人交易所得的行器、矢筒等貴重的物品就放在這里。
附屬建築
家的附屬建築有:廁所(男女分開的),儲藏食物的倉庫,養小熊的圍欄,曬干魚和山菜用的曬架。在家的東側,正對著神聖的窗口ルンプヤラ的是熊的送靈儀式的祭壇。 信仰:阿伊奴人把太陽、月亮、風、火、雷、水等自然現象,動物、植物、物品等,所有和人類生活相關的事物與現象都視為神,或是神的化身,進行各種祈禱和儀式。
家的守護神、火神、窗神、爐神、戶口神、庭神、山神、海神、湖神、河神、成長守護神、熊神、貓頭鷹神,還有船神、臼神、鍋神等,阿伊奴人的世界中到處都是神。這些神守護著阿伊奴人,給予阿伊奴人食物,有時候也會給予嚴厲的考驗。其中火神似乎是阿伊奴人最重要並與生活最密切相關的神,大小事情都會向火神祈禱。
但是,在阿伊奴人看來,如果神對人類做了不好的壞事,人也可以進行抗議。神幫助了人類會得到感謝,人也可以回過來幫助神。神與人之間其實是互相扶持互相幫助的關系。
阿伊奴人認為神總是生活在東面上方的カムイモシリ(音:卡姆伊摸西利,阿伊奴語意為神的世界)。神的外貌和人類一樣,過著和人一般無二的生活。神守護著人類,並向人類的世界(アイヌモシリ)降下大馬哈魚·鹿等食物。有的時候,神也會親自化身成各種動物、植物、物品等降臨人間。比如穿上熊的衣服化身為熊,或者給予人類食糧、毛皮、鍋、碗等日用品。相對的,人也把大馬哈魚、大馬哈魚干、御幣等神喜歡的東西,通過儀式獻給神。
但是,這些神當中也有給人類帶來疾病和災難的惡神和魔神,特別是散布天花的パコロカムイ(音:巴扣樓卡姆依),尤其為人們所恐懼,為了驅趕這些惡神和魔神,阿伊奴人會進行各種咒術儀式。
送靈 :阿伊奴人經常進行各種儀式,其中包括送靈、祭祖、新房落成的儀式,每年初次捕捉大馬哈魚前也要舉行儀式。
其中舉行的最多、最重要的就是送靈儀式了。所謂送靈儀式,就是神化身為動物、植物或器物,為人類帶來食糧等各種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為了送這些神返回神的世界,就必須要進行送靈儀式。其中最大最重要的,就是イヨマンテ(音:依尤瑪恩忒),即:熊的送靈儀式。
イヨマンテ,就是把在冬季獵熊中捕獲的小熊先飼養1~2年,然後舉行一個盛大的儀式後送回神之國。一般這個儀式在雪最厚的1~2月左右舉行。所謂「送」,實際就是「殺」,支解也是儀式的一部分。在現代動物保護主義者眼裡,這種行為可能有些殘忍。但是對以狩獵為主要生存手段的阿伊奴人來說,熊是至高的神之一,熊的送靈儀式是他們最大最重要的儀式,同時甚至可以說是阿伊奴文化的核心。
還有イワクテ(音:依瓦庫忒),是把破損的、舊的或者已經不用的日用器具、祭具等送回神之國的儀式。有的地方也把送松鼠、兔子等小動物的送靈儀式稱為イワクテ。此外,爐灰·小麥和稗子等作物的糠也會被放到一定的地方,送回神之國。
Ⅱ 日語「阿伊西鐵路」什麼意思
愛してる。我愛你直接翻成日語的說法,但現實生活中日本人是不會這么直白的說,會用我喜歡你之類的話還表達愛意。例如:好きだよ。
Ⅲ 古今中外著名探險家的故事
1、麥哲倫的故事
麥哲倫1519年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後來情形開始惡化。船隊中有一艘船遇風暴失事。接著幾名船長密謀反對他。
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另外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後,又揚帆啟航。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由於他的陣亡,使麥哲倫失去了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機遇。
2、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於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紮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
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紮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的「弗拉姆號」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1911年10月20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船長前,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於1911年12月14抵達南極。
羅阿爾德•阿蒙森是最早飛越北極的兩位探險家之一。1926年,他和義大利探險家烏姆伯托•諾畢爾乘飛艇繞行北極兩圈。在兩年後另一次北極上空的飛行中,諾畢爾的飛艇與另一飛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則在尋找諾畢爾的過程中失蹤。
3、張騫的故事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地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么遠的地方。張騫回來後,使大漢皇帝第一次聽到了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
張騫是第一位橫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國人,後來的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4、玄奘的故事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和尚。他從中國出發,旅途歷時16年,行程達6•4萬千米,途經阿富汗、克什米爾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進行的,因為當時的皇帝尚不允許中國人跨出國門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險,危險主要來自惡劣的天氣和險峻的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時,差點被箭射死。後來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國被投入獄中。為了逃命,他幾乎凍死。
5、徐霞客的故事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始,周遊全國。
Ⅳ 巴西、阿根廷、秘魯、智利、哥倫比亞、委內瑞拉擁有哪些旅遊勝地(南美洲所有國家的最好)
巴西著名景點簡介
聖保羅市(S?o Paulo)
聖保羅市於1554年建市,是南美最大城市,聖保羅州首府,位於該州東南部。海拔760米,面積1493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740萬。聖市是巴西工商、金融中心,產值和工業產值分別佔全州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的50%和70%。主要工業:機械、汽車、電器零件和輕工業。此外還有醫葯、塑料、煙草等以及出版印刷。全市共有各類企業22·5萬家,全國50個最大企業中有30個在此。銀行和分行5037家,銀行職員占就業人口的10%。全市共有超市750個,11個現代化購物中心10餘家,還有800多個集市。聖市工業就業人口佔全國總數的20%。聖市也是南美最大的外貿基地。
1984年,我國在聖保羅設總領事館。1988年,聖市與上海市結為友好城市。約有17萬華僑華人居住於聖保羅市,多家中資公司在此設有機構。
伊瓜蘇市(Foz do Igua?u)
伊瓜蘇市位於巴西、巴拉圭、阿根廷三國交界的巴拉那河與伊瓜蘇河匯合處。「伊瓜蘇」在印第安瓜拉尼語中意為「大水」。全市面積630平方公里(其中伊瓜蘇國家公園佔20%,伊泰普湖佔30%)。市區面積85平方公里,海拔183米,人口25萬。年平均溫度27.7°C,每年1月氣溫最高,平均溫度28.1°C;7月最冷,平均溫度14.6 °C,年降雨量1712毫米,年平均濕度80%。
伊瓜蘇市是巴西第二大旅遊中心,年均接待遊客約700萬人次,當地居民主要從事商業和旅遊業。目前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距市區12公里,著名的伊瓜蘇大瀑布距市區28公里。該市距巴拉圭東方市僅6.5公里(每年巴西約有600萬人次前往東方市購物),距阿根廷境內的伊瓜蘇港市10公里,距阿境內的大瀑布29公里。
伊瓜蘇市約有3000華僑華人,其中大多數在位於巴拉圭一側的東方市經商,居住在伊市。
伊瓜蘇大瀑布
伊瓜蘇大瀑布位於巴西與阿根廷交界處的伊瓜蘇河上,形成於1.2億年前。1542年被西班牙人發現。大瀑布由275個瀑布組成,最大的瀑布跌水90米,流量1500立方米/秒,被稱為「魔鬼之喉」。大瀑布的四分之三在阿根廷境內,但從巴西一側看去更為壯觀。巴境內參觀里程1公里(阿境內參觀里程3公里)。
伊泰普水電站
伊泰普水電站位於巴西與巴拉圭之間的界河--巴拉那河(世界第五大河,年徑流量7250億立方米)上,伊瓜蘇市北12公里處,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水電站,由巴西與巴拉圭共建,發電機組和發電量由兩國均分。目前共有18台發電機組(每台7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1260萬千瓦,年發電量790億度。
伊泰普(Itaipú)在印地安語中意為「會唱歌的石頭」。伊泰普水電站於1974年10月17日動工修建,1991年5月6日竣工,歷時17載。水電站主壩為混凝土空心重力壩,高196米(海拔225米),長1500米。右側接弧形混凝土大頭壩,長770米。左接溢洪道,溢洪閘長483米,最大泄洪量為62200立方米/秒。兩岸還接有堆石壩、土壩,整個壩長7853米,水位落差118.4米。水庫面積1350平方公里(其中巴西側750平方公里,巴拉圭側600平方公里),容量290億立方米。
伊泰普水電站工程由美國舊金山國際工程公司和義大利米蘭電力顧問公司提供咨詢並於1971-1974年間完成了總體規劃、導流工程、水輪發電機組選用等關鍵性設計。發電機組全部由德國和巴西的合資企業在巴西製造。巴西、巴拉圭兩國政府為開發伊泰普水電站組成伊泰普聯營公司,負責施工建設和經營管理。兩國政府簽訂的有關協議對水電站的重大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巴西和巴拉圭兩國電力頻率不同,分屬巴西和巴拉圭的機組分別採用60赫和50赫的頻率。高壓交流輸電線為750千伏。巴拉圭目前只能消費水電站發電量的2%,故按規定(50年內,巴拉圭分得電力的多餘部分必須賣給巴西,50年後可以自由轉售)將剩餘48%的電賣給巴西。伊泰普水電站由巴西福納斯公司(Furnas)中心調度所負責調度。
伊泰普聯營公司注冊1億美元,兩國電力公司各出一半並分別擁有水電站的一半產權。建設資金的99%依靠貸款,由巴西負責籌集。水電站建設總投資為234億美元,其中工程投資112.4億,利息支出121.6億。根據兩國政府協議,水電站按50年(1974-2023年)還清本息確定電價(仍以美元計)。其間可借新債還舊債。貸款還本付息費用占水電站經營管理費的70%。
自1991年起,伊泰普水電站每年發電收益約23億美元。
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
里約熱內盧市是里約熱內盧州首府,位於該州南部,坐落在瓜納巴拉海灣內側,海拔2.3米,面積1250平方公里,人口約550萬,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年均最低溫度為17°C,最高溫度為36°C。里約市建於1565年,1834-1960年為巴西首都。是巴西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也是巴西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文化中心。
里約熱內盧在葡萄牙語中意為「一月的河」。1501年1月葡萄牙航海家抵達這里時,誤以為瓜納巴拉灣是大河的入海口,因而得名。里約依山傍海,風景優美,是巴西和世界著名的旅遊觀光勝地。主要名勝有耶穌山、麵包山、尼特羅伊大橋等。里約的海灘舉世聞名,其數目和延伸長度為世界之最,全市共有海灘72個,其中兩個最有名的海灘是:科巴卡巴納海灘和依巴內瑪海灘。里約被譽為「狂歡節之都」,巴西一年一度在這里舉辦最有特色的狂歡節。
1986年裡約熱內盧市與北京市結為友好城市。1992年我國在里約設總領事館。約有5000華僑華人居住於里約市,多家中資公司在此設有機構。
科爾科瓦多山(Corcovado)
科爾科瓦多山(又稱耶穌山)高710米,位於里約市蒂茹卡國家公園內。山頂塑有一座兩臂展開、形同十字架的耶穌像,故又名耶穌山。巨大的耶穌塑像在全市的每個角落均可看到,是里約的象徵之一。該塑像建於1931年,高30米(相當於13層樓高),重1145噸。僅其頭部就高3.75米、重30噸;左右兩手手指頂端之間距離為28米;兩臂面積約38平方米,重114噸;塑像基座面積為100平方米。
麵包山(P?o de A?ucar)
此山因形似法式麵包而得名。位於瓜納巴拉灣入口處,是里約的象徵之一。山高394米,登上山頂可將里約全景盡收眼底。與麵包山為鄰的有兩座略低的山峰--狗面山和烏爾卡山,均為215米高。1565年,里約市在這兩座山之間創建,現在山腳下還能看到當年保衛里約市的聖若奧古城堡。
巴西利亞(Brasília)
歷史上,巴西曾先後在薩爾瓦多和里約熱內盧兩個海濱城市建都。為開發內地,1956年庫比契克總統決定遷都內地。1957年,建都工程啟動。1960年,在歷時三年零七個月時間後,一座現代化的都市--巴西利亞(Brasilia)在巴西內地建成。同年4月21日,巴首都從里約遷至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是聯邦區政府所在地,聯邦區(Distrito Federal)面積5822平方公里,所屬城區和衛星城共19個,總人口約200萬。現任聯邦區長官為若阿金·羅里茲(Joaquim Roriz)。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210億美元,佔全國的2.73%。經濟以服務業為主,約占聯邦區產值的90%;工業佔10%,主要為建築業和水泥製造業。
巴西利亞位於巴西中央高原,海拔1158米,氣候宜人,全年分為雨季和旱季,年均最高溫度為29.3°C,最低溫度為17.1°C。年降雨量為1603毫米。巴西利亞以其獨特的建築聞名於世。其總體建設計劃由建築大師盧西奧·科斯塔(L?CIO COSTA )完成。在燈火通明的夜晚從空中俯視,巴西利亞宛如一架駛向東方的巨型飛機。整座城市沿垂直的兩軸鋪開:向機翼南北延伸的公路軸和沿機身東西延伸的紀念碑軸。機頭是三權廣場,機身是政府機構所在地,機翼則是現代化的立體公路。三權廣場左側是總統府,右側是聯邦最高法院。廣場對面是國會參、眾兩院,兩院會議大廳建築外觀如同兩只大碗,眾議院的碗口朝上,象徵「民主」、「廣開言路」;參議院的碗口朝下,象徵「集中民意」。國會的兩座28層大樓之間有通道相聯,呈「H」型,為葡語「人」的首字母。三權廣場上的議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總統府和外交部水晶宮等是巴西利亞的標志性建築。1987年12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巴西利亞為「人類文化遺產」。
巴西利亞最高的建築是高224米的電視塔,比巴黎埃菲爾鐵塔低100米,為世界第四高鐵塔,重378噸。鐵塔瞭望台位於75米處,可容納150人,遊客可免費乘電梯登台。每逢周末鐵塔周圍有手工藝品市場。
市內帕拉諾阿(PARANOA)湖為人工湖,由四條河流攔截而成,狀如「人」字,面積近40平方公里,蓄水量4.91億立方米,有調節氣候的作用。湖區人口約50萬。湖岸長80公里,沿岸分布著45個娛樂和運動俱樂部。
巴西利亞現有小學464所、中學84所、大學10所,劇院15家,電影院20家,博物館13個,藝術館19個。
馬瑙斯市(Manaus)
馬瑙斯市為亞馬遜州首府,地處黑河和索里芒斯河(亞馬遜河支流)交匯處,面積14337平方公里,人口150萬。該市地處亞馬遜平原,位於南緯3度,常年濕熱多雨,年平均溫度26°C,最高可達35·6°C,最低18·5°C。年平均降雨量2500毫米。該市工業以冶金、電子和機械為主。該市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浮動碼頭,全長1313米。農產品主要有柑橘、木瓜等水果。現有高等院校4所,中學370所,小學72所,醫院24所,病床1570個。
馬瑙斯是著名的旅遊城市,主要景點有海關大樓(磚瓦均從英國進口)、馬瑙斯大劇院、印第安人博物館等。距市區80公里就是野生熱帶雨林。
亞馬遜河
亞馬遜河發源於秘魯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脈,全長6751公里,在巴西境內3165公里,河面寬廣,支流眾多,流域和流量均居世界第一,水量佔世界淡水總量的20%。由亞馬遜河沖擊而成的亞馬遜平原面積705萬平方公里,大多位於巴西境內。亞馬遜流域適合植物生長,有浩瀚無際的原始森林,各種植物兩萬余種,盛產優質木材,並被譽為「地球之肺」。亞馬遜河上游由黑河和索利芒斯河組成。索河河水為黃色,黑河河水為濃咖啡色,因比重、流速不同,兩種河水在交匯處長達數十公里的河面上黑黃分別,互不相犯,成為一大景觀。
阿根廷著名景點簡介
布宜諾斯艾利斯
首都,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阿根廷東部沿海的拉普拉塔河的河口右岸,全市分1個聯邦區、19個城郊區,總面積達3885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1990年),為南美洲最大最繁榮的城市。1880年 被定為永久的首都。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建築風格奇異多彩,幾乎包羅了歐洲古今建築的全部風格與造型,其中有著名的科隆大劇院,其規模居世界第三位。這里還是南美洲最繁華的商業和工業中心,全市工業產值為全國工業產值的70%,對外貿易額為全國的45%,又是全國的交通中心及對外聯系的海空港口。
羅薩里奧
阿根廷第二大城市,巴拉那河最大河港,位於聖菲省東南部,人口100萬。1852年始建,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法國投資修建港口後,這里逐漸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穀物港口。同時還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城市,擁有先進的食品加工、製革、造紙、機械工業。該市有發達的公路及鐵路網與阿根廷各地相連。
科爾多瓦
阿根廷第三大城市,科爾多瓦省省會。阿根廷中部經濟中心。1783年建立,人口90萬。南美最早的大壩之一普里梅羅河聖羅克水壩就建在這里,為該市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電力和水源。科爾多瓦為阿根廷中部地區鐵路和公路的交通樞紐,又是重要的旅遊勝地,該城內造型各異的歐洲古建築及郊外山區的瑰麗景色和宜人氣候吸引了大批外來遊客。
烏斯懷亞
火地島首府,地球最南端的城市之一,位於阿根廷的最南端。中間有條叫比格爾海峽的水道,是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線。這里距南極洲大陸800公里,是各國南極考察隊重要後方基地。近年來石油工業在該城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市內建築、街道、廣場、博物館和圖書館多以聖馬丁的名字命名,以緬懷這位為阿根廷獨立解放做出重大貢獻的英雄。
伊瓜蘇大瀑布
這是南美洲最大的瀑布,世界五大瀑布之一。它位於阿根廷北部與巴西交界處。瀑布呈馬蹄形,寬約4公里,平均落差75米。巨流傾瀉,氣勢磅礴,有如一個大海瀉入深淵。轟轟瀑聲25公里外都可以聽見。阿根廷在這里修建了國家公園,以吸引更多遊客前往。
阿根廷湖
這是一個坐落於阿根廷南部聖克魯斯省的冰川湖,面積1414平方公里,這里以著名冰塊堆積景觀而聞名於世。該湖接納來自周圍150多條冰河的冰流和冰塊。巨大的冰塊互相撞擊,緩緩向前移動,有時形成造型奇特的冰牆,高達80米。最後全部匯積到阿根廷湖,組成了潔白玉立的冰山雕塑。湖畔雪峰環繞,山下林木茂盛,景色迷人,為阿根廷最引人入勝的旅遊景點。
卡特德拉爾山
阿根廷著名的滑雪中心,位於里奧內格羅省西部的納韋爾瓦皮國家公園中,每年6月至9月,正當歐美處於盛夏之際,這里大雪紛飛,銀裝素裹,成為天然的滑雪聖地,大批歐美滑雪愛好者蜂擁而至。為方便滑雪愛好者,這里修有完好的旅店飯店設施,並建有空中纜車,直接把遊人載到山頂。
Ⅳ 青い青いこの地球に和secret of my heart中文諧音(加分100!)
Secret of my heart
歌/倉木麻衣
詞/倉木麻衣
曲/大野愛果
中文諧音:
讀恩媽酷讀媽伊哎待,
替米伊咀大愛大哎咀渡模,
阿來噶替咀咀模讀替仨咀噶,
讀目伊咀待談伊董
替咀模索大哎哇啦啊董恩
哇大西模伊哎媽伊讀倒到媽噶
伊讀咀大談阿恩
菲例讀媽哈,酷達達哎模大伊談,
替縮啊談,術木西抿啦伊達啊談嗎
西恩替咀哇,切伊米啊哎恩哈既,
哎舊它仨、讀木西、戲啊伊阿你嘀讀目甲
讀恩媽哦大伊呀伊咪急,
弄不懂咀拉噶哎大伊大及
素談董咪仨董哪酷阿酷載
素目西大哎大哈董
替米哦喲讀噶讀噶那栽噶
讀媽素待媽讀里噶里哦目董
起噶伊廷大里喲~Secret of my heart
啊哈噶來努萊努哈爛
駕但啊待踢密大窮替古阿努單弄
素爛大踢灑,阿伊模既啦阿董即
哎酷弄仨、踢弄啦拉哎住苦恩苦拉甲
屈么載裘數阿讀步吧伊哎咀
它了吧咪素伊渡記嘀伊
氮哎氮哈阿撒錄載拉伊
讀萊伊既模 討~載~那~必
阿貝貝嘀嘀恩,哎樂吧就嗎
裘么究媽哈~裘么究媽哈
裘了欣喲嗎裘了欣阿西哪大酷拿嘀弄
他哎西拿踢秘露步數步目幾大恩
阿踢那別拉、酷啦勞西讀幾氮
阿西弄仨、步嗎哇大伊
裘了欣擁媽阿、酷嘛酷里媽酷步
它嗎它嗎咪、酷嘛釁嘛酷幾噶讀露
達帖露嘛噶、伊咀嘛目咯啦媽既
仨噶嘛哈、阿別幾憋露嘛哈
Secret of my heart~
Secret of my heart~
Secret of my heart~
Secret of my heart~
Secret of my heart~
翻唱:
你看見 曼珠沙華開的花
我聽見 那血色嫣紅的童話
忘了吧 將花都撕下 鋪滿天涯
你不說 我仍知你是他
算了吧 就算我從未有牽掛
今生太短 可來世是否容我記得他
抬眼時一片塵沙
secret of my heart 含笑看你遠去的步伐
一千零一夜 風卷殘霞寒水烹茶月籠紗
我想你是他 可你怎麼從來不說話
I can not say 若即若離放不下 I』m waiting for a chance
那一年 荼蘼之後再無花
那一季 是落櫻如雪換芳華
曇香一夜 假面都拋下 丟盔卸甲
我信他 信著我的那個他
等我啊 到露重更深冰蟾掛
一唱三嘆 嘆患得患失將情苗栽差
芳香在斷壁絕崖
secret of my heart 獨自忍受流年的敲打
春來春又去 天河掠影月魂沉璧守浮槎
我等的是他 可他怎麼從來不回答
I can not say 若隱若現隨風化 I』m calling for a chance
can i tell the truth 這一次我竭盡全力
沙漠中的雨 聽層雲吞聲暗泣
feeling in my heart 乾涸千年綠
一夜煥生機 cause i love you
i will be with you
wherever you are
can you feel my heart
can you feel my heart
can』t you see you』re my dream 伴我今宵無眠的蕭索
花開花又落 朱顏辭鏡春樹失色華年過
醉拼花底卧 陪君千場離觴不欲說
i just wanna say 何幸今生為君錯
can』t you see you』re my heart 是我心口完美的折磨
紅銷香婆娑 霧冷風清雨打殘荷危夢多
玉釵敲夜徹 魂兮歸來惟有情難舍
secret of my heart our future is forever.
secret of my heart……
青い青いこの地球に
中文諧音:
西給KI鐵KI那塞開一哦~媽鐵一他科多KI拖
滅諾媽誒尼啊路 素貝鐵 噶他一塞組那 摸諾 難恩達捏
五西那五 闊拖闊挖噶路那恩鐵
挖他西他七媽達那尼摸鐵尼一列鐵那一
WuuYei~yei~yei
啊哦一 啊哦一闊諾 活西尼~噶GI里乃一米來一卡撒捏
you can make me free
闊諾媽媽 闊多五看恩幾鐵一他一
WuuYei~yei~yei
闊諾 KI摸幾嗎一啊噶列 索拉拖五米 呀KI組科鐵
組喲一 起卡拉 爹KI米尼 大卡列 拖比達西他一
哦達呀卡那拖KI哦 諾做恩爹他 科多KI拖
多恩納拖KI尼摸一組卡 那列鐵魚哭 摸諾 那恩大捏
摸拖滅路闊拖闊挖噶路那恩鐵
挖他西他起 索五那尼摸卡誒拉列乃一
WuuYei~yei~yei
啊哦一啊哦一闊諾 活西尼 卡GI里啊路米拉一卡撒捏
you can make me free
索列爹摸 闊多五看恩幾鐵一他一
WuuYei~yei~yei
拖哦一拖哦一啊諾 闊羅諾~副他里挖摸多拉乃一
組喲一起卡拉爹一媽 闊闊卡拉拖比大西他一
LALALALALALA
一組卡 挖拉鐵活西一
KI噶拖哦哭那路活多諾 組拉哭鐵那該一他比摸
KI哦哭撒誒摸 卡那西一魚滅大他喲哦尼~
WuuYei~yei~yei
闊恩那HI噶一組卡哭路拖 挖卡鐵一他哈組爹西喲
大科多捏 闊闊羅噶組一鐵 一卡乃一
WuuYei~yei~yei
哭羅一哭摸一組卡 KI誒鐵哈列路HI摸哭路大羅五
那米達諾HI摸KI拖~哦MO一爹尼那路哈組
闊恩那HI噶一組卡哭路拖 挖卡鐵一他哈組爹西喲~
大可多捏滅哦索拉西鐵一他一
啊哦一~啊哦一~闊諾活西尼~卡GI里那一米來一卡撒捏
組喲一起卡拉爹一媽 闊闊卡拉拖比大西他
Ⅵ 打歌阿吉太歌曲中的阿依妞妞,海瑪塔莎落是什麼意思
阿衣妞妞,海馬塔莎的意思是:阿衣妞妞,不要傷心。
具體如下:
1、解釋
阿衣妞妞,可以理解為對一個女性的稱呼。
海瑪塔莎,在彝語里的意思是不要傷心、不要難過。
2、出處
阿吉太組合 - 阿衣莫。
3、評價
這首歌曲奔放自然,現代樂器和傳統文化完美融合,在當下快節奏的時代里,是一首不可多得多民族歌曲。
彝語語言特點
1、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濁兩套。許多地區的塞音、塞擦音還有帶與不帶鼻冠音的區別。
2、除少數方言外,母音一般分松緊,但只在某些聲調的音節里構成對立,如北部方言只在33、44兩調的音節里對立。
3、韻母一般由單母音構成,沒有塞輔音韻尾,但泰國碧粟彝語有-p、-t、-k 韻尾。雲南、貴州部分地區有少數復母音、鼻化韻和鼻尾韻。
Ⅶ 探險家的故事
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廈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視徐霞客為游聖,步徐霞客足跡,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已成為中國旅遊界的嶄新時尚。 中國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 明朝末年,江陰地方(位於今江蘇南部)有個青年叫徐霞客。他從小愛讀歷史、地理書籍和圖冊,對祖國的大好河山非常嚮往,決心親自到名山大川去游歷考察。母親知道了他的想法,勉勵地說:「男兒志在四方,哪能留在家裡,做籬笆下的小雞,馬廄里的小馬呢!」母親為他縫制了遠游冠,還親自為他准備行裝。母親的支持,使徐霞客遠游的決心更堅定了。 22歲那年,徐霞客離家開始了游歷生活。他「不避風雨,不憚虎狼」,「岩泊崖棲,忍飢耐寒」,30多年如一日,直至逝世的那一年才停止游歷。在遠游途中,他曾遇到很多危險。有一次,他在湘江遇到強盜,財物被搶劫一空,隨行的朋友受傷死去,僕人也離他而逃,但他絲毫沒有動搖探索自然的決心。他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途中他堅持以日記的形式記錄所見所聞。這些紀錄為後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成為寶貴的地理文獻。
Ⅷ 阿伊努人的定義
人種
歐羅巴人種(白種人),黑皮膚,五官具有著歐羅巴人種的典型特徵。
含義
在阿伊努語中,「阿伊努」是「人」的意思。在今天,很多阿伊努人不喜歡「阿伊努」這個稱謂,而希望人們稱他們為「ウタリ」(日語羅馬拼音:Utari,音「烏塔里」,阿伊努語中「夥伴」的意思)。在官方的正式文獻中,則「阿伊努」和「烏塔里」這兩種稱呼都可以被找到。
在阿伊努文化中,最典型的是萬物有靈信仰(Animistic faith),阿依努語(Ainu language)和口頭的傳統(oral tradition)。
日本國的原住民
亞洲東部日本國的蠻夷。古文獻亦稱「蝦夷」。主要分布在北海道。
「阿伊努」一詞,在該族語言中是「人」的意思。舊石器時代末期或新石器時代早期曾廣泛分布於日本列島。18世紀以前在坎察加,20世紀以前在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本州北部也有分布,後被
迫退縮至現在住地。 在十七至十八世紀,阿伊努族大部被消滅,人口逐漸減少,現僅存2.4萬人(1980)。屬於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混合類型。身材比和族稍矮,膚色淡褐,頭發黑色呈波狀,有著歐羅巴人種的面孔,體毛發達。多年來與和族通婚,純血統後裔逐年減少。使用阿伊努語,系屬不詳。分口語、雅語。有用雅語傳述的民間故事和敘事詩,現僅在老年中流傳。一般中、青年人皆通日語。信仰萬物有靈和多神,崇拜祖先。以前,每年皆舉行隆重的「熊祭」和「鮭祭」。婦女多於口部周圍、 前腕和手背文身。 長期從事漁獵,近年大多轉事農耕。古時曾以鳥羽、 獸皮、 魚皮製衣;以鳥獸魚肉為主食。擅長製作和駕駛獨木舟。有獨特的木架茅屋。現在的衣食住行,已與和族無別。
他們的祖先
有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新石器時期早期(約六、七千年以前)
就從東南亞遷居到日本。某些學者認為,阿伊努人是阿拉伯人移民,他們在某個時期控制了遠東廣大地區後分布在本州諸島。隨著日本的一些民族逐漸向北方移民,他們的地盤日益縮小。從公元七世紀後半期起阿伊努人被稱為「蝦夷」,系夷狄之意,這是日本人對占據日本外族或土著的稱呼。大約從公元十四世紀中葉起逐漸地改稱為阿伊努人。也有人說他們是繩文人後裔。
北海道
孤獨牧羊人
阿伊努人自明治時期結束後,幾乎不為和族所記起,他們為生存而呼籲的微弱呼聲更是被置若罔聞。1993年,是聯合國的「國際先住民年」。有關的研究、調查才紛紛公諸於眾。還在60年代,一位姓茅邊的日本女作家曾到阿伊努人居住的日本名景之一阿寒湖畔、十勝采訪,並於80年代出版了敘述阿伊努人生活的《生活在阿伊努人的世界裡》一書,使人們對這個民族有了一種具體的了解。而富正義感、並一向痛恨侵略、掠奪的日本學者堀內光一寫的《不屈的人們——伊努》更是被阿伊努人視為理解自己的一部著作。阿伊努人有著遠比
自稱祖先「是從天上下來的」或「是由大陸蒙古腹地遷來的」和族更悠久的歷史。他們是日本列島最早的居民和主人。最早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本擦文化時期,也就是舊石器時期或新石器時代。由於被歧視、欺壓,1980年阿伊努人人口竟減少到2.4萬人。而古代阿伊努人曾是一個漁獵民族,駕著獨木舟在海上游弋,持槍在林中逐鹿奔跑,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屬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的混合類型。他們不高的體型、淡褐色的皮膚及波狀翻卷的黑發,都顯示出其與大和民族不同的特點。他們信仰萬物有靈和多神,每年都舉行隆重的「熊祭」和「鮭祭」儀式。廣袤的北海道森林和原野、蔚藍的大海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故鄉。
Ⅸ 空之軌跡FC阿伊納街道的通緝魔獸到底在哪啊~~~
總算翻到攻略了,就在紺碧之塔入口那個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