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鐵路周圍樹木的保護法..
《鐵路運輸安全保護條例》第十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毀壞鐵路線路兩側種植的防護林木以及護坡草坪。
防護林木的砍伐需經鐵路主管部門批准。
2. 我國正在建設的防護林體系主要有哪些其主要作用分別是什麼
一、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
三北防護林地區包括西北、華北、東北的陝、甘、寧、青、新、京、津、冀、晉、內蒙、遼、吉、黑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1個縣(旗).總面積389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的40.5%,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佔2/3以上,這里是我國沙漠戈壁集中分布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加強這一地區的國土整治,建設好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對於促進生態環境向良性循環轉化和地區經濟振興有重要意義.
三北防護林體系第一期工程(1978—1985年)已經完成,這期工程包括13個省(市、區)的396個縣(旗).根據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由近及遠的原則,重點在廣大農區、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和風沙危害嚴重地區營造農田防護林、水土保持林和防風固沙林.同時,在農村生活能源短缺地區和立地條件適宜地區營造薪炭林,用材林和經濟林.具體任務是在保護好現有植被的基礎上,8年內造林593萬公頃(實際完成60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3.8%提高到5.9%.水土流失和沙漠危害有所減輕;柴薪奇缺的地區有所緩解;800萬公頃農田得到林網保護.黑、吉西部地區,寧夏黃灌區,河西走廊、新疆和田綠洲都已在原有的基礎上建成數縣連片的農田防護林體系.據測算,目前三北地區農田防護林平均每公頃可保護10.5公頃耕地,對於改善農田小氣候、抗禦自然災害,促進牧業生產起到有益的作用.
三北防護林體系第二期工程(1986—1995年),包括551個縣(旗),其任務是在管理、撫育好現有林,鞏固第一期工程成果的基礎上,提高造林質量,營造人工林637萬公頃,封育林草155萬公頃,飛播造林17萬公頃.重點搞好京津周圍的綠化,毛烏素沙地和科爾沁沙地的防風固沙林,京包、包蘭鐵路沿線的防護林和黃河中游沿岸防護林等五大骨幹工程及沙棘商品生產基地、聽水河流域水保經濟林,烏蘭布和速生豐產林和灤河、潮白河水源涵養經濟林四個重點項目,以及90個省級重點工程.第二期工程完成後,區域性防護林體系的雛形可基本形成,森林覆蓋率由1985年的5.9%增加到7.7%,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地區將有1/3的面積得到控制,1733萬公頃農田可實現林網化,1000萬公頃沙漠化土地將得到治理,絕大部分公路、京包、包蘭鐵路兩側的自然面貌將有很大改觀.燃料、肥料、飼料、本料俱缺的矛盾將進一步緩解.
根據目前建設的速度,預計到2000年,三北防護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達到9.5%,區域性的防護林體系可基本形成,絕大部分農田和人工草場將得到林網庇護,沙漠化蔓延將基本得到控制,黃河中游地區的水土流失可得到進一步治理,生產和生活環境將得到明顯改善.
二、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工程
由於長江流域內人口增加過快,對資源盲目地採掘和掠奪性利用,造成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積有增無減,50年代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36萬平方千米,現在僅四川省的水土流失面積就有38萬平方千米.長江流域災害頻繁,自1921年以來已發生水災11次,平均6年1次.保護和擴大長江中上游的森林資源,對於整個長江流域的國土安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從1988—2000年為第一期工程,在水土流失重點地區114個縣(市)總面積為34萬平方千米,造林1580萬公頃,其中金沙江流域20個縣,黔西烏江流域10個縣,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60個縣,秦巴山地漢水流域11個縣,川鄂山地長江幹流18個縣,湘贛丘陵「兩湖」水系25個縣.工程完成後,規劃所在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由現在的19.9%提高到41.7%,將基本控制長江流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規劃造林總面積為7245萬公頃,以實現長江流域自然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為目的,在中高山河源區重點營造水源涵養林、在水土流失劇烈的低山丘陵區以水保林和特種經濟林為主,在盆地區以兩旁植樹為主.
三、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
我國的大陸海岸線全長1.8萬千米,跨11個省(區、市),195個縣(市、區),其中12個島嶼縣沿海縣總面積3.76億畝,占國土面積的2.6%.沿海防護林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海岸線為主線,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以增加森林植被為中心,區別不同的海岸地貌類型,建立一個多林種、多樹種、多功能的防護林體系.整個工程分三個類型區:
1、沙質海岸為主的丘陵區,以治理風沙、海潮和水土流失為目的,包括遼東半島丘陵、遼西冀東低山丘陵、山東半島丘陵、閩中南和粵東丘陵台地、粵西桂南丘陵台地和海南島丘陵台地6個自然區,103縣.
2、淤泥質海岸為主的平原區,以防風護田、抗潮護堤、結合水保措施,治理旱、澇、鹽、鹼為主要目的,包括遼中、渤海灣、廢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5個自然區,62縣.
3、基岩海岸為主的山地丘陵區,以控制水土流失、涵養水源、減免水旱災害,綠化、美化景區和海島為主要目的,包括浙東南、閩東山地丘陵和舟山群島兩個自然區,30個縣.
按照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總體規劃,造林總任務為5337萬畝,分兩期實施,一期工程(1988—2000年)造林3736萬畝,占工程總量的70%,其中荒山荒地造林2749萬畝,農田林網造林469萬畝,各類防護林帶造林519萬畝.據統計,到1990年底,我國沿海共營造海岸基幹林帶10639千米,營造防護林2000萬畝,沿海地區有林地面積約1億畝.二期工程(2000—2010年)規劃造林1600萬畝,為工程總量的30%.到1995年,造林1650萬畝,實現100個平原縣綠化達標,除鹽鹼地及個別地段外,海岸基幹林帶基本形成.
任務完成後,沿海地區森林覆蓋率將由24.9%增加到39.1%,水土流失量減少50%,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沿海地區的生態屏障將大大加強.
四、太行山綠化工程
國家決定從1986年起用15年時間,對太行山區進行大規模綠化,包括五台山、小五台山、恆山、太岳山和中條山,共包括110個縣,計劃造林359.8萬公頃,把森林覆蓋率由現在的15.3%提高到43.6%.
五、平原綠化工程
平原地區人口密集,耕地面積達5060萬公頃,佔全國的38%,保護這些耕地,對穩定和發展國民經濟具有重大意義.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已初步營造起規模龐大的農田防護林體系,96億株「四旁」樹木,440萬公頃林糧間作,1300萬公頃荒灘地造林,3067萬公頃耕地實現林網化,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2%提高到現在的12.8%.到1990年,918個平原縣已有363個縣達到平原綠化標准,137個縣接近標准.計劃再用10年時間,造林總面積達到324.5萬公頃,使全部平原縣達到平原綠化標准.
3. 鐵路防護林用什麼品種的松樹黑松可以做鐵路防護林嗎黑松貴還是雪松貴呢
北方黑松可以。雪松貴
4. 中國三大防護林帶除了三北防護林還有哪兩個
還有沿海防護林帶和鐵路、公路(特別是沙漠公路,如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線防護林帶。
5. 什麼是防護林帶
基本概念
林帶亦稱防護林帶。指在農田、草原、居民點、廠礦、水庫周圍和鐵路、公路、河流、渠道兩側及濱海地帶等,以帶狀形式營造的具有防護作用的樹行的總稱。有條狀和網狀兩種。除農田、草原防護林帶多為網狀外,其餘防護林帶大部分為條狀。林帶按防護要求和作用,分為防風固沙林帶、農田防護林帶、草原防護林帶、護岸林帶、護路林帶、海防林帶、防污林帶等多種類型,每種林帶具有不同的防護作用和特點。如防風固沙林帶,系在風沙危害嚴重地區為防治流沙和改造沙地而營造,其作用在於降低風速,固定流沙;護路林帶是在鐵路、公路沿線兩側為保護鐵路、公路,減輕或避免風沙、暴風雪、暴雨沖刷、泥石流、滑坡等危害,具有保護路基,美化路容,改善道路環境等作用;護岸林主要用於固持河川岸灘,防止堤岸受水流沖刷侵蝕而崩塌等。每種林帶應根據不同的防護要求進行選擇和配置。如農田、草原防護林帶,一般採用
喬木和灌木相混交或喬、灌、草結合的方式營造,由主林帶和副林帶組成,並按一
定的距離和方式構成網狀林網體系,主
要起調節氣候、防治災害、改善環境、保障農牧業生產等作用。
6. 中國七大防護林都是什麼
中國七大防護林工程包括:「三北」防護林體系,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沿海防護林體系,太行山綠化工程,平原綠化工程,黃土高原水土保護林工程,全國防治沙漠化工程。其目的在於保護、改善與持續利用自然資源與環境。
防護林是以防禦 自然災害、維護基礎設施、保護生產、改善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它是中國林種分類中的一個主要林種。
寧夏水土保持防護網狀的防護林防護林類型防護林一般有人工營造的(包括連片林地、林帶和林網)和由天然林中劃定的(如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等)兩類,嚴禁砍伐和破壞。營造防護林時必須根據「因地制宜,因需設防」的原則。
(6)鐵路防護林擴展閱讀:
營造防護林的具體技術要求:
1、樹種選擇和混交類型,宜選擇生長穩定、長壽、抗性強的樹種,以優良的鄉土樹種為宜。根據當地條件,營造喬灌木混交型、陰陽樹種混交型等類型的混交林。
2、防護林配置,根據防護目的和地貌類型,配置防護林帶。水源林和水土保護林配置成片狀、帶狀或塊狀,構成完整的水土保護林體系。
3、撫育管理,在防護林地區只能進行擇伐,清除病腐木,並須及時更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防護林
7. 防護林被斷根土被拉走是否違法
森林採伐 第二十九條 國家根據用材林的消耗量低於生長量的原則,嚴格控制森林年採伐量。國家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國有林業企業事業單位、農場、廠礦為單位,集體所有的森林和林木、個人所有的林木以縣為單位,制定年採伐限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主管部門匯總,經同級人民政府審核後,報國務院批准。 第三十條 國家制定統一的年度木材生產計劃。年度木材生產計劃不得超過批準的年採伐限額。計劃管理的范圍由國務院規定。 第三十一條 採伐森林和林木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成熟的用材林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採取擇伐、皆伐和漸伐方式,皆伐應當嚴格控制,並在採伐的當年或者次年內完成更新造林; (二)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中的國防林、母樹林、環境保護林、風景林,只准進行撫育和更新性質的採伐; (三)特種用途林中的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的林木、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嚴禁採伐。 第三十二條 採伐林木必須申請採伐許可證,按許可證的規定進行採伐;農村居民採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後個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 國有林業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部隊、學校和其他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採伐林木,由所在地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依照有關規定審核發放採伐許可證。 鐵路、公路的護路林和城鎮林木的更新採伐,由有關主管部門依照有關規定審核發放採伐許可證。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採伐林木,由縣級林業主管部門依照有關規定審核發放採伐許可證。 農村居民採伐自留山和個人承包集體的林木,由縣級林業主管部門或者其委託的鄉、鎮人民政府依照有關規定審核發放採伐許可證。 採伐以生產竹材為主要目的的竹林,適用以上各款規定。
8. 求中國主要的防護林體系及其簡介!
一、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
三北防護林地區包括西北、華北、東北的陝、甘、寧、青、新、京、津、冀、晉、內蒙、遼、吉、黑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1個縣(旗)。總面積389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的40.5%,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佔2/3以上,這里是我國沙漠戈壁集中分布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加強這一地區的國土整治,建設好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對於促進生態環境向良性循環轉化和地區經濟振興有重要意義。
三北防護林體系第一期工程(1978—1985年)已經完成,這期工程包括13個省(市、區)的396個縣(旗)。根據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由近及遠的原則,重點在廣大農區、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和風沙危害嚴重地區營造農田防護林、水土保持林和防風固沙林。同時,在農村生活能源短缺地區和立地條件適宜地區營造薪炭林,用材林和經濟林。具體任務是在保護好現有植被的基礎上,8年內造林593萬公頃(實際完成60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3.8%提高到5.9%。水土流失和沙漠危害有所減輕;柴薪奇缺的地區有所緩解;800萬公頃農田得到林網保護。黑、吉西部地區,寧夏黃灌區,河西走廊、新疆和田綠洲都已在原有的基礎上建成數縣連片的農田防護林體系。據測算,目前三北地區農田防護林平均每公頃可保護10.5公頃耕地,對於改善農田小氣候、抗禦自然災害,促進牧業生產起到有益的作用。
三北防護林體系第二期工程(1986—1995年),包括551個縣(旗),其任務是在管理、撫育好現有林,鞏固第一期工程成果的基礎上,提高造林質量,營造人工林637萬公頃,封育林草155萬公頃,飛播造林17萬公頃。重點搞好京津周圍的綠化,毛烏素沙地和科爾沁沙地的防風固沙林,京包、包蘭鐵路沿線的防護林和黃河中游沿岸防護林等五大骨幹工程及沙棘商品生產基地、聽水河流域水保經濟林,烏蘭布和速生豐產林和灤河、潮白河水源涵養經濟林四個重點項目,以及90個省級重點工程。第二期工程完成後,區域性防護林體系的雛形可基本形成,森林覆蓋率由1985年的5.9%增加到7.7%,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地區將有1/3的面積得到控制,1733萬公頃農田可實現林網化,1000萬公頃沙漠化土地將得到治理,絕大部分公路、京包、包蘭鐵路兩側的自然面貌將有很大改觀。燃料、肥料、飼料、本料俱缺的矛盾將進一步緩解。
根據目前建設的速度,預計到2000年,三北防護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達到9.5%,區域性的防護林體系可基本形成,絕大部分農田和人工草場將得到林網庇護,沙漠化蔓延將基本得到控制,黃河中游地區的水土流失可得到進一步治理,生產和生活環境將得到明顯改善。
二、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工程
由於長江流域內人口增加過快,對資源盲目地採掘和掠奪性利用,造成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積有增無減,50年代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36萬平方千米,現在僅四川省的水土流失面積就有38萬平方千米。長江流域災害頻繁,自1921年以來已發生水災11次,平均6年1次。保護和擴大長江中上游的森林資源,對於整個長江流域的國土安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從1988—2000年為第一期工程,在水土流失重點地區114個縣(市)總面積為34萬平方千米,造林1580萬公頃,其中金沙江流域20個縣,黔西烏江流域10個縣,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60個縣,秦巴山地漢水流域11個縣,川鄂山地長江幹流18個縣,湘贛丘陵「兩湖」水系25個縣。工程完成後,規劃所在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由現在的19.9%提高到41.7%,將基本控制長江流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規劃造林總面積為7245萬公頃,以實現長江流域自然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為目的,在中高山河源區重點營造水源涵養林、在水土流失劇烈的低山丘陵區以水保林和特種經濟林為主,在盆地區以兩旁植樹為主。
三、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
我國的大陸海岸線全長1.8萬千米,跨11個省(區、市),195個縣(市、區),其中12個島嶼縣沿海縣總面積3.76億畝,占國土面積的2.6%。沿海防護林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海岸線為主線,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以增加森林植被為中心,區別不同的海岸地貌類型,建立一個多林種、多樹種、多功能的防護林體系。整個工程分三個類型區:
1、沙質海岸為主的丘陵區,以治理風沙、海潮和水土流失為目的,包括遼東半島丘陵、遼西冀東低山丘陵、山東半島丘陵、閩中南和粵東丘陵台地、粵西桂南丘陵台地和海南島丘陵台地6個自然區,103縣。
2、淤泥質海岸為主的平原區,以防風護田、抗潮護堤、結合水保措施,治理旱、澇、鹽、鹼為主要目的,包括遼中、渤海灣、廢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5個自然區,62縣。
3、基岩海岸為主的山地丘陵區,以控制水土流失、涵養水源、減免水旱災害,綠化、美化景區和海島為主要目的,包括浙東南、閩東山地丘陵和舟山群島兩個自然區,30個縣。
按照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總體規劃,造林總任務為5337萬畝,分兩期實施,一期工程(1988—2000年)造林3736萬畝,占工程總量的70%,其中荒山荒地造林2749萬畝,農田林網造林469萬畝,各類防護林帶造林519萬畝。據統計,到1990年底,我國沿海共營造海岸基幹林帶10639千米,營造防護林2000萬畝,沿海地區有林地面積約1億畝。二期工程(2000—2010年)規劃造林1600萬畝,為工程總量的30%。到1995年,造林1650萬畝,實現100個平原縣綠化達標,除鹽鹼地及個別地段外,海岸基幹林帶基本形成。
任務完成後,沿海地區森林覆蓋率將由24.9%增加到39.1%,水土流失量減少50%,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沿海地區的生態屏障將大大加強。
四、太行山綠化工程
國家決定從1986年起用15年時間,對太行山區進行大規模綠化,包括五台山、小五台山、恆山、太岳山和中條山,共包括110個縣,計劃造林359.8萬公頃,把森林覆蓋率由現在的15.3%提高到43.6%。
五、平原綠化工程
平原地區人口密集,耕地面積達5060萬公頃,佔全國的38%,保護這些耕地,對穩定和發展國民經濟具有重大意義。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已初步營造起規模龐大的農田防護林體系,96億株「四旁」樹木,440萬公頃林糧間作,1300萬公頃荒灘地造林,3067萬公頃耕地實現林網化,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2%提高到現在的12.8%。到1990年,918個平原縣已有363個縣達到平原綠化標准,137個縣接近標准。計劃再用10年時間,造林總面積達到324.5萬公頃,使全部平原縣達到平原綠化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