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到2020年我國鐵路會實現哪「三個世界領先」
鐵路網規模和質量達到世界領先。到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萬公里左右,基本覆蓋20萬人口以上城市;其中高鐵3萬公里左右,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中西部(含東北三省)鐵路11.2萬公里左右,復線率和電氣化率分別達到60%和70%。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覆蓋廣泛、高效便捷、功能完善、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鐵路網和高鐵網,並與其他交通方式實現有機銜接和深度融合。
到2025年,鐵路網規模達到17.5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3.8萬公里左右。到2035年,率先建成發達完善的現代化鐵路網,基本實現內外互聯互通、區際多路暢通、省會高鐵連通、地市快速通達、縣域基本覆蓋,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強大運輸保障,進而使中國鐵路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標志和組成部分。
B. 重載列車的大秦重載運煤專線
單軸功率1600千瓦、單機牽引1萬噸的重載機車成套技術裝備,被譽為「世界機車金字塔尖」。2004年,中國鐵路大功率機車技術引進的大門先後打開。經過長時間艱難談判,中國與德國西門子、法國阿爾斯通、日本東芝等跨國企業,達成了引進大功率重載機車技術的合作協議。
中國鐵路計劃引進6軸9600千瓦大功率電力機車。但是,這款產品國外並沒有下線。鐵道部敲定了「兩步走」的引進策略——在引進消化吸收8軸大功率電力機車、掌握交流傳動技術的基礎上,自己研發更先進的6軸大功率電力機車。
鐵道部組織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大連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的多位院士專家,會同生產廠家技術人員聯合研發關鍵技術。不到半年,6軸大功率機車交流傳動技術、6軸轉向架技術等相關課題被逐一攻克。
經過兩年的努力,2008年12月29日,由中國人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台6軸9600千瓦大功率電力機車下線。
大秦鐵路上游是儲量達7000多億噸的「三西」(山西、陝西、內蒙古西部)煤海,這里的煤炭儲量佔全國的60%,生產量佔全國1/3,外運量佔全國2/3;下游則是以秦皇島為主要節點,一部分連通全國路網,另一部分則下水到達中國東部、南部沿海經濟最活躍的地區。
大秦鐵路要快速提升運輸能力,必須大量開行兩萬噸重載組合列車。全長2.7公里的重載組合列車,多台機車同步牽引和制動是核心技術。
在國際重載界,有線電控空氣制動技術(ECP)和機車無線同步控制技術(Locotrol)是兩種重載列車控制技術。經過科學論證比選,中國鐵路決定採用Locotrol技術。這意味著必須闖過三大技術難關:通信可靠性、周期循環制動和列車縱向沖動。Locotrol技術與GSM-R系統結合,突破了電台方式傳輸距離的限制,確保了近3公里長的重載列車實現有效同步控制。
2007年8月,兩萬噸重載列車在大秦鐵路正式開行。造價不到10萬元、只需掛在列車尾部貨車上的「小盒子」,替代了價值3000多萬元的大功率電力機車。
2009年6月,國際重載協會向大秦鐵路重載運輸成套技術攻關的領軍人物耿志修頒發了「重載榮譽獎」,中國鐵路人首次獲此殊榮。 從1992年開通,大秦鐵路用10年時間,達到了設計能力1億噸。自2003年,大秦鐵路煤運量從1.2億噸到4億噸。8年年運量增長了300%。在全國8.6萬公里鐵路運營里程中,653公里的大秦鐵路不足1%,但煤運量卻佔全路的1/5。
7年的時間,大秦模式早已輻射到全路多條鐵路:侯月線實現5000噸、5500噸重載列車系列化,年運量由設計能力5000萬噸攀升至2008年的1.93億噸;京包線(大同至包頭段)結合自身長大坡道、客貨混跑的特點,大力發展萬噸重載運輸,每天可以開行40對萬噸列車。
截至2010年,中國18.8%的重載列車牽引里程幾乎承擔了90%以上的重點物資的發送量。全社會85%的木材、85%的原油、80%的鋼鐵及冶煉物資、大量的三農物資運輸也主要由這些鐵路完成。
「十一五」期間,中國鐵路單位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量,提前兩年完成運輸收入單耗下降20%、化學需氧量總量控制10%的目標,提前一年完成二氧化硫總量下降10%的目標。 2014年4月2日由中國鐵路總公司在大秦鐵路組織實施的3萬噸重載列車運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2014年4月2日6:31,一列由4台電力機車牽引、編組320輛、總長3971米、滿載3萬噸煤炭的試驗列車,由北同蒲線袁樹林站始發,經過12小時25分、738.4公里的運行,於當日18:56安全到達終點站大秦線柳村南站。 3萬噸重載列車運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中國鐵路重載列車牽引重量從2萬噸到3萬噸的跨躍,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僅有幾個掌握3萬噸鐵路重載技術的國家之一。
這次3萬噸重載列車的試驗運行是在多年技術研究和重載運輸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充分利用既有設備條件,首次採用機車同步操縱系統試驗開行3萬噸組合列車,系統測試3萬噸列車的綜合性能,監測試驗列車運行的安全性,評估列車運行品質,達到了預期目標,創造了我國鐵路重載列車牽引重量新紀錄。
C. 重載運輸指的是什麼
重載運輸是指在先進的鐵路技術裝備條件下,擴大列車編組,提高列車重量的運輸方式。重載運輸是除高速鐵路以外,鐵路現代化的又一個標志。
國際重載協會認為,重載鐵路必須滿足以下三條標准中的至少兩條:經常、定期開行或准備開行總重至少為5000噸的單元列車或組合列車;在長度至少為150千米的線路區段上,年計費貨運量至少達2000萬噸;經常、正常開行或准備開行軸重25噸以上(含25噸)的列車。
重載運輸的機車車輛最起碼要拉得動、裝得多、經得住折騰。拉得動是指牽引機車的功率要足夠大,一台不夠就用兩台甚至三台。不過,使用的機車越多,協調越難,要求的行車技術越高。車輛要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工藝,盡可能減輕車輛本身的自重,增加貨物的載重量。另外在車輛體積不超過一定的輪廓范圍之內(即機車車輛限界)的同時,盡可能擴大車輛的容積。
重載列車爬坡難,下坡也難。在長大下坡區段,只依靠機車的制動力很難將整個列車停住,這是因為數量眾多的車輛下滑力大大超過機車的制動力。如果車輛仍按常規設計,列車在長大下坡地段就會發生顛覆事故。為此,重載列車中的部分車輛必須安裝雙管制動系統,使一部分車輛參與機車的制動,才能和其餘的車輛下滑力相平衡,確保下坡地段的列車安全。開行重載列車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降低運輸成本,提高車輛的運用率。因此,重載列車一般均是固定編組循環往復運行。這種固定編組循環運行列車的車輛結構必須牢固可靠,無須經常修理。
D. 鐵路三大領域成套技術體系已經世界領先了嗎
據報道,日復前鐵路公司會議制上相關負責人表示,到2017年,中國鐵路在高鐵工程建設、裝備製造、運營管理三大領域成套技術體系進一步完善,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按照規劃到2017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7萬公里,其中高鐵2.5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量的66.3%。動車組上線運營達2522組、較2013年增長149%,高速鐵路、既有線提速、高原鐵路、高寒鐵路、重載鐵路等技術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據悉目前鐵路自主化列控系統、智能牽引供電系統、高鐵地震預警系統等,功能不斷優化,設備監測檢測、故障預警技術和應急救援能力顯著提升,目前,中國鐵路已發布鐵路信息化總體規劃和大數據應用實施方案,大數據中心已經開工建設。
E. 京九線是重載鐵路么鐵路線路設備哪些部分組成 懂專業術語的回答 謝謝
京九鐵路不是重載鐵路,大秦線才是重載鐵路,重載鐵路開行的列車沒列重量都上1萬噸到2萬噸。鐵路線路設備以前學的都忘記差不多了,應該是鋼軌,枕木,道床,道砟,路基等組成。
F. 請教鐵路用的重型鋼軌分哪些型號和材質 不同型號和材質之間有什麼區別
鐵 路 用 鋼 軌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
鞍鋼新軋鋼股份有限公司大型廠於1953年開始投產,是中國生產重軌和大型材的主要廠家,佔全國總產量的30-40%,累計生產鋼軌1819萬噸。目前主體裝備水平已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當代水平。鋼軌年生產能力為50萬噸以上,已具備生產50米長鋼軌的工藝條件。其主導產品60kg/m鋼軌,獲得金杯獎,通過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鋼軌的規格有:43kg/m、50kg/m、60kg/m、200公里高速鐵路用軌,UIC60kg/m和日標50N的鋼軌以及50AT、60AT道岔軌。鋼軌鋼質有U71Mn、PD3、900A、800N等。鋼軌年出口量4萬噸,出口台灣、泰國、伊朗、波茲瓦納、巴基斯坦等地區和國家,占總產量的8%。
鋼質純凈,煉鋼採用精煉、真空脫氣措施,鱗、硫含量低。化學成分均勻,轉爐冶煉經LF爐和VD處理後,化學成分穩定、均勻,偏差小;尺寸精度高,可達到UIC標准水平,將來可滿足EN標准要求,自動檢測程度高;鋼軌表面檢測經過渦流探傷,內在質量檢測經過超聲波探傷,鋼軌平直度可實現自動檢測;產品標識清晰,鋼軌可在熱狀態下列印,字跡清晰可靠;鋼軌定尺長度靈活,鋼坯原科採用連鑄連軋工藝,加工採用縱向布置,加工機床採用激光定尺,定尺可選擇范圍大;鞍鋼鋼軌除具有以上特點外,還具備耐磨耐壓、耐疲勞性能和良好的焊接性能等特點,屬於世界先進鋼軌之列。
http://www.custeel.com/gb2312/olympic/opord/opord010.jsp
高速重載鐵路運輸對鋼軌的技術要求
我國鐵路現有營業里程67000km,每年新線投產約1000km,其中60kg/m以上鋼軌鋪設38500km,約占正線延展長度的49.6%。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60kg/m鋼軌將是鐵路採用的主軌型。
國產鋼軌牌號主要有U74、U71Mn、PD2、PD3和BNbRE,強度級別為800、900MPa和1000MPa級。鋼軌淬火後,強度可達到1100-1200MPa或1200-1300MPa級。其中PD2為普碳鋼SQ工藝全長淬火鋼軌;PD3為高碳微釩低合金鋼軌,BNbRE為含鈮稀土處理低合金鋼軌。
世界上開行200km/h以上高速鐵路的國家有5個,即日本的新干線、法國的TGV、德國的ICE、義大利的ETR和西班牙的AVE。
全部採用60kg/m的軌型。
為保證高速列車運行的平穩性和旅客的舒適性,高速鐵路的平順性是很重要的指標,國外高速鐵路採用斷面尺寸公差和平直度要求很高的長定尺鋼軌並焊接成超長無縫線路。
為保證高速鐵路的運行安全,國外高速鐵路用鋼軌採用各種冶金技術最新發展的成果來生產。鋼軌生產廠普遍採用鐵水預處理,轉爐或電爐煉鋼、爐外精煉、真空脫氣等先進工藝。鋼水澆鑄則全部採用連鑄。鋼中硫、磷含量一般小於0.02%;氫含量小於1.5 10-6;高倍夾雜物B、C、D類≤1.0級,A類≤1.5級。
萬能軋機軋制是提高尺寸精確度和表面質量的關鍵。
我國鐵路發展提速、重載運輸後,有4個特點影響到鋼軌的服役狀態。
高密度、高速度、高牽引定數和大軸重並舉:
提速後,四大幹線旅客列車速度達到140~160km/h,貨物列車速度達到80-85km/h。
四大幹線已開行牽引定數5000t的重載列車。大秦線運煤單元列車全列重量10000t。
新設計生產的重載貨車軸重達25t,增加了輪軌間接觸應力和疲勞負荷。
曲線外軌超高位置:
由於我國鐵路系統是客、貨列車混跑,使得輪軌之間的接觸偏離設計狀態,使得鋼軌的服役條件更加苛刻。
內燃電力牽引比例增加:
軸重與輪徑之比P/D較蒸汽機車大,由於減小了輪軌之間的接觸面,增加了接觸應力。
蛇行運動:
列車速度提高後,兩側鋼軌造成不均勻的磨耗和剝離。
技術條件指標
⑴ 化學成分和殘留元素:200km/h鋼軌化學成分採用U71Mn,UIC900A,PD3和BNbRE四個鋼種,300km/h鋼軌採用歐洲標准EN260,但其成分含量比原鋼號成分稍做調整。
⑵ 氫含量:鋼水中[H]≤2.510-6;成品軌中[H]≤1.510-6。
⑶ 總氧含量:[O]≤2010-6。
⑷ 拉伸:表1。
⑸ 踏面中心線硬度:表1。
表1鋼軌的力學性能
鋼號 抗拉強度/MPa 伸長率/ % 軌頭踏面中心線硬度(HB)
U71Mn,UIC900A ≥880 ≥10 260~300
PD3,BNbRE ≥980 ≥9 280~320
EN260 ≥880 ≥10 260~300
註:同一根鋼軌上,其硬度變化范圍不大於30HB。
⑹ 顯微組織:鋼軌斷面的顯微組織應為珠光體(允許有少量鐵素體)組織,不得有馬氏體、貝氏體及沿晶界分布的滲碳體。
⑺ 脫碳層:連續封閉的鐵素體網深度不得超過0.5mm。
⑻ 非金屬夾雜物:按GB10561標准檢測,指標見表2。
表2 非金屬夾雜物規定
A類雜質 B、C、D類雜質
200km/h ≤2.5級 ≤1.5級
300km/h ≤2級 ≤1級
⑼ 低倍組織:不得有白點、縮孔殘余、內裂、異金屬夾雜物、翻皮、分層和肉眼可見的夾雜及任何有害缺陷。
⑽ 落錘:(略)
⑾ 尺寸:(略)
⑿ 表面質量:(略)
⒀ 超聲波探傷:人工平底孔2。
⒁ 軌底殘余應力:≤250MPa。
⒂ 斷裂韌性:KIC最小值26MPa。m1/2, 平均值29MPa。m1/2。
⒃ 疲勞裂紋擴展速率:K=10MPa。m1/2,da/dN≤17m/GC, k=13.5MPa。m1/2 ,da/dN≤55m/GC。
⒄ 疲勞:總應變幅為1350時,每個試樣的疲勞壽命應大於5106次。
摘自中國冶金2000年第六期 作者:賈國平(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
www.citicmetal.com.cn/zlk/jszl/4gl/b.doc 25K 2002-6-29
www.citicmetal.com.cn 上的更多結果
G. 重載運輸有哪些標准
重載運輸是指在先進的鐵路技術裝備條件下,擴大列車編組,提高列車重量的運輸方式。重載運輸是除高速鐵路以外,鐵路現代化的又一個標志。
國際重載協會認為,重載鐵路必須滿足以下三條標准中的至少兩條:經常、定期開行或准備開行總重至少為5000噸的單元列車或組合列車;在長度至少為150千米的線路區段上,年計費貨運量至少達2000萬噸;經常、正常開行或准備開行軸重25噸以上(含25噸)的列車。
重載運輸的機車車輛最起碼要拉得動、裝得多、經得住折騰。拉得動是指牽引機車的功率要足夠大,一台不夠就用兩台甚至三台。不過,使用的機車越多,協調越難,要求的行車技術越高。車輛要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工藝,盡可能減輕車輛本身的自重,增加貨物的載重量。另外在車輛體積不超過一定的輪廓范圍之內(即機車車輛限界)的同時,盡可能擴大車輛的容積。
重載列車爬坡難,下坡也難。在長大下坡區段,只依靠機車的制動力很難將整個列車停住,這是因為數量眾多的車輛下滑力大大超過機車的制動力。如果車輛仍按常規設計,列車在長大下坡地段就會發生顛覆事故。為此,重載列車中的部分車輛必須安裝雙管制動系統,使一部分車輛參與機車的制動,才能和其餘的車輛下滑力相平衡,確保下坡地段的列車安全。開行重載列車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降低運輸成本,提高車輛的運用率。因此,重載列車一般均是固定編組循環往復運行。這種固定編組循環運行列車的車輛結構必須牢固可靠,無須經常修理。p>
H. 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方向
培育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是關系國家綜合實力、技術水平和工業基礎的一項長期的重點任務。「十二五」期間,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和智能製造裝備的重點任務是: 以市場應用為先導,以重點產品研製為主線,統籌航空技術研究、產品研發、產業化、市場開發與服務發展,重點加快大型客機、支線飛機、通用飛機和航空配套裝備的發展,大型客機實現首飛,噴氣支線飛機成功研製,實現支線飛機年銷售100架,建立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航空產業體系。
——大型客機。以滿足國內中心城市點對點、點對樞紐機場的市場需求為目標,以市場需求量大的150座級為切入點,按照安全、經濟、舒適和環保的要求,研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150座級的C919單通道干線飛機,逐步形成產業化能力。開展未來型號前期研究。
——支線飛機。加快ARJ21-700型渦扇支線飛機研製,2012年前後取得中國適航當局的型號合格證和生產許可證,形成產業化能力,實現批量交付;2013年取得國外適航證書。同時,針對不同用戶需求開展改進改型,適時啟動加長型、公務型、貨運型飛機研製,實現系列化。加快新舟60系列的改進改型和市場推廣;適時啟動新型支線飛機研製。
——通用飛機和直升機。在具有產業基礎的地區,優先發展社會效益好、市場需求大和經濟價值高的通用飛機,加快研製生產大型滅火和水上應急救援飛機,重點支持大中型特種飛機、中/重型直升機和高端公務機的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展6座(含)以下輕小型通用飛機、水上飛機、無人機、特種飛行器和2噸(含)以下直升機,充分利用已有/在研成熟通用飛機平台,通過不斷改進、改型以及升級來滿足用戶需求。
——航空發動機。建立和完善航空發動機創新發展的工業體系,突破大型客機發動機關鍵核心技術,增強創新能力。加快新型航空發動機研製,開展大客商用發動機驗證機研製,2015年完成中法合作中等功率渦軸發動機的研製,建立發動機總裝生產線和實現批量交付。開展現有發動機改進改型。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面向相市場需要,採取多種方式發展輕小型發動機,發展發動機專項技術和相關配套件。
——航空設備。大力發展航空機載、任務、空管和地面設備及系統,促進專業化、系列化、貨架化和規模化發展,按照「系統、設備和器件」三個層次建立產業配套體系。以現有能力為核心,重點加快發展航電、通訊導航、液壓、燃油、環控、電源、起落架、二次動力、生活設施、防火、照明、健康監控等系統供應商,逐步發展多個系統的集成供應商。大力發展低成本通用飛機的系統和設備。 緊密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相結合,以建立我國安全可靠、長期連續穩定運行的空間基礎設施及其應用服務體系為核心,加強航天運輸系統、應用衛星系統、地面與應用天地一體化系統建設,推進臨近空間資源開發,促進衛星在農業、林業、水利、國土、城鄉建設、環保、應急、交通、氣象、海洋、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行業、區域發展以及公眾生活中的應用,形成航天器製造、發射服務、應用設備製造和衛星運營服務構成的完整產業鏈。
——航天運輸系統。繼續實施重大工程,完善現役運載火箭系列型譜,積極開展更大推力運載火箭關鍵技術攻關。
——應用衛星系統。統籌發展氣象、海洋、資源、環境減災衛星,構建完整體系,滿足多方面需求。積極發展新型通信廣播衛星。
——衛星地面系統。完善現有氣象、海洋衛星地面系統數據接收站,組建國家陸地觀測衛星數據中心;建設和完善通信廣播衛星地面系統、衛星地球站/地面關口站;建設和完善衛星導航基準站、衛星運行管理、衛星數據處理等地面配套設施。加強導航接收機、通信終端晶元等關鍵元器件和衛星地面設備的研製和產業化。
——衛星應用系統。實施遙感應用示範工程,提高我國空間數據的自給率,大力推進行業和區域應用。大力推進衛星通信在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應急通信等公共服務中的應用,積極支持直播衛星的應用服務。推進衛星導航在金融、電力、通信、交通、信息、農業、漁業等國家重點行業的應用,加強衛星導航應用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和標准體系建設。 滿足我國鐵路快速客運網路、大運量貨運通道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大力發展「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適用、節能環保」的軌道交通裝備及其關鍵系統,建立健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試驗驗證平台和產品標准、認證認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提升關鍵系統及裝備研製能力,滿足國內市場需要。大力開拓國際市場,使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全面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動車組及客運列車。全面掌握動車組及客運列車技術,提高客運軌道交通裝備的可靠性、舒適性、可維護性,完善新一代高速動車組研製,開發適應高寒、高熱、高風沙、高濕、廣域等不同系列的譜系化動車組,滿足跨線、跨網的旅客運輸提速提效需要。以高速動車組技術為基礎,結合城際交通實際,形成城際軌道交通裝備產品技術平台與產業化體系,滿足城際軌道交通需要。
——重載及快捷貨運列車。全面突破30t及以上軸重重載機車、160km/h速度快捷貨運機車和貨車技術,深入研究軸重與線路橋梁匹配關系、速度與牽引質量匹配關系、車輛與站場匹配關系等,開展全系列大功率交流傳動機車、大軸重重載貨車、快捷貨運列車的配套研發,研發製造滿足國際市場不同限界要求、不同供電制式的,覆蓋全部貨物運輸需求的系列貨運列車。
——城市軌道交通裝備。進一步加強城軌車輛系統集成技術研發,完善城軌車輛產品技術平台,形成適應各個國家不同技術標准要求的、滿足全球市場不同性價比、文化、環境等需要的多系列城軌車輛產品譜系,保持多樣性發展。開展低噪、低振動、節能產品,加強關鍵核心部件,如牽引系統、制動系統、轉向架、運控系統等,以及車輛車站機電設備、滅火系統、列車自動防護系統、列車自動駕駛系統等的技術研發與產業化。
——工程及養路機械裝備。全面突破工程及養路機械裝備關鍵技術,向性能優異化、效率高效化、品種多元化、產品系列化、工作智能化、作業環保化發展,加快研製、批量製造高精度和高效搗固穩定車、高效清篩機、帶道砟分配功能的配砟整形車、道床綜合處理車、鋼軌打磨車和銑磨車、綜合巡檢車、高精度測量車、高速軌檢車、鋼軌探傷車、物料運輸車、接觸網綜合作業車、軌道吸污車、軌道除雪車等新產品,研製軌道電力牽引雙源制、高原型和多功能組合式工程及養路機械裝備。
——信號及綜合監控與運營管理系統。全面建成覆蓋高、中、低速鐵路和城際鐵路的中國列車運行控制系統技術體系,全面實現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開展高速鐵路寬頻通信的關鍵技術、智能化高速列車系統數據傳輸與處理平台研究,開發城際先進的鐵路列控系統和城市軌道交通控制系統。完善大型數據採集與監控系統平台關鍵技術,突破基於一個信息共享平台的行車監控應用技術,實現行車、供電、機電、通信、防災、工務、車輛等綜合監控信息集成,形成綜合調度指揮系統。開展基礎設備設施領域的鐵路地質災害預報警系統研究,開展信息領域的軌道交通客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研究。
——關鍵核心零部件。重點開展為高速鐵路客車、重載鐵路貨車、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等配套的輪軸軸承、傳動齒輪箱、發動機、轉向架、鉤緩、減振裝置、牽引變流器、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器件、大功率制動裝置、供電高速開關等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製造,提高質量水平,滿足整機配套需求。 面向國內外海洋資源開發的重大需求,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核心,重點突破3000米深水裝備的關鍵技術,大力發展以海洋油氣為代表的海洋礦產資源開發裝備,全面推進以海洋風能工程裝備為代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裝備、以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裝備為代表的海洋化學資源開發裝備的產業化,積極培育海洋波浪能、潮汐能、海流(潮流)能、天然氣水合物、海底金屬礦產開發裝備相關產業,加快提升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完善產業鏈,實現我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快速健康發展。
——海洋礦產資源開發裝備。以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為重點,大力發展半潛式鑽井/生產平台、鑽井船、自升式鑽井平台、浮式生產儲卸裝置、物探船、起重鋪管船、海洋鑽采設備及其關鍵系統和設備、水下生產系統及水下立管等裝備;積極開展天然氣水合物、海底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裝備的前期研究和技術儲備,為培育相關產業奠定基礎。
——海洋可再生能源和化學資源開發裝備。以海洋風能工程裝備為重點,大力發展海上及潮間帶風機安裝平台(船)、海上風機運營維護船、海上及潮間帶風力發電裝備等,全面推進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產業化;以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裝備為重點,促進海洋化學資源開發裝備的產業化;積極開展海洋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溫差能、海水提鋰、海水提鈾等開發裝備的前期研究和技術儲備。
——其他海洋資源開發裝備。以海上浮式石油儲備基地、海上後勤補給基地等裝備為重點,加快關鍵設計、建造技術的研究和攻關;積極開展海上機場、海上衛星發射場等裝備的前期研究,為工程研製奠定技術基礎。 圍繞先進製造、輕工紡織、能源、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發展的迫切需要,堅持製造與服務並重,重點突破關鍵智能技術、核心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開發智能基礎製造裝備和重大智能製造成套裝備,大力推進示範應用,催生新的產業,提高製造過程的數字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水平,加快推進信息化綜合集成和協同應用,促進「兩化」融合條件下的產業發展模式創新。
——關鍵智能基礎共性技術。圍繞感知、決策和執行等智能功能的實現,重點突破新型感測技術、模塊化與嵌入式控制系統設計技術、先進控制與優化技術、系統協同技術、故障診斷與健康維護技術、高可靠實時通信網路技術、功能安全技術、特種工藝與精密製造技術、識別技術等九大類共性、基礎關鍵智能技術,加強對共性智能技術、演算法、軟體架構、軟體平台、軟體系統、嵌入式系統、大型復雜裝備系統模擬軟體的研發,為實現製造裝備和製造過程的智能化提供技術支撐。
——核心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重點開發新型感測器及系統、智能控制系統、智能儀表、精密儀器、工業機器人與專用機器人、精密傳動裝置、伺服控制機構和液氣密元件及系統等八大類典型的智能測控裝置和部件並實現產業化。
——重大智能製造集成裝備。重點開發石油石化智能成套設備、冶金智能成套設備、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設備、自動化物流成套設備、建材製造成套設備、智能化食品製造生產線、智能化紡織成套裝備、智能化印刷裝備等八大類標志性的重大智能製造成套裝備。
——重點應用示範推廣領域。根據我國智能製造技術和智能測控裝置的發展水平,立足製造業,在「十二五」期間重點選擇在電力、節能環保、農業、資源開采、國防科技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等6個國民經濟重點領域推廣應用,分步驟、分層次開展應用示範,形成通用性、標准化的應用平台,加快推進技術、產業與應用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