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峰畫家是什麼地方人
如果你問的是陳一峰
陳一峰,福建美術家協會主席兼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畫院畫師,國家一級美術師,也是百集大型電視紀錄片《閩南人》首批拍攝的33位閩南名人之一。
如果你問的是吳一峰
吳一峰(1907-1998),浙江平湖人,一九二八年畢業於上海美專,一九三二年隨師黃賓虹入蜀後定居四川成都。此後六十年時間中,他踏遍巴山蜀水,獨步雲貴高原,深入滇西邊陲。又沿寶成鐵路、岷江、嘉陵江、長江流域以及大巴山區腹地,作了大量的細致考察,對景寫生,並以風格鮮明的傳統筆墨,創作出大批富於時代特色和風物民情的優秀山水畫作品。在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大家中,吳一峰與師友中的黃賓虹、張大千、李可染、陸儼少,各自代表不盡相同的寫生方式與創作追求,各具存在的理由和價值,各不相同,互不取代。
Ⅱ 歷史上的畫家中有姓陳的嗎哪個朝代
有哇 如:
陳洪綬 (1598-1652)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凈名、晚號老遲、悔遲,又號悔僧、雲門僧。浙江諸暨楓橋人。明末富有革新精神和獨創風格的畫家。
Ⅲ 陳鐵路的畫有收藏價值嗎
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陳鐵路的國畫有收藏價值,一定要好好保存。他的畫 曾經受到了鑒寶師、清華美院的教授的贊賞和點評,他的畫已經超越現代藝術了有大師風范,越品越有內涵,他的畫讓懂畫的人去品鑒,都給與好評!
Ⅳ 有代表作的畫家
羅中立,父親。何家英,酸葡萄。蔣兆和,流民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關山月,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嬌。 楊之光,礦山新兵。
Ⅳ 現代書法家誰的作品最值錢
徐壽嶂 孫徵祿(孫征祿) 劉承闓 程寶源 陳金言 劉之 范正紅 段玉鵬 包備五
Ⅵ 書法家馬海初簡介
馬海初,字萬山,國家一級書法家,書法研究員。青年時代,曾在軍旅從事文化工作,師從於李品珍、周正山等書法、國學名家。現為廣東省行業協會聯合會書畫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鐵路書協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中華全國書畫家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郵票郵品藝術設計顧問。其作品分別入選國慶60周年和上海世博會書畫展,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永久收藏;曾為書畫藝術大師劉海粟巨幅畫《遠眺》配寫對聯(現陳列於深圳弘法寺);
Ⅶ 介紹俄羅斯畫家列維坦
去年8月是俄羅斯著名風景畫家列維坦逝世一百周年,所以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博物館里,列維坦都受到了格外的關注,他的畫陳列得非常突出,展廳里還有關於他的特別介紹。列維坦的名字我早就熟悉,他的畫成為俄羅斯大自然的象徵,甚至在俄語課本里也收錄了他的一幅畫《金色的秋天》。不過,直到現在,我才仔細看了他的生卒年月,不由得吃了一驚:1860-1900。列維坦只活了四十歲,真是一位早逝的天才。
列維坦出生在靠近俄羅斯西部邊境的小鎮基巴而塔,一個猶太知識分子家庭中。他出生才幾個月,父親就帶著全家移居莫斯科。1873年,懷著成為畫家的願望的列維坦進入莫斯科美術、雕塑和建築學校求學,師從別洛夫和瓦斯涅佐夫,兩人都是非常優秀的畫家。列維坦求學的日子十分艱辛。十五歲那年,母親去世了,過了兩年,父親又離開了他。但這時候,他已表現出了出色的繪畫才能,一個藝術大師就在生活的磨難之中成長起來了。他跑遍了莫斯科郊外,又沿著伏爾加河沿岸旅行,和俄羅斯的天空、森林、河流、土地深情對話。
在列維坦的筆下,黃昏、傍晚、暮色是經常的主題。《晚鍾》描繪的便是黃昏降臨的郊外景色。畫面中央是一條寧靜的小河,對岸是一片茂密的樹林,樹叢中遠遠地可見一座帶藍色圓頂的教堂,旁邊是修道院的鍾樓,紅白相間,尖塔頂上還有一個金色的小圓頂,河面上隱約可見教堂、鍾樓的倒影。我覺得很像我在莫斯科郊外謝爾吉鎮看到過的風景。河的一邊靠著兩條小船,透出一股蕭索味兒,有一種"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意境。《在永恆的安寧之上》也是一幅名作,畫面上天空布滿陰雲,一條無波的大河,河邊是暗綠色的草地,零星可見幾個墓碑、一間小木屋,同樣籠罩在灰色中,表達的情緒猶如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樂《悲愴》。
如果說上述兩幅畫彷彿電影中的遠景的話,《池塘邊》卻如一個近景特寫,粗大樹干搭成的木橋架在池塘上,在綠得發黑的樹林上空,夕陽的余暉還未褪去,池塘泛著點點金光,一切細節都那麼清晰,呈現出一種光與影的和諧。列維坦的風景畫中也包含著深刻的社會主題。如名作《弗拉基米爾小路》,這是一條有名的悲傷的道路,是沙俄時代的流放者、苦役犯去西伯利亞的必經之路。在畫家的筆下,沒有動人的風景,荒蕪的田野里只有孤零零的一條黃土小路,通向不可知的未來。它比一般的作品更深地表現了畫家對多災多難的俄羅斯的憂慮和同情。我想,列維坦常用灰暗的色調,除了他的心靈經常充滿了憂愁之外,也體現了俄羅斯的大自然的特徵。俄羅斯冬天特別漫長,白天的時間也很短,往往到下午四點就已暮色四合了。
然而,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亮色。在特里基亞科夫美術館的展廳里,一抹淺綠吸引了我。只見畫面上是一幢鄉間小屋,被深淺不一的透著黃色的綠所包圍,原來畫的名稱就叫做《新綠》。而《白樺林》是一幅傑作,被表現的是小白樺樹林的一角,陽光在白色樹乾和鮮綠色葉子上顫動著、游戲著,旁邊是鮮嫩多汁的青草和星星點點的藍色小花,畫面的色彩是柔和的、新鮮的,同時又是明亮的。它被稱為"俄羅斯印象派"的代表作。
尤其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中,作品更充滿了蓬勃的活力。《三月》中,雖然大地上仍覆著厚厚的積雪,白樺樹干仍是光禿禿的,但天藍得令人陶醉,木屋頂上的積雪已開始融化,預示著春天即將到來。那幅著名的《金色的秋天》創作於1895年,畫面充滿了陽光,湛藍的天空,彷彿活生生的會呼吸似的,天空飄浮著灰白色的雲,陽光穿過雲朵照耀在同樣藍得發亮的小溪上,田野正在由綠變黃,樹葉已全部變成金黃色,清晰可見的筆觸宣洩著畫家心中涌動的激情。
俄羅斯藝術史家認為,是獨特的心理生理的細致性,以及對大自然狀態的敏銳性和熱愛,構成了列維坦繪畫的詩意。他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瞬間的美,並用自己的畫筆將它表現出來。他的作品也是人的心靈畫面在大自然中的反映。他將對大自然生命的表達和人類的體驗極好地融為一體。
看列維坦的畫,我總感到充滿憂郁的情調,似乎具有某種"契訶夫式"的東西。他的風景畫和契訶夫的戲劇作品十分和諧。果然,翻閱列維坦的傳記才知道,他和契訶夫是好朋友。兩人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就認識了,他和契訶夫都有著充滿詩意的處世態度、對大自然的相同理解和簡潔的藝術語言。契訶夫也被稱作文學家中的"風景畫家",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望著溫暖的夜晚的天空,望著映照出疲憊的、憂郁的落日的河流和水塘,是一種可以為之付出全部靈魂的莫大滿足。"
生前經受了那麼多坎坷的列維坦,一百年後仍受到如此厚愛,在中國還有許多知音,是他生前所始料不及的。他只活了四十年,但他的藝術生命如同他畫筆下的俄羅斯田野一樣,永遠年輕。
Ⅷ 曲靖畫家朱良
雲南美術教育家,美術藝考培訓師。雲南永善人,出生於1965年5月。82年考入上海鐵道學院美術教育專業。1986年畢業就職於昆明鐵路局鐵路中學, 88年進修中央美院國畫專業。從事美術培訓和美術藝考前後28年,成名代表作有油畫《高原紅》和國畫《溪洛渡秋色》,分別入選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和西部大地情全國畫展,並分別獲得二等獎和一等獎。國畫《金江春色》1992年獲雲南園丁杯一等獎。論文《素描三線處理法》或國家級教育教學論文一等獎,此教育方法適合各大美院考試要求。特別適合於美術零基礎的且要求在2-4個月就能速成過本科線的美術藝考生。拜其門下的弟子考入中央美院,清華美院和中國美院、四川美院者人數較多,比如張文馨,朱治樺、陳圓圓,黃詩詩等著名藝人。
Ⅸ 畫家克勞德·莫奈的生平事跡有哪些
莫奈於1840年11月生於巴黎,父親是雜貨商,莫奈為長子。出生後不久,全家遷往曼諾第。他的漫畫才能為風景畫家布丹所賞識。
26歲那年,一位鑒賞家對他的《綠衣女郎》大為贊賞。那是一幅清新活潑的人像,畫的是他的心上人唐秀。唐秀是個弱質纖纖的黑發女郎,多年來莫奈從她那裡獲得靈感。可是他那中產階級的家庭對於他們的結合非常憤怒。1867年,莫奈家中聞悉此事,就斷絕所有對他們的經濟援助。這個不名一文的小家庭屢次遷居都為房東逐出。他的朋友亥諾瓦,自己也窮得要命,偷偷把他母親餐桌上的麵包送給莫奈,莫奈一家因此得免餓死。
就在那年夏天,莫奈和亥諾瓦二人都在創作上有了極高成就。為了要畫陽光在水面閃爍和樹葉顫動,他們採用新法,把幽暗的色彩通通拋棄,改用純色小點和短線,密布在畫布上,從遠處看,這些點和線就融為一體了。那時還未命名的印象主義畫法,就在那年夏天誕生了。
普法戰爭爆發後,莫奈把唐秀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隻身前往倫敦。倫敦縹緲的輕煙和渾濁的濃霧使他著了迷,後來他又去過幾次倫敦,前後用暈色畫了很多幅泰晤士河上的大小橋梁和英國議會大廈,一種恍非塵世的詭異色彩籠罩著整個畫面。
戰爭結束後,莫奈回到法國,1871年冬天,他帶著妻兒到塞納河上的阿鄉德爾市居住了6年。莫奈每天自晨至暮都在戶外寫生。他還弄到了一艘小船,辟為畫室。不論陰晴寒暑,他都不在室內工作。塞納河封凍了,他在冰上鑿孔置放畫架和小凳。手指凍僵了,就叫人送個暖水袋來。他在海上美島、沙灘上作畫,因大西洋風勢疾勁,便把自己和畫架縛在岩石上(有幾幅海景,至今還看得見嵌著的沙粒)。他以同樣刻苦的精神應付生命中的逆境。1878年,他們的次子米歇爾出世,唐秀患重病。莫奈既要看護病人,又要照顧嬰兒和洗衣做飯,還得抽空在街上兜售油畫,雖然幅幅都是傑作,但收入微不足道。第二年,唐秀還未到30歲,便溘然長逝。
1883年,莫奈的作品在巴黎、倫敦、波士頓三地展出。這時印象派畫家已漸漸受到了人們的注意。
1886年在紐約舉行的畫展,展出了莫奈的精品45件,這是他生命的轉折點。他的作品成為收藏家獵取的對象,自己也成為了名人。1888年連法國也公開承認了他的地位,要頒贈「榮譽勛章」給他,他忿然拒絕了。
1880年,莫奈首次享受到了快樂而富裕的生活。他帶著兩個小男孩和一個有6個兒女的寡婦霍施黛組織了新家庭。他們住在巴黎市外75公里的席芬尼一幢蓋得不很整齊、有灰色百葉窗的農舍里。草地上有一條逶迤的小溪蜿蜒流過,花園旁有條單線鐵路,每天有4班火車往來。席芬尼是莫奈的人間樂土,前後43年,他喜愛這個地方,以它入畫,並在這里終老。
一天,他和助手在屋後山坡作畫,畫的是夕陽下的乾草堆。15分鍾後,光線變了,使他無法繼續,他大為苦惱。於是叫助手回家去再拿塊畫布來,沒過多久,他不得不再換一塊。著名的「系列」油畫就這樣產生了。莫奈一年四季,晨昏早晚都畫這個乾草堆,出門時帶著十幾塊畫布,隨光線或天氣的改變而一塊塊地換著畫。他又用同樣的方法畫盧昂市哥德式大教堂的正面,畫了兩年。
莫奈最喜歡畫水。他搬到席芬尼後不久,就引溪水築池,在池裡種了黃、紅、藍、白和玫瑰色的睡蓮。他對這些花的愛好與日俱增,前後將近30年,屢畫不厭,並且越畫越大越抽象。在他晚年所繪的巨幅油畫前,觀者會有懸身於怪異水世界上空的感覺,看著白雲的倒影從睡蓮巨葉間的水面滑過。
莫奈晚年最得力的朋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法國總理克雷芒梭。有一天莫奈對克雷芒梭說,他想造一間陳列室,四壁滿掛巨幅睡蓮畫,好讓人在這炮火連天的世界裡,有個可以靜思的地方。克雷芒梭鼓勵他進行這項計劃。
可是莫奈的視力日漸衰退,常因力不從心而忿怒地把畫布割破,並曾有一兩次說要放棄這個計劃。忙得不可開交的總理聽了,便從內閣辦公室趕往席芬尼勸這位老人不要氣餒:「畫吧,畫吧,不管你自己知道不知道,會有不朽之作的。」克雷芒梭沒有說錯。莫奈為紀念第一次大戰休戰獻給法國的在巴黎橙園陳列的《睡蓮補壁》油畫,被公認為是莫奈最偉大的作品。
莫奈接受白內障手術後,視力得到的恢復,因此得以在暮年繼續作畫。有時他仍會暴躁地把畫布割破。不過在得心應手的時候,他自知自己幾乎實現了少年夢想,把「不可能畫得出的空氣美」差不多畫了出來。他86歲去世,死前不久,他還在信里提到,他在一天工作中得到無比歡樂。
Ⅹ 濟寧微山縣歡城田陳鐵路劉向彬今天上班嗎
今天休班,明天當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