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石家莊是隨鐵路發展起來的城市
在幅員遼闊、經濟欠發達國家的近代化初期階段,鐵路交通的一大功能,在於其承擔對工農業原料及商品的大規模運輸,其運量大、速度快、費用低等特點,相對水運等其他運輸方式優勢明顯。特別是在中長距離運輸中,鐵路的優勢更是無可置疑。原本經濟交往不甚方便甚至困難的區域間,因鐵路興起得以相互溝通,鐵路拉近了各個經濟區域間的空間距離,使鐵路樞紐所在地的運輸業大大擴張,成為新興城市崛起的源頭,也大大增強了新興城市的經濟輻射能力。
1905年與1907年,京漢鐵路及正太鐵路相繼竣工和通車。作為兩條鐵路交匯點的石家莊,成為近代華北鐵路交通網的樞紐之一。
由於京漢和正太鐵路築至石家莊的時間不一,軌距也不同,故兩線在石家莊分設車站
寧
B. 鐵道問題
一個月4天休 一天10小時 蠻累的 我們這邊是這樣 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C. 石家莊井陘礦區新井站到衡陽西站鐵路多少公里
一、石家莊井陘礦區新井站到衡陽火車西站,按最快線路計算全程約1457.7公里
二、石家莊井陘礦區新井站到衡陽火車西站,按最短線路計算全程約1447.4公里
三、 以上不管走最快,還是最短,基本上相差不大。不管走哪個高速,都是可以的。
D. 聶榮臻為何要破壞井陘的礦區
戰前,聶榮臻要求參戰部隊抓緊時間進行攻堅和破城的針對性訓練,特別要重視偵察敵情,准備爆破器材,選擇好進攻道路。各項准備工作基本就緒以後,聶榮臻帶著一個精乾的指揮組趕到前線。
聶榮臻的指揮所設在井陘附近一個叫洪河漕的小山村裡。井陘有總礦、新礦、陽並礦3個礦區,是華北地區一個儲量豐富的煤礦,日軍把這個煤礦視為命根,投入了相當多的人力物力。聶榮臻決心破壞這個煤礦,有意把指揮所設在井陘附近。
8月20日,夜空漆黑,雨淅淅瀝瀝地下著,突然,正太鐵路兩旁騰起了一顆顆紅色信號彈。剎那間,隨著一陣雷鳴般的爆炸聲,各路突擊部隊象猛虎下山,撲向敵人的據點和車站。
E. 哪條鐵路橫穿井陘
當然是石太鐵路啦
F. 井陘到石家莊的往返火車分別是什麼時間什麼車次
6034 普慢井陘帶石家莊北 開車時間11:57 到達時間 13:10 用時1小時13分鍾 里程37 硬座 2.5元 終點石家莊北站
6032 普慢 井陘帶石家莊開車時間20:08 到達時間 21:13 用時1小時5分鍾 里程37 硬座 2.5元 終點石家莊站
6031 石家莊到井陘 開車時間06:30到達時間08:09
6033石家莊北到井陘 開車時間14:32到達15:38
G. 為什麼說石家莊是火車拉來的城市
就是說沒有鐵路也就沒有石家莊的今天!
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投資興建的盧漢(京漢鐵路)鐵路修到了石家莊,並在石家莊設立了車站,因石家莊名氣不大,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叫振頭站。1903年正太(今石太鐵路)鐵路動工興建,為了減少費用,避免在滹沱河上架橋,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振頭站。歷史的事變如萬花筒,讓世人應接不暇。由於偶然的因素,石家莊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而由此帶來了一個區域在世紀之初的重大變故,一個鄉野小村被隆隆的車輪托起,使一個區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先取代正定,後取代保定,成為控燕京南門、扼冀晉咽喉、連齊魯中原的華北重鎮。
正太路起點南移,是石家莊由鄉村向城市化邁進的誘因,真正起基礎作用的因素,還是現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伴隨鐵路線的通車,一批近代工業相繼興辦,其中包括:在石家莊村東創建的正太總機廠(今石家莊車輛廠前身);大興紗廠即石家莊大興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井陘礦和正豐礦等。近代大工業的興起,帶動了中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1920年在鐵路以東建造石滄路場子,同時,平和軋棉公司、萬華肥皂公司等企業也在鐵路東興起。隨之,大批農村人口向石家莊集中。到1930年,僅產業工人就達1.6萬人,大大促進了石家莊城市化的進程。
20世紀初葉,石家莊還是獲鹿縣轄下的一個小村,那時的獲鹿就是通燕趙、連三晉的貨物集散地,素有「日進斗金的旱碼頭」之稱,但是,隨著正太鐵路的興建通車,日進斗金的旱碼頭東移,石家莊逐漸取代了獲鹿的地位,日漸繁榮的商業、服務業,成為石家莊向近代化城市邁進的又一重要因素。
H. 石太高速鐵路客運專線在井陘區段是如何規劃的
一般來說,拆遷寬度是30米
I. 井陘社會經濟條件
井陘歷史悠久。早在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冶河下游的東元村就已有古人類生息。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境內測魚、胡家灘、天長鎮一帶,已有人類原始居民聚居。據對胡家灘、呂家、段庄、馬村等地發現的陶器、石器等物考證,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這表明最遲在原始社會晚期,井陘境內已有人類聚居。相傳,陶唐時區別寰宇,北曰冀州,井陘為冀地。虞舜分冀為幽、並,井陘為並州地。三代時,井陘為冀州地。春秋時屬鮮虞國。明,洪武二年 ( 公元1369年) ,井陘為京師真定府屬縣。清,井陘為直隸省真定府屬縣。雍正元年(1723年) ,因避世宗胤禎諱,改真定為正定。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井陘為直隸省正定府屬縣。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井陘為直隸省范陽道屬縣。民國三年(1914年),改范陽為保定,井陘為保定道屬縣。
1928 年6月28日,改直隸省為河北省,井陘為河北省屬縣。1937年10月14日,日軍侵入井陘,井陘以鐵路為界分設路南、路北二(區)縣。1948年3月,井陘路南、路北合並,為晉察冀北嶽行政公署第4專區所轄;是年5月,井陘為華北政府北嶽區行政公署所轄。1949年1月,井陘為華北政府建屏專署轄縣;同年8月1日,河北省政府在保定市成立,井陘為河北省石家莊專區所轄。 1958年11月 5日,井陘、獲鹿合並,稱井陘縣,治所在微水;同年12月11日,井陘、獲鹿分立為井陘區、獲鹿區,為石家莊市所屬。1960年3月,井陘、獲鹿二區復並為井陘縣,為石家莊專區屬縣;同年 6月,獲鹿從井陘劃出單設獲鹿縣,為石家莊市橋西區所轄。1961年5月,獲鹿再次並人井陘縣; 1962 年復分為井陘、獲鹿二縣。 1978年,石家莊市改為省轄市,地區改稱行政公署,井陘為石家莊地區行政公署屬縣。1984年1月,井陘為石家莊市屬縣至今。
★ 行政區劃
1985年井陘縣所轄6個區42個鄉鎮,分別為微水區(轄微水鎮、長崗鄉、岩峰鄉、上安鄉、西方嶺鄉、南良都鄉、吳家窯鄉、北正鄉) 、城關區(轄城關鎮、於家鄉、板橋鄉、山北鄉、南張村鄉、高家莊鄉、南峪鄉、台頭鄉)、威州區(轄威州鎮、南固底鄉、孫庄鄉、北防口鄉、莊子頭鄉)、小作區(轄趙庄嶺鄉、庫隆峰鄉、南陘鄉、方山鄉、桃林坪鄉、桃王莊鄉、米湯崖鄉、辛庄鄉、東西坪鄉)、南障城區(轄南障城鎮、支沙口鄉、南蘆庄鄉、南王莊鄉、梅庄鄉)、測魚區(轄測魚鎮、白城鄉、南蒿葶鄉、杜家莊鄉、景庄鄉、固蘭鄉、胡家灘鄉)。
1988年11月,根據省、市統一部署,井陘縣撤區並鄉建鎮,撤銷6個區,將42個鄉鎮合並為10 個鄉鎮、 11個鄉,合並後的鄉鎮為:微水鎮、上安鎮、天長鎮、秀林鎮、南峪鎮、威州鎮、小作鎮、南障城鎮、蒼岩山鎮、測魚鎮、南良都鄉、吳家窯鄉、北正鄉、於家鄉、孫庄鄉、南陘鄉、桃王莊鄉、辛庄鄉、南王莊鄉、南蒿葶鄉、景庄鄉。1996年1月,井陘縣並鄉擴鎮,將全縣 10 個鎮、 11 個鄉合並為 10 個鎮, 7 個鄉,合並後的鄉鎮為:微水鎮、上安鎮、吳家窯鄉、北正鄉、天長鎮、秀林鎮、於家鄉、南峪鎮、威州鎮、孫庄鄉、小作鎮、南陘鄉、辛庄鄉、南障城鎮、南王莊鄉、蒼岩山鎮、測魚鎮。 2000 年 1 月,井陘縣成立城區街道辦事處,下轄雙槐、桃園、韓信街、會里四個居民委員會。 2004 年井陘縣轄一個城區街道辦事處, 17 個鄉鎮、 318 個行政村。
★ 人民生活
1985 年以來,隨著井陘縣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縣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居民生活正從溫飽型向小康型乃至富裕型轉變。2004年全縣職工年平均工資 941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42元,分別是 1985 年的8.8倍和9.4倍,年平均增速分別為12.1%和12.5%,2004年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 ( 恩格爾系數指食物消費支出佔全部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越低,說明居民生活水平越高,40%—50%為小康,小於40%為富裕 ) 為39.9%,全縣平均水平已達到富裕程度。撫今追昔,滄海桑田,變化的翻天覆地,從「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夢想到今天的電腦、小汽車以至旅遊休閑,反映出改革開放政策的巨大成功。
2004 年全縣總戶數104856戶,總人口319791人,戶均3.0人,其中男性153002人,信教(宗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教徒5700餘人,全縣姓氏共有292個,萬人以上姓氏有王、李、高、張、劉、梁、許、趙。20年來,人口總量增加28001人,但人口出生進入了低生育水平,人口預期壽命升高,且文化素質普遍上了一個層次。隨著社會的進步,多數家庭以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為榮,基於對婚姻質量的關注,離婚率和再婚率都呈現上升趨勢,家庭教育以品德和文化教育為主,贍養老人費用增加,而且更注重感情投資,家務勞動逐漸現代化。居民習俗在傳承與發展中演化,充分顯現出了經濟增長、科技進步、觀念更新的社會發展進程。
★ 地理位置
井陘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河北省西陲。北鄰平山縣,東部和東南部與獲鹿、元氏、贊皇三縣毗連,西部和西南部同山西省盂縣、平定、昔陽三縣接壤;位於北緯 37°42′— 38°13′,東經 113°48′— 114°18′之間。縣城微水鎮東距省會石家莊市 40 公里,東北距首都北京350公里。全縣總面積為 1381 平方公里(207.15萬畝 ,其中耕地36萬畝,占總面積17.4 %。 2004 年人口總數319791人,每平方公里232人。井陘以地形而得名。 [ 唐 ] 《元和郡縣志》記載井陘名稱由來稱「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陘」。又[宋]《太平寰宇記》說:「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謂之井陘。」井陘是太行八陘之第五陘。《述征記》載:「太行首起河內(今河南黃河以北地區),北至幽州(今河北北部),凡八陘:第一軹關陘,第二太行陘,第三白陘,第四滏口陘,第五井陘,第六飛狐陘,第七蒲陰陘,第八軍都陘。」井陘又被稱為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塞 ? 太汾、冥厄、荊阮、方城、井陘、令疵、句注、居庸」。井陘境內崇山峻嶺,地勢險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著名的韓信背水列陣攻克趙國之戰,就發生在今微水鎮一帶。
★ 經濟發展
井陘縣的經濟體制改革以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開端,到2004年底已經走過了整整二十六個春秋。198 年以後,全縣經濟體制改革作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的縣屬工商企業改革,從放權讓利到承包經營責任制,從國有民營、公有私營到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從明晰產權到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都進行了認真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改革經驗。1995年後,井陘縣拉開了產權制度改革的序幕,對國有工業企業和部分商業企業進行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受到國家體改委的肯定。2002年,井陘大膽借鑒外地經驗,在全市率先提出轉變職工身份,依法處置土地科學設置股權,完善內部法人治理結構,受到市政府體改辦的高度重視。2003年10月,井陘縣審時度勢,確立了以「一退(國有集體資本退出 、兩轉(企業轉變性質,職工轉變身份)、三增(資產增值、企業增效、職工增收)」為主線,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的企業改革思路,展開了企業改革攻堅戰。井陘在全力推進縣屬工商企業改革的同時,對宏觀調控體制、財政、金融、稅收、價格、物資、外貿、供銷社乃至鄉鎮企業改革也都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並取得顯著的成績。
★ 教育事業
1985—2004年的20年間,井陘教育事業在改革中發展,在改革中調整,呈現出嶄新的局面。全縣認真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深化教育領域的各項改革,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民辦教育等方面都有了較快發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全縣教育結構不斷調整,中小學布局逐步趨於合理。全縣教師隊伍結構也發生了根本變化,教師學歷達標率和業務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2004年,全縣進一步優化教育結構,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優化人才配置,從而加快了教育現代化的步伐。期間,井陘縣獲得全國掃盲先進縣和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榮譽稱號,還連續5年被省市評為成人教育先進縣和改善辦學條件先進縣。
★ 文化事業
1985年至2004年,井陘的文化體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隨著人們的文化意識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的追求和參與也越來越多、越大。為了滿足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縣委縣政府先後投資 800 余萬元,建起了「井陘文化中心大樓」和「井陘宣傳文化中心大樓」,使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進一步提高。1985年後,井陘縣以文化館為主要陣地,聘請省、市專家,對縣域內熱愛文學、書畫、攝影等方面的人才進行培訓,培養了一批優秀文化人才。除此之外,還積極鼓勵人們組織民間文化組織,使井陘的文化氛圍更濃、更強,既豐富了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又保存了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井陘的體育事業發展很快,各種體育組織不斷產生,並積極開展活動。群眾體育活動遍及城鄉。在省市舉辦的各項賽事中,連連奪冠,截至2004年底,共有39項創河北省紀錄,2項創全國記錄,1項創世界紀錄。文化體育事業的繁榮發展,使井陘的知名度不斷提高,1996年,井陘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1999年被河北省評為「文化先進縣」。
★ 科技事業
1985年後,井陘縣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上抓好科技開發、創新和成果轉化,加速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縣、鄉 ( 鎮 ) 、村相繼建立了技術服務組織,形成三級科技網路;同時,實行科技「雙放」政策,促進了科學技術在工礦企業和農村的推廣,實現了生產單位和科研機構互惠互利,調動了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縮短了科研和成果轉化的周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1988年,井陘縣科技戰線實行了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科技人才職稱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為大幅度提升科技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截至2004年,全縣共取得科技成果126項。其中3項居國際先進水平,21項居國內領先水平,55項達國內先進水平,部分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為鼓勵科技人員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勇於創新,大膽改革,縣委、縣政府制定了獎勵制度,先後頒發縣級科技進步獎550項,組織推薦156個項目和成果參評省市獎勵,獲省市科技進步獎58個,獲省市科教興山創業獎54個。井陘縣先後被評為科教興縣先進單位、河北省科教興山示範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
★ 衛生事業
1985年至2004年,井陘縣衛生事業有了長足發展。醫療環境大為改觀,先後投資5486萬元改善醫療環境。其中投資1223萬元拆建、興建縣醫院門診樓、病房樓、辦公樓、傳染病分院、職工宿舍樓,建築總面積23495平方米;投資780萬元興建縣中醫院門診樓、病房樓、急診病區、職工宿舍樓,建築面積7290平方米;投資250萬元,興建防疫站門診樓、疾病控制中心,加強了對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督管理,建築面積2158.5平方米;婦幼保健醫院租賃原汽車站,租賃面積 1200 平方米;投資45萬元拆建了縣衛生學校;採取「公助民辦」形式累計投資1240萬元,興建、拆建、改造 5所中心衛生院、12所鄉鎮駐地衛生院和24個門診部。醫療病床由256張增加到 906 張,空調病房、單人病房應運而生;救護車由2輛增加到13輛。醫療設備功能更全更先進,10萬元以上醫療設備增加到24(套)件;醫療技術隊伍相應擴大,全縣擁有各類醫務人員1622人,其中中級以上技術職稱人員增加了42%。醫療技術水平明顯提高,開顱、開胸等高難度手術能獨立開展,過去的一些不治之症得到有效根治。葯品市場管理日臻完善,批發零售經營有序,醫葯監督執法有力,為全縣人民的醫療衛生保健提供了可靠保障。
★ 自然資源
井陘縣礦產資源種類較多,非金屬礦產豐富,質量、數量上占優勢。截至2004年底井陘縣發現70種可利用的礦產資源。其中,能源類礦產主要有煤炭,黑色金屬礦產主要有鐵,有色金屬礦產主要有鎳、鉛、鋅、銅、銘等5種,貴金屬礦產主要為銀,稀有稀土及散元素礦產主要為鍺礦,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主要有熔制性石灰岩、耐火粘土、冶金用白雲岩、冶金用砂岩等7種,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電石用灰岩、制鹼用石灰岩、磷礦等9種,特種非金屬礦產4種,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39種,水氣礦產主要有礦泉水、二氧化碳2種,其中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38種,已開發利用的 26種。井陘縣是河北省電石用灰岩和制鹼用灰岩的重要產地,其儲量居全國第三位,居河北省第一位,質量在全國名列前茅。
★ 井陘氣候
境內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降水主要源於東南季風,每年隨季風到來的遲早與強弱,呈現年際和季節降水量變化。境內氣溫年際變化不大。井陘氣象站觀測顯示,1985—2004年,多年平均氣溫13.1 ℃ ,年均氣溫最高的 1998 年達14.1 ℃ ,年均氣溫最低的 1985 年為12.1 ℃ ,年均最高最低氣溫相差 2 ℃ 。
★ 環境保護
改革開放20年來,建材、化工、陶瓷和煤炭成為井陘縣域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這些產業極易造成水、大氣和垃圾污染。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井陘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發展道路,自覺加大環境保護和防污治污力度,逐步由「先發展,後治理」轉變為生產能力建設改造與環境保護措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運行的軌道,使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縣域環境質量明顯提高。
★ 社會保障
20 世紀80年代後,井陘的社會保障工作在改革中不斷向前推進。2002年7月縣「勞動人事局」更名為「勞動與社會保障局」。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井陘縣打破原來由國家和企業包攬一切的社會保障體制,實行單位、個人分別負擔的企事業單位職工社會保險制度,以職工基本養老、基本生活和城市低保「三條保障線」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制基本形成。1997年以後,全縣社會保障工作以「兩個確保」(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確保下崗失業人員基本生活費按時足額發放)為重點,不斷加大社會保險費征繳力度,多方籌措資金,確保了企業離退休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金和下崗失業人員基本生活費按時足額發放,為全縣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