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槍法最好的將領是誰
何槍乎?射擊槍無知也,古槍趙子龍也
『貳』 李鐵夫的大師背影
《音樂家》(1918)
《鬥牛士》(1919)
《未完成的老人像》
《黑發女郎》(1924)
《老教師》
《老醫生》
《大學生》
《人體》
《金發姑娘》
《藍眼青年》
《外國女友》
《康有為像》
《秀發女郎》(1924)
《灰髯的教授》(1927)
《青年教師》(1928)
《畫家馮鋼百》(1934)
《瓜蔬與壇盤》(1938)
《劉郭太夫人肖像》(1939)
《馬丁將軍》(1939)
《少女像》
《盤中魚》(1941)
《劉素薇肖像》(1942)
《劉思同肖像》
《客家婦女》
《九龍郊景》(1932)
《遙望瀑布》
《靜湖》
《水邊林木》(1949)
《革命烈士蔡廷銳就義》(1947)
《萬壑松風圖》(國畫1931)
《飛雁圖》(國畫)
《海燕雙飛圖》(國畫·與高謫生合作)
《瓶菊》(水彩畫)
《四川峨嵋》(水彩畫1947) 《李鐵夫畫展》(美國紐約多次)
《李鐵夫畫展》(香港鍾聲慈善社)
《李鐵夫畫展》(重慶)
《李鐵夫畫展》(南京)
《李鐵夫畫展》(上海)
《李鐵夫畫展》(廣州1946)
《李鐵夫畫展》(廣東鶴山縣雅瑤鎮)
《李鐵夫畫展》(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 多次)
《李鐵夫畫展》(廣東畫院)
《李鐵夫畫展》(香港藝術中心 多次)
《李鐵夫畫展》(廣東鶴山博物館)
《春季沙龍美展》等國際大展(美國 21餘次)
《東亞油畫大展》(日本)
《群珍薈萃·全國十大美術館藏精品展》(中國美術館 2013)
《春季沙龍美展》等國際大展 11次獲獎:3次一等獎;8次二、三等獎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
廣東美術館
廣州藝術博物院
百件作品與物品捐獻於廣州美術學院 《李鐵夫畫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
《李鐵夫》(嶺南美術出版社1985)
《李鐵夫詩聯書法選集》(廣州美術學院 鶴山市1989)
《鐵夫誕辰140周年紀念冊》(中國文藝出版社2009) 李鐵夫藝術成就學術研討會(香港藝術中心)
紀念李鐵夫誕辰120周年一系列活動(廣州美術學院 廣東鶴山市1989)
紀念李鐵夫誕辰140周年的系列活動(廣東鶴山市2009)
『叄』 國民黨高級將領名單有
國民黨高級將領名單:
張自忠:第一名將。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將。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類似中共抗日名將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跡。台兒庄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台兒庄戰役後,李雖然又參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但沒出什麼彩。後來,乾脆被蔣介石高吊了起來,和馮玉祥、李濟深等一樣,位高權輕。不過,只憑台兒庄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杜聿明:第三名將。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岳萬家嶺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為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很難判斷對錯。
孫立人:第四名將。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認為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 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贊此戰與平型關、台兒庄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岳是受之無愧的。不過,薛岳雖軍事上成就顯著,但治理湖南卻頗遭物議,為了謀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廣東,結果使湖南百姓在豐收之年餓死無數,百姓編民謠罵他
衛立煌:第六名將。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但其他四將都是空有其名,只有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員虎將最不為蔣信任。
傅作義:第七名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北方最著名的國軍抗日將領。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36年又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偽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斗後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晉綏軍的戰鬥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
戴安瀾:第八名將。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台兒庄大戰等。在昆侖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復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戴安瀾與杜聿明的關系頗似張靈甫與王耀武的關系,兩位長官的結局相同,兩位同為抗日名將的下屬結局卻大相徑庭,令人感慨不已。
張靈甫:第九名將。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為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為民國第一烈士)。這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將。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干、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肆』 李鐵夫的人物概述
李鐵夫,1869年生於廣東江門市鶴山縣雅瑤鎮陳山村。原名李玉田,號昭龍,在國外期間改名「李鐵夫」。1877年,8歲入鄉間私塾。1885年,16歲隨叔父到國外謀生與求學,成為第一個出國學習西方藝術的中國人。李鐵夫先到了美國舊金山,後轉入英屬加拿大,工余堅持自習繪畫。1887至1891年,分別在英屬加拿大阿靈頓美術學院、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習。1896年,加入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在英美等地建立海外興中會、同盟會。1908至1911年,入威廉·切斯畫室。 1912年,入美國紐約藝術大學,任副教授兼學生同盟主席,與約翰·薩金特一起進行油畫與水彩畫研究,並學習雕塑。1909至1914年,任同盟會紐約分會書記。1916年,加入紐約藝術學生聯盟,以及國際畫理學會。
1930年,61歲回到祖國。1932至1934年,蟄居香港。1946年,一度回內地,在廣州、上海、南京、四川等地游歷、辦展覽、搞創作。1947年,又返回香港。1950年8月,81歲高齡時,終於才被接回廣州,任華南文聯副主席,華南文藝學院名譽教授、油畫系主任。1952年6月16日,逝世於廣州,享年83歲。 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李鐵夫是最先到西方學習並造詣最深的「中國油畫第一人」,中國油畫之父,首屈一指的油畫藝術大師;在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李鐵夫是民主革命的元老、功臣之一。他一生醉心於藝術,又憂心於國民,並具有樸素的普世理想。李鐵夫曾經說:「我平生有兩大嗜好:一是藝術;二是革命。」他終身未娶,孑然一身,沒有資產家當,僅有書畫相伴。
李鐵夫的人生命運充滿落差與傳奇:既是藝術人生;又是革命人生;既轟轟烈烈,又鬱郁寡歡;既顯赫於國際、與歐美大畫家並駕齊驅,又遮蔽於祖國、鮮為人知……
他有過在國外尊享大藝術家的地位、過著西方上流社會富裕生活的經歷,也有過蟄居香港無力創作、過著貧民窟式生活的落魄潦倒;有過拯救家國的革命投身,也有過對政腐官貪、國亂民困失望與悲憤的隱遁;有過興辦學校與藝術創作宏願未遂的失落,也有過煥發青春與發揮余熱的快慰;在國外,他兩度把資產裸捐民主革命;回國後,又把作品、物品裸捐國家。
他寧肯流離落魄,絕不同流合污從政;寧肯生活朝不保夕,絕不變賣自己的得意之作;他只給志行高潔的人作畫,對那些政客官員、顯貴富豪的拜求,非痛罵即拒絕,給多少錢也不畫。
李鐵夫的天資、秉性屬非常人之列,他的奇特怪異,不僅成就了他的藝術,一定程度上也使他的人生際遇充滿戲劇性與傳奇色彩。而他的特立獨行,其實無非是率真爽直,愛憎分明,氣質高標,有節操風骨與獨力人格;無非是一個真實的性情中人。李鐵夫的輝煌與辛酸,既魅力奪人又令人扼腕無語。
『伍』 中國歷史上的用槍名將
1、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2、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3、馬超(176年-223年1月),字孟起,扶風茂陵人(今陝西興平),漢末衛尉馬騰之子,東漢末年及蜀漢開國名將,漢末群雄之一。早年隨父征戰,馬騰入京後,馬超留駐割據三輔。潼關之戰被曹操擊敗後,又割據隴上諸郡。失敗後投靠張魯,又轉投劉備。劉備建立蜀漢後,馬超官至驃騎將軍、斄鄉侯、涼州牧。
4、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陸』 李鐵的老婆資料
李鐵之所以如此看重1999年,還有一個非常重大的原因——他與龍菲正是相識於1999年。
龍菲的家庭背景與李鐵驚人的相似,父親是文化圈裡有頭有臉的名人,母親手持高級會計師證書在一個政府涉外部門出任財務總監。不過,龍菲最大愛好的卻是舞蹈,從小即是,這與父母期望她走正正常常的大學道路形成了一定的沖突。當然,這沖突並不劇烈,龍菲的父母也很懂得尊重孩子的愛好選擇。
『柒』 閃婚閃離,拋夫棄子,更換國籍斯琴高娃背後的故事為何不簡單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思琴高娃的故事。許多人聽到她的名字時可能不知道她是誰,但當你看到她的照片時,你會知道她是誰。
她演過很多古裝劇,她的形象很受歡迎,但是很多人只記得她的外表,卻不知道她的名字。
斯琴高娃看起來很普通,但她的演技卻很強。她的演技很好,看到她演的很感人,性格的表演。
思親高娃,她曾出演過許多經典作品。例如,《駱駝祥子》中的虎妞就是由她扮演的。虎妞當時有點胖。
所以為了達到這個效果,她吃自己來增加體重,變成了一個真正的胖女孩。為了滿足項目的需要,她做出了巨大的犧牲,這種專業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此外,由於節目的效果,她在短時間內減掉了近20公斤。這是她為得到一出戲而付出的代價。她在那出戲中扮演反面角色,一個惡毒的女人。
她非常珍惜表演的機會,所以她帶著女兒去了拍攝地點,並把女兒帶在身邊照顧她。這部電影拍了下來,但因為某些原因被禁了,正是這個機會讓她愛上了表演。
後來,有人來到她的家鄉挑選女演員,這次她很幸運又被選中了。這部電影使她對表演更加開放。畢竟,這是她第二次演戲。
在這次演出中,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個男人敖興辰。他是個演員,他們因為那出戲而相愛,很快就結了婚。她的事業發展得很順利,很快就成了一名真正的演員。
有一次斯琴高娃遇到了難得的機會,她不得不在一部電影里扮演一個非常丑的角色。很多人都不想演這個角色,但她堅持要演。連她丈夫都反對她。因為這是一個非常苛刻的角色。
他們兩人為了這件事,鬧了大麻煩,兩人的感情也出現了裂痕。為了這個角色,思琴高娃也竭盡全力改變自己的形象。
經過這樣的努力思勤高娃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她的丈夫被很多人說吃軟的食物。就這樣,他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他們離婚了。
此時,思琴高娃事業有成但愛情卻被搞得一團糟,她甚至對婚姻都非常絕望,沒想到她遇到了對的陳亮音。
兩人後來搬到了瑞士,但很多人都在談論他的移民。
和第一任丈夫離婚後,她一直在想她的兒子李鐵,他沒有被帶走。兒子一直誤解她是一個拋棄了兒子,對她懷恨在心的母親。直到她老了,病了,他們才敞開心扉。
『捌』 耿弇和耿純是什麼關系〈東漢演義〉說是父子
詳見網站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見「不奉法度」者,即嚴懲不貸。他曾上書漢元帝,表達其「不待時而斷奸臣之守,懸於都市,編書其罪」的決心,並痛斥「苟合取容,阿黨相為,念私門之利,忘國家之政」的小人之舉。他的這種人品和氣質,對諸葛氏家族影響很大。諸葛亮的父親是諸葛珪,字君貢,在東漢末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亮生母章氏和父親諸葛珪於中平六年(189年)和初平三年(192年)先後去世。興平元年(194年),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亮玄收養,其兄諸葛謹同繼母赴江東。初平二年(195年),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諸葛玄是袁術任命的豫章太守,後來東漢朝廷派朱皓替代諸葛玄,諸葛玄失掉官職。由於諸葛玄和荊州牧劉表是舊交,便去襄陽投奔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陽縣之西二十里),靠耕田種地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一樣,不是拘泥於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並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
通過潛心鑽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並常將自己比做管仲、樂毅二人,很想干一番大事業。偏傍人聽後,都不以為然,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與諸葛亮交情甚好,知其所言不虛。此外,諸葛亮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劉備在多年的軍閥混戰中,由於勢單力薄,始終沒有占據到一個固定的地盤。建安十二年,劉備在屢遭挫折之後,被迫率軍屯駐新野。這時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便對劉備說:「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劉備答道:「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於是劉備遂親自到諸葛亮的家中,前後三次,才見到諸葛亮。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的故事。這時諸葛亮只有二十七歲。
劉備命隨從人員退出去,就對諸葛亮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諸葛亮回答說:「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見劉備虛懷若谷,抱負宏大,當下就痛快地答應了劉備的請求。不久,劉備以隆重的禮節把諸葛亮接到了自己的駐地。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了解,劉備對諸葛亮更加佩服,他們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
關羽、張飛二人見諸葛亮寸功未立,就受到劉備如此的青睞和倚重,心中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關、張二人見劉備對諸葛亮如此敬重,就停止了對他不滿的言論。
此時,長兄諸葛謹已經由孫權的姐夫弘咨推薦,和魯肅一起在孫權身旁做了一名賓客。
劉表長子劉琦也很器重諸葛亮,劉表聽信後妻的話,喜歡幼子劉琮,不喜歡劉琦。劉琦常想讓諸葛亮為自己出一個自保的方法,但諸葛亮每次都推辭。一次,劉琦帶著諸葛亮游覽後園,一同登上高樓,在喝酒時,劉琦叫人搬走樓梯,對諸葛亮說:「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諸葛亮回答說:「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劉琦感悟。時黃祖死,劉琦獲得外出的機會,就出任江夏郡太守。
曹操統一北方後,雄心勃勃,企圖一舉南下,統一全國。當時南方有江東的孫權、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三大勢力。劉表割據的荊州之地,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是一個非常富庶的地區。這里距離中原最近,曹操擔憂劉備一旦奪取荊州,將劉表的七八萬水陸軍和數以千計的戰船全部據為己有,必將構成對自己統一事業的威脅,於是決定先從荊州下手。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荊州牧劉表病逝,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是年,曹操趁機親率大軍進攻荊襄,劉琮遣使獻城投降。劉備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北)驚悉劉琮已降,倉皇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南撤,諸葛亮和徐庶都隨劉備南行。曹操親率5000精銳騎兵,疾馳追擊,晝夜兼程300餘里。劉備因不忍舍棄跟隨南逃的10餘萬百姓,行軍速度緩慢,一日只走10餘里,行至當陽(今湖北荊門西南)長坂坡,被曹軍追及。雙方激戰,劉備的部隊被擊潰,徐庶母親也被俘。徐庶指著自己的心向劉備告辭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徐庶就投奔曹操去了。劉備繼續南撤,途中與從水路南撤的關羽部會合,又遇劉表長子劉琦所率萬餘人接應,遂退到夏口(今湖北武漢),暫且棲身。
劉備到夏口後,諸葛亮對他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時孫權擁軍駐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觀望曹劉決戰的成敗。劉備派諸葛亮赴柴桑會見孫權,諸葛亮勸說孫權說:「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孫權說:「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諸葛亮答道:「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孫權聞後,勃然臉色,說:「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諸葛亮回答說:「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孫權聽罷,大悅。便派周瑜、程普、魯肅率領水軍三萬人,隨諸葛亮趕到劉備那裡,協同作戰,抵抗曹操。曹操終於在赤壁被打敗(參見赤壁之戰),率領殘部撤回北方。劉備乘勝奪取江南各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並派他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的駐軍,同時征調三郡的賦稅,來補充軍需物資。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向劉備借兵,抵抗漢中張魯。劉備乘機留諸葛亮與關羽等留守荊州。與龐統率兵數萬向益州進發。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從葭萌折回返攻劉璋(參見益州之戰)。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劉備圍攻雒城一年未克,付軍師龐統被流矢射死。
建安十九年(214年),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軍溯江入蜀,增援劉備。克巴東(今四川奉節東)至江州(今重慶),俘巴郡太守嚴顏。爾後兵分兩路:趙雲在左,連下江陽(今四川瀘州)、犍為(今四川彭山東);張飛在右,攻佔巴西(今四川閬中)、德陽(今四川遂寧東南)。此時,劉備已攻克雒城,諸葛亮、張飛、趙雲等與劉備軍會合,包圍成都(益州治所,今四川成都)。劉備派督郵李恢招降張魯部將馬超,令引西涼精兵進抵成都北郊,城中吏民皆震恐。劉備又派從事郎中簡雍勸劉璋投降。當時,成都城內有精兵3萬,糧秣可維持一年。劉璋不欲久戰傷民,率部出降。
劉備佔領成都後,自領益州牧,大宴士卒,三國鼎立的局面至此完全形成。劉備升諸葛亮為軍師將軍,並代理左將軍府的各項事務。
此後,劉備東下荊州,北上奪漢中(參見漢中之戰)。諸葛亮都是坐鎮成都,處理事務,糧食、軍備的供應始終得到充分的保證。
是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後,派孟達、劉封攻佔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展。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防備吳軍。鎮守荊州的蜀前將軍關羽,抓住戰機,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荊襄(參見樊城之戰)。十一月,關羽因大意而失荊州(參見江陵之戰),十二月,關羽率少數騎兵從麥城突圍,被吳軍擒獲,斬首。荊州的失守和關羽的被殺,對劉備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也從根本上破壞了諸葛亮兩路北伐的戰略企圖。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群臣勸劉備稱帝,繼承漢統,劉備不同意。這時諸葛亮規勸他說:「昔吳漢、耿弇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劉備於是在這年四月改元稱帝,國號漢,也叫蜀或蜀漢,定年號為「章武」。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策書上說:「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兢兢業業,不敢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管尚書諸政務,假節。
章武元年(221)七月,劉備決定進攻孫權。趙雲和其他一些文武大臣諫阻說,蜀國的當務之急是早圖關中,控制黃河、渭水上游,討伐曹魏,而不是討伐孫權。吳蜀一旦交戰,禍福難料。但劉備拒絕接受這些意見,下決心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臨出發前,張飛被部將刺殺。諸葛亮又接任了司隸校尉。
由於劉備指揮失當,於章武二年(222年)在夷陵之戰中為吳將陸遜所敗。蜀軍損失慘重,丟掉了四萬多人,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也損失殆盡。劉備道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東)。
夷陵慘敗,使劉備愧恨交加,加上軍旅勞頓,積勞成疾,劉備一病不起,留在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春,劉備在永安宮病危。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託付後事,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流淚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又寫下詔書告誡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君臣相待如此,無人可比矣!
不久,劉備在永安宮病逝,終年63歲。五月,劉備的梓宮運回成都,葬在惠陵,謚號昭烈皇帝。
劉備死後,太子劉禪即皇帝位,史稱後主,改元建興。後主封諸葛亮為武鄉候。成立丞相府辦事。不久,又兼任益州牧,政事事無巨細,都由他決定。
諸葛亮輔政後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和孫吳的聯盟。劉備東征孫權失敗,不但使蜀漢軍事力量大為削弱,而且導致了內部政局的不穩。為了穩定政局,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全力對付曹魏。諸葛亮於223年派鄧芝出使孫吳。雙方經過談判,孫權斷絕同曹魏的關系,重新和蜀漢結成聯盟。此後,吳蜀雙方使臣往來不斷,蜀漢減輕了東顧之憂。外交上的成功,為諸葛亮集中精力整頓內政、平定南中叛亂,提供了有利條件。
建興三年(225年)春,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參見南中之戰)。蜀漢的南部地區,包括今四川南部和雲南、貴州,通稱南中地區。當時這里居住著一些稱之為「西南夷」的少數民族。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曾設想「南撫夷越」,把這里建成劉備集團的統治後方。劉備佔領益州後,諸葛亮選派善於處理民族關系的安遠將軍鄧芝治理南中地區,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劉備東征失敗後,南中四郡益州(今雲南晉寧)、永昌(今雲南保山東北)、牂牁(今貴州貴陽一帶)、越巂(今四川西昌),除永昌外,相繼發生了叛亂。劉備死後,南部益州(治滇池,今雲南昆明滇池南)大姓雍闓、孟獲等殺太守正昂,反蜀投吳。在其煽動下,胖柯(治故且蘭,今貴州凱里西北)太守朱褒,越儁(治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夷王高定皆起兵響應。蜀漢處境艱難,諸葛亮讓助手李嚴給叛亂首領、益州郡的漢族豪強地主雍闓寫了一封信,勸他權衡利害,停止叛亂,以圖「撫而不討」,但遭到雍闓拒絕,雍闓回信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現在天下分裂,三國鼎立,使我們不知所歸。企圖自立一方。諸葛亮因蜀軍夷陵新敗,劉備方亡,後主幼弱,正面臨統治危急之際,對南中的叛亂分子採取了剋制態度,暫不出兵。一面備農植谷、閉關息民,作好內部隱定及軍需供應工作。
吳蜀聯盟的恢復,內部政局的穩定,使平息叛亂的時機成熟起來。諸葛亮進軍南中,兵分三路。諸葛亮率主力西路攻打越巂的高定;門下督馬忠率東路軍攻打牂牁的朱褒;庲降督李恢率中路軍直指益州的雍闓。臨行,參軍馬謖相送數十里。諸葛亮問:「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資治通鑒·卷第七十》)。謖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資治通鑒·卷第七十》)。諸葛亮納其計。
諸葛亮和馬忠率領的東西兩翼很快打敗叛軍,先後收復越瘡、牂牁。然後諸葛亮指揮三路大軍會合,集中圍攻叛亂中心益州。此時,叛軍內部發生分裂,由益州來援高定的雍閩,為高定部屬殺死,孟獲代其為王。諸葛亮乘其內部矛盾,一舉攻下越儁,殺高定,孟獲南逃。馬忠擊滅朱褒後,與諸葛亮軍會合。五月間,諸葛亮渡過瀘水(今川滇交界處雅礱江口以下金沙江),跟蹤追擊。
孟獲勇猛頑強,在當地少數民族中威信很高,但有勇無謀。諸葛亮採用馬謖提出「攻心為上」的策略,俘虜孟獲後,又復縱之,再戰再俘,終使其誠心歸降(傳說七擒七縱)。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資治通鑒·卷第七十》)!於是,南中益州、永昌(治不韋,今雲南保山東北)、越儁、牂柯四郡俱平。秋,蜀軍於滇池會師。諸葛亮欲任命孟獲等首領為官,有人認為不妥,諸葛亮說:「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諸葛亮遂任命孟獲等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官吏。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後來廣為流傳,諸葛亮班師後,並沒留駐大批軍隊,而是繼續採取拉攏安撫的政策。為了改變南中地區的落後面貌,諸葛亮派人在這里推廣漢族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提倡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後來南中發展成為蜀漢政權比較穩定的後方和財政收入來源地。那裡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及其他物資,被大量地運送出來,補充了蜀漢政權的財政和軍事之需。並並征調善弩勇士為軍。諸葛亮在世時,南中地區一直比較安定,這與諸葛亮善於調整民族關系是分不開的。
諸葛亮平定叛亂後。整頓軍備,練兵習武,等待機會大舉北伐。
北伐曹魏,統一中國,是諸葛亮《隆中對》中的既定目標。荊州喪失後,兩路出兵北伐的條件已不具備,但諸葛亮並沒放棄北伐的計劃。這時北伐,雖然不可能統一曹魏,卻能夠起到以攻為守的作用。
建興四年(226),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睿即位。消息傳來,諸葛亮認為這是進攻曹魏的一個好時機。於是建興五年(227年)春,領兵二十萬進駐漢中,准備攻魏(參見諸葛亮攻魏之戰)。隨行的有老將趙雲、魏延、吳懿等,還有年輕的參軍馬謖。
臨行前,諸葛亮雖然對政府人員作了細致的調整安排,但他對成都的政治還是不放心,尤其是對庸碌無能的後主劉禪不放心,因此給劉禪上了一個奏章,這就流傳千古的名篇——《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德)〔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閑,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一些文集將此篇《出師表》命名為《前出師表》,另收錄一篇《後出師表》。其實,《後出師表》乃後世無名氏偽托諸葛亮所作,並非諸葛亮所作。
《出師表》除了陳述北伐目的,表明統一中原的壯志外,主要是勸說劉禪認清蜀漢在三國中所處的不利地位,希望他能勵精圖治,從執法、用人、納諫等方面交待劉禪應當做什麼,不應當作什麼。實際上,它比較集中地反映了諸葛亮自己的政治和思想主張。諸葛亮希望這些思想和主張,能夠在他北伐時得到貫徹執行。
於是諸葛亮率領軍隊離開漢中北進,駐軍於沔陽。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參見諸葛亮攻魏之戰)。派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占據箕谷(今陝西寶雞南),佯從斜穀道(今陝西眉縣西南)攻郿(今陝西眉縣北),以牽制魏軍主力。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率關右諸軍,在郿重兵設防。而諸葛亮親自率領諸軍攻打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蜀軍隊伍整齊,賞罰嚴格,號令分明。南安(今甘肅隴西)、天水(今甘肅甘谷)、安宕(今甘肅鎮原)三郡相繼降蜀,天水將領姜維也向諸葛亮投降。諸葛亮的進攻,使魏國朝野震恐。
於是魏明帝曹睿集步騎5萬,親自坐鎮長安督師,並派左將軍張郃領兵迎戰蜀軍。諸葛亮聞張郃率大軍西來,即派馬謖為先鋒,扼守咽喉要地街亭(今甘肅庄浪東南隴城鎮,一說今天水東南)。馬謖自幼熟讀兵法,才器過人,好論軍計,甚為諸葛亮所器重。但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國志·蜀書·馬謖傳》)?諸葛亮卻不以為然,還經常同他談論兵法,有時通宵達旦。
馬謖到街亭後,自恃兵法稔熟,既不遵守諸葛亮對整個戰役的作戰部署,又不聽裨將軍王平的勸阻,擅自放棄街亭,依山立寨,以為據高臨下擊魏軍勢如破竹。張郃乘機猛攻蜀寨,斷絕其水源。蜀軍因為缺水,軍心離散,被魏軍殺得大敗。馬稷喪失街亭,使諸葛亮的主力側翼受威脅,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蜀軍自街亭潰敗,唯王平約束部眾相互掩護撤退,使魏軍不敢追擊。與此同時,趙雲、鄧芝也出師不利。諸葛亮見整個戰略部署被打亂,不宜再戰,只好放棄到手的隴西三郡,強行遷徙西縣一千餘家,撤軍回到漢中。
諸葛亮回到漢中,揮淚斬馬謖,殺將軍李勝,罷免將軍黃襲,提升王平為討寇將軍,封亭侯。諸葛亮認為自己錯用馬謖也有責任,於是給後主上書說:「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於是後主把諸葛亮貶為右將軍、仍行丞相職權,原來的所有兼職一律不變。諸葛亮並不甘心這次北伐的失敗,而是抓緊勵兵講武,准備新的北伐。
同年十二月,諸葛亮乘吳、魏在石亭交戰,魏軍主力東進,關中兵力薄弱之機,第二次出兵北伐,出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圍陳倉(今陝西寶雞東)。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魏守將郝昭也已有準備,蜀軍攻城不克,諸葛亮遣郝昭同鄉蘄祥勸降,遭拒絕。諸葛亮以蜀軍數萬而陳倉守軍僅1000餘人,且判斷東線魏軍來援需時,遂實施強攻,以雲梯、沖車攻城。魏軍用火箭射雲梯,用繩連石磨砸擊沖車,梯、車俱被焚毀擊壞。蜀軍又構百尺高的井欄(木樓)向城中射箭,掩護士兵以土填壕,准備直接攀城,魏軍於城內再築重牆。蜀軍又挖地道攻城,魏軍以地道反地道,在城內橫挖地道,實施堵擊。雙方晝夜攻守相拒20餘日。魏大將軍曹真遣部將費耀救援陳倉。魏明帝也遣左將軍張郃前往阻擊蜀軍。張郃日夜兼程,未到陳倉時,諸葛亮已因糧盡撤退。魏將王雙率騎兵追擊,諸葛亮回軍與之交戰,大敗魏軍,斬王雙。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為鞏固漢中,開拓疆域,充實軍資來源,遣陳式進攻祁山以南前已歸蜀、街亭戰後又被魏軍收復的武都(今甘肅成縣西)、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兵救援,諸葛亮自率主力至建威(今甘肅成縣西)阻擊,郭淮被迫退走。蜀軍攻佔武都、陰平二郡。諸葛亮留兵據守,自己返回漢中。
後主於是給諸葛亮下詔書:「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凶暴,功勛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建興八年(230年),魏明帝見武都、陰平二郡為蜀軍所佔,決定興師伐蜀。八月,命大司馬曹真率主力由長安入子午谷,左將軍張郃出斜谷,大將軍司馬懿自荊州溯漢水出西城(今陝西安康西北),將兵分三路會攻漢中。諸葛亮率軍至城固(今陝西城固)赤坂(今陝西洋縣東),令驃騎將軍李嚴率軍2萬增援漢中,鎮北將軍魏延及關中都督吳懿率輕騎兵出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西入羌中(今甘肅臨夏及青海循化、貴德一帶),連結諸戎,擾魏後方,牽制魏軍。蜀軍在陽溪(今甘肅渭源東北)擊敗魏後將軍費曜及雍州刺史郭淮部。魏軍進軍途中,天降大雨,持續30多天,各處山洪暴發,道路阻絕,兵士死亡甚重,軍資大量損失,諸軍前進受阻。謀臣華歆、楊阜、王肅向魏明帝上書,建議知難而退,以圖再舉。九月,下詔令諸軍還師,伐蜀之役遂告中止。
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經過兩年准備,第四次北伐,包圍了祁山。諸葛亮為解決糧食運輸問題,用木牛作為運輸軍事物資的工具,准備與魏軍進行長期作戰。魏明帝命大
『玖』 李鐵夫的個人簡介
名人學者對李鐵夫藝術的高度評價:
·孫中山曾稱贊李鐵夫是「東方畫壇第一巨擘」;柳亞子有詩詠贊李鐵夫:「一老龍潛身是史,幾人虎變國為家」;郭沫若在回憶錄中稱李鐵夫是「一位奇人」。
·李鐵夫是我非常喜愛的畫家,我畫不過李鐵夫老先生,我以為我畫過了,可是拿他的畫來一看,仍然畫不過他。他跟孫中山是哥們兒。到美國學畫,一輩子沒留下幾張畫,可是非常有教養,非常有才氣。(陳丹青)
·李鐵夫的藝術成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樣鏗鏘屹立,他的作品和詩詞同樣充滿激情和生命力。(黃錦祥)
·李鐵夫是真正的大師,這么個大師級的畫家,媒體卻很少報道,很少人知道李鐵夫的藝術造詣和愛國情懷,坊間的一些逸聞趣事甚至還以訛傳訛。不但要報道,而且要把李鐵夫的作品向全國展出,要讓人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大師。(陳金章)
·學西畫留學最早、畫得最好的,是李鐵夫。他在中國學西洋繪畫的歷史中是成績很大的,真是要大書特書。李鐵夫的畫好到什麼程度呢,美國的薩金特都佩服他,在美國大展上得金獎的是李鐵夫。他辦展覽掙的錢,全部捐給民主革命,同盟會紐約的分支就是李鐵夫在當負責人。(楊先讓)
·李鐵夫最大的影響是把原汁原味的西方繪畫呈現給國人。大概在民國十六年,黃興為革命來往於國內外,經常把他的畫帶回來展出。那時國人對西方繪畫的概念相當模糊,人們至多隻能通過劣質的印刷品或者電影來認識西方繪畫,當時李鐵夫的畫在國內引起很大轟動。(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