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高鐵鐵路 > 鐵路李克非

鐵路李克非

發布時間:2021-03-22 15:58:14

㈠ 呼和浩特鐵路局的歷任局長

1、趙吉斌2002年7月

2、鄭明理2002年7月

3、羅金保2006年8月2007年5月

4、林奮版強2007年5月2011年6月

5、楊宇棟2011年6月2013年1月

6、費東斌2013年1月至今權

管內大部分線路北傍陰山山脈,南沿黃河,由西向東穿越自治區2盟(阿拉善、錫林郭勒),6市(烏海,鄂爾多斯,巴彥淖爾,包頭,呼和浩特,烏蘭察布)。

全局有集通,包西,臨策,海公等15個控股合資公司,以及呼准,東烏,蘇尼特3個參股合資公司。

管內有京包,京通,包蘭,集二,集通,包西線6條干線,有烏吉,海公,包白,包石,包環,包神,郭查7條支線。

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內連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外接蒙古國,俄羅斯及東歐國家,承擔著服務邊疆草原,穩固祖國北部邊疆的的重要任務,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八大鐵路局之一。

㈡ 歷屆鐵道部部長是誰

鐵道部歷任部長
滕代遠(1949年10月至1965年1月)
呂正操(1965年1月至1970年撤銷)
蘇靜(軍管會主任 1967年4月至1968年7月)
萬里(1975年1月至1976年12月)
段君毅(1976年12月至1978年10月)
郭維城(1978年10月至1981年9月)
劉建章(1981年9月至1982年5月)
陳璞如(1982年5月至1985年6月)
丁關根(1985年6月至1988年1月)
李森茂(1988年1月至1992年4月)
韓杼濱(1992年4月至1998年3月)
傅志寰(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
劉志軍(2003年3月至2011年2月)
盛光祖 (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鐵道部撤)
歷任副部長
呂正操(1949年10月至1965年1月)
武竟天(1949年10月至1965年1月)
石志仁(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
王世泰(1952年8月至1954年11月)
郭洪濤(1952年8月至1954年10月)
趙健民(1952年12月至1955年1月)
陸平(1954年11月至1957年10月)
劉建章(1954年11月至1966年5月,1975年1月至1981年9月)
餘光生(1955年1月至1966年5月)
郭魯(1959年8月至1966年5月,1975年1月至1976年10月)
汪菊潛(1959年8月至1966年5月)
蘇傑(1960年12月至1966年5月,1975年1月至1979年1月)
錢應麟(1960年12月至1966年5月)
彭敏(1965年1月至1966年5月,1975年1月至10月)
鄧存倫(1975年1月至1982年4月)
李新(1975年1月至1979年1月)
黎光(1975年1月至1979年4月)
王效斌(1975年1月至1982年4月)
廖詩權(1975年1月至1982年4月)
吳冶山(1975年1月至1982年4月)
趙文普(1975年1月至1982年4月)
郭維城(1977年4月至1978年10月)
李頡伯(1979年8月至1982年4月)
布克(1979年8月至1982年4月)
耿振林(1979年8月至1982年4月)
李震(1979年8月至1982年4月)
劉白濤(1979年8月至1982年4月)
酆炳軍(1981年7月至1982年4月)
韓力平(1981年7月至1982年4月)
李克非(1981年7月至1984年12月)
劉平田(1981年7月至1982年4月)
李森茂(1982年4月至1988年4月)
李軒(1982年4月至1984年12月)
張辛泰(1982年12至1990年9月)
尚志功(1983年6月至1987年7月)
石希玉(1983年12月至1986年3月,1989年12月至1993年5月)
孫永福(1984年12月至1998年3月)
羅雲光(1986年5月至1990年3月)
屠由瑞(1988年6月至1994年1月)
傅志寰(1991年1月至1998年3月)
國林(1993年5月至1996年8月)
蔡慶華(1996年2月至2003年7月)
劉志軍(1996年8月至2003年3月)
孫永福(1998年3月至2006年9月)
王兆成(2001年至2004年)
彭開宙(2001年11月任
胡亞東(2003年7月任
陸東福(2003年7月任
盧春房(2005年3月任
王志國(2006年9月任
詳細可點擊查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313/15/173246_271260868.shtml

㈢ 鐵道部歷任部長和重要領導幹部

鐵道部歷任部長、副部長名錄

鐵道部歷任部長
滕代遠(1949年10月至1965年1月)
呂正操(1965年1月至1970年撤銷)
蘇靜(軍管會主任 1967年4月至1968年7月)
萬里(1975年1月至1976年12月)
段君毅(1976年12月至1978年12月)
郭維城(1978年12月至1981年9月)
劉建章(1981年9月至1982年5月)
陳璞如(1982年5月至1985年6月)
丁關根(1985年6月至1988年1月)
李森茂(1988年1月至1992年4月)
韓杼濱(1992年4月至1998年3月)
傅志寰(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
劉志軍(2003年3月至

歷任副部長
呂正操(1949年10月至1965年1月)
武竟天(1949年10月至1965年1月)
石志仁(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
王世泰(1952年8月至1954年11月)
郭洪濤(1952年8月至1954年10月)
趙健民(1952年12月至1955年1月)
陸平(1954年11月至1957年10月)
劉建章(1954年11月至1966年5月,1975年1月至1981年9月)
餘光生(1955年1月至1966年5月)
郭魯(1959年8月至1966年5月,1975年1月至1976年10月)
汪菊潛(1959年8月至1966年5月)
蘇傑(1960年12月至1966年5月,1975年1月至1979年1月)
錢應麟(1960年12月至1966年5月)
彭敏(1965年1月至1966年5月,1975年1月至10月)
鄧存倫(1975年1月至1982年4月)
李新(1975年1月至1979年1月)
黎光(1975年1月至1979年4月)
王效斌(1975年1月至1982年4月)
廖詩權(1975年1月至1982年4月)
吳冶山(1975年1月至1982年4月)
趙文普(1975年1月至1982年4月)
郭維城(1975年1月至1978年12月)
李頡伯(1979年8月至1982年4月)
布克(1979年8月至1982年4月)
耿振林(1979年8月至1982年4月)
李震(1979年8月至1982年4月)
劉白濤(1979年8月至1982年4月)
酆炳軍(1981年7月至1982年4月)
韓力平(1981年7月至1982年4月)
李克非(1981年7月至1984年12月)
劉平田(1981年7月至1982年4月)
李茂森(1982年4月至1988年4月)
李軒(1982年4月至1984年12月)
張辛泰(1982年12至1990年9月)
尚志功(1983年6月至1987年7月)
石希玉(1983年12月至1986年3月,1989年12月至1993年5月)
孫永福(1984年12月至1998年3月)
羅雲光(1986年5月至1990年3月)
屠由瑞(1988年6月至1994年1月)
傅志寰(1991年1月至1998年3月)
國林(1993年5月至1996年8月)
蔡慶華(1996年2月至2003年7月)
劉志軍(1996年8月至2003年3月)
孫永福(1998年3月至2006年9月)
王兆成(2001年至2004年)
彭開宙(2001年11月任
胡亞東(2003年7月任
陸東福(2003年7月任
盧春房(2005年3月任
王志國(2006年9月任

㈣ 求以「我為改革管理創新做奉獻」為主題的演講稿一篇,急用,謝謝!!!!

銳意創新 奉獻為民——「走改革開放強國路做新長征路上有心人」感言來源:九三學社中國政法大學支社李克非日期:2010-12-14
2010年11月23—27日,我參加了中共中國政法大學黨委統戰部組織的「走改革開放強國路做新長征路上有心人」主題活動。校黨委副書記高浣月,組織部、校團委領導和部分院、部、處的統戰委員參加了活動。本次學習考察的重點是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和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下面談一些學習、考察體會:

一、奉獻為民——沈浩精神感人至深

11月24日,我們來到小崗村,天氣有些陰,太陽被淡淡的雲霧籠罩著,似乎要表達些什麼。32年前的11月24日,當小崗村18戶當家人趁著夜色,走進那座破舊的農家小屋,在用煙盒紙寫成的土地「包干到戶」的協議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捺下鮮紅的指印。他們沒有想到,就是這個普通的冬日夜晚,卻正是中國農村改革的黎明;他們沒有想到,就是這片簡陋的煙盒紙,卻掀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小崗村被公認為「中國改革第一村」。

在小崗村,我們被一股浩然正氣深深吸引和感動,那是沈浩同志的英靈所散發出來的氣息,那是小崗村人對沈浩同志的真摯感情所散發出來的氣息,那是小崗村人心中的那座豐碑所散發出來的氣息。

2004年2月,沈浩響應省委號召,作為省第二批選派幹部,任鳳陽縣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後被選為村主任。

沈浩在小崗村工作期間,做了大量利民的小事。進村伊始,他挨家逐戶走訪了112戶全部村民,深入了解村情民情;村裡的五保戶生病了,他自己掏錢將其送到醫院治療;村裡老奶奶的拐杖壞了,他不聲不響從外地帶來新的悄悄送去;看到智障村民天寒衣單,他二話不說脫下大衣給他穿上;村民住房出現危險,他連夜冒雨動員搬遷……

沈浩也做了不少利民的大事。經過調研,他為小崗村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展現代農業、科技農業:2004年引進種植80畝優質葡萄園,後發展到600畝,舉辦「葡萄旅遊文化節」;2006年初從安徽科技學院引進了3名大學生,發展「雙孢菇」生產,成立蘑菇、葡萄產銷合作社;第二步,改善村容村貌:將全村住房整體規劃,籌資、集資將村民住房整治一新;籌資修建村南北向的主幹道(友誼大道),修建連接兩條省道和橫跨鐵路(曾被認為不可能)的東西大道;為招商引資創造條件;第三步,招商引資,發展集體經濟:在很短的時間里,引資50億元(目前已有三分之一資金到位),發展環保型產業、旅遊業等;將全村1800畝土地集中起來,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成立合作社,整合資源搞適度規模經營。

在沈浩的帶領下,小崗村村民年平均收入由2004年的2000餘元增加到目前的5500餘元。

令人感動的是,在沈浩掛職3年期滿的時候,村民們為了留住他,再一次簽名並且捺下鮮紅的指印;令人感動的是,6年來沈浩為村裡的大事小情,貼補、墊付30多萬元,他遺物中的銀行卡的存款為零;令人感動的是,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病突然逝世後,村民們為了把沈浩同志的骨灰埋在小崗村,能永遠和他們的好書記在一起,村民們第三次簽上他們的名字,捺下了鮮紅的指印。這種農民的真摯情感的表達,這種人民的對他們所需要的領導幹部的期盼和肯定,真可謂「感天地泣鬼神」!

沈浩同志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典型代表,他紮根

基層、服務農村的奉獻精神;心繫百姓、一心為民的公僕精神;銳意改革、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艱苦創業、勤政廉政的奮斗精神,確實感人至深、令人敬佩。

二、銳意創新——華西經驗催人奮進

11月26日,天氣晴朗、陽光燦爛,我們來到了華西村。華西村的村容、廠容、田容、河容、山容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一個先進典型,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面光輝旗幟,華西村2009年年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村級可利用資金連續3年每年超過30億元,2011年將達到50億元;人均年納稅48萬元,人均年收入超過8萬元。華西村走出了一條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社會和諧的成功之路,那麼其成功的經驗是什麼?聽過老書記吳仁寶同志的情況介紹,在華西金塔的觀景台上,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里。

在此,我們贊同江蘇省委調研組2010年9月從橫向對華西村新經驗的總結:一是始終堅持與時俱進,以創新的理念和思路引領新發展;二是主動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三是更加重視人才的作用,圍繞科學發展引才、育才、用才;四是切實做到以人為本,在統籌協調發展中全面提升人的素質;五是不斷加強黨的建設,為建設富強、文明、和諧、幸福的新農村提供堅強保證。在華西村的理念和思路中,發展為要、效益優先的「發展觀」,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創新觀」,人才優先、量才使用的「人才觀」,民生為先、共同富裕的「富裕觀」,克己奉公、艱苦奮斗的「奉獻觀」尤為重要。

換一個角度,從歷史源頭上分析,華西村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其一,天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給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和機遇。其二,地利。華西村地處上海、南京之間,陸路交通和水運發達,並被張家港、崑山、蘇州、無錫、常州、鎮江環繞,是富庶的漁米之鄉和富於商貿傳統的地區。其三,人和。在土地、集體財產可分、可不分的情況下選擇了不分;江南人民勤奮而又精明;帶頭人吳仁寶極具「創新思維」、「共同富裕」的理念和「奉獻精神」。這三者同時具備,造就了今天輝煌的華西村。

我們在考察中也發現,華西村在規劃建設上的一些不足和瑕疵:一是在山上修建天安門、長城等,破壞了江南翠綠的山色美;可以考慮將延安寶塔山上的寶塔,按原尺寸建在現在天安門的位置上,不僅體現山色美和中國文化特色,而且寓意著「華西的天是共產黨的天」,寓意著「華西村雖然富裕,但仍然要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二是在山路旁的護路坡上大面積繪畫《西遊記》等圖畫,也是破壞山色美、自然美的行為。三是在金塔東側表達華西村人美好願望的牛、羊、鱉、龜,應當用一樣的石材、同樣的體量,以原有石材顏色,按照牛、鱉、龜、羊的順序排列,或者按照牛羊鱉龜、龜鱉羊牛成雙的高低、低高的順序排列。四是戶外五樽漢白玉領袖坐像,應當安放在室內合適的大廳,例如華西村村史展廳的大廳為好。五是沒有通透、大氣的廣場。

三、小崗村與華西村比較的初步結論和感受

第一,改革沒有絕對、統一、固定的模式,應當實事求是地「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地進行。憑心而論,32年前小崗村「包干到戶」在當時是積極的、進步的,它極大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打破了我國長期單一公有制對生產力的束縛,其歷史功績和作用是不能否定的;但是,個體的力量通常大不過集體的力量,個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集體經濟的整合而得以更好的和可持續發展。沈浩在小崗村成立的「蘑菇、葡萄產銷合作社」和以土地持股的「小崗村發展合作社」,就是在發展個體經濟的同時發展集體經濟;可謂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第二,發展集體經濟的關鍵是帶頭人。這個帶頭人必須是很強的「敢為人先」的能人,「無私奉獻」的好人,帶領大家「共同富裕」的強人。吳仁寶同志和沈浩同志都具備了這三個品質,在銳意創新、敢為人先方面,吳仁寶同志可能更強一些。

第三,豁達人生。我們在感受沈浩同志浩然正氣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一種睿智之氣。要豁達人生,死而無憾,首先要思想豁達。革命老人謝覺哉曾經說過:「一個人光溜溜地來到這個世界,又光溜溜地離開這個世界;思來想去,只有為人民踏踏實實地做點事,才是最有價值的」。

㈤ 寫一篇為社會奉獻的童謠,急,謝謝!!

銳意創新奉獻為民——「走改革開放強國路做新長征路上有心人」感言來源:九三學社中國政法大學支社李克非日期:2010-12-142010年11月23—27日,我參加了中共中國政法大學黨委統戰部組織的「走改革開放強國路做新長征路上有心人」主題活動。校黨委副書記高浣月,組織部、校團委領導和部分院、部、處的統戰委員參加了活動。本次學習考察的重點是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和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下面談一些學習、考察體會:一、奉獻為民——沈浩精神感人至深11月24日,我們來到小崗村,天氣有些陰,太陽被淡淡的雲霧籠罩著,似乎要表達些什麼。32年前的11月24日,當小崗村18戶當家人趁著夜色,走進那座破舊的農家小屋,在用煙盒紙寫成的土地「包干到戶」的協議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捺下鮮紅的指印。他們沒有想到,就是這個普通的冬日夜晚,卻正是中國農村改革的黎明;他們沒有想到,就是這片簡陋的煙盒紙,卻掀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小崗村被公認為「中國改革第一村」。在小崗村,我們被一股浩然正氣深深吸引和感動,那是沈浩同志的英靈所散發出來的氣息,那是小崗村人對沈浩同志的真摯感情所散發出來的氣息,那是小崗村人心中的那座豐碑所散發出來的氣息。2004年2月,沈浩響應省委號召,作為省第二批選派幹部,任鳳陽縣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後被選為村主任。沈浩在小崗村工作期間,做了大量利民的小事。進村伊始,他挨家逐戶走訪了112戶全部村民,深入了解村情民情;村裡的五保戶生病了,他自己掏錢將其送到醫院治療;村裡老奶奶的拐杖壞了,他不聲不響從外地帶來新的悄悄送去;看到智障村民天寒衣單,他二話不說脫下大衣給他穿上;村民住房出現危險,他連夜冒雨動員搬遷……沈浩也做了不少利民的大事。經過調研,他為小崗村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展現代農業、科技農業:2004年引進種植80畝優質葡萄園,後發展到600畝,舉「葡萄旅遊文化節」;2006年初從安徽科技學院引進了3名大學生,發展「雙孢菇」生產,成立蘑菇、葡萄產銷合作社;第二步,改善村容村貌:將全村住房整體規劃,籌資、集資將村民住房整治一新;籌資修建村南北向的主幹道(友誼大道),修建連接兩條省道和橫跨鐵路(曾被認為不可能)的東西大道;為招商引資創造條件;第三步,招商引資,發展集體經濟:在很短的時間里,引資50億元(目前已有三分之一資金到位),發展環保型產業、旅遊業等;將全村1800畝土地集中起來,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成立合作社,整合資源搞適度規模經營。在沈浩的帶領下,小崗村村民年平均收入由2004年的2000餘元增加到目前的5500餘元。令人感動的是,在沈浩掛職3年期滿的時候,村民們為了留住他,再一次簽名並且捺下鮮紅的指印;令人感動的是,6年來沈浩為村裡的大事小情,貼補、墊付30多萬元,他遺物中的銀行卡的存款為零;令人感動的是,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病突然逝世後,村民們為了把沈浩同志的骨灰埋在小崗村,能永遠和他們的好書記在一起,村民們第三次簽上他們的名字,捺下了鮮紅的指印。這種農民的真摯情感的表達,這種人民的對他們所需要的領導幹部的期盼和肯定,真可謂「感天地泣鬼神」!沈浩同志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典型代表,他紮根基層、服務農村的奉獻精神;心繫百姓、一心為民的公僕精神;銳意改革、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艱苦創業、勤政廉政的奮斗精神,確實感人至深、令人敬佩。二、銳意創新——華西經驗催人奮進11月26日,天氣晴朗、陽光燦爛,我們來到了華西村。華西村的村容、廠容、田容、河容、山容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一個先進典型,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面光輝旗幟,華西村2009年年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村級可利用資金連續3年每年超過30億元,2011年將達到50億元;人均年納稅48萬元,人均年收入超過8萬元。華西村走出了一條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社會和諧的成功之路,那麼其成功的經驗是什麼?聽過老書記吳仁寶同志的情況介紹,在華西金塔的觀景台上,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里。在此,我們贊同江蘇省委調研組2010年9月從橫向對華西村新經驗的總結:一是始終堅持與時俱進,以創新的理念和思路引領新發展;二是主動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三是更加重視人才的作用,圍繞科學發展引才、育才、用才;四是切實做到以人為本,在統籌協調發展中全面提升人的素質;五是不斷加強黨的建設,為建設富強、文明、和諧、幸福的新農村提供堅強保證。在華西村的理念和思路中,發展為要、效益優先的「發展觀」,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創新觀」,人才優先、量才使用的「人才觀」,民生為先、共同富裕的「富裕觀」,克己奉公、艱苦奮斗的「奉獻觀」尤為重要。換一個角度,從歷史源頭上分析,華西村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其一,天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給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和機遇。其二,地利。華西村地處上海、南京之間,陸路交通和水運發達,並被張家港、崑山、蘇州、無錫、常州、鎮江環繞,是富庶的漁米之鄉和富於商貿傳統的地區。其三,人和。在土地、集體財產可分、可不分的情況下選擇了不分;江南人民勤奮而又精明;帶頭人吳仁寶極具「創新思維」、「共同富裕」的理念和「奉獻精神」。這三者同時具備,造就了今天輝煌的華西村。我們在考察中也發現,華西村在規劃建設上的一些不足和瑕疵:一是在山上修建天安門、長城等,破壞了江南翠綠的山色美;可以考慮將延安寶塔山上的寶塔,按原尺寸建在現在天安門的位置上,不僅體現山色美和中國文化特色,而且寓意著「華西的天是共產黨的天」,寓意著「華西村雖然富裕,但仍然要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二是在山路旁的護路坡上大面積繪畫《西遊記》等圖畫,也是破壞山色美、自然美的行為。三是在金塔東側表達華西村人美好願望的牛、羊、鱉、龜,應當用一樣的石材、同樣的體量,以原有石材顏色,按照牛、鱉、龜、羊的順序排列,或者按照牛羊鱉龜、龜鱉羊牛成雙的高低、低高的順序排列。四是戶外五樽漢白玉領袖坐像,應當安放在室內合適的大廳,例如華西村村史展廳的大廳為好。五是沒有通透、大氣的廣場。三、小崗村與華西村比較的初步結論和感受第一,改革沒有絕對、統一、固定的模式,應當實事求是地「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地進行。憑心而論,32年前小崗村「包干到戶」在當時是積極的、進步的,它極大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打破了我國長期單一公有制對生產力的束縛,其歷史功績和作用是不能否定的;但是,個體的力量通常大不過集體的力量,個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集體經濟的整合而得以更好的和可持續發展。沈浩在小崗村成立的「蘑菇、葡萄產銷合作社」和以土地持股的「小崗村發展合作社」,就是在發展個體經濟的同時發展集體經濟;可謂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第二,發展集體經濟的關鍵是帶頭人。這個帶頭人必須是很強的「敢為人先」的能人,「無私奉獻」的好人,帶領大家「共同富裕」的強人。吳仁寶同志和沈浩同志都具備了這三個品質,在銳意創新、敢為人先方面,吳仁寶同志可能更強一些。第三,豁達人生。我們在感受沈浩同志浩然正氣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一種睿智之氣。要豁達人生,死而無憾,首先要思想豁達。革命老人謝覺哉曾經說過:「一個人光溜溜地來到這個世界,又光溜溜地離開這個世界;思來想去,只有為人民踏踏實實地做點事,才是最有價值的」。

㈥ 1981年8.1.7 特大洪災人們是怎樣應對這次為難的結果怎麼樣

1981年8月,陝西關中西部和陝南地區連降大雨、暴雨。月降雨量寶雞為413.1毫米,鳳縣435毫米,略陽689.9毫米,陽平關1010.1毫米,勉縣706毫米。8月14日至23日連續降雨10天,降雨量為常年同期的4~6倍。8月21日,寶雞、鳳縣、略陽、陽平關、勉縣的日降雨量分別為110.9、105.7、113.9、186、95.2毫米。在此地區持續降雨時間之長,雨量之大,均屬歷史所罕見。由於連續降雨,水土飽和,再逢暴雨,致使山洪暴發,河水猛漲,山體滑坍,泥石俱下,釀成鐵路重大洪水災害。8月19日,寶成鐵路略陽至陽平關間首先出現險情,中斷行車。8月21日,隴海鐵路寶天段、寶成鐵路寶廣段、陽安鐵路(以下簡稱「三線」)相繼發生嚴重水害,分別於11時、12時18分、11時封閉線路,「三線」均中斷行車。在全長850公里的鐵路線上,遭洪水襲擊而發生災害的有750公里。通往中國西北、西南的大動脈陷於癱瘓。本文僅對寶成鐵路當時的災情和搶修情況做一簡要記錄。
寶成鐵路寶廣段發生水害750處。37個區間,因水害中斷行車32個。沖毀橋梁17座,有7孔梁體墜入江中。嘉陵江11號大橋,3個橋墩折斷.4孔鋼梁被洪水推入江中,1孔沖離橋台400米,2孔不知去向。13座隧道成了「泄洪道」,洪水高出軌面3.5~4米,有3名職工在隧道內被洪水沖走而失蹤。泥石流漫道53處,紅花鋪站內流泥漫道近5萬立方米,堆積厚度4~5米,股道和7輛貨車被掩埋。橋涵淤積堵塞192處。山體塹坡坍方340處,313公里100米~300米處坍方,砸死職工13人。路堤滑坍下沉45處。全段總計土石方量184萬立方米。
此次百年未遇的水害,破壞鐵路線路之長、災點之多、范圍之廣、損失之大、中斷運輸時間之久,是寶成鐵路通車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亦為中國鐵路史上所罕見。

水害發生後,鐵路、公路、供電、通信「四不通」,相互之間無法取得聯系。沿線各工區、各工程隊發揮各自為戰的作用,迅速組織職工、家屬、待業青年、民工齊上陣,清坍挖淤,搶修線路。鐵路局、分局、站段各級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紛紛徒步奔赴現場,踏勘災情,組織搶險和救災。通過雙石鋪部隊無線電台,通報寶成鐵路水害情況。鐵道部得知災情後,立即指派李克非副部長率領工作組
到達寶雞指揮搶修。同時緊急調集搶修隊伍,日夜兼程,進入搶修工地。
為統一領導、指揮搶修,鐵道部決定在寶雞成立「鐵道部寶成鐵路搶修總指揮部」,下設秦嶺、雙石鋪、宏慶、略陽、廣元搶修指揮部,分段負責搶修。總指揮部針對災情,提出「保證安全,爭取時間,先通後固,照顧今後」的搶修原則。在搶修部署上採用兩端推進,中間開花的方法。專業隊鋪軌掛網,搶修便橋,小分隊清坍挖淤、填築路基。成都鐵路局由廣元向北,西安鐵路局由陽平關向南接應寶(雞)略(陽)段是重災區,由鐵路第一工程局由北向南推進;鐵道兵第十師進駐宏慶,從中間分向南北進攻;鐵路大橋工程局負責嘉陵江9號和11號大橋的搶修;西安鐵路局從略陽向北接應,並負責全部通信、信號、接觸網、供電、房屋的搶修和清除沿線障礙,搶修零小工點,鋪軌整道,巡查看守和配合工作。
在此期間,國務院副總理楊靜仁率中央慰問團到災區視察慰問。鐵道部部長劉建章、鐵道兵第一政委呂正操、中共陝西省委第一書記馬文瑞、陝西省省長於明濤等,先後親臨災區檢查搶險工作,並慰問參加搶險的職工、家屬以及受災群眾。
8月30日,接通寶廣段有線通信,同時分別在寶雞、秦嶺、鳳州、略陽設立無線電台。
9月19日18時,開通寶成鐵路陽(平關)廣(元)段。10月12日10時30分,寶成鐵路寶雞到陽平關搶通接軌。經過對線路全面檢查整修加固,於10月20日12時恢復全線通車。計中斷行車1462小時42分。
在搶修過程中,共清除土石方98萬立方米,架便橋7座,修便線9處,延長4.24公里,鋪軌5.45公里,架設臨時通信線14.1萬米,敷設電纜12415米,新立接觸網支柱240根,架設承力索12.8公里,導線17.8公里,修復變電所4處。共支出搶修費用2896.1萬元。
搶修工作是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連續降雨,冒雨作業,邊修邊塌,前修後塌,工作量不斷加大,困難多,危險大。橋梁、路基、通信設施沖毀後,人員、物資運輸和通信聯絡都十分困難。然而,在中國共產黨各級組織的堅強領導下,各路搶修大軍不畏艱苦,努力奮戰,克服種種險阻,突破道道難關,使搶修進展迅速,工期一再提前。一家外國通訊社預言,修通寶廣段需二三年時間。然而,事實是,寶廣段僅僅經過60個晝夜,比原計劃提前34天,即恢復全線通車,創造了中國鐵路修建史上的奇跡。
在特大水害和極端困難的搶修條件下,涌現出一批抗洪搶險先進集體和英雄模範人物。在這些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中,有發揮堅強戰斗堡壘作用的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有沖鋒在先、捨生忘死的共產黨員,有身先士卒、在第一線指揮有力的領導幹部,有艱苦奮戰、無私奉獻才智的工程技術人員,有奮不顧身、具有高度主人翁責任感的職工,譜寫出一曲可歌可泣、留垂青史的英雄業績。
鳳州工務段所轄線路是重災區,災害發生後,段黨委兵分兩路,一查線路災情,二救受災群眾。黨委委員、副段長廖建軍帶領5名幹部,3天徒步80多公里,趟過13個寬13米至70米過膝的淤泥潭,爬過2處40米和70米的懸空軌排,查清了鳳州至寶雞的線路災情。兩當站區災情嚴重,群眾缺衣缺食,段黨委領導人帶領機關幹部,分4批徒步6個區間,趟過6處幾十米寬的泥石流,冒著生命危險,攀過下臨狂濤惡浪,上僅兩根電力鋼絲的懸空「橋」,第1批送去食鹽和葯品,第2批送去被子和衣服,第3批送去麵粉,第4批送去被子和工作服,感動得職工和家屬熱淚盈眶。
被鐵道部命名為抗洪搶險模範的略陽電務段電纜工、共產黨員韓詩海,與助理工程師郭長如等5人,組成小分隊,搶修通信線路。他們背著器材,在泥水裡徒步4天4夜,趕到嘉嘉陵江11號大橋。這時,大橋已被沖垮,二百多米寬,20多米深的江面,洪水夾著泥沙石塊,咆哮而下。第一次強渡,被巨浪和滾石打了回來;第二次,他們遠離橋台,冒著被惡浪捲走的危險,從上游泅渡,搏鬥四五百米的距離,游過江面,架通5對通信線路。隨後,他們繼續北上,每人背著幾十斤重的皮線,冒雨攀過鋼絲「橋」,闖過一處200米寬、其深過膝的泥石流,和另一個架線隊在宏慶車站匯合,接通了寶成鐵路北段全部臨時通信線路。此間,他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22天里,徒步跋涉220公里,修通97公里電纜。有十幾天沒吃飽飯,常常十幾個小時滴水不進。曾有兩天,1斤掛面,1個南瓜,竟是6個小夥子的全部口糧。
全國勞動模範、共產黨員、西安鐵路局工程處副處長劉雲和,水害發生後,他被困在雙石鋪車站。先是徒步往南,到西坡車站查看災情,後又與鐵路局幾位領導人,徒步往北向寶雞進發。冒著大雨,邊走邊看邊記錄。遇到斷橋,就翻溝涉水或從懸空軌排上攀過去。遇到塌方,就從淤泥上爬過去。經過5天的艱難歷程,終於返回寶雞,摸清了沿途110公里的災情。隨後,他任災情嚴重的雙石鋪地區搶修指揮部指揮,未帶一兵一卒,冒雨徒步翻越秦嶺,奔赴現場,就地組織職工、家屬和待業青年,號稱「五百子弟兵」、「三百土八路」,展開頑強的搶險斗爭。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危險時他走在前頭,關鍵時他站在前頭,處處做榜樣。一天下午,抓鬥機往雙石鋪站外開動,剛清出的鋼軌歪歪扭扭,石碴沖空,左邊是山,右邊是幾十米深的懸崖,暴漲的嘉陵江水在崖下狂奔,抓鬥機司機嚇得停了車。劉雲和見此情景,走到車下,站在路基邊上,身後就是懸崖,向司機說:「過吧,翻車,先砸死我!」他用自己的生命在鋪路,穩住司機的心,壯了司機的膽,順利通過危險區。9月25日,第一趟蒸汽機車鳴笛壓道,新鋪的線路,經不起重壓,機車掉道了,恰恰停在曲線上,向江邊傾斜,距軌面一米外是江岸,松軟的路基隨時可能下陷,司機慌了。劉雲和找來3個小千斤頂,冒著危險,鑽進車底,爬在道碴上,和兩個小夥子搖起千斤頂。感動了在場的人們,一齊動手,硬是把一百多噸的機車起復開動。他又手舉黃旗,站在機車前吹哨引導。在劉雲和的帶動下,他負責的區段,提前完成搶修任務。
年近六旬的聶家灣黨支部書記潘天錄,在洪水到來時,不顧自己家裡的財物被淹沒,組織職工首先搬出沒有在家的3名職工的東西。接著,又將二十多位老弱病殘群眾,轉移到山上,妥善安置。上級空投下的5百多斤麵粉,他全部分給群眾,自己1兩沒要。當他看到一位從外地返回的職工沒有飯吃時,主動將自己僅有的10斤麵粉送給這位職工。站區的職工和家屬都吃上了白面,而他卻吃的玉米麵糊糊。
在與洪水災害的搏鬥中,有的職工為了搶通鐵路,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寶雞東站抓鬥機司機朱萬成,在清理雙石鋪至西坡間塌方時,每天天一亮就開始工作,整天不下車,直到天黑看不見為止,創造每小時抓111斗的紀錄,4天任務兩天完。之後,又主動請戰,在乘輕型軌道車查看工點時,壯烈犧牲。

當時被洪水沖走的三名工人就是在西坡附近的隧道內被沖走的. 他們是為了保護施工材料,
黃牛鋪半個車站被泥石流淹沒.
楊家彎附近有一處大面積塌方.
兩當車站的家屬區因為嘉陵江河堤決口, 全部淹沒,很多人連吃的都沒有帶出來,有用鐵杴當鍋炒玉米吃,開始靠空投, 後來通過被沖跨的9號橋上的上的接觸網(腳踩一根手扶一根)從李家河運送東西,當時剛好李家河停了一輛車有一節運送糧食的車(軍糧).

蘇聯比較熟悉寶成鐵路的情況(他們幫助設計建設的),預言一兩年內難以修復.這次洪水直接導致寶成鐵路原西坡車站(甘肅境內)的廢棄,包括靈官峽在內的線路去全部廢棄,以兩個長大隧道(靈官峽隧道、琵琶崖隧道)直接越嶺到宏慶車站。

閱讀全文

與鐵路李克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佛地鐵出口地圖 瀏覽:273
武漢地鐵報站英文 瀏覽:92
白石高鐵站 瀏覽:294
北京地鐵安全隱患 瀏覽:382
南京東善橋地鐵 瀏覽:905
深圳地鐵列車有多長 瀏覽:556
金洲地鐵站到廣州火車站地鐵要多久 瀏覽:783
南京地鐵機場線單程時間 瀏覽:161
乘地鐵去佛山東建世界廣場 瀏覽:498
惠州仲愷深業喜悅城地鐵規劃 瀏覽:378
天府廣場到韋家碾地鐵價格 瀏覽:112
萬菱匯地鐵出口 瀏覽:402
長水機場到大觀樓地鐵 瀏覽:704
廣州t2機場那個地鐵站 瀏覽:909
s7地鐵南京運行時間 瀏覽:943
高鐵為什麼夜間不開行 瀏覽:500
西安門地鐵站怎麼去南京眼 瀏覽:480
廣州火車站去廣州機場地鐵 瀏覽:694
成都地鐵站項目總監招聘 瀏覽:691
佛山地鐵廣州火車站 瀏覽:965